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經濟法解決外部性問題

經濟法解決外部性問題

發布時間: 2022-05-30 12:10:42

Ⅰ 任何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都可以由經濟法來調整對還是錯

對經濟學這種社會科學而言,太絕對的說法一般都是錯的。
就你這個問題而言,都內是先有現象容和問題,然後才會去定義、約束、制裁它。任何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都能由經濟法去調整顯然不可能。而且從法律分類上來說,有些雖然是經濟問題產生,但可能適用民法或者刑法等,不可能單靠經濟法去調整。

Ⅱ 滴滴+uber中國,共享經濟的春天到了嗎

共享經濟會是一種重要的經營手段、一種經濟政策,但絕對不是驅散所謂「黑暗」的使者。上海市交通委正式向滴滴快的專車平台頒發了網路約租車平台經營資格許可。據滴滴快的稱:這是全中國第一張專車平台獲得的資質許可,甚至也可以說是全世界第一張由政府部門頒發的專車牌照。對於新興的共享經濟,我們總擔心不過是又一場互聯網泡沫,但事實證明共享經濟已逐漸被政府所認可。在這個互聯網+的春天,中國的共享經濟將如何綻放?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里將法治的要素總結為三點:良好的法律規范、社會結構和思想意識。法的滯後性決定了法律規范必須適應社會結構而變化,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種社會結構決定法律規范的固定範式。思想意識卻總成為錦上添花的一環,始終難以撼動前兩者的領軍地位。互聯網+與共享經濟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不斷變化著,這種範式已隨著「互聯網+」的興起而逐漸改變。有人說,「互聯網+」是一種將即有商業模式上升到概念高度的文字游戲;也有人說,「互聯網+」是經濟新常態下的產業政策;還有人說,「互聯網+」是新興輕資產型企業的護身符、是傳統重資產性企業的墓誌銘……從2012年於揚先生提出「互聯網+」,到2015年克強總理提出「互聯網+」宏觀計劃,3年用來評價一種新的經濟方法論實在言之過早,然而這場革命卻實實在在是通過思想意識的變革而改變市場結構的。當人們習慣了早餐前訂下的嶺南荔枝成為晚餐後的甜品,人們開始暗笑東坡先生「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迂;當人們習慣了敲敲鍵盤滑鼠就能得到想要的書籍,書店裡浩如煙海的典籍成為了「不效率」的代名詞。人們對於實體商品的需求愈發通過互聯網這種媒介來實現,這種觀念的變更無疑改變了原有的市場結構。「共享經濟」也是克強總理倡導的新型商業模式,在今年的夏季達沃斯論壇開幕式上,他提到「大眾創新,萬眾創業」是發展分享經濟的重要理念,目前全球分享經濟呈快速發展態勢,是拉動經濟增長的新路子,通過分享、協作方式搞創業創新,門檻更低,成本更小,速度更快,這有利於拓展我國分享經濟的新領域,讓人參與進來。而「共享經濟」就是在「互聯網+」這種背景下發展乃至壯大的,離開「互聯網+」「共享經濟」就失去了溫床,這種魚與水般的關系在我看來就是核心競爭力的成分之一,如果說整本書的內容就是作者分享給讀者的經濟,那麼書的文本、紙張就是互聯網這樣一種傳播載體。品讀共享經濟讀一本書是有目的的。顧炎武提出「經世致用」的概念,傑瑞米·邊沁的功利主義也指引著我們帶著目的去讀書。讀這本書有什麼用?每一個人都會問這個問題,也都會帶著自己的目的並得到自己的答案。你可以認為共享經濟是未來經濟政策的雛形,因而根據經濟政策而調整經營策略,你也可以認為共享經濟是羅賓·蔡斯的個人成功傳記,由此按圖索驥地去追求屬於自己的成功。然而,請不要棄之作者本身的目的,當然,這並不意味著我們要揣測作者內心本源的目的。如果這樣做,大體得出作者寫書為了賺錢這樣一個結論就匆匆打住,這種目的應當通過字里行間的信息與思想去挖掘。在我看來,共享經濟的起點就在於互聯網,不論具體手法,成長歷程如何,互聯網都是孕育參天大樹的土壤,離開互聯網談共享經濟,如同將小說置於東漢兩晉時代,而將樂府詩詞置於明清一般。所以,經濟政策也好,成功寶典也罷,互聯網就是整條路途的第一步,把握這一點尤其重要。如前,「互聯網+」改變了人們的思想意識,改變了市場結構,那麼法律規范會隨之而改變嗎?如果變又該如何變呢?這或許是共享經濟所要面對的最後一道關卡,隨心所欲不愈矩,如果離開法律的支持,共享經濟也只會成為鏡花水月。共享經濟與法律調整共享經濟的法律,我們稱之為經濟法。從經濟法的特性以及目標來看,法的調整是勢在必行的。經濟法區別於其他法律規范的一大特性即在於其具有顯著的易變性,這種易變性決定了經濟法需要根據現實經濟政策不斷地進行調整。克強總理在「互聯網+」的指導意見中將交通運輸行業納入其中,而交通運輸得以實現「互聯網+」又離不開共享經濟,所以根據共享經濟的特性調整法律在「互聯網+」領域的即有規范已然勢在必行。經濟法的目標有二:其一為克服市場失靈,其二為解決外部性問題。克服市場失靈就是要規范共享經濟的運行,打擊惡性競爭以及確保行業有序經營;解決外部性就是要釋放互聯網的正外部性,促進消費者福利的增加。而這兩點應當才是共享經濟未來在法律層面上恆久不變的話題,而不是在其存廢之爭上雪擁藍關。顛覆還是拓展?那麼,共享經濟是否會顛覆傳統的諸如計程車、酒店乃至教育等行業呢?我必須要潑一盆冷水,至少在我看來,這是不切實際的。新生事物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它或許會沖擊原有的舊格局,但絕不可能取而代之。共享經濟,挑戰的是計程車、酒店等傳統的國家壟斷,請不要簡單認為國家壟斷即阻礙競爭、扼殺新生事物,也不要向古典乃至新古典經濟學家那般強調市場的萬能,仇視政府的調控行為,更不要輕信新生事物的造物者能夠擺脫市場的規律。?國家壟斷的背後往往輔之以政府指導定價等手段,一方面通過行政權力設置行業進入壁壘,而另一方面又通過行政權力規范壁壘內經營者的經營。共享經濟的平台是互聯網,而互聯網的正外部性加劇並決定了行業壟斷規模的形成。試想,當壁壘消失,一個行業的經營者通過共享經濟而發展壯大,並因正外部性而成為行業寡頭乃至獨占者,接著他肆意利用自己的壟斷地位實施抬價、拒絕交易等行為時,面對一個缺乏競爭且缺乏監管的市場,我們又該怎麼?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全世界都要控制Uber,為什麼當滴滴不斷減價競爭,消費者一片叫好而我卻總心懷隱憂的原因。請記住,共享經濟會是一種重要的經營手段、一種經濟政策,但絕對不是驅散所謂「黑暗」的使者。所以,共享經濟之於商業模式,與其說是顛覆,不如說是拓展。

