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公民在經濟法中的稱謂

公民在經濟法中的稱謂

發布時間: 2022-05-31 00:58:04

A. 現今的公民,古代老百姓的別稱是什麼

古代老百姓的別稱有:黎民、黎氓、黎苗、黎甿、黎烝、黎首、黎庶、黎元、萌隸(氓隸)、氓、氓隸、庶、庶民、庶人、民、草民、生民、平民、小民、人民、民眾、生靈、蒼生、平人、平頭百姓、野人、小人、丁口、白士、白丁、白屋、白衣、布衣、編伍、黔首、子女、赤子、匹夫等。

古代對老百姓的稱呼由於社會階段、文化典制等各方面的原因,帶有一定的等級觀念。或因其被虜獲而稱為「黎」「隸」,或因其眾多而稱其為「庶」或因其衣食住行簡陋而名之曰「白」「黔」「褐」,或因其勞役而稱其為「野」「丁」等。具體有:

1、四千多年前,黃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他們同東夷一起打敗了從南方前來進犯的九黎民族,並俘獲了大量的俘虜。這些俘虜便成了炎黃部落的奴隸,被稱為「黎民」。

2、我國是農業大國,過去種田的多是窮人,百姓多指那些在田野里耕種的人。因此又稱「野人」代指百姓。

3、百姓大多沒有官職,因而又稱「白身」。

4、又稱「白丁」,指沒有功名的人。

5、古代平民的房子不塗彩繪,因名「白屋」,後也代指平民。

6、又因其穿白色衣服,又以「白衣」代指百姓。

7、由於平民多穿布衣,因而又用「布衣」代指百姓。

8、由於我國封建社會編制戶籍以五家為「伍」,因又用「編伍」借代百姓。

9、又因為古代老百姓戴黑色或青色的幘,黔即是黑色,因而用「黔首」代指百姓。

10、古代君王常常稱自己的臣民叫「子女」。

B. 在法律上,公民和人民這兩個詞有什麼區別

在政治常識中,經常會出現公民與人民這兩個概念,並且在經濟常識中還有一個與它相近的概念:國民。所以我們把它們一起區別一下。 正確理解公民、人民、國民的涵義 公民、人民、國民這三個近似概念,經常出現在一些法律條文、書籍、報刊上,弄清它們的涵義並加以區分,是十分重要的。現淺釋如下: 公民一般是指具有一個國家國籍的人。凡取得某國國籍,就成為該國的公民。各國公民通常是由各國國籍法確認的。國籍法是取得、喪失和恢復國籍的法律。我國新憲法第三十三條規定:「凡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人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這就說明這些公民有資格依照憲法和法律享受公民的權利,承擔公民的義務。這是中國國籍區分中國人與外國人的一個根本標志。我國公民,沒有年齡、性別、民族、種族、職業、宗教、信仰、財產狀況,居住期限、文化程度等的限制,無論其社會政治地位、出身成份、歷史情況有何不同,無論是否犯罪、是否屬於敵我矛盾,都是我國公民。 公民與人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二者是有嚴格區別的。公民是法律確認的,是一個法律概念,指的是個人。它表明主權國家與居民個人之間的法律關系,說明公民是在法律上享有權利和承擔義務的主體。 人民是政治概念,它是以階級內容來劃分的。人民與敵人是相對的稱謂,人民的對立面是敵人,人民通常是指整體。在不同的國家或在一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人民的概念是不同的。在我國現階段,人民包括工人、農民、知識分子等以及一切擁護社會主義和擁護祖國統一的愛國者,都屬於人民的范圍。由此可見,公民的范圍比人民的范圍要廣泛得多。由於公民與人民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此,在使用它們時應加以區別。例如,我國憲法第二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第十三條規定,「國家保護公民的合法的收入、儲蓄、房屋和其他合法財產的所有權」。在同一部憲法中,兩個條文卻用了「人民」、「公民」這兩個不同的概念,這是為什麼?這是因為:首先,憲法規定我們國家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口。因此,憲法第二條用了「人民」一詞,充分表明我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是國家的主人翁。假如用「公民」一詞,就意味著所有的中國人、包括敵對階級分子在內,都要分掌國家大權,這顯然會混淆敵我關系。其次,對於我國所有公民的合法權益都應給予保護。我國憲法確認「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這里說的公民,不僅包括人民,還包括敵對階級分子,也包括那些被剝奪或暫時限制了政治權利的人,以及正在監獄或勞改隊服刑的犯人。對這些人,國家法律仍然要保護他們的其他合法權益,因此,「公民」這個概念與「人民」的概念不同,它是從法律意義上說的,表明國家確認居民的法律地位,居民應受到我國法律的約束。 「公民」與「國民」在現代詞義上稱作同義詞。而在法律術語上,目前多數國家都使用「公民」,但也有少數國家,例如,日本就使用「國民」一詞。在我國,這兩個詞是通用的。 例如,國家的經濟計劃中,就提「國民經濟計劃」、「國民收入等」。因此,在學習法律基本知識和閱讀一些有關報刊文章時,特別在使用上,弄清「公民、人民、國民」這三個概念的不同涵義,是十分重要的。否則,就會引起一些不應有的混亂

