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關系研究法

社會關系研究法

發布時間: 2022-06-01 09:34:46

㈠ 社會學的研究對象與方法

用一句話來概括:社會學就是研究人於社會的關系問題的一門科學。具體來說,社會學研究的對象有很多方面,包括社會結構、文化、社會變遷、社會角色、社會問題、社會功能、社會組織、社會行為、社會關系、社會互動、社會群體、社會分層與流動、社會控制等

其他答案,樓主也可看看,以作參考:
關於社會學研究對象的不同觀點
關於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眾說紛壇、爭論不休。國內外的社會學家曾經提出過各種各樣的定義。
(一)國外社會學研究者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探討

我國社會學家孫本文在《社會學原理》一書中介紹了九種國外社會學關於社會學的定義:

1、認為社會學是用科學的方法研究社會現象的科學;美國的羅斯(Ross)
2、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形式的;德國的齊美爾(Simmel)
3、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組織的;美國的梅約(Mayo)和托馬斯(Thomas)
4、認為社會學是研究人類文化的;美國的沃德(Ward)
5、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進步的;美國的卡維爾(Karvor)
6、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關系的;美國的賴待(Wright)和哈特(Hart)
7、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互動過程的;美國的斯莫爾(Small)
8、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現象之間關系的; 俄國的索羅金(Sorokin)
9、認為社會學是研究社會行為的。美國的帕克(Park)

(二)國內社會學研究者對社會學研究對象的探討

自社會學在我國高校得以恢復,學術界開始對社會學的研究對象進行了廣泛的討論。自1979年以來,至今沒有間斷,社會學研究者們對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觀點。

1、認為社會學是在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研究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科學,是以研究社會問題為中心的一個「科學群」。於光遠、袁輯輝、劉炳福
2、認為社會學是以整個社會作為其研究對象研究社會結構、社會發展動力和社會生活現象及其規律性。杜任之
3、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發生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里的社會現象之間的關系,並從中探求人們社會行為的規律。楊心恆
4、認為社會學以社會的構成、體統、變動以及有關人生的事物現象、問題與社會體統的關系作為研究對象。丁克全
5、認為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確定性與不確定性的統一。所謂對象是確定的,是從變動著的社會整體出發來研究社會現象及其相互關系,著眼於整體綜合而立足於局部分析;社會學的對象又是不確定的,它的觸角深入社會現象的一切領域而對這些專門領域的研究已經形成諸專門學科,如經濟學、政治學等或正在發展成為獨立學科,如人口學、勞動學等。葉小文
6、認為社會整體是社會學研究的基本對象。盧漢龍
7、認為馬克思主義社會學是在歷史唯物主義的指導下研究社會矛盾及其解決途徑的科學。田森
8、認為一定的社會關系是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對社會關系的宏觀分析就構成宏觀社會學,對它的局部分折就構成微觀社會學,而對社會關系進行具體的調查研究構成了應用社會學,在此基礎上進行的理論分析和科學抽象構成了理論社會學。劉祖雲
9、認為普通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整體的基本構成及各部分的相互關系,從而揭示社會整體發展的規律。普通社會學也可以劃分為關於一切社會形態整體發展的一般規律、某種社會形態整體發展的特殊規律、某個特定社會整體發展的個別規律三個基本研究層次。陳烽
10、認為社會學的對象就是社會運行和發展的類型,就是一門研究社會良性運行和協調發展的條件以及機制的綜合性的具體社會科學學科。鄭杭生
11、認為社會學是從變動的社會整體出發,以多種角度和多種層次綜合研究人們的社會活動和社會關系為內容的社會整體的形式、模式、組成構成、運動和規律,及社會各方面(或各種社會活動、社會關系)之間相互性的科學。雷洪和范洪
12、認為社會學的學科對象是制度的觀點。陳頤

社會學的獨特研究對象是什麼? 學術界各持己見。大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兩類:
第一類側重以社會為對象,重在研究社會的結構和過程、社會的運行和發展、社會的秩序和進步等等,它主要體現了社會學史上的實證主義傳統;
第二類側重以個人及其社會行為為研究對象.它主要體現了社會學史上的反實證主義傳統;