Ⅲ 市場經濟有哪些弊端 經濟法是如何克服這些弊端的

1、第一個弊端是市場失靈導致資源配置的無效率和低效率。其主要表現是壟斷、市場外部性、公共物品的提供、市場的盲目性和收入的不公平。解決壟斷的方法主要有:管制、國有化和反壟斷立法三種。不能提供公共物品是市場失靈的第二個表現形式,因此,政府應該利用財政收入來為社會提供這些公共物品,市場失靈的第三種表現形式是市場的外部性。市場的外部性是指某種經濟活動給這項經濟活動以外的第三方或者社會的影響。國家需要安排和調節好個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關系,對各種資源實行有效的管制。收入不平等是市場失靈的最後一種表現形式。為了防止富者愈富,窮者愈窮這種現象的發生,也需要國家來進行調控。法律方法中主要有反壟斷法、計劃法、產業政策法、固定行政方法和招標投標法、國有資產管理法、可持續發展法和促進科技進步法等。
2、市場經濟的第二個弊端是經濟不穩定。極端的表現是幾年一次的經濟危機。整體經濟穩定是宏觀調控的總目標,就國內而言,經濟穩定包括充分就業、物價穩定、減緩經濟周期以及經濟增長。在經濟繁榮時,國家應該進行調控不使繁榮成為過熱。在經濟衰退時期,國家應該設法盡快結束衰退,啟動增長。國家經濟調節的工具就應該是需求調控和供給調控。需求調控的工具主要是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表現在法律領域就是財政法和金融法。如上所述,經濟穩定維護法作為宏觀調控法的組成部分,不但具有維護經濟穩定的功能,而且也有維護市場秩序、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的功能。
3市場經濟的第三個弊端是社會的不公平。經典的表現就是兩極分化。如果沒有國家的調控,富人、窮人就必然發生沖突,正如美國的佔領華爾街運動,正是因為貧富差距矛盾的激化而造成的。更有甚者導致整個社會同歸於盡,使得市場機制不復存在。通常國家是採用收入分配政策和法律來實現收入分配的平等化,縮小收入差距的。國家通過「削富濟貧」,努力使社會成員的收入平等化,以緩和社會矛盾的沖突。

