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會學研究方向
A. 2019社會學考研,中國人民大學難度大嗎主要有哪幾個研究方向
2019社會學考研,中國人民大學的考研難度較大,人大的文科類專業在全國排名靠前,並且入選雙一流大學之列。
人大的初試中規中矩,把參考書看好就可以。人大地處北京有天然優勢,成為很多想進北京的社會學考生不二選擇:名額多,名氣也不小,也比清北容易,是個很好的博弈選擇,當然也有很多從小就有人大夢的,所以報名人數估計是全國最多的。也算較難的!
人大的社會學研究方向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向:社會學理論與社會轉型研究、社會研究方法、應用社會學研究、社會心理學研究、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
其中社會學理論與社會轉型研究以最小的社會代價取得最大社會進步的各種社會機制。
社會研究方法用實證的方法對其進行檢驗和修訂,使之成為國內重要的與骨乾的社會指標之一。
應用社會學研究是國內唯一在本科生和碩士研究生中系統開設法社會學課程的學科點。
社會心理學研究包括對突發事件中的民眾心態與應對研究,以及人文奧運研究。
中國綜合社會調查(CGSS)是一項對社會全面系統的標准化、定期性、連續性調查項目,充分體現社會調查各個環節的技能和優勢。
B. 法學學科門類有哪些專業
民法、商法、刑法、經濟法、行政法、國際經濟法、國際公法、國際私回法、環境答資源法、財稅金融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知識產權法,知識產權,訴訟法,法律(事務),國際法,刑事司法,律師,涉外法律(事務),經濟法律事務等專業。
C. 我想考法學專業研究生,有哪些方向啊比如民法,刑法什麼的
法學理論專業
主要研究方向:法理學、法治理論研究、法社會學。
本專業為法學基礎理論學科,著重於現實法理論研究。我校法理學的教師都是法理學博士科班出身,所招的學生素質高、有潛質。
法理學研究方向,通過對法的概念、法的要素、法的效力、法律關系、法律責任等法本身的問題的解析,使學生掌握科學的法學方法。法治理論研究方向,通過對自然法學派、社會法學派、規范法學派和歷史法學派的介紹與評價,以及對公平、正義、自由、秩序、效率等法律價值的分析,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法律世界觀。法社會學研究方向,通過對法與風俗習慣、道德、宗教等社會規范的關系的闡釋,使學生了解法在社會中的實際作用方式和狀態,擴大學生的法學視野。
法律史專業
主要研究方向:中國法制史、中國法律思想史、中西法律文化比較、外國法制史
法制史學是法學的二級學科之一,由原來的法律制度史和法律思想史兩個學科合並而成,屬理論法學的范疇。它以中西法律制度史和法律思想史為研究對象,在法學學科中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較深法律素養和扎實的法律知識的理論研究人員和教學人員為主。我校法律史學師資隊伍力量強,有較高的研究水平和鮮明的研究特色,每個導師都具有穩定的研究方向,承擔著各類研究課題,並出版發表有相應的研究成果,在國內法律史學界佔有重要學術地位。
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
主要研究方向:公法理論、行政訴訟的理論與實踐、比較憲法與行政法
憲法學和行政法學是法學學科的二級學科點之一,是由原來的憲法學和行政法學兩個學科點合並而來。憲法學和行政法學以中外憲法及憲法性法律,中外行政法和行政訴訟法及相關法律為研究對象,屬公法學范疇,其理論性和實踐性都很強。憲法學和行政法學研究及其成果,對我國民主法制建設有極為重要的意義。
我校憲法學和行政法學師資隊伍,是一支由中青年教師組成的有朝氣的隊伍。每位教師都有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其中多數教師的研究論文和專著,在本學科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刑法學專業
主要研究方向:中國刑法理論與實務、外國刑法理論
刑法學碩士點2006年開始招生,現有教師四人,教師均具有法學博士學位。目前共有兩個研究方向:
(一)中國刑法理論與實務。本方向突出基礎理論和實踐問題並重,既研究刑法的基礎理論,也研究我國刑事立法與司法中的重大理論合實際問題,注重理論聯系實際。隨著社會轉型,我國的犯罪狀況發生了重大變化,刑事立法和司法都面臨許多重要的實際問題急需解決。本研究方向針對這一現狀,對中國刑法的法哲學觀念、犯罪成立要件理論、犯罪形態理論、刑罰改革、單位犯罪、經濟犯罪、職務犯罪等問題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為國家刑法改革和刑事司法水平提升提供理論支持。
(二) 外國刑法理論。本方向立足我國的需要,對日本、德國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刑法學說發展的歷史、
基礎刑法原理、以及在懲治經濟犯罪、職務犯罪、單位犯罪、黑社會犯罪、恐怖犯罪、邪教犯罪方面的法律經驗進行深入、系統的研究。本方向突出中外比較的方法,強調洋為中用。與英美刑法相比,大陸法系刑法與我國刑法更具相似性。本方向將選擇對中國立法、司法具有重大理論與實際意義的問題進行中外比較研究,通過比較,發現外國的先進之處,提出改革、完善我國立法和司法的理論建議。
民商法專業
主要研究方向:知識產權法、民法、商法。
民商法是我國法律體系中極為重要的基本法,與社會生活、經濟發展的聯系最為密切。本學科旨在培養在民商法領域中潛心研究,有真知灼見和較高理論水平的研究型人才,以及能夠熟練運用法律規則解決實際問題的實務型人才。在教學中,教師將講授和研討相結合,使學生能夠了解最新的學術、司法動態和前沿課題,特別注重對學生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和創新精神的培養。為學生創造出國學習、考察訪問的機會,使其開闊視野。
本專業教師近年來已經完成和正在完成的國家、天津市社科規劃重點項目、司法部、教育部等科研項目多項,出版、發表了大量的學術著作和論文。科研成果中,知識產權法、房地產法、日本民商法等方面較為突出。
訴訟法學專業
主要研究方向:訴訟原理與相關新型訴訟、刑事訴訟、民事訴訟、行政訴訟。
訴訟法學是最具有法律特色的法學分支學科之一,以培養具有良好法學素養並兼具嫻熟專業技能的高級法律專業人才為目標.並一直以學術傳統源遠流長,內涵博大精深與強烈的實踐功能兼備而保持著對法學學子的特殊吸引力和挑戰性。
本已經在特定領域形成相對學術優勢。其訴訟原理與相關新型訴訟方向,是在總結我國三大訴訟法理論與實踐基礎上,較全面考察借鑒國外與國際法中相關理論制度成果和經驗,又經過較深層次的傳統學科與諸多新興學科的交叉整合而開辟出的一個新興研究領域,主要包括訴訟原理與人權訴訟、公益訴訟和信息訴訟等新型課程與研究課題,具有一定學術創新性。有關訴權與判例;人權與信息權的司法保護等系列研究成果居於國內前沿,具有一定學術影響。該專業現有教師4名,碩士研究生導師3名。
經濟法學專業
主要研究方向:證券期貨法、公司治理法律制度、財稅金融法律制度、房地產與建築法、競爭發與反壟斷法。
經濟法是國家對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培養經濟法碩士研究生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在國家宏觀調控、市場規則、國家投資等領域有較高理論水平和創造精神的法律專門人才。
本專業是一門新興的專業,在理論上有很多未開墾的處女地,在實際上有很多尚未很好的解決問題,這為學習和研究創造了廣闊的天地。本專業有較強的師資力量,在教學中,教師非常重視啟發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評判能力,擴大學生眼界,提倡研究現實問題。教師把研討式(Seminary)作為重要的教學手段,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本專業的資料充足,圖書豐富,設備現代,為學生學習提供了較好的條件。
資源與環境保護法專業
主要研究方向: 1.中國環境與自然資源保護法學 2.國際環境法學
環境法學是一門新興的交叉型學科,與傳統法學學科相比,它與環境科學、生物學等自然科學聯系緊密。此外,國際環境法學同時屬於國際法學的一個分支,與國際法關系密切。
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總體戰略目標是21世紀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嚴峻挑戰。隨著決策者對環境問題認識的不斷深化和公眾意識的覺醒,對環境法治建設的要求也不斷提高,相信環境法學將是本世紀最有生命力和發展前景的學科之一。