㈡ 社會工作研究方法

神馬

㈢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有哪些啟發意義

一、社會系統論概述
1、社會系統論的源流與發展
現代意義上的系統論研究肇始於20世紀初的奧地利生物學家貝塔朗菲,最早被應用於生物學研究領域,貝塔朗菲認為必須把社會現象、社會生活、歷史過程作為一個系統來把握。這個觀點後來也一直以顯性或隱性的方式,指導著眾多中西方學者從整體的系統視角來觀察自然與社會現象。
到了20世紀40年代,馬克思主義社會有機體理論使得社會系統論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馬克思認為「社會關系不是由個人構成,而是表示這些個人彼此發生的那些聯系和關系的總和。」他通過對人們從事的勞動和活動進行結構分析,揭示了構成社會系統的各種要素之間的關系。
2、馬克思社會系統的構成
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社會系統都由三個最基本的社會形態構成,即經濟的、政治的和意識的社會形態。三者在相互關聯和相互影響中共同構成了一個社會的整體。
經濟系統是社會穩定運行的基礎,它為整個社會系統的運行提供物質能量,對社會結構和民眾意願有深遠的影響;政治系統是社會系統中重要的子系統,政治系統的穩固與否直接關繫到整個社會系統的穩定與和諧,思想文化系統可以說是其他各兩個系統狀況的映射,它和其他諸子系統之間的關系基本上屬於存在和意識之間的作用和反作用的關系,其他子系統的運行狀況都會從該子系統得到不同程度的反映。
二、當前中國的社會系統與社會問題
1、當前中國社會系統和社會問題分析
長期以來,在中國社會中的政治子系統是占據主導地位的,社會的整合是一種政治整合,其他子系統處於被排斥的地位,其功能也被限制在最低的限度或者只是被動地起作用,自身的運行和協調均受制於和服務於政治系統,從而造成了子系統之間的非良性互動。
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的社會系統結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經濟系統逐步占據社會系統結構中的主導地位,並對社會子系統關系的協調與整合起著決定性作用,這種決定性作用同樣給中國社會造成了不穩定因素。
以上分析表明,政治系統和經濟系統在社會系統關系中的寡頭地位,導致整個社會的緊張和失衡,並進一步制約了當代中國社會的良性運行和穩定發展。因此,在中國看似繁榮崛起、歌舞昇平的表象背後,許多尖銳的、普通人很容易感受到的現實問題不能不引人深思。嚴重的腐敗,黨與政府威信降低,私有化和國有資產流失問題,地區差距城鄉差距擴大、貧富懸殊和兩極分化,嚴重的環境污染等等問題遍布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2、造成社會問題與社會系統失衡的因素
(1)要素類因素
「要素性負效應是指由於要素自身性質不合理,而引起的系統內部摩擦或紊亂而產生的負效應。」由於中國長期以來形成的不同的城鄉二元結構以及城鄉居民之間的不公平待遇,加重了城鄉二元社會差異,拉大了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造成了一系列的社會問題。由此可見,中國社會系統的要素性負效應會直接影響整個中國社會系統的穩定和有序。
(2)構成類因素
「構成性負效應是指系統要素之間的構成方式不合理而產生的負效應。」新中國成立初期,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發展戰略,這也直接導致了工業部門與農業部門對立的二元經濟結構。城市作為國家的建設重點,又產生了與城市發展相適應的戶籍制度、勞動用工等一系列制度,這些制度有些已隨著社會的發展被廢除,有些卻依舊存在並活躍於現在的政治體系中,造成社會的不安定因素。
(3)精神類因素
「精神性負效應是指由於系統內部環境與文化、法制不合理而產生的負效應。」一個良性發展的社會系統,除了使物質文明的發達,最重要的是社會關系的和諧和精神文明的有序。近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物質文明蓬勃發展,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卻略顯偏軟,與市場經濟和現代社會密切相關的法律意識、契約意識和誠信意識都十分淡薄,由此產生了許多精神性的負效應。
(4)失調類因素
「失調性負效應主要是指系統內部構成、結構、要素等與外部環境不協調導致的嚴重功能紊亂、內耗嚴重以及系統優勢難以發揮所產生的負效應。」一個國家的社會系統必然是整個人類社會大系統的一個子系統,人類社會的系統與地球的自然環境系統又組成了一個更大的巨型系統。但是長期以來,我們把社會發展局部的理解為經濟的快速增長,卻對大自然采暴力的行為和態度,嚴重破壞自然界的生態平衡,也嚴重破壞了人與自然的關系,這些都引發了相當大的失調性負效應。
三、社會系統論對解決社會問題的指導意義
1、建設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從系統學的視角看,社會和諧表現為社會各子系統之間的協調有序運行。如果社會各子系統之間不能協調運行,處於一種無序狀態,整個社會系統就會出現紊亂。在社會系統中,政治是上層建築,是調節協調社會各系統之間關系的主要機制。政治文明的發展水平,是整個社會文明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同時,政治文明的發展,對社會文明的其他組成部分又有著指導作用。因此,推進政治文明建設,既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政治保障。
2、促進社會主義經濟和諧發展
經濟處於基礎地位,是一個社會進步的動力。我們一切的社會活動,包括調節關系,化解矛盾,維護秩序,最終都是靠經濟發展才得以實現的。經濟發達了社會才有活力;社會有了活力,生活其中的個人才能全面發展;只有經濟發展才是其他一切活動的原動力;只有經濟發展才能為地球的生態平衡提供建設支持;經濟發展也是處理國際關系的保障,只有一個國家富有了才具有在國際上的話語權。然而,目前我國發展方式粗放、產業結構不合理。要改變當前這一現狀,就必須依靠科技的進步與創新,並結合政策的調整和支持,一起推動我國經濟由粗放式向集約式發展,把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到主要依靠提高生產效率上來。
3、進行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文化系統是社會的一個重要子系統,現如今,文化作為越來越成為一種重要的軟實力,有文化,有創新的國家和民族才能越走越好,同時,文化也成為衡量綜合國力的重要因素和維護社會和諧的重要保障。當前我國正處於經濟體制轉型、深入改革開放的重要時期,社會文化多元化,思想觀念、道德素養、價值趨向等多個方面共同導致社會矛盾不斷出現和激化。多元性的文化建設勢在必行。
4、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
毫無疑問,科技的發展,特別是工業文明的興起,人類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道路上越走越遠,與此同時創造出的巨大的物質財富也激勵著人類不斷的掠奪自然。然而,近些年來,人類在享受著科技發展所帶來的生活便利和經濟利益的同時,也逐漸發現工業文明給人類帶來了諸如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等的發展病。因此,在以後的社會發展中,我們必須要堅持以人為本,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堅持統籌兼顧,用馬克思注主義的系統論觀點指導我們充分發揮科學技術的能動作用、調動各種積極因素,使社會各子系統協調和諧發展。