Ⅳ 經濟法解決什麼問題

1、經濟法是解決民法、行政法、刑法、訴訟法等基本部門法的手段來調整經版濟權關系的經濟法規,或者說,經濟法是對各種經濟法律的概括。但是,經濟法作為一門學科是必要的,因此傳統的法學在經濟的法律調整方面缺乏綜合研究,建立以經濟法規為研究對象的經濟法學科,可以彌補傳統法學學科的不足。
2、經濟法是對社會主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要從以下三點把握這個概念:
(1)經濟法是經濟法律規范的總稱;
(2)經濟法是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3)經濟法調整的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

Ⅳ 如何理解外部性

在現代新制度經濟學理論中,所謂外部性,又稱為外部效應是指經濟行為主 體的個體經濟行為的外在影響,表現為私人成本與社會成本、私人收益與社會收 益的不一致。也就是說,外部性是一個經濟主體的行為對另一個經濟主體的福利 所產生的外部影響,而施加這種影響的主體卻沒有為此付出代價或者因此而獲得 補償。而外部性問題是與公共物品相互聯系的,二者都具有消費的非排他性和非 競爭性特徵。這種共同特徵的存在導致了主體的機會主義行為、 「搭便車」行為 和其他只求獲取不肯付出等源自人的「自利性」屬性的行為。而這些行為產生的 後果就是經濟學理論中所說的外部效應。 經濟法的外部性與經濟法的影響有共通 之處, 是指經濟法的制定與實施活動對與此活動無關的第三人利益的影響,經濟 法主體的特殊性使經濟法的外部效應變得難以避免, 只能通過尋求法內措施與法 外途徑的結合來最大限度地減少其產生或彌補其後果。 通過對經濟法外部性的分 析可以發現,外部性問題可能普遍存在於法的大部分領域。法律,包括經濟法被 經濟學家視為是一種公共物品,因此,經濟法本身同樣存在著外部性問題。經濟法 外部性問題的產生首先是源於經濟法的特徵,如經濟性、政策性和行政主導性等; 其次是源於經濟法的社會公共利益本位,這種社會公共利益本身的不確定和模糊 性也導致了經濟法外部性的產生。而在具體的經濟法實踐層面,這種外部性主要 體現在經濟法的制定和實施這兩個環節。
一,通過對經濟法特徵的深入分析和解讀,有利於我們認識經濟法外部性問題 產生的原因,並深刻把握經濟法特徵與經濟法外部性之間的關系。 首先,經濟法具有經濟性。因為經濟法的調整對象發生在直接的物質再生產 領域,具有明顯的經濟目的性。這種經濟性的重要表現,「是經濟法往往把經濟制 度、 經濟活動的內容和要求直接規定為法律」「經濟法對經濟生活准則的表述」 , , 通常是 「由立法機關和其他有權機關直接將經濟制度、 經濟技術性規范通過為法, 使之具有法律效力。 」如在經濟制度方面,國家通過制定頒布《預演算法》及其實施 條例,規定國家實行中央和地方分稅制,在劃分中央與地方事權的基礎上,確定各 自的財政支出范圍,同時按照稅種劃分中央與地方的預算收入。該法及其實施條 例的制定和實施,必然會影響到中央與地方的發展規劃與經濟運行,對中央和各地 方而言,都會產生不同程度的額外收益和成本,從而在中央和各地方,表現出不同 程度的正外部性和負外部性。此外,在宏觀和微觀經濟管理層面,各種具體稅種的 實施條例、外商投資領域的規范性法律文件、關於金融領域的法律法規等;以及, 在維護公平競爭和經濟有序流轉方面,《反不正當競爭法》和規范土地使用與流 轉的法律法規等,都會在中央與地方之間、各地方之間、各行業和產業之間,以及 在各行業和產業內部,產生相應的額外收益或成本,亦即外部性,從而影響到社會 經濟生活的運行、發展。 第二,經濟法具有政策性。由於經濟法根源於國家對經濟的自覺調控和參與, 其要義就在於「對萬變之經濟生活及時應對,以求興利弊害,促使經濟盡速平穩發 展,並提高國家及其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它的任務是實現一定經濟體制和經濟政 策的要求,」因此,「經濟的法律調整往往以政策先行,並賦予政策以法的效力,」而 由於政策本身受經濟形勢的影響較大,經濟體制也非一成不變,經濟法受其影響, 第 1 頁 共 3 頁 時常處於變動之中也就順理成章。但是,由於政策本身對經濟社會現實的影響往 往比較直接,相應的政策性效應也會更加快速的在經濟活動中突顯,尤其是由於政 策本身往往針對性更強、目的性更鮮明,其制定與實施都會對特定的群體、階層、 行業等等,產生較為明顯的或正面或負面的影響,亦即外部性,從而改變這些群體、 階層、 行業等相互之間及其內部原有的(經濟)利益格局,並對它們以後的行為產生 影響。也因此,被賦予了法的效力的這些政策,亦即經濟法規范,就不可避免的具有 更加明顯——因為具有了法的特殊強制性效力——的外部性特徵。 