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如何理解合同法的第53條

如何理解合同法的第53條

發布時間: 2022-05-25 04:55:31

Ⅰ 如何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五條的規定

第五十五條是對撤銷權消滅的規定。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撤銷權消滅:
(一)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
(二)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

撤銷權是一種權利,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既可以行使撤銷權,向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請求撤銷或者變更該合同,也可以放棄撤銷權,不行使該權利。本條規定在以下兩種情形下,當事人的撤銷權消滅:
1.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權事由之日起1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在可撤銷合同中,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有權撤銷合同,但是當事人的這種撤銷權並非是沒有任何限制的,也就是說,撤銷權人必須在規定的期間內行使撤銷權。因為,可撤銷的合同往往只涉及當事人一方意思表示不真實的問題,如果當事人自願接受此種合同的後果,則法律就會讓此種合同有效。然而,如果撤銷權人長期不行使其權利,不主張撤銷合同,就會讓合同長期處於不穩定的狀態,這即不利於社會經濟秩序的穩定,也不利於加快交易的發展;同時還可能使法院或者仲裁機構在判斷是否准予撤銷時,由於時間太長無法作出正確的判斷。正是基於此種考慮,各國的立法往往都明確規定撤銷權必須在規定的期限內行使,如果超過了此期限還不行使,撤銷權人就會失去撤銷合同的權利,該合同有效。民法通則雖然對可撤銷的民事行為作出了規定,但是對撤銷的期限並沒有作出明確的規定。最高人民法院在《關於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試行)》第七十三條對此作了規定,可變更或者可撤銷的民事行為,自行為成立時起超過一年當事人才請求變更或者撤銷的,人民法院不予保護。本條在借鑒國外的規定和總結我國司法實踐經驗的基礎上,對我國的可撤銷合同的行使期限作了規定。
本條規定的撤銷權人行使撤銷權的期限為1年,也就是說在這1年期限內,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必須行使其撤銷權,否則,該當事人就失去了撤銷合同的權利,那麼當事人就必須接受合同的約束,履行合同中規定的義務。對於何時起算該期限,本條規定,當事人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1年為可撤銷合同的撤銷期限,也就是從當事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開始計算撤銷權的行使期間。
本規定中的「1年」是除斥期間,而不是訴訟時效。也就是說,在此期間內,不存在期間的中斷或者中止的問題,這「1年」是一個不變的期間,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不能要求延長該期間。
2.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放棄撤銷權的撤銷權是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的一種權利,因此當事人可以行使撤銷權,也可以放棄撤銷權。本條第二項對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放棄撤銷權的方式作出了規定,當事人可以以兩種方式放棄撤銷權:第一種是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知道撤銷事由後明確表示放棄撤銷權。以明示的方式放棄撤銷權的行為是很典型的對權利的處分的方式。放棄撤銷權的明確表示可以是用口頭的方法明確表示,也可以是用書面的方法明確表示。任何默示的方式都不構成對撤銷權的放棄。第二種是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以自己的行為放棄了撤銷權。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在放棄其具有的撤銷權時,並不一定要向當事人明確表示,他也可以以自己的行為來放棄該撤銷權,如該當事人在合同履行期限到來時,自動履行了合同中規定的義務或者向對方要求合同中規定的債權。還比如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向法院起訴對方當事人違約而不是申請撤銷合同等都是對撤銷權放棄的行為。當事人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了其願意接受合同的約束,放棄了按法律應當享有的撤銷權。
具有撤銷權的當事人放棄撤銷權後,造成的法律效果就是,該撤銷權消滅,合同產生絕對的效力,該當事人不得再以相同的理由要求撤銷該合同,而應按照合同的規定履行自己的義務,否則就構成違約。

Ⅱ 合同法52.53條內容

第五十二條 合同無效的法定情形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無效: (一)一方以欺詐、脅迫的手段訂立合同,損害國家利益; (二)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 (四)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五)違反法律、行政法規的強制性規定。
第五十三條 合同免責條款的無效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Ⅲ 合同法第五十三條 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就是說:
如果在合同中約定,「造成他人人身傷害不承擔責任」,或者「故意或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不承擔責任」,這兩種約定的條款是無效條款,不具備法律效力

Ⅳ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五十三條內容

第五十三條合同中的下列免責條款無效:

(一)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

(二)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

Ⅳ 合同法39.40條如何理解

1、合同法第三十九條是對格式條款的規定。

理解:「格式條款」,又稱為標准條款、標准合同、格式合同、定式合同、定型化合同,也有人稱作附合合同等。

使用格式條款的好處是,簡捷、省時、方便、降低交易成本,但其弊端在於,提供商品或者服務的一方往往利用其優勢地位,制定有利於自己而不利於交易對方的條款,這一點在消費者作為合同相對方時特別突出。

因此,必須在立法上予以限制。合同法本條第一款規定了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在擬定格式條款以及在訂立合同時應當遵循的原則和義務。

首先,應當遵循公平的原則確定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不能利用自己的優勢地位制定不公平的條款欺負對方當事人。

其次,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當事人應當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並按照對方提出的要求,對該類條款予以說明。

2、合同法第四十條:本條是對格式條款無效的規定。

理解:本條明確規定了格式條款在什麼情況下無效。本法第五十二條是對於無效合同的規定。如果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的情形當然無效。

本法第五十三條是對合同中的免責條款的規定,如果合同中有免除「造成對方人身傷害的」或者「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造成對方財產損失的」責任的條款,則該條款無效。如果格式條款具有第五十三條規定的情形,當然無效。

除了上述兩種情況,如果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當事人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當事人的主要權利,則該條款無效。這一規定與第五十二條、第五十三條規定的情形一樣,是當然無效的條款,即使當事人同意,也不使其產生效力。

(5)如何理解合同法的第53條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三十九條 採用格式條款訂立合同的,提供格式條款的一方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當事人之間的權利和義務,並採取合理的方式提請對方注意免除或者限制其責任的條款,按照對方的要求,對該條款予以說明。

格式條款是當事人為了重復使用而預先擬定,並在訂立合同時未與對方協商的條款。

第四十條規定,格式條款具有本法第五十二條和第五十三條規定情形的,或者提供格式條款一方免除其責任、加重對方責任、排除對方主要權利的,該條款無效。

Ⅵ 民法典第五百五十三條怎麼理解原債務人對債權人享有債權的,新債務人不得向債權人主張抵銷

這個很簡單。A欠B100萬,通過協議,把這100萬債務轉移給C承擔了。現在C欠B100萬,A已經不欠B錢了。但是在另一個合同中,B也欠A100萬。
現在B找C要100萬,C不能說,因為B你也欠A100萬,所以我可以不還你這100萬。
A對B的債務,在轉移給C之後,就跟A沒有關系了。B欠A錢,與C無關,C不能因為B欠A錢,就要求沖抵。換句話說,你不能拿別人的債權,來沖抵自己的債務

Ⅶ 該案例是否適用合同法53條

我認為應該是不適用的!你可以看看我的理解。
首先應當正確理解法條,53條的意思專是:如果合同中出現下列1、2情況屬,該條款無效。那有兩點要注意
1:是條款無效而不是合同
2:1、2的情況舉例來說就是合同中出現「你在我這工作你工傷了我可不負責」或「就算我防護措施不好,你的損失自負」之類的條文,你可以揣摩一下條文針對的是那種社會現象。主要是遏制弱勢群體簽訂不平等合同帶來的不利。
再按案例中,甲與乙之間原本是僱傭的關系(不是勞動關系,這之間影響到責任分攤),那麼根據新的侵權責任法,被雇傭人在工作時自己受到的傷害應該按照僱傭方與被僱傭方各自的過錯程度分攤。案例中沒有說明,這里就不深究了,至少肯定,僱主並不一定非要賠錢的。
再按甲乙之間的協議,我認為應該算是民法中的和解協議,雙方你情我願,並不是《合同法》53條的立法利益所在。而且《合同法》53條調整的事合同簽訂前的雙方關系,而案例中的協議是時候和解,兩個東西還是有差別的。
所以說不能使用條款,協議對雙方都有約束力!

熱點內容
合同法對人防車位 發布:2025-05-17 16:29:18 瀏覽:193
行事訴訟法第八十九條 發布:2025-05-17 16:27:09 瀏覽:371
郭守傑經濟法怎樣 發布:2025-05-17 16:26:33 瀏覽:324
美國律師比例 發布:2025-05-17 16:22:51 瀏覽:931
2014注冊會計師經濟法郭守傑 發布:2025-05-17 16:20:56 瀏覽:498
司法業務考試 發布:2025-05-17 16:04:53 瀏覽:307
中美法官 發布:2025-05-17 15:57:43 瀏覽:868
刑法的私塾丁 發布:2025-05-17 15:53:05 瀏覽:709
2017厚大行政法真題 發布:2025-05-17 15:48:41 瀏覽:887
民法典地鄰 發布:2025-05-17 15:47:16 瀏覽: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