㈣ 社會研究方法中定性研究有哪些方法

社會學所有定性研究方法歸納


韋伯與福柯權力思想的比較

一.思想背景

1.韋伯

韋伯當時的生活時代是資本主義社會努力尋求發展時期,資本主義工商業等方面需要得到充分的發展空間,他認為那個時代科層制是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組織形式典型的統治類型。科層制是他所謂的法理統治的一種最典型、最純粹的表現形式。科層制的管理按客觀標准來看,在功能方面是嚴格合理的,它作為客觀的服務機構和管理機構,排除了一切人格化的因素,不帶有任何個性化色彩,而僅僅奉行法律程序和公務原則。在它的內部,既沒有傳統的人情事故,也沒有個人良心的紛擾,既排除貪贓枉法的弊端,也不介入黨派之爭。在科層制內部,奉行的完全是形式合理的原則,即技術和效益的原則,嚴格排除任何技術以外的目的和價值,它是一架機器,人只是機器上的一個個運轉良好的齒輪。由此可看出:這種科層制的組織形式就像一個權力的「金字塔」,權力是自上而下的貫徹實施,這種社會要求的權力的統治必須有國家、法律作為保證,權力是完全支配型的。韋伯認為法理統治適合了當時資本主義生產和發展的要求。

2.福柯

福柯稱現代社會是一個「紀律」社會,他把「紀律」作為一項權力技術。在18世紀,公開處決的儀式已經成為國王的暴力和民眾的暴力公開較量的舞台,最終導致國家拋棄了這種在人道主義者看來「殘暴」的懲罰方式,出現了一種比較「人道」的懲罰方式。在此過程中,福柯認為出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的權力模式,紀律這種權力技術占據了關鍵性的地位。福柯的權力理論與1968年革命也密切相關,這場遍及整個西方世界的政治運動從根本上動搖了西方自啟蒙時代以來建立的一系列價值觀和真理觀,開啟了一個崇尚差異,提倡多元的時代。福柯盡管不止一次地表現出對革命行為的懷疑,但他卻是1968年革命的積極參與者,而且可以說這場政治運動的實踐經歷對福柯後期學術思想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直接影響到了他對革命和權力問題的看法。他首先發現,全新的社會實踐已經使得傳統的有關權力和革命社會理論顯得不合時宜,在革命多元化的目標、力量和方式的背後突顯了社會權力問題的復雜,而且革命失敗的現實也迫使理論家更加深入地分析權力運做的機制,尋找一種革命之外的權力反抗模式。在此契機之上福柯展開了他的現代權力分析,而對現有權力理論的批判就成為了福柯權力分析的首要一環。

由於韋伯與福柯生活的社會背景不同,時代的條件引發他們對權力的不同思考,從而得出了不同的結論。雖然他們對待權力的分析角度不同,但是他們的權力理論較好地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求,說明了當時存在的社會現象,並對一些社會問題做出合理的解釋

二.有關權力概念

權力是社會學的一個重要命題,有關權力的理論也豐富多樣,但是,多數權力理論都是從行為主義的角度進行的研究,認為權力就是某人或某一群體的行為對他人或其他群體的行為所產生的顯性影響的程度以及范圍。同時,絕大多數學者是從宏觀角度來理解權力,把權力看作國家統治的工具,看作是統治階級推行剝削、壓迫的暴力與強制,看作是對被統治群體進行領導、指揮、支配、控制、管理、約束或鎮壓的手段和形式。

1.韋伯:權力就是指:「行動者在一個社會關系中可以排除抗拒以貫徹其意志的機會,而不論這種機會的基礎是什麼。」即處於社會關系之中的行動者排除抗拒,從而使其意志得到實現的必然性,而不論這種必然性的基礎是什麼。從這個定義可以看出,韋伯是從社會行動者之間的社會關系角度對權力進行定義的,其基本模式就是兩個人之間的支配關系權力就是一個在社會關系中處於某個位置的行動者可以不顧另一個行動者的反對而實現自己意願的機會。強調社會互動關系中的單向性及自上而下的強制性。

2.福柯:權力是一種力量關系,或者說所有的力量關系都是一種權力關系。首先,福柯反對將關注某種機構化的法律化的權力中心論,尤其是那些將國家機構視為政治權力的中心學說。福柯認為國家機構只是權力的一個有限領域,權力普遍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其次,福柯認為權力不是單數,因為一種力量總是與其他力量結成關系,所有的力量都是關系,也即權力。因此,福柯的權力的本質恰恰體現在它的多樣性、片斷性、不確定性中,體現在一種相對主義的描述中。

三.權力范圍

1.韋伯:宏觀權力理論

韋伯的權力所涉及的范圍非常寬泛,既可以指家庭中家長對子女的管教,也可以指任何一個組織中上級對下級的命令。韋伯在權力問題上最為關注的是統治權的問題,尤其是國家權力的問題。他將權力看作是與社會政治領域相關的事務,認為研究權利首先應關注和國家機器有關的問題。這種權力觀認為權力分析總是與精英和領導權的認定有關。這涉及誰能通過控制政治日程和形塑他人的信念或通過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身的利益。韋伯的權力理論重視國家機構這樣的權力中心,從權力中心構成對局部的支配、控制,形成單一的統治大廈,體現了一種宏觀權利論。