例如在金融法 領域,隨著去年以來,針對表現為全國范圍內的房價普遍上漲、CPI 不斷升高等現 象的國家經濟過熱問題,央行在《中國人民銀行法》規定的職權范圍內,出台了一 系列的政策、命令、決定和指示,力求通過貨幣政策來發揮對社會經濟發展的宏 觀調控作用,為不斷升溫的中國經濟降溫,並保證國民經濟的持續平穩運行。在此 過程中,這些政策、命令、決定和指示等,首先是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制定頒 布實施的,因而是具有法律效力的針對目前經濟形勢的「暫時性」政策,其次,也是 最重要的是,這些具有法律效力的政策的實施,已經或者正在對社會經濟產生影響, 尤其是對經濟活動中的不同階層、不同群體、不同行業和產業,如養殖業、生活 消費品生產行業、房地產行業、城市居民、消費者等等產生深刻的影響。這些或 者是正的效應或者是負的效應,必將會影響到當前與未來不同群體的經濟行為和 選擇,從而對經濟社會產生深刻的影響。 最後,經濟法具有行政主導性。 「經濟法是國家干預、從事經濟活動,參與經濟 關系的產物,調整的是直接體現國家意志的經濟關系,從而與政府的管理和參與有 著密切關系。 」經濟法上的國家干預,源於現代經濟條件下的「市場失靈」,和市場 的缺陷緊密相關。就新制度經濟學的視域而言,政府幹預也不過是市場的一種替 代,換句話說,在某些情況下,國家干預比市場本身更有效率。而這種「更有效率」 意味著,國家的行政干預對相關主體所產生的影響更加直接、快速和深遠。然而, 無論是適度的干預還是過度的干預,政府幹預、參與經濟活動總會給不同的市場 主體、行業和產業以及其他特定的群體、階層,帶來或正面或負面的額外影響,亦 即會產生外部性。而對這種外部性的不同安排,就會相應的影響到相關利益主體 的經濟行為。事實上,經濟法作用的發揮,從某種程度上說,就是通過對這種就不同 主體而言各不相同的外部效應的分擔與配置而得以實現的。典型的例子就是《價 格法》,該法授權國務院和省級政府在重要商品和服務的價格顯著上漲或有可能 顯著上漲,或市場價格總水平出現劇烈波動等異常狀態時,可對部分價格採取限 制、提高、調整等干預措施。價格法的這些規定,對於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 之間的利益關系調整,以及市場經濟秩序的穩定具有極為重要的作用。在市場價 格異常的情況下,該法的實施能夠給不同的利益群體施加不同的影響,為不同利益 群體的經濟行為選擇增添不同的額外成本或收益。 這種或正或負的額外性利益變 動,必然會對相關群體產生規制性作用,從而最終起到維護經濟秩序,保證經濟平 穩運行的作用。 總之,經濟法由於其有效調整經濟活動的需要而具有鮮明的經濟性、 政策性和 行政主導性特徵。 這些特徵的存在是與社會經濟活動的調整、管理和規制等密切 相關的;這些特徵也從一個角度全面反映了經濟法的形貌和運行機理。深入的分 析這些特徵與經濟法外部性的關系,有利於我們更加深刻的認識經濟法外部性問 題的產生原因。事實上,也正是由於經濟法本身所具有的上述特徵,以及這些特徵 背後所蘊涵的利益分化與整合、利益格局的調整,會給相應的利益主體帶來這樣 那樣的額外成本或收益,從而造就了經濟法外部性問題的存在。
二 、就經濟法的制定而言,其外部性的產生主要是由於中央與地方、國務院各 部門之間立法許可權劃分的不明確和模糊造成的,因為這種立法許可權本身就意味著 一定的經濟社會利益,這就呈現為經濟法實踐中的爭奪、推諉經濟法的立法許可權 和相關責任的問題。就經濟法的實施而言,其外部性主要體現為各種有法不依、 執法不嚴、執法犯法和經濟法治意識淡漠等現象。 針對經濟法實踐領域存在的 上述外部性問題,並結合經濟學理論中對外部性問題予以糾正的方法,如政府直接 管制、征稅或者提供津貼、重新界定產權、受影響的各方自願談判以及由外部性 製造者對他人所受的損害承擔賠償責任等,對於中國經濟法的制定的外部性問題, 主要是採取明確界定中央與地方的經濟法立法權、 國務院各部門的經濟法立法權, 完善經濟法的立法程序制度,以及建立較為系統完善的經濟法立法損害賠償制度 等措施來予以糾正。對於中國經濟法的實施,主要是通過行政賠償制度、公務人 員制度和舉報制度的規范與完善來糾正其外部性問題。同時,由於任何制度設計 都無法迴避人性中自私自利的一面,任何制度的建立和實施都需要人來完成,加上 制度本身的非中性特徵,從而使得制度本身的外部性問題永遠不可避免,因此,加 強對各類市場主體或者說經濟法律關系主體的經濟法律教育和經濟法治意識形 態的培養,對於經濟法外部性問題的克服都是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的。 揚州學習中心 孫晨

