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法全文第46條
① 根據婚姻法,第46條
根據《婚姻法》及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具體內意見》(以下簡稱《財產分容割意見》)的規定,離婚賠償標准結合司法實踐,人民法院在審理離婚案件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可以遵循以下原則:
1.男女平等原則。
2.照顧子女和女方利益原則。
3.有利生活,方便生活原則。
4.權利不得濫用原則。
5.夫妻一方所有的財產,在共同生活中消耗、毀損、滅失的,另一方不予補償。
② 婚姻法財產分割新規定
新婚姻法財產分割
1、在分清個人財產、夫妻共同財產的前提下,法院應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公平公正地分割共同財產。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處理財產分割問題的若干意見》中規定,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對夫妻共同財產的處置應堅持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
6、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這里要說明的是此項請求權的行使要受到訴訟時效的限制,即權利人自知道或應當知道權利被侵害時起計算,兩年後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則喪失勝訴權。
相關法律條文
《婚姻法》第十七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資、獎金;
(二)生產、經營的收益;
(三)知識產權的收益;
(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第十八條規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一)一方的;
(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三)遺囑或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
(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第十九條規定,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③ 新婚姻法關於財產的劃分
口頭遺囑,是指在危急情況下所立的遺囑。但在危急情況解除後,遺囑人能夠用書版面或者錄音形式立遺權囑的,所立的口頭遺囑無效。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七條第五款規定了「遺囑人在危急情況下,可以立口頭遺囑, 口頭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危急情況解除後,遺囑人能夠用書面或錄音形式立遺囑的,所立的口頭遺囑無效。」在沒有遺囑的情況下按照繼承法進行繼承。
根據《繼承法》第十條 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
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
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
繼承開始後,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本法所說的子女,包括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有扶養關系的繼子女。
本法所說的父母,包括生父母、養父母和有扶養關系的繼父母。
本法所說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母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者同母異父的兄弟姐妹、養兄弟姐妹、有扶養關系的繼兄弟姐妹。
④ 婚姻法第四十六條
第四十來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自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一)重婚的;(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三)實施家庭暴力的;(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1950年5月1日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本法施行之日起廢止。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修正。
(4)婚姻法全文第46條擴展閱讀:
法律修訂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
根據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的決定》修正。
法律廢止
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同時廢止。
⑤ 新婚姻法離婚46條規定的內容是什麼
法律分析: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1、重婚的。2、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3、實施家庭暴力的。4、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修正)》 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 離婚 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1) 重婚 的; (2)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3)實施家庭暴力的;
⑥ 婚姻法第46條是什麼
《婚姻法》第四十六條的規定,因一方有四種過錯情形之一而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可以要求過錯方給予損害賠償,這四種法定過錯情形是:
(1)構成刑法上的重婚行為的;
(2)有配偶而與其他異姓同居但尚未構成重婚行為的;
(3)實施以毆打、捆綁、殘害、強行限制人身自由或者其他手段,致一方身體、精神等方面造成一定傷害後果的家庭暴力行為的;
(4)採取持續性、經常性的家庭暴力等手段虐待一方或者遺棄一方的。有以上四種法定過錯情形之一,經無過錯一方請求,過錯方應當承擔相應的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責任。
(6)婚姻法全文第46條擴展閱讀
為婚外情調查合同支出的費用不屬於《婚姻法》第46條規定的「損害賠償」范疇。
【案情摘要】趙某與何某系夫妻關系。2006年何某懷疑趙某與他人同居生子,何某聘請調查事務所進行調查,費用總計6000元。後調查事務所提供了趙某婚外情及同居生子的證據,何某支付了6000元。何某起訴至法院,要求離婚,分割財產,同時要求趙某支付精神撫慰金50000元及調查費6000元。
【法院處理】法院支持了何某要求判決離婚、分割財產的請求,判決精神撫慰金20000元,駁回了賠償調查費的請求。
【最高法院民一庭意見】離婚損害賠償中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失的內容均是基於配偶一方導致離婚的過錯行為,強調的是對因受配偶侵權行為損害的無過錯的配偶提供經濟和精神上的救濟,為婚外情調查支出的費用不屬於《婚姻法》第46條規定的「損害賠償」的范圍。
⑦ 婚姻法46條規定
婚姻法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⑧ 新憲法第46條婚姻法
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釋義】 本條是關於離婚時過錯賠償制度的規定。
確立過錯賠償制度有利於制裁實施重婚、姘居、家庭暴力等行為的有過錯當事人,保護無過錯方的權益。最高人民法院的司法解釋中規定有離婚分割財產時應當照顧無過錯方的內容。國外也有類似的規定,如法國民法典規定,「如果離婚的過錯全在夫或妻的一方,則該方得被判賠償損害,以補償他方因解除婚姻而遭受的物質或精神損失。」
關於本條內容,在立法中有一個變化的過程。2000年10月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審議的婚姻法修正案草案的規定是:「因一方重婚、實施家庭暴力或以其他行為虐待家庭成員、或遺棄家庭成員而導致離婚的,無過失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有些同志提出,婚外同居行為也應當構成過錯賠償的理由。2000年12月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九次會議審議的婚姻法修正草案將這一規定修改為:「因一方重婚或即使不以夫妻名義但形成婚外同居關系、實施家庭暴力或以其他行為虐待家庭成員、或遺棄家庭成員而導致離婚的,無過失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最後又修改為本條的規定。
離婚時的過錯賠償涉及對多種損害的賠償。因一方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而導致離婚的,主要涉及對精神損害的賠償。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會涉及人身傷害,還可能發生財產損害,受害人都可以請求賠償。
⑨ 婚姻法46條
2001年4 月通過的來婚姻法修正案中新增源了離婚損害賠償制度,即第四十六條規定。該規定提出,重婚;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實施家庭暴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而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這一規定是在充分考慮我國婚姻家庭現狀,為維護健康的婚姻家庭關系而做出的,對制裁離婚過錯者,保護無過錯方,維護婚姻當事人的合法人身、精神權益,具有重要的立法意義。
⑩ 如何理解新婚姻法46條
【婚姻法】第四十六條 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
在離婚案件中,雙方感情破裂的原因有很多種,有的原因是雙方半斤八兩;有的原因是單方面的,但主觀上沒有過錯,如生病;有的原因既是單方面,而且也有過錯,但是還不是最嚴重的,如賭博惡習;而對愛人的不忠誠、家庭暴力、虐待遺棄等過錯,是最嚴重的過錯,給受害方造成的損害甚至一輩子都是傷痛,可以說是違背最起碼的做人道德標准,必須予以懲罰,才能有所遏制,同時對受害者予以必要的賠償,才能體現公平正義。
「婚姻法解釋一」的第二十八條規定,損害賠償包括物質損害賠償和精神損害賠償。物質損害賠償,包括損壞的物品、醫葯費用等。而精神損害賠償,除了賠禮道歉等禮節外,主要是賠償精神撫慰金。具體適用最高院《關於確定民事侵權精神損害賠償責任若干問題的解釋》的有關規定。該精神賠償解釋第九條說的是精神損害撫慰金包括的三種方式:
(一)致人殘疾的,為殘疾賠償金;
(二)致人死亡的,為死亡賠償金;
(三)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
那麼,婚姻關系的精神損害撫慰金,作為「其他損害情形的精神撫慰金」,賠償數額應該不小。比如說,男的有過錯,造成離婚,給女方造成的傷害,賠償的精神撫慰金,應能幫助女方改變離婚後「單身女郎」的生活不便。例如要為女方重新找對象再婚創造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