2.福柯:微觀權力理論

福柯的「微觀權力論」是運用後現代思維方式,以一種自下而上的視角,從社會生活的底層出發,用權力結構去解析社會機體的理論。在福柯看來,權力並不只存在於戰場、刑場、絞刑架、皇冠、權杖、笏板或紅頭文件中,它也普遍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傳統習俗、閑談碎語、道聽途說,乃至眾目睽睽之中。因此,他的權力理論的研究對象不是國家、法律這些中心化的存在,而是瘋人院、監獄、修道院……這些社會邊緣、底層中的權力關系。權力決不是一種簡單的存在,它是一種綜合性力量,一種無處不在的復雜實體。它由各種因素構成,因此,在人類社會中,不論是知識、話語、性、懲罰、規訓與教育,都與形形色色的權力密切相關,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權力。

四.側重點(角度)

(一)權力的本質

1.韋伯:權利是一種所有物

韋伯把權力作為一種所有物,認為權力像商品和財產一樣,可以被一些個人和群體佔有,那些佔有權力的個人和群體就擁有了統治權,從而成為社會的統治階層,他們就能夠運用這種權力來統治其他人、控制其他人。韋伯關注權力擁有者的合法性。所謂合法性,就是促使一些人服從某種命令的動機,而不論這些命令是由統治者個人發出的,還是通過契約、協議產生的抽象法律條文、規章或命令形式出現的。任何群體服從命令的可能性主要是取決於他們對那個統治系統合法性的相信程度。繼而韋伯構想出三種具備合法性的基礎,即「卡里斯馬」型(或個人魅力型)基礎、傳統型基礎、法理型基礎。

2.福柯: 權力是一種關系策略

福柯這樣說:「權力從未確定位置,它從不在某些人手中,從不像財產或財富那樣被據為己有。權力運轉著。」從這段話,我們可以看出,福柯認為權力並不是一個物的概念,而是各種力量關系的、多形態的、流動性的場。因而,權力是一種關系。只存在著某種關系性的權力,它在無數個點上體現出來,具有不確定性。福柯說:「權力以網路的形式運作在這個網上,個人不僅流動著,而且他們總是既處於服從的地位又同時運用權力。」由此可見,在福柯眼中,權力就是一台巨大的機器,每一個人,無論他是權力的施與者還是權力的受施者,都被權力所捕獲,個人只是權力網路中占據的一個位置而已。同時,作為一種關系,權力並不是從上至下的單向度控制的簡單關系,它是一種相互交錯的復雜網路。所以,社會中的個體都處在這個網路中,每個人既可能成為權力控制、支配的對象,又可能同時成為實施權力的主人。個人在這種網路中具備了雙重的身份:權力控制的對象和發出權力的角色。

(二)權力作用中的重點不同

1.韋伯強調權力的否定作用

傳統的權力分析總是把注意力集中在權力消極否定的一面,權力分析中充斥著「禁止 」、「阻止 」、「防止 」之類的詞彙。韋伯的權力觀分析總是與精英和領導權的認定有關,這涉及誰能通過控制政治日程和形塑他人的信念,通過損害他人的利益來滿足自身的利益。由於權力往往被視為一種在社會中被分配的份額,被視為實體性的物,但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擁有權力這種物品,權力只能掌握在少數人中。因此,韋伯式的權力分析模式也非常重視權力的禁止性和否定性,強調擁有權力的一方通過各種手段實現自身的意志,而不論被統治者是被動的服從,還是自願的,在他看來,權力彷彿除了壓制、排拒和否定之外,便不能做些什麼。如果權力具有生產的作用,也只是在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生產了一種界限。

2.福柯:權力是一種生產性的實踐

福柯的權力理論著重對主體性格重塑方面的積極功能,認為權力首先應該被看作一種生產性的實踐或生產性的網路。這種作為生產性網路的權力,不斷創造出人與人之間的新聯系,組織更積極的相互作用線以及樂觀積極的「權力效應」,其產品表現為人們對自身的認同,即現代性的主體, 德勒茲將這一點視為福柯權力分析的首要特點。在福柯看來,權力的極致之處便是約束或絕對的禁止,權力在對行動著的主體或主體們產生作用時,始終是藉助這些主體的行動本身或行動的能力。權力具有強大的建構和生產功能:「權力生產著現實,權力生產著對象的領域和真理的儀式,個人和關於個人的知識都是權力的產物」。他通過對監獄和性等問題的研究發現,生產性的權力通過層級監視、規范化裁決和檢查等技術,馴順了肉體,生產了符合規范和紀律的對象、知識;它激發了活動,而不是禁錮了活動;誘導了思想,而不是禁錮了思想;引發了話語,而不是打斷了話語。總之,福柯認為權力通過對主體歷史構成的參與而實現自身的運作,個人及其身份和特性是權力關系對身體、運動、慾望、力量施展作用的產物,而這樣的個人就成了權力運作最有力的支撐點。因此,在福柯的權力理論中,權力主體從能動的權力實施者變成被動的權力構成物,而權力從工具和手段轉變成一種積極主動的生產性活動,權力通過生產自身的行使者完成自身的運作。福柯對權力的積極性的強調,並不只是說權力是好的,而是讓人們注意權力並不只是被動的禁令,更多的是產生效果的機制或技術。

㈤ 迪爾凱姆提出的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原則有哪些

迪爾凱姆本書的一個核心的議題是:如何在價值無涉的前提下認可和識別社會事實?迪爾凱姆認為研究必須把社會現象當做客觀存在的事物,當做社會的事物,而社會學的重要任務就是發展一種適合科學研究的特殊方法。同時,作者通篇都在強調一種來自於集體的「強制力」,還強調這種力量並非人造,它是自然的,它來自於現實的內部,這使得作者擺脫了盧梭,霍布斯等人關於人與社會關系的矛盾。也明顯與斯賓塞等人關於「社會的形成也是由於人類的自然性質,不須要強迫」這種觀點不同。