Ⅵ 經濟法考試:(名詞解釋)市場管理法

市場管理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以保障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充分發揮基礎性作用為目的,維護市場正常秩序,彌補市場缺陷的重要法律制度。目前,法學界對市場管理法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系統、深入的研究尚嫌不足,在有些有爭論的問題觀點上存在分歧或尖銳對立。有鑒於此,筆者不揣淺陋撰寫此文,以求教於學界同仁。

一、加強市場管理法制建設的必要性

研究市場管理法,首先應當研究有關市場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論。市場概念有狹義和廣義之分。狹義的市場,是指商品交換的場所,如百貨商店、集市貿易市場、超級市場、購物中心等,一般是指進行有形商品交換的固定場所。廣義的市場,是指各種商品交換關系的總和。本文採用的是廣義市場的概念,其中所說的「商品」不僅包括有形商品,而且包括無形商品,如技術及其他各類服務等:「場所」不僅指有固定場所的有形市場,而且包括沒有固定場所,靠中間商、廣告、電子計算機及其他交易形式促成交易的無形市場,如技術中介市場、房地產中介市場等;所謂「交換關系」,不僅指商品生產、流通、交換、消費各個環節的全部交換關系,而且包括通過市場對社會資源進行配置過程中的全部交換關系。(註:參見馬洪主編《什麼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13頁。)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成為全部經濟活動和經濟關系的交匯點,一切經濟活動都要通過市場的媒介作用達到其所追求的目的,市場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調節功能被發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市場經濟在其發展過程中形成了促進商品經濟、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即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這三大規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市場調節的「無形之手」通過價值規律、供求規律、競爭規律的機制,對協調各市場主體之間的利益、有效配置社會資源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市場並不是萬能的,市場也有其自身的缺陷,反過來妨礙了市場的正常、有序運行。概括起來,影響市場正常、有序運行的制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市場主體多元化及主體利益獨立性所造成的影響。眾所周知,市場主體多元化及主體利益獨立性有其積極的一面,即有利於形成既分工協作又相互競爭的活躍的市場主體體系,市場主體通過追求利潤最大化的內在動力,對價格信息、供求信息作出積極的反映,積極參與市場競爭,有利於促進經濟的發展。但這種獨立性也有其消極的一面,即造成市場主體為追求個體利益而損害其他經營者、用戶、消費者的利益,損害國家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等情況。例如:低水平重復建設而造成社會資源的極大浪費;某些市場主體的違法經營、短斤少兩、假冒偽劣、坑蒙拐騙、以強凌弱、鮮廉寡恥、為富不仁,使市場秩序和他人的合法權益、國家和社會利益遭受嚴重破壞。