C. 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具體包括哪些社會關系

經濟法是對社會主抄義商品經濟關系進襲行整體、系統、全面、綜合調整的一個法律部門。在現階段,它主要調整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以各類組織為基本主體所參加的經濟管理關系和一定范圍的經營協調關系。
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包括以下兩個方面: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平等主體之間的人身關系

D. 公民基本權利和義務的概念

公民的基本權利是指由憲法規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權利。

公民的基本義務也稱憲法義務,是指由憲法規定的公民必須遵守和應盡的根本責任。

一國憲法確認的公民在政治、經濟、文化、人身等方面所享有的基本權利。資產階級國家稱為人權、公民權。公民權中基本的、主要的部分。通常由憲法加以明確規定。我國憲法對公民基本權利的規定,體現了廣泛性、平等性、真實性以及權利和義務的一致性。

公民的基本義務是公民對國傢具有首要意義的義務:它構成普通法律規定的義務的基礎。公民的基本義務與基本權利一起共同反映並決定著公民在國家中的政治與法律地位,構成普通法律規定的公民權利義務的基礎和原則。

(4)公民在經濟法中的稱謂擴展閱讀

《憲法》規定我國公民的基本權利,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2、政治權利和自由,包括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的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與人格權,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嚴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護;

5、監督權,包括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有批評、建議、申訴、控告、檢舉並依法取得賠償的權利;

6、社會經濟權利,包括勞動權利,勞動者休息權利,退休人員生活保障權利,因年老、疾病、殘疾或喪失勞動能力時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社會保障與物質幫助的權利;

7、社會文化權利和自由,包括受教育權利,進行科研、文藝創作和其他文化活動的自由;

8、婦女保護權,包括婦女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和家庭生活等方面享有同男子同等的權利;

9、婚姻、家庭、母親和兒童受國家保護;

10、華僑、歸僑和僑眷的正當權利和利益受國家保護。

E. 關於{經濟法}的問題~~~

1,能。普通合夥企業可以用勞務出資。
2.不符合規定。《合夥企業法》規定,普通合夥人不能從事與企業相競爭的業務。
3.符合規定。因故意或者重大過失給合夥企業造成損失的,經其他合夥人一致同意,可以決議其除名。被除名人接到除名通知之日,除名生效。
4.能。新加入的合夥企業要對合夥企業之前以及之後發生的債務負連帶責任,離開的合夥人對其離開前企業的債務承擔連帶責任。

F. 公民這個稱呼是什麼時候開始有的

在歷史上,最早的具有制度性的民主政治,出現在古希臘的雅典和古羅馬的城邦時期。 公民
在這個奴隸制時期,在民主政治的雛形的基礎上,出現了「公民」的稱呼,也叫「市民」。古羅馬曾經頒布過「市民法」,也就是公民法,用以調整羅馬市民之間的關系。歐洲封建制時期,奴隸制的民主共和形式消失了,公民的概念也就不再使用。西方資產階級革命勝利以後,公民的概念被重新提出,各國憲法普遍地使用了公民的概念。從其性質上來看,公民具有自然屬性和法律屬性兩個方面。公民的自然屬性反映出公民首先是基於自然生理規律出生和存在的生命體。公民的法律屬性是指公民作為一個法律概念,以一個國家的成員的身份,參與社會活動、享受權利和承擔義務,應由國家法律加以規定。

G. 自然人、社會人、職業人、經紀人哪個是以人為本

社會人吧
自然人(naturalperson)是在自然狀態下出生的人。
社會人是在社會學中指具有自然和社會雙重屬性的完整意義上的人,與「自然人」相對。通過社會化,使自然人在適應社會環境、參與社會生活、學習社會規范、履行社會角色的過程中,逐漸認識自我,並獲得社會的認可,取得社會成員的資格
經濟人即假定人思考和行為都是目標理性的,唯一地試圖獲得的經濟好處就是物質性補償的最大化。

H. 中國人的稱謂有哪些

中國人的稱謂主要有親屬稱謂、社交稱謂、和特殊稱謂三大類組成。

1. 親屬稱謂

親屬稱謂指的是以本人為中心確定親族成員和本人關系的名稱,是基於血親姻親基礎上的親屬之間相互稱呼的名稱、叫法。它是以本人為軸心的確定親屬與本人關系的標志。

2. 社交稱謂

社交稱謂是指除去親屬稱謂以外的,反映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相互關系的稱謂習俗。社交稱謂又分為非親屬稱謂和語境稱謂。非親屬稱謂是以社會生活中在「人」這個本位上,除去表示親屬關系的稱謂而外的那些表示人際關系的稱呼。