在作者看來,一門學科的產生,必須要有它的特殊對象,以及研究這種對象的特殊方法。所有「活動狀態」,無論固定與否,只要是由外界的強制力作用於個人而使個人感受的;或者說,一種強制力,普遍存在於團體中,不僅有它獨立與個人固有的存在性,而且作用於個人,使個人感受的現象,叫做社會現象。社會現象是外界的力量作用於個人而產生現象。無論是關於思想、行為和感覺的現象,還是外貌和形態的現象,都是社會現象,只是程度不同。總之,社會現象的各種表現是在個人意識以外,只需觀察外部事物而不必考究個人內部的事情。
作者提出,對於社會學這門學科,要把社會現象作為其研究對象,在此基礎上,迪爾凱姆強調社會學方法不能用常識去代替科學,凡是未經科學檢驗的概念,不能隨便使用,更不能用來代替事物本身。 提出了如下的基本規則:在科學研究中排除所有成見,根據社會現象的外部共同特徵進行定義,客觀地觀察事物的外部特徵,想辦法從那些派出了個人特殊現象和已經確定的事物入手。
對於如何解釋社會現象,迪爾凱姆認為需要分清原因和功能,不能混淆事物的存在和效用,同時個人心理不能解釋社會現象,必須通過社會去解釋社會現象。要考察社會現象的原因,或者社會現象的產生,不能在那些集體的各個分子中去尋找,而必須對這個已經組成的集合體進行研究,也即方法論的集體主義。 同時,由於社會現象的因果關系往往是不明顯的、復雜的,研究者不能從直接觀察中得出,因此,考察這些現象只能用比較方法,這是社會學研究唯一適當的辦法。
迪爾凱姆的社會學理論的一個爭議在於——他強調價值中立和研究的客觀性,但社會研究無法在無菌實驗室進行,但凡是觀察,必然會產生相互的影響,更遑論研究者自身個性對研究的影響。在很大程度上,我們認為的客觀只是在主觀下的客觀,而無限趨近真實也是社會學定義和方法的意義所在。在當時的背景下,迪爾凱姆為了讓社會學取得一門科學的定義,強調實證和價值中立以求客觀性。但是,研究者必然受到前見、立場、所見局限的影響,實證社會學無疑是很大的進步,但我認為,價值中立只能是相對而言,而對社會現象因果的求索,也是盡可能的對實際的趨近。

㈥ 政治經濟學對社會關系的研究必須從哪幾個方面去研究

從「事的革命」角度去研究,即立足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論,彰顯「事的科學」規定性。研究「生產方式」(一定社會發展階段上的生產)和「生產關系和交往關系」的內部聯系。

研究生產關系的「如何來」、「為什麼」及「是什麼」。

這就是對政治經濟學研究對象「生產關系」建立的正確理解。我們以《<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為例,尤以第四節為剖解典型。馬克思在那裡給出的總標題下要集中研究的是「生產關系」。這是從網路對象中設法取出「學科對象」的典型例子,簡潔地說,即從如何研究生產關系中提煉「研究對象」。於是,取出的這個「生產關系」既作為了「客觀對象」,同時又成為了「特殊學科對象」(認識對象和分析對象),它整體受制於「總對象規定」。此架構在路徑上凸顯了研究工作的開放性。

參閱文章:

1.《導言》的革命:事的科學和研究對象的確立
——兼析「科學抽象法」的反思問題

江漢論壇2015年第9期第9-16頁

2.《資本論》在何種意蘊上是「史書」

——兼析《21世紀資本論》的歷史書性質

江漢論壇2016年第5期第5-12頁

㈦ 馬克思對社會關系如何影響他的研究方法

馬克思對社會關系的認識是馬克思思想的一部分。
馬克思理論體系就包括了馬克思的社會發展理論。
任何的理論的建立都離不開研究方法,馬克思的理論研究是基於社會關系的一種科學與與價值統一的方法。

㈧ 社會系統研究方法的方法論原則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這回系統研究的方法原則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這個線方法為理論依據,你才可以具體去操作如何設計一些研究和設計一些。

㈨ 社會學家是怎樣研究社會的

1、社會調查研究:在系統地、直接地收集有關社會現象的經驗材料的基礎上,通過的材料的分析和綜合來科學地闡明社會生活狀況及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活動。
2、社會調查:社會調查研究的一個階段,是指運用觀察、詢問等方法直接從社會生活中了解情況、收集事實和數據,是一種感性認識活動。
3、研究:社會調查研究的第二階段,是指通過對事實資料的思維加工,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
4、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論:人們的思想方法和科學的一般方法在社會調查研究中的體現和應用,它提供了調查研究的指導思想。
5、社會調查研究的基本方式:也稱研究方式,它表明貫穿於社會調查全過程的程序、步驟與操作方式,它說明研究者是通過何種具體途徑得出研究結論的。
6、社會調查研究的具體方法:在調查研究的某一階段中使用的方法、技術、工具等