2.市場功能的缺陷造成市場秩序的混亂。市場機制在有效配置資源方面發揮基礎性作用,是市場經濟最為主要的特徵,但市場機制仍存在一定缺陷。首先,市場機制的調節在信息導向上存在滯後性,從而容易造成市場主體在經濟決策上缺乏預見性而陷於盲目性。其次,市場機制無法解決外部性問題,市場外部的經濟性,可使某些主體不付出代價即可獲益;而市場外部的不經濟性性,又可使某些主體蒙受損失而得不到補償。再次,市場機制不能解決公共物品的供給問題,如城市衛生、文化體育設施、消防、國防產品等的供給。最後,市場機制不能調節個體效益和社會效益、社會道德的矛盾,如許多違禁品的經營會使經營者大獲其利,但公民身心健康、社會風尚、公眾安全受到嚴重侵害,使市場經濟的發展失去良好的社會環境。

3.市場並不能消除不當競爭及其後果。不當競爭的結果是限制競爭行為、不正當競爭行為的發生,從而扭曲競爭機制,破壞市場機制,使社會資源難以有效配置,造成資源的浪費和市場秩序的混亂。

Ⅶ 經濟法中經濟法產生的社會經濟基礎是什麼

在我國,經抄濟法是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成長而產生和發展的。中國以公有制為基礎的國家性質,要求國家對整個社會經濟活動進行管理。對於經濟管理和經濟協作中產生的社會經濟關系,需要有一個從全局出發,以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和總量平衡為基礎,直接作用於社會生產和再生產活動的法律制度來調整,這種法律制度就是經濟法

Ⅷ 經濟法對政府與市場關系的處理

經濟法對政府和市場關系的處理,應該是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同時通過政府的宏觀調控彌補市場不足。

Ⅸ 如何理解經濟法的外部性

經濟來法的外部性與經源濟法的影響有共通之處,是指經濟法的制定與實施活動對與此活動無關的第三人利益的影響,經濟法主體的特殊性使經濟法的外部效應變得難以避免,只能通過尋求法內措施與法外途徑的結合來最大限度地減少其產生或彌補其後果。通過對經濟法外部性的分析可以發現,外部性問題可能普遍存在於法的大部分領域。

Ⅹ 經濟法的立法價值

論經濟法的立法價值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國家干預和調整經濟關系的重要手段,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關系的日益復雜化的客觀需要而產生並逐漸發展起來。現代意義的經濟法產生於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可以說,經濟法的產生既是客觀經濟生產的需要,也是法發展的必然結果。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使社會關系更加復雜,經濟關系亦是如此。在這個實行市場經濟的時代,大多數的市場調節都由市場本身來進行,偉大的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經將它比作 「看不見的手」,並且認為如果沒有任何外力的干預,這只手可以引導人們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使社會利益最大化,這就是所謂的無形之手理論。①然而雖然市場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但它並不像無形之手理論所描述的那樣是萬能。以庇古等人為代表的福利經濟學家通過規范分析得出,由於壟斷、外部性和社會不平等是內生於自由競爭市場而市場自身又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市場是存在缺陷的,無形之手是會失靈的。這時就需要政府這個強有力的組織機構採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來干預市場內部的關系,協調市場秩序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而制定相應的法律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說,經濟法的產生是客觀經濟生產的需要。另一方面,新興的法律部門產生並不是一蹴而就,其往往有個發展過程;但也正是在這些過程中,法律部門體系逐步發生巨大演變。從諸法合體到刑民分裂,進而出現民商分離……如前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立法已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根據其調整的對象、手段等來看,這方面的法律法規我們都沒有充足的理由把它歸入民法或行政法等法律部門中。所以經濟法也在法律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與其他法律相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這是法發展的必然,也是法學理論發展的必然。

