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公益慈善
Ⅰ 什麼叫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從字面上理解,可稱之為公共的利益,簡稱公益。雖然自古以來國家的形式變化多樣,對國家存在的理由也有不同的解釋,但是毫無疑義,公共利益是國家存在的正當性理由。行政法,調整政府與人民的關系,公共利益概念是界定政府行為必要性的主要界限。
公共利益是相對於共同體內的少數人而言的,客體對共同體內的大多數人的主客觀統一的意義。共同體的規模大到整個國家、社會,小到某一個集體。筆者在這里所採用的定義方法比較傾向於一種實證的態度,這與一些人所提倡的將「公共利益」價值化的定義是不同的。
(1)行政法公益慈善擴展閱讀:
益訴訟是以法治方式維護社會公共利益的重要制度安排,對推動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政治、經濟、社會、行政、司法的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檢察機關提起公益訴訟最大的優勢在於講政治。
檢察機關要將公益訴訟工作放在黨和國家大局中,放在檢察工作大局中來開展,及時發現公益訴訟案件線索,依法加強法律監督,依法履行督促起訴、辦理訴前程序案件、提起公益訴訟等職能。
Ⅱ 誰能介紹一下「行政公益訴訟」,謝謝!
行政公益訴訟,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認為行政主體行使職權的行為違法,侵害了社會公共利益或有侵害之虞時,雖與自己無直接利害關系,但為維護社會公共利益,依法向法院直接提起訴訟或者向特定機關提出請求,由特定機關依法向法院提起的行政訴訟。第一節公共利益的界定
「公共利益」或叫「公益」(PublicWelfare)是有關社會公眾的福祉和利益,或指屬於社會的,公有公用的利益。它既區別於社會成員個體的利益,也不是社會個體成員利益的簡單加總,而是全體社會成員利益的綜合體。
在我國現行的各種法律法規中,涉及到的相關概念除「公共利益」外,還有「社會利益」,「社會公共利益」,「國家整體利益」等類似概念,表達基本相同的含義。例如,有關公共利益的規定如《憲法》第十條,《土地管理法》第二條規定國家對土地實行徵用的條件是「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行政處罰法》規定其立法目的之一是「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著作權法》第四條規定著作權人行使著作權時「不得損害公共利益」,而《專利法》第五十二條規定「為了公共利益的目的」可以對專利權實行強制許可,等等;有關社會利益的規定如《憲法》第五十一條規定公民在行使自由與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它公民合法的自由和權利」;有關社會公共利益的規定如:《民法通則》第七條規定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之一是「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而《合同法》第五十二條也同樣規定了訂立合同應遵循「不得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原則,「違反社會公共利益」的合同無效。此外,《票據法》、《證券法》等也均對社會公共利益作出了相應的規定。《立法法》第四條用「國家整體利益」來表達這一概念,該條規定「立法應當依照法定的許可權和程序,從國家整體利益出發,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Ⅲ 簡述行政法的作用
法律分析:行政法的作用可以概括為兩個方面:一、維護社會秩序,保證公共利益。行政權是建立社會秩序、實現公益的基礎,行政法是調整行政權力授予、運行的法律規范。在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共利益的實現方面,行政法具有重大作用。二、規范行政權力的行使,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行政權力是一柄雙刃劍,一旦違法行使,極有可能侵犯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行政法的制定和實施可以有效地預防和補救違法行政給相對人帶來的危害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許可法》 第十條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建立健全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制度,加強對行政機關實施行政許可的監督檢查。行政機關應當對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從事行政許可事項的活動實施有效監督。
Ⅳ 第三次分配與行政法
什麼是第三次分配?
會議指出,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正確處理效率和公平的關系,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基礎性制度安排。
這並不是中央首次提到三次分配。2019年,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重視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2020年,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提出,要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事業,改善收入和財富分配格局。
收入分配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問題,關系人民群眾切肆核身利益,關系改革發展穩定大局。與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相比,三次分配在概念內涵、分配參與者和分配價值取向等方面有鮮明特點。
早在1994年,著名經濟學家、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就在《股份制與現代市場經濟》中提出「三次分配」。他表示,通過市場實現的收入分配,被稱為「第一次分配」;通過政府調節而進行的分配,被稱為「第二次分配」;個人出於自願,在習慣與道德的影響下把可支配收入的一部分或大部分捐贈出去,可稱為「第三次分配」。
學習時報在2020年1月刊載的《第三次分配:內涵、特點及政策體系》一文中指出,「第三次」並不是譽雹野指在時序上一定要發生在初次分配、再分配之後,實踐中三者是互相交錯並行不悖的;有的志願勞動與初次分配同時發生,有的捐贈發生在再分配之前而獲得稅收減免。慶喊
Ⅳ 行政法有什麼意義
行政法的意義有兩個方面:
一、維護社會秩序,保證公共利益。行政權是建立社會秩序、實現公益的基礎,行政法是調整行政權力授予、運行的法律規范。在建立和維護社會秩序、保障公共利益的實現方面,行政法具有重大作用。
二、規范行政權力的行使,保護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行政權力是一柄雙刃劍,一旦違法行使,極有可能侵犯相對人的合法權益。行政法的制定和實施可以有效地預防和補救違法行政給相對人帶來的危害。
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
(5)行政法公益慈善擴展閱讀:
行政法尚沒有統一完整的實體行政法典,這是因為行政法涉及的社會領域十分廣泛,內容紛繁豐富,行政關系復雜多變,因而難以制定一部全面而又完整的統一法典。行政法散見於層次不同、名目繁多、種類不一、數量可觀的各類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以及其他規范性文件之中。
凡是涉及行政權力的規范性文件,均存在行政法規范。重要的綜合性行政法律在我國和國外主要有:行政組織法、國家公務員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強製法、行政許可法、行政程序法、行政公開法、行政復議法、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