社會調查研究的重要類型
1、應用性調查研究:通過社會調查來了解不斷出現的新現象和新問題,並運用社會理論對這些問題做出科學的說明和解釋、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案或政策性建議。
2、理論性調查研究:通過對社會現實問題的調查來發長和豐富社會理論,並提供有關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的知識。
3、普查:也稱整體調查或全面調查,它是為了了解總體的一般情況而對較大范圍的地區或部門中的每個對象都無一例外地進行調查。
4、抽樣調查: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抽取某些單位或個人作為樣本進行調查,並以樣本的狀況來推論總體的狀況。
5、典型調查: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選取一個或幾個有代表性的單問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
6、重點調查:從調查對象的總體中主觀選取少數單位進行調查,並通過這些單位的情況來反映總體的情況。
7:個案研究:從總體中選取一個或幾個調查對象進行深入研究,以深入、細致地描述一個具體單位的全貌和具體的社會過程。
8、探索性調查研究:採用「走馬觀花」和查閱資料的方式對社會現象進行初步考察的研究方法。
9、描述性調查研究:可以解答社會現象「是什麼」的問題,它能對社會現象的狀況、特點和發展過程作出客觀、准確的描述。
10、解釋性調查研究:可以解答「為什麼」的問題,它能說明社會現象發生的原因,預測事物的發展後果,探討社會現象之間的因果聯系。
11、橫剖研究:在某一時點對調查對象進行橫斷面的研究。
12、橫斷面:指由調查對象的各種類型在同一時點上所構成的全貌。
13、縱貫研究:在較長時期的不同時點收集資料,並對社會現象做縱向研究。
14、趨勢研究:一般是對較大規模的調查對象總體隨時間推移發生的變化的研究。
15、同期群研究:對在某一時期具有同一特徵的人群隨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的變化的研究。
16、追蹤研究:對同一批人隨時間推移而發生變化的變化的研究。
17、回溯研究:一種與追蹤研究相似,即要調查同一批人的態度或行為的變化,但又只作一次調查,要求被調查者回想他們過去的態度或行為是怎樣的,而現在又起了那些變化的研究方法。
18、統計調查:一種定量化的調查方式,它是從許多單位中收集多個單位的可對比的信息,並利用這種可對比的資料,進行匯總統計,以便對調查內容做更深入的定量分析。
19、實地研究:也稱「實地調查」,是社會調查研究的另一種主要方式。這種調查方式是深入到調查現場,利用觀察、訪問、座談等方法收集少數單位的各方面的信息,以便對調查對象作深入的解剖分析。
20、參與觀察:調查者本人加入調查對象的團體中生活,扮演其中一員的角色,對這里所發生的現象和情況進行多方面的長期觀察的方法。
21、個案研究:通過對個體發展過程的調查來洞察個體為什麼會具有特定的行為方式以及他或它的行為趨向。
22、蹲點調查:下到一個有代表性的社會單位中,進行長期的、系統的調查研究,對現行的政策、計劃、措施的效果進行檢查,從中發現實際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經驗教訓,探索新的政策、措施的可行性,藉以指導全局工作。

社會調查研究的一般過程

1、歸納推理:從經驗觀察出發,通過對大量客觀現象的描述,概括出現象的共同特徵或一般屬性,由此建立理論來說明觀察到的各種具體現象或事物之間的必然的、本質的聯系。
2、演繹推理:從一般理論或普遍法則出發,依據這一理論推導出一些具體的結論,然後將他們應用於具體的現象和事物,並在應用過程中對理論進行檢驗。
3、假設演繹法:科學研究的邏輯方法,或稱「試錯法」,由演繹和歸納兩種推理構成,有助於克服單純演繹或單純歸納的局限性。它是從問題出發,為解答問題而提出嘗試性的假說或理論解釋,由這一理論假說可以推導出一些研究假設,然後通過大量的觀察來檢驗假設。
4、研究框架:將課題具體化,它可以是一種由具體理論假設組成的理論框架,也可以是由一些初步設想形成的框架圖。

社會調查研究的准備與設計
1、研究課題:說明一項調查研究所要解答的具體問題,它是關於兩個或多個概念或變數間的關系的一種提問。
2、初步探索:指在正式調查之前征詢有關專家、學者和領導幹部的意見,到調查地點進行初步考察,與基層有關人員座談,以便了解調查任務、確定研究課題、明確調查內容、增強感性認識,為提出研究假設和制訂研究方案奠定基礎。
3、研究假設:對調查對象的特徵以及有關現象之間的相互關系所做的推測性判斷或設想,它是對問題的嘗試性解答。
4、假設:由概念(或變數)構成的,以一種可檢驗的形式加以陳述,並對(或兩個以上)變數之間的特定關系進行預測的命題。
5、概念:人們抽象思維的產物和基本單位,綜合概括同一類事物或現象的抽象名詞。
6、變數:概念的一種類型,它是通過對概念的定義和界說而轉換來的。也可以說,它是對概念的具體化,它反映了概念在具體形態上的變動性。
7、相關關系:一種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系。它表現為:如果變數X發生變化,變數Y也隨之發生變化,那麼就可以說兩個變數具有相關關系。
8、因果關系:如果變數X發生變化,變數Y也隨之發生變化,反之則不然,那麼就可以說X與Y有因果關系。其中X是Y的原因,Y是X的結果,X是自變數,Y是因變數。
9、虛無關系:兩個變數之間如果沒有必然的聯系,則稱它們不相關。
10、命題:關於一個或更多概念(或變數)的陳述。
11、分析單位:研究者所要調查的一個個點,即調查對象,它是進行調查和抽樣的基本單位。
12、調查內容:制一項調查研究所要了解的調查項目和調查指標,它們涉及各種分析單位的屬性和特徵。
13、層次謬誤:或作生態謬誤,是指用一種高層次的分析單位做調查,卻用另一種低層次的分析單位做結論。
14、簡化論:或稱還原論,在社會研究中是指局限於用某類特徵來分析和解釋各種復雜的社會現象。
15、操作化:即研究課題的操作化,是通過對抽象概念的定義來選擇(或制定)調查指標,從而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可以觀測的變數,將研究假設轉化為具體的假設。
16、概念的抽象定義:用文字來概括地說明一個概念的內涵與外延,從而將概念所指的某類現象與其他現象區分開來。
17、概念的操作定義:依據抽象定義所界定的概念內涵和外延提出一些可以觀測的調查指標或調查項目來說明如何度量一個概念。
18、調查指標:概念內涵中某一方面內容的只是標志,它表示經驗層次的現象。
19、假設的操作化:即由抽象假設到具體假設的過程。
20、調研方案:通過對一項研究的程序和實施過程中的各種問題進行詳細、全面的考慮,制訂出的總體計劃和切實可行的調查大綱。