現在多數觀點對經濟法下這樣的定義: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② 由此可見,經濟法是一個不同於國內法體系中的其他法的重要的法律部門。在此僅討論其與民法的差異性。首先,就調整對象而言,經濟法調整的是特定的經濟關系,主要指生產領域中的資源分配關系,包括宏觀經濟調控關系、企業組織管理關系、市場管理關系、社會經濟保障關系等。而民法雖然也有調整經濟關系,但是這個經濟關系並不在經濟法所調整關系范圍內,他們並不是重疊或交叉的。民法所調整的是流通領域中的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及非財產的人身關系,如夫妻關系等。其次,從經濟法的調整方法來說,民法採取自願、平等、等價有償和誠實信用的原則來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而經濟法除採取命令與服從的方法外,還採取命令與平等自願相結合的方法,強調強行性規范與任意性規范、提倡性規范的結合。再次,從救濟手段來說,民法採用民事制裁方法,承擔民事責任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賠禮道歉等。經濟法採用追究經濟責任、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相結合的綜合的制裁方法。同時,經濟法除了採用經濟法責任和經濟法制裁等否定式法律後果的調整方法以外,還實行了獎勵辦法(包括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對履行經濟法規定義務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或個人給與獎勵,以激勵和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促進社會經濟的協調、穩定和發展。第四,民法與經濟法的作用或稱調整宗旨或立法價值不同,民法強調法人和公民權利的自治,在於滿足私人權利,體現的是個人本位思想;經濟法則強調國家對全局經濟活動的干預,在於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它體現的是社會本位的思想。但是經濟法與民法也有一定的聯系。它們調整的都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其作用緊密相關,民事權利的行使往往受到經濟權利的制約,而經濟權利的行使又要充分尊重民事權利。另外,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的許多社會關系,需要經濟法與民法的相互共同作用才能建立特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所以經濟法的獨立性並不意味著對其它法律部門的否定。正如科斯所指出的,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降低交易費用的法律方法可以有多種選擇。作為市場失靈催生的法律部門,民法、商法、經濟法有其各自獨立存在的價值,有不同的側重和取捨。經濟法的價值雖不能脫離公平、自由、秩序、效率等作為法律的基本價值范疇,但經濟法的社會法性質決定了經濟法獨特的法律價值觀,並以特有的制度規范實現其實質公平、理性自由、整體秩序、社會效率等法律價值。

這里的公平是指經濟生活的公平,並且注重的是社會總體的經濟公平。③經濟法的公平觀是一種和諧的社會公平觀,社會總體公平要求絕大多數個體和團體間必需公平,但並不是要求所有個體和團體間都絕對公平。它在重視形式公平、機會公平、代內公平的同時,還強調分配公平、結果公平、代際公平。所以說經濟法的公平價值是形式公平與實質公平的有機統一。形式公平是經濟法公平價值的基礎,是在追求實質公平的條件下的形式公平。經濟法重視個體差異,將市場主體按一定的標准細化為不同類型,屬於同等條件的,同等對待。如同樣的消費者,享有的權利相等;同樣的生產者,所擁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也相等。民法則忽視市場主體的經濟實力、技術經驗等方面的個性特徵,而對他們一視同仁的規定,勢必造成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的盛行,產生實質不公平。經濟法以實質公平為其更高公平價值目標。實質公平是在承認經濟主體的資源和個人稟賦等方面差異的前提下而追求的一種結果上的公平。④實質公平要求一方面對具備特殊條件、地位和能力的市場主體的某些行為進行一定的限制,增加其義務或減少其權利。以反壟斷為例,從現代反壟斷法實現來看,(一個企業)單純的市場控制力通常並不被法律作否定性評價,只有當特定的具有市場控制力的企業將其控制力濫用時,法律才對其進行限制或禁止。而企業僅僅具有市場控制但未行濫用,或企業之行為雖有濫用之嫌,但其能力本身不具有市場控制力,則兩者均不違反反壟斷法。另一方面,實質公平對遭受或易於遭受經濟特權侵害的弱小主體進行特別保護,賦予其更多的權利,而承受較少的義務。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銷售者在銷售中存在欺詐,消費者可以商品價格的兩倍向銷售者索賠。為方便消費者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消費者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於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於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這些規定,從形式上看在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之間,他們的權利義務是不公平的。但是,生產者有責任生產出質量合格的商品,生產者和銷售者有誠實信用的義務。與消費者相比,他們具有較多的專業知識,消費者處於弱者地位。由此可見,經濟法的實質公平體現了對弱者進行保護的實質公平,剝去了所謂人格抽象平等、權利機會平等的外衣,而對於「人」進行真實具體的價值關懷。

