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決定法還是法決定社會
㈠ 法與社會的關系
法以社會為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
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質或歷史形態的社會,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法律的內容、特點和表現形式也往往不盡相同。中國當前正處於一個社會迅速變革的時期,這一偉大變革必然帶來對於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層建築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並不僅消極地反映社會,而且對社會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它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社會是法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產生於舊的社會基礎之上,舊的法律也不可能長期在新的社會基礎上生存和延續。
舊的法律是從舊的社會關系中產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也必然同舊的社會關系一起消亡。因此,舊的法律不可能成為新社會發展的基礎。如果保存那些屬於前一個社會時代的,由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會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創立的法律,這種法律肯定會同新的社會共同利益發生矛盾,因此會導致濫用國家權力去強迫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從少數人的利益。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的起源和經濟根源。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1)社會決定法還是法決定社會擴展閱讀:
法與社會共同利益:
社會共同利益是以社會名義出現的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需要以及實現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個社會中都有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每一種類型的法都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而通過法來維護和實現社會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與法的階級本質密切相關。
法律維護社會共同利益對全社會都有利,能夠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但這個社會總是一定階級在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所以法律維護一定社會的共同利益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時維護社會共同利益的這部法律規范也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要服從於整個法律體系的規律性和使命,所以,這部分規范也具有階級傾向性。
法通過規定社會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認和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調節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等的關系,積極預防和制裁侵犯社會共同利益的違法行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會共同利益的范圍大大擴展,社會主義法對社會共同利益的確認和保護也呈擴展之勢。
㈡ 社會發展的秩序靠什麼來約束法律還是道德
現如今的社會發展是特別的好,其實社會的發展是靠法律,還有道德,這兩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法律沒有道德,社會也不會發展的這么好,如果只有道德沒有法律,社會也不會發展的這么好,所以說兩者缺一不可。
社會的發展離不開每個人的努力,想要社會發展的能夠更好,每個公民必須付出努力。而且社會的發展是需要法律的,只有法律才能約束一個人的行為,也只有法律才能讓更多的人不犯法。如果沒有法律靠道德來讓社會發展的話,那麼社會將會非常的混亂。所以說想要社會發展好,必須要法律,只有法律才能約束一些人的行為,如果沒有法律,每個人都會變的隨心所欲,這樣社會將會有著很多問題。
想要社會發展的更好,每個人必須懂得法律,而且還必須擁有道德,只有這樣,社會才會更好。
㈢ 法的本質是什麼
法的本質包括三個方面:第一,法的正式性,意味著法律的產生和實施不是隨意的,而是由官方或國家制定和執行的。這種正式性確保了法律的權威性和普遍適用性。
第二,法的階級性,指的是法律本質上是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統治階級通過法律來維護其統治地位和社會秩序,因此法律的內容和適用范圍往往反映了統治階級的根本意志。
第三,法具有物質性,即法律所體現的意志和利益並非憑空產生,而是基於特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會直接影響法律的內容和適用,體現了「社會決定法,而不是法決定社會」的原則。
具體而言,法的正式性強調了法律的權威性和合法性,確保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一致性。這種正式性不僅體現在法律的制定過程,也體現在法律的實施和監督過程中。
法的階級性則揭示了法律的本質屬性,即法律不僅是規范人們行為的工具,更是階級利益的代表。統治階級通過法律來鞏固其地位,維護其利益,這也是法律與政治之間關系的重要體現。
法的物質性強調了法律的現實基礎,即法律的內容和適用必須符合社會的實際需求和發展趨勢。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變化,如生產力水平、科技發展、文化背景等,都會對法律產生重要影響,使得法律不斷調整和變革。
這三個方面共同構成了法的本質,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決定了法律的性質和功能。理解法的本質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法律的作用和局限,以及法律在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總之,法的正式性、階級性和物質性是理解法的本質的重要維度。這三個維度揭示了法律在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同時也提醒我們,法律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於社會現實之中,反映了社會的物質條件和階級關系。
㈣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是什麼
關系是相互相成。
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認為,法律關系源於社會物質的生活關系,不能僅僅從法律關系本身來理解。馬克思指出:「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礎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
相反,法律應該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是社會生活的產物,法治是在回應社會需要中不斷完善的。盡管法律並不必然與社會保持同步,但是,法律的變遷從來都沒有與社會發展相脫離。
法律是社會中的法律,社會變遷導致法律變遷,同時,法律又是推動社會變遷的重要工具,法治的實現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法律在社會中的實際運作狀況。
法治既是一種社會調控方式,也是一種社會生活方式;是一種社會實踐,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理想。法治的目的和價值深藏於社會生活當中。
社會需求是法治發展的真實動力,大量社會問題通過司法途徑解決,大量社會矛盾通過法治軌道化解,從中凸顯出法治的力量。
社會的復雜性與法律的復雜性相伴而生,轉型時期社會對法治的需求是復雜而多元的,法治也要針對社會生活的復雜性,適時作出動態調整,既要及時解決社會沖突,又要努力實現公平正義,讓法治成為人民幸福和社會安寧的黏合劑,這也體現了法治建設與社會治理的統一性。推動國家與社會關系的良性互動,是法治對社會發展適應性的一個重要表現。
法治進步總是建立在經濟發展成果、社會治理經驗積累的基礎上,建設法治中國必須積極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和國家治理的新要求。法治對於社會關系的調整是動態的,法律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程度越高,法治的功能作用就能發揮得越充分。
法治的適應性和法治的安定性、保守性並不矛盾。法治從來都是在自由與秩序、能動與克制、形式法治與實質法治的矛盾互動中發展進步的。
(4)社會決定法還是法決定社會擴展閱讀
中國的歷史和基本國情,深刻決定和影響著中國的法治道路。中國有著悠久的法治傳統和依法治理經驗,創造了輝煌的中華法治文明。中華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歷史上產生了廣泛的世界影響力。通過繼承中華民族優良傳統、借鑒人類制度文明優秀成果的長期探索,中國在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進程中找到了一條適合基本國情、體現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
有效務實的法治實踐必須植根於一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結構、民族精神和民間習俗之中。國情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既包括政治國情、經濟國情、自然國情,也包括社會國情、文化國情,只有重視研究和科學判斷基本國情,才能深刻把握中國道路的來龍去脈和發展大勢,深刻分析中國社會的重大矛盾、重大關系。
有學者指出:「國情是法治的客觀本土條件,是中國法治有別於理論形態的法治和西方意義上的法治的『變數』,我們應當結合國情的若干要素來描述法治的特點。這種決定中國法治特點的外部因素可被稱為中國轉型法治的『國情性因素』」。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建立在總結中國經驗、直面中國問題基礎上的,簡單套用西方法學理論和概念來應對中國現實,只能削足適履、東施效顰,不僅難以解決實際問題,而且也會失去與世界對話的能力。法治的漸進發展、內生性演進過程,也就是適應基本國情、紮根本國土壤、夯實法治文化根基的過程。
㈤ 如何理解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這個
馬克思的法哲學思想經由最初的康德主義走向黑格爾主義,繼而轉變為新理性批判主義,最終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及導言中趨於成熟,並在此後的發展中逐漸形成理論體系。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及導言中,他從費爾巴哈的人本主義唯物觀出發並且充分吸收黑格爾辯證法的精華,對黑格爾的理性法思想提出了挑戰:通過對國家、市民社會和家庭關系的闡述和對於私有制的抽象——長子繼承製的分析,得出了與黑格爾相反的結論,即:不是國家和法決定市民社會,而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