社會現象的測量 1、測量:指按照某種法則給物體或事件分派一定的數字和符號。
2、社會測量:指在社會調查研究中,對社會現象之間性質差異和數量差異的度量。也可看作對社會現象進行精確的、有意識的觀察。
3、法則:即測量法則,是把數字或符號分派給調查對象的統一標准,它是一中索引或操作方法。
4、定類尺度:也稱類別尺度或名義尺度,是將調查對象分類,標以各種名稱,並確定其類別的方法。它實質上是一種分類體系。
5、定序尺度:也稱等級尺度或順序尺度,是按照某種邏輯順序將調查對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確定其等級及次序的一種尺度。
6、定距尺度:也稱等距尺度或區間尺度,是一種不僅能將變數(社會現象)區分類別和等級,而且可以確定變數之間的數量差別和間隔距離的方法。
7、定比尺度:也稱比例尺度或等比尺度,是一種除有上述三種尺度的全部性質之外,還有測量不同變數(社會現象)之間的比例或比率關系的方法。
8、社會指標:或稱現有的或先行的社會統計指標,是衡量、檢測社會經濟發展數量關系,研究社會經濟發展要素的現狀、相互關系和發展趨勢的手段。它對社會生活現狀具有描述、評價和預測未來的能力。
9、調查指標:是指具體調查研究中所使用的,藉以衡量或指示某一抽象概念的數量指標和分類指標。
10、信度:即可靠性,指測量結果的一致性或穩定性,也指測量工具能否穩定地測量所測的 變數。換言之,所謂信度乃是指同一或相似母體重復進行調查或測驗,其所得結果相一致的程度。
11、信度系數:即用同一樣本所得到的兩組資料的相關系數作為測量一致性的指標。可以解釋為在所測對象實得分數的差異中有多大比例是由測量對象本身的差別決定的。信度系數高表明測量的一致性程度高,測量誤差小。
12、效度:是指測量工具測出變數的准確程度。換言之,效度指的是測量的有效性,即測量工具能准確、真實、客觀地度量事物屬性的程度。
13、內容效度:是指測量內容的適合性和相符性,也可以說是指測量所選題目是否符合測量目的和要求。
14、准則效度:指的是用幾種不同的測量方式或不同指標對同一變數進行測量時,將其中的一種方式或指標作為准則,其他的方式或指標與這個准則作比較。如果其他的方式或指標與准則的方式或指標具有相同的效果,則其他的方式與指標就具有準則效應。
15、構念效度:通過對某些理論概念或物質的測量結果的考察,來驗證該測量對理論構念的衡量程度。
16、經驗效度:即選擇對有關情況比較了解的人來鑒定調查資料的效度。

抽樣
1、非概率抽樣:指依據研究任務的要求和對調查對象的分析,主觀地、有意識地在研究對象的總體中進行選擇的抽樣方法。
2、概率抽樣:指依據概率理論,按照隨機原則選擇樣本,完全不帶調查者的主觀意識的抽樣方法。
3、抽樣:一種選擇調查對象的程序和方法,也可以說是由總體中選取一部分代表的過程。
4、樣本:通過抽樣所選取的這一部分代表。
5、代表:所謂代表,也就是說,抽取出來的樣本從調查所要研究的總體特徵來看,能夠再現總體的結構。
6、個體:收集信息的基本單位,即分析單位。個體可以是某種類型的人,也可以是家庭、組織、社區等。
7、研究總體:在理論上明確界定的個體的集合。
8、調查總體:研究者實際抽取樣本的個體的集合體。
9、抽樣框:又稱抽樣范疇,是抽取樣本的所有抽樣單位的名單。
10、參數值:關於總體中某一變數的綜合描述。
11、統計值:關於樣本中某一變數的綜合描述。
12、抽樣誤差:在用樣本的統計值去推論總體的參數值時存在的偏差。它是衡量樣本代表性大小的標准。
13、置信水平:指總體參數值落在樣本統計值某一區間的概率。
14、置信區間:指在某一置信水平下,樣本統計值與總體參數間的誤差范圍。
15、簡單隨機抽樣:又稱純隨機抽樣,是最基本的概率抽樣。是對總體中的所有個體按完全符合隨機原則的特定方法抽取樣本,即抽樣時不進行任何分組、排列,使總體中的任何個體都同樣有被抽取的平等機會。
16、等距抽樣:也稱系統抽樣或機械抽樣。它是在按一定順序排列好的個體中先計算出抽樣間距K,然後在頭K個個體中,按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區一個個體K,再從K開始,每K個個體中抽取一個個體的抽樣方法。它適用於同質性較高的個體。
17、分層隨機抽樣:先將總體依照某一種或某幾種特性分為幾個子總體,每個子總體稱為一層,然後從每一層中隨機抽取一個子樣本,將這些子樣本合在一起即為總體樣本的方法。
18、比例分層抽樣:要求各層子樣本在總體樣本中所佔比例與本層在總體中所佔的比例相同。
19、整群隨機抽樣:又稱聚類抽樣。是將總體按照某種標准劃分為一些子群體,每個子群體作為一個抽樣單位,用隨機的辦法(如簡單隨機抽樣、等距抽樣、分層抽樣)從中抽取若乾子群,將抽出的子群中所有個體合在一起作為總體樣本的抽樣方法。
20、多階段抽樣:不將樣本子群中的所有個體作為樣本,而是再從中用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出最終樣本,因最終樣本的獲取經過兩次抽樣,我們稱之為二階段抽樣。同樣的,可進行三階段、四階段……即多階段抽樣。
21、偶遇抽樣:又稱方便抽樣,是指研究者將其在一定時間內、一定環境里所能遇見或接觸到的人均選入樣本的方法。
22、主觀抽樣:又稱判斷抽樣或立意抽樣,即研究者依據主觀判斷選取可以代表總體的個體作為樣本,這種樣本的代表性取決於對總體的了解程度和判斷能力。
23、定額抽樣:又稱配額抽樣,它與分層隨機抽樣相似,也是按照調查對象的某種屬性或特徵將總體中所有個體分成若干類或層,然後在各層中抽樣的方法。
24、滾雪球抽樣:先從幾個適合的樣本開始,然後通過它們得到更多的樣本,這樣一步步擴大樣本范圍的方法。
25、樣本大小:又稱樣本容量,指的是樣本所含個體數量的多少。樣本的大小不僅影響其自身的代表性,而且還直接影響到調查的費用和人力的花費。
26、精確度:就是這項研究能允許樣本估計量有多大的誤差。社會研究常選用的誤差界限是5%。