我校環境法學師資隊伍,是一支由中青年教師組成的跨學科的隊伍。每位教師都有各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尤其在生物多樣性、循環經濟等方面的法學研究獨具特色,目前承擔國家、省部級多項科研課題,並出版了數項科研成果,在本學科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國際法學專業
主要研究方向:國際貿易法、國際公法、國際私法。
國際法碩士點是在我國著名法學家高爾森先生率領下在國內較早建立的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科。國際法專業師資力量雄厚,科研、教學成果顯著。其中尤以國際經濟法方向最為突出。
1995年我院國際經濟法研究所成立,是國內最早成立的專業研究所之一,建所以來,共承擔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0多項,出版本專業學術專著30餘部,學術論文100餘篇,其中國內著名法學家高爾森教授主編的《國際經濟法通論》《南開國際經濟法通論文集》等,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師資隊伍建設方面,形成了以國際經濟法各個分支學科為龍頭的導師隊伍。幾年來,培養近百名碩士生,畢業後分別在國家部委、金融機構、司法部門、外資企業等從事國際法專業的實務與理論研究工作。
D. 法學學科門類有哪些專業
民法、商法、刑法、經濟法、行政法、國際經濟法、國際公法、國際私法專、環境資源法、財屬稅金融法、勞動與社會保障法,知識產權法,知識產權,訴訟法,法律(事務),國際法,刑事司法,律師,涉外法律(事務),經濟法律事務等專業。
E. 法學理論的研究領域
其中,前五個研究方向始終站在學科前沿,在國內具有明顯的學術特色和優勢:
(1)法理學。學術帶頭人為張文顯教授、姚建宗教授。本方向近20年多來一直居於國內學術發展的最前沿,始終是我國法學理論發展的引領者和推動者,提出並論證了許多在國內外學術界具有原創性的學術理論觀點。
(2)西方法哲學。學術帶頭人為鄧正來教授。本方向是國內高校同類研究方向中起步較早、影響最大的兩個單位之一,在推動國內法學界對本領域的研究方面做出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3)法律社會學。學術帶頭人為馬新福教授。本方向在國內起步較早,並以理論法社會學研究和法律發展研究為基本特色。
(4)法律文化學。學術帶頭人為霍存福教授。本方向以中國傳統法律文化研究為重點,並引入文化學、語言學、符號學和社會學等的理論與方法,實現了從單純的歷史研究範式向綜合的多維視角研究範式的轉換。
(5)法律經濟學。學術帶頭人為張文顯教授、徐衛東教授。本方向在國內發展較早,在法律經濟學基本理論、知識經濟與法制創新、現代企業制度的法理研究走在國內前列。
作為國家重點學科和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本學科點通過承擔和組織重大科研項目,產出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推動了中國法學理論的創新和發展(吉林大學國家重點學科「法學理論」)。
除上述五個研究方向,還有以下若干研究方向:人權理論與人權法、比較法學、部門法哲學、立法學、司法學、現代法理學、西方法理學、法文化研究、應用法理學、行為法學研究、法經濟學、法政治學、法學方法論、法哲學、法律語言與邏輯、法治文化、法律邏輯、法律語言學、法治與文學、法治新聞、傳播法與傳播倫理、法律與經濟學、法律與公共政策、法與社會科學、人權理論與制度、法律方法論、絲綢之路經濟帶法治研究等
F. 北大、人大、社科、清華這些社會學專業的研究方向有什麼不同
北京大學校本部博士生導師及其專業、研究方向
社會學
郭志剛
人口學
社會統計學
社會學
劉世定版
城鄉社會學
經濟社權會學
社會學
馬 戎
城鄉社會學
民族社會學
社會學
邱澤奇
組織社會學
城鄉社會學
社會學
王漢生
社會學方法、社會分層與流動
城鄉社會學
社會學
王思斌
組織社會學
社會保障
社會學
謝立中
社會學理論
社會發展語現代化
社會學
楊善華
社會學理論
家庭社會學
社會學
張 靜
政治社會學
法律社會學
人大
方向一:人力資源管理 方向二:社會心理學
方向三:應用社會學 方向四:公共事務管理
中國社會科學院
博士的研究方向有農村社會學、發展社會學、工業社會學、社會的發展理論與實踐、社會組織與結構、家庭社會學等。碩士的研究方向有社會學研究方法、社會保障、農村社會學、發展社會學、城市社會學、文化社會學、社會問題、社會心理學等等。
G. 法社會學的問題
、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麼?