3. 特殊稱謂

(1)百姓的稱謂。

(2)職業的稱謂,對一些以技藝為職業的人,稱呼時常在其名前面加一個表示他的職業的字眼,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人的職業身份。

(3)不同的朋友關系之間的稱謂。

(8)公民在經濟法中的稱謂擴展閱讀:

稱謂禮儀:

稱謂禮儀是在對親屬、朋友、同志或其他有關人員稱呼時所使用的一種規范性禮貌語,准確的稱謂能恰當地體現出當事人之間的隸屬關系。

稱謂禮儀有姓名稱謂、親屬稱謂、職務稱謂、性別稱呼等四個大類,稱謂禮儀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和外交活動中都非常重要。

使用稱謂,應當謹慎,稍有差錯,便貽笑與人。恰當地使用稱謂,是社交活動中的一種基本禮貌。稱謂要表現尊敬、親切和文雅,使雙方心靈溝通,感情融洽,縮短彼此距離。正確地掌握和運用稱謂,是人際交往中不可缺少的禮儀因素。

I. 深圳經濟特區授予榮譽市民稱號規定

第一條為表彰和鼓勵對我市經濟建設、社會公益事業、對外交流與合作等方面做出突出貢獻者,根據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結合我市實際,制定本規定。第二條凡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法規並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台灣同胞、華僑、外籍華人和外國人,可以授予「深圳市榮譽市民」稱號。
(一)在我市直接投資,引進外資、人才、高新技術和先進設備,傳授新技術、提供新信息、開發新產品、培訓專業人才,促進我市經濟建設和高新技術發展,貢獻突出的;
(二)為我市開拓國際市場,促進經貿活動,貢獻突出的;
(三)推進我市對外交往,建立友好城市關系,開展科學、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的交流與合作,貢獻突出的;
(四)資助我市發展社會公益事業和慈善事業,貢獻突出的;
(五)在其他方面貢獻突出的。第三條符合本規定第二條規定的,由市人民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各區人民政府以及其他有關部門推薦,分別向下列主管部門申報:
(一)被推薦人是華僑、香港同胞、澳門同胞、外籍華人的,向市人民政府僑務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市僑務部門)申報,也可向市人民政府外事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市外事部門)申報;
(二)被推薦人是台灣同胞的,向市人民政府台灣事務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市台務部門)申報;
(三)被推薦人是外國人的,向市外事部門申報;
(四)被推薦人是以投資為主的外國人、外籍華人、華僑或者香港同胞、澳門同胞的,向市人民政府外商投資行政主管部門(以下簡稱市外資部門)申報。
市外事部門負責申報的統籌協調工作。第四條市外事部門經統籌協調後提出初審意見,報市人民政府審核,並經被推薦人同意,由市人民政府提請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決定。第五條市人民政府應於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會議舉行的十五天前將有關授予榮譽市民稱號的議案送交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辦公廳。第六條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授予「深圳市榮譽市民」稱號的決定後,由市人民政府召開大會頒發榮譽市民證書和證章。第七條榮譽市民享受市政府規定的禮遇和優惠待遇。第八條市外事部門負責榮譽市民的資料管理及日常聯絡、服務工作。第九條市外事部門可以組織榮譽市民開展調查研究、專題研討、決策咨詢等活動,以充分發揮其作用。市僑務部門、台務部門和外資部門應予協助。第十條被授予榮譽市民稱號者,如果因為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在申報活動中弄虛作假的,經市人民政府提請,由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決定撤銷其「深圳市榮譽市民」稱號。第十一條國家工作人員在授予榮譽市民稱號工作中濫用職權,弄虛作假,玩忽職守,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部門給予行政處分;構成犯罪的,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第十二條市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本規定製定實施辦法。第十三條本規定自二000年五月一日起施行。

熱點內容
新婚姻法離婚的條件感情破裂 發布:2025-05-14 11:59:41 瀏覽:80
帶法官超審限 發布:2025-05-14 11:59:31 瀏覽:749
道德與法完美戀愛 發布:2025-05-14 11:43:56 瀏覽:534
立法法屬於社會法 發布:2025-05-14 11:36:06 瀏覽:118
郫縣司法鑒定 發布:2025-05-14 11:27:35 瀏覽:824
民法輔助人 發布:2025-05-14 11:26:11 瀏覽:117
龍馬潭區司法局 發布:2025-05-14 11:25:59 瀏覽:193
司法廳黨校 發布:2025-05-14 11:23:56 瀏覽:621
法官防寒服 發布:2025-05-14 11:21:29 瀏覽:934
理性的法規 發布:2025-05-14 11:15:54 瀏覽: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