1、問卷
:社會調查中用來收集資料的一種工具,它的形式是一份精心設計的問題表格。
2、自添問卷:由被調查者自己添答的問卷。
3、訪問問卷:由訪問員根據被調查者的口頭答案來填寫的問卷。
4、封面信:一封給被調查者的。它的作用在於向被調查者介紹和說明調查者的身份、調查的內容、目的、意義等。
5、指導語:用來指導被調查者填寫問卷的一組說明。
6、開放式問題:不為回答者提供具體答案,而由回答者自由填答的問題。
7、封閉式問題:在提出問題的同時,還給出若干個答案,要求被調查者選擇一個作為回答。
8、編碼 :賦予一個問題極其答案一個數字作為它的代碼。
9、探索性工作:通俗的說,就是先摸摸底,熟悉和了解一些基本的情況,以便對各種問題的提法和可能的回答有一個初步的、感性的認識。
10、答案的窮盡性:答案包括了所有可能的情況。
11、答案的互斥性:答案之間不能相互重疊或相互包含。
12、雙重含義:在一個問題中,同時詢問了兩件事件,或者說,一句話中同時問了兩個問題。
量表與測驗法
1、量表:適於較精確的調查人們主觀態度的測量工具,它由一組問題構成,用以間接測量人們對某一事物的態度或觀念。
2、總加量表:也叫利克特量表,它的最初形式是給出一組問題,請被調查者作出同意或不同意的回答,後改為五種回答。然後根據每個被調查者對各道題的回答分數的加總得出一個總分,這一總分就說明他的態度強弱或他在這一量表上的不同狀態。
3、分辨能力:指一個題目是否能區分出人們的不同態度或態度的不同程度。
4、測評表:一種類似與量表的調查表,用一組題目來度量,然後用各項題目的分數或用一個總分來評價。常用於考核和評價一個人的能力、素質和工作績效。
5、測驗:以間接的方式收集個人的態度、人格結構和心理行為等方面資料的方法。它是一種標准化的程序。
6、測驗的標准化:包括兩方面的內容,一是測驗必須經過標准化的程序進行編制,二是使用時必須按標准化的程序使用。
7、常模:也就是比較的標准,通常將樣本的平均得分作為該測驗的常模。它可作為判斷個體差異的依據和比較的標准。
8、社會計量法:也稱社會交往計量。是評量某一群體、組織中的人際吸引或拒斥關系的工具,或更進一步說是用以決定個人在群體與組織中被接受的程度,發現群體內人與人之間的現存關系,並揭示組織本身的結構特徵的工具。
9、指數分析:通過社會計量指數分析個人在群體中的地位,比較同一群體內不同情景下每個人的社會地位,且對不同群體的特徵進行比較。
10、民意測驗:也稱民意調查或輿論調查。是一種了解公眾對某些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的意見和態度的調查方法,其目的在於通過對大量樣本的問卷調查來精確反映社會輿論或一般民意動向。

熱點內容
法治群眾路線 發布:2025-05-03 15:19:34 瀏覽:758
合同法教授錄音 發布:2025-05-03 15:18:14 瀏覽:557
社會與法欄目劇尋親 發布:2025-05-03 15:12:12 瀏覽:699
公司運營中涉及的法律問題 發布:2025-05-03 15:06:19 瀏覽:237
法治對疫情的好處 發布:2025-05-03 15:05:41 瀏覽:88
中華人民共和國金銀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03 15:03:19 瀏覽:768
婚姻法領假結婚證怎麼處理 發布:2025-05-03 14:43:42 瀏覽:271
務工合同法代表人指的是 發布:2025-05-03 14:20:31 瀏覽:635
下列不屬於行政法內涵 發布:2025-05-03 14:15:23 瀏覽:539
成都物業管理條例全文 發布:2025-05-03 14:10:08 瀏覽: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