法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研究法律與社會的關系」
2、哲學基礎是什麼?
古希臘哲學家透過問問題來進行哲學實踐,他們所提的問題大概可以歸類為三類,這三類問題分別形成了哲學的基礎學科, 形而上學(metaphysics),知識論(Epistemology)以及倫理學(Ethics)。
最初的三類問題分別是:
* 有關世界的本質與真理的問題。
* 有關我們如何知道或認識真理的問題
* 有關生命意義與道德實踐的問題
3、法社會學興起的歷史背景?
西方法律社會學產生的背景分析
1:從19世紀未開始,西方主要資本主義社會經歷了由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階段。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使各種社會矛盾趨向激化,戰爭、經濟危機等災難頻繁來臨;舊的利益結構急劇變動,新的利益結構正在形成,新舊利益的沖突不可避免;這些社會問題都需要法律進行回應與解決。法學家和社會學家感到用17、18世紀形成的傳統思想已不可能解釋日益變化著的社會需要,必須沖破傳統的概念法學、分析法學的束縛。通過調整法學的結構,創立新的理論,如果法學與社會脫節,仍然在傳統的思維空間和法律范疇內工作,仍然只是注釋現有的法律,不為國家的立法和司法服務,不為政府解決蜂湧而至的社會問題出謀劃策,不去考察法律的實踐效果,法律就沒有多大用處。
2:資本主義法律制度與資產階級革命時期提出的民主法治理想之間產生的空距越來越大,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嚴重,在這種情況下,資本主義國家不得不關注以往法律沒有涉及的領域,如勞動、福利、教育、經濟等方面的問題,於是勞工法、社會保障法、環境保護法、公共交通法、經濟法等社會立法不斷制定出來,「法律的社會化」成為時代的潮流。「法律的社會化」的主要內涵是:古代和中世紀的法律精神是義務,強調人民服從國家的權力。從17、18世紀「天賦人權」的觀念流行以來,法律精神轉向強調個人的權利和自由。進入20世紀後,資產階級要求充分利用國家權力和各種法律手段來加強國家對經濟生活的干預和對社會公共事務的管理,法律不僅要注意保護個人利益,而且更應強調保護社會利益,因此用「社會化的法律」代替強調個人權利、自由的法律。法律社會化的結果產生了大量的社會立法,如勞工法、最低工資法、環境保護法、住房法等,這是20世紀初席捲西歐、北美的法律制度的重大改革。
這些社會化問題和法律實踐當然要求對法學理論作出調整,如果法學研究依然與現實生活脫節,象分析法學那樣局限於現有法律制度的要素和結構分析,進行純粹的法律探討,機械地注釋成文法和判例法,不為國家運用法律手段解決社會問題提供指南或提出意見,就不能適應社會和法律實踐的需要。社會法學就是在這種強烈的和積極的社會推動下,並藉助於社會學家提供的新觀念和方法應運而生的。
3:在西方法律思想史上,一貫主張把法放在社會關系中進行理解。從柏拉圖的《理想國》到亞里斯多德的社會觀念,從中世紀的阿奎那到啟蒙學者對人和社會本質的看法,都包含著豐富的社會學因子。自17-18世紀開始就有不少學者認識到應在法與社會的關系中或在法的社會背景下研究法律。如英國哲學家休謨在《人性論》一書中就認為,法是不斷變化的社會制度,它起源於社會常例,而不是人性。法國啟蒙思想家、法學家孟德斯鳩一直試圖探討社會環境對法的影響,強調地理、氣候、國土和人口等自然條件對法律制度的影響,注意在社會現實中研究法與其他社會的相互關系,並把法的精神解釋為「法律同各種政制、風俗、氣候、宗教、商業等等應有的關系」。正因為如此,孟德斯鳩被奉為法社會學的先驅。德國法學家薩維尼和英國法學家梅因等歷史法學家也很重視探討法的發展動力,強調法與社會環境和在社會環境與社會歷史中發現法的真諦,當然,休謨、孟德斯鳩和歷史法學家們的論述只是預示著社會法學,還不能把他們的學說冠以「社會法學」之名。
4、法律社會學的理論和方法論基礎,來源於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和社會學。他們認為確保知識內容可靠或科學的唯一途徑,是將知識建立於觀察經驗的基礎之上,哲學不應以抽象推理而應以「社會學」為根據,知識的進步只能通過觀察和實驗。社會學的目的論和方法論啟發了一大批學者運用社會學的原理與方法觀察和研究法與和法律制度。
H. 上海政法大學的碩士點有哪些
根據官方網站的信息,該校共有三個碩士學位授權點,分別是:法學專理論、憲法學 與 行政屬法學、刑法學。
其中法學理論的研究方向為:
01. 法理學
02. 法經濟學
03. 法社會學
憲法學 與 行政法學研究方向為
01. 行政法治基礎理論與應用
02. 部門行政法與科技法
03. 中國憲政與中國政治
刑法學研究方向:
01.刑法學
02.犯罪學
03.監獄學
04.青少年犯罪與司法
I. 考研社會學的主要研究方向有那些
社會學分兩來個方向,一個源是應用社會學,一個是社會問題研究.