自由源於人的本性,康德宣稱:「自由乃是每個人基於人性所擁有的一項唯一的和原始的權利。」洛克認為:「法律的目的並不是廢除或限制自由,而是擴大和保護自由。」傑斐遜確信:「自由是人人與身俱來和不可剝奪的權利。」這些話語無不顯示出人們對自由的渴望。但是,在現在這個社會中,絕對完全的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正所謂完全的自由就是沒有自由。倘若每個人都無所顧忌的追求自己的權利,處處侵犯他人的權利,最終將導致所有人的權利都得不到保障,也就無自由可言了。因此,經濟法的自由強調的是理性的自由、規則的自由。為了維護一種理性的自由秩序,必須對個體自由的發展予以限制,這就是經濟法的自由價值觀。他所強調的是社會整體的自由。例如,競爭法對不正當競爭與壟斷行為的規制,就是對經濟自由的一種限制。雖然壟斷的形成是自由發展的產物,但由於這種自由已經限制阻礙了競爭、破壞了社會整體的市場環境,所以必須受到競爭法的約束規制。社會整體的自由不僅是經濟法獨特自由價值取向追求的結果,更可以認為其表現為一種秩序,這是關於經濟領域和經濟生活的秩序,重在維護社會經濟總體結構和運行的秩序,更強調社會整體經濟的發展應有廣闊的空間。在經濟法秩序下,個體雖然仍是自由的,享有充分的權利,但不得妨害和損害他人和其他公眾的自由和權利,不得損害社會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個體自由和權利的行使受到社會必要限制。要協調個體與團體、與社會之間的矛盾沖突,社會尊重個體,個體服從社會。所以這里的秩序也是整體的秩序。可見,經濟法所追求的自由與秩序的價值取向並不是割裂的,而是統一的、和諧的。現代經濟法更是保障和實現經濟自由的法律手段,經濟自由是其出發點和歸宿,通過為保障和實現經濟自由而採取干預、限制的手段,以達到一種良好的社會經濟秩序,從而實現自由與秩序之平衡,維護使社會經濟得以良好發展的良好環境。經濟法中的效率指經濟效率(即經濟效益),包括勞動生產效率、經營效率、資源利用效率、利潤率等等;並且這主要是指社會總體經濟效率。⑤社會總體效率為價值取向是經濟法自身的要求。從經濟法的法律體系構成來看,經濟法主要由市場規制方面的法律規范和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規范兩部分組成。經濟法所調節的是整個市場的秩序,所追求的是社會整體的自由,保障的是大多數主體的權利,故其目的是實現社會總體效率的最大化。這里的社會總體既指靜態,也含動態。經濟法的效率雖然直接是指經濟效率,但它不僅指經濟量的增長,還包括經濟質的提高。經濟的質不局限於經濟性指標,還包括如對環境、人的思想精神等的影響;後者即人們所謂同經濟效益相對應的社會效益。所以,經濟效率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經濟法是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統一的法。具體而言,經濟法把對經濟主體行為的評價視角從自身延展到整個社會,也就是說,經濟主體追求效益的行為,必須置於社會效益之中來認識和評價,只有符合社會效益的行為,才能得到肯定。經濟法從社會效益的需要出發實現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即通過經濟法的一些強制性規范來規制經濟生活,重新確立經濟主體的行為模式,界定經濟個體活動領域和行為方向。

綜上所述,經濟法與一般意義的法以及民法、行政法的價值取向定位差異,是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在法律體系中必然分野的根源所在。這不僅決定了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各自迥然有異的法律精神與基本觀念,從而使它們在根本價值取向或法律理論上大異其趣。由此也突顯和驗證了經濟法作為獨立法律部門的地位和在現代法律體系中的獨特的存在價值與意義。

參考資料:
① 亞當斯密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商務印書館1974年版,第227頁。

② 楊紫煊 徐傑主編《經濟法學》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P10

③ ⑤漆多俊:《經濟法價值、理念與原則》,載於《經濟法論叢》第2卷,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年10月

④ 李昌麒:《經濟法學》[Z],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頁。

希望能夠幫上忙:)

熱點內容
中國法治評論 發布:2025-05-14 20:35:48 瀏覽:254
初中關於法律知識 發布:2025-05-14 20:01:45 瀏覽:507
2018勞動法退休有補貼嗎 發布:2025-05-14 19:48:29 瀏覽:91
彩印的證明材料並加蓋公章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5-14 19:47:56 瀏覽:149
李永樂律師 發布:2025-05-14 19:42:08 瀏覽:719
法治中國夢演講稿 發布:2025-05-14 19:40:39 瀏覽:79
民法典媒體宣傳 發布:2025-05-14 19:35:44 瀏覽:106
法治領導方式 發布:2025-05-14 19:24:03 瀏覽:52
便民警務站對群眾法律知識宣傳 發布:2025-05-14 19:24:03 瀏覽:258
信訪條例作文 發布:2025-05-14 18:46:24 瀏覽: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