學社會學最大的優勢,從理論上說就是「獨特的視角,另闢蹊徑的思維方式」,從應用層面上來說就是「社會調查方法」、「問卷設計與分析」、「spss統計分析應用」等具體的方法。
社會學專業研究生在高校主要可以從事:社會學、社會工作、政治與行政管理、新聞傳播、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等專業的教學、科研工作。
J. 社會學的研究方法
社會學研究方法,指的是從事社會學經驗研究的方法,而非理論研究的方法。2社會研究具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徵:(1)研究的主題是社會的,而非自然
的;(2)研究的方式是經驗的,而非思辨的;(3)研究的問題是科學的,而非判斷的。3.社會現象的復雜性、人的特殊性、研究的干擾性、保持客觀性的困難
以及研究所受到的各種限制是社會研究中最主要的困難。4.社會研究的方法體系劃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或部分,即方法論、研究方式、具體方法及技術。6.社會
研究有四種主要的研究方式,即調查研究、實驗研究、實地研究和文獻研究。8.實證主義(定量)與人文主義(定性)、批判主義三種不同的方法論主張在經驗研
究中則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探求知識的方法。其一是科學主義的;其二是自然主義的。9.社會研究的過程分為五個階段,這就是:(1)確定研究課題並將其系統
化;
(2)設計研究方案和准備研究工具;(3)資料的收集;(4)資料的處理與分析;(5)結果的解釋與報告。11.方法論:方法論所涉及的是規范一門科學學科的原理、原則和方法的體系。12.研究方式:研究方式指的是研究所採取的具體形式或研究的具體類型。
二、
理論與研究:1、理論是以一種系統化的方式將經驗世界中某些被挑選的方面概念化並組織起來的一組內在相關的命題。通常可將理論劃分為三個層次,即宏觀理
論、中層理論和微觀理論。2、判斷理論優劣的標准有三條,即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1)解釋范圍越廣泛的理論越是好的理論;(2)解釋越精確的理論越
是好的理論;(3)結構越簡練的理論越是好的理論。3、概念、變數、命題和假設是構成理論的基本要素。變數(variable)
就是具有一個以上不同取值(不同的子范疇、不同的屬性或不同的亞概念)的概念4.概念是對現象的一種抽象,它是一類事物的屬性在人們主觀上的反映。5.理
論目的是描述不同變數及其不同屬性之間所存在的某種邏輯關系。6.直接由概念構成的是命題,而理論則是由一組命題所構成的。7.在社會研究中最常用的命題
形式是假設,即一種有關變數間關系的嘗試性陳述,或者說一種可用經驗事實檢驗的命題。8.理論對經驗研究的作用體現在:作為研究的基礎、背景,為研究提供
理論視野和概念框架;指導研究方向;提供研究的解釋。9.一種理論解釋的發展包含著兩個相互聯系的過程或階段,即以歸納推理為標志的理論建構過程和以演繹
推理為特徵的理論檢驗過程。理論建構過程以觀察為起點,然後通過歸納推理,得出解釋這些觀察的理
論;而理論檢驗過程則是以理論為起點,通過演繹推理,作出預言或預測,並通過對實際事物的觀察來檢驗預言的正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