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國際合同法違約

國際合同法違約

發布時間: 2022-06-13 12:22:26

Ⅰ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對違約有哪些規定

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 《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以下簡稱「公約」)是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在1964年兩個海牙公約,即《國際貨物買賣統一法公約》和《國際貨物買賣合同成立統一法公約》基礎上制訂的。1980年3月在由62個國家代表參加的維也納外交會議上通過。按照公約第99條的規定,公約在有10個國家批准之日起12個月後生效。自1988年1月1日起,公約對包括我國在內的11個成員國生效。截至2005年 6月,加入該公約的國家已有65個。
一、《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的主要內容和總體評價
《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除序言外,共分四部分,101條。第一部分共13條,對公約的適用范圍和總則做出規定;第二部分共11條,規定合同訂立程序和規則;第三部分共64條,就貨物買賣的一般規則、買賣雙方的權利義務、風險的轉移等做出規定;第四部分是最後條款,對公約的保管、簽字、加入、保留、生效、退出等做出規定。
(一)公約的宗旨和適用范圍
根據公約在序言中的規定,公約的宗旨是建立新的國家經濟秩序,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發展國際貿易,照顧到不同的社會、經濟和法律制度,制定國際貨物銷售的統一規則,以減少法律障礙,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
公約的適用范圍包括:1.公約適用的主體范圍。公約適用於營業地在不同國家的當事人之間所訂立的貨物買賣合同,但必須具備下列兩個條件之一:或者雙方當事人營業地所在國都是締約國;或者雖然當事人營業地所在國不是締約國,但根據國際私法規則導致應適用某一締約國法律。2.公約適用的客體范圍。公約適用的客體范圍是「貨物買賣」。但並非所有的國際貨物買賣都屬於公約的調整范圍,公約排除了以下幾種買賣:(1)以直接私人消費為目的的買賣;(2)拍賣;(3)依執法令狀或法律授權的買賣;(4)公債、股票、投資證券、流通票據和貨幣的買賣;(5)船舶、氣墊船和飛行器的買賣;(6)電力的買賣;(7)賣方絕大部分義務是提供勞務和服務的買賣。3.公約沒有涉及的法律問題。公約的規定並沒有涉及國際貨物買賣合同的所有方面,以下問題公約沒有涉及:合同的效力,或其任何條款的效力或慣例的效力;合同對所有權的影響;貨物對人身造成傷亡或損害的產品責任問題。
在合同成立問題上,公約採用了傳統的要約、承諾的理論。
(二)合同雙方的義務
1.賣方的義務。公約第30條至第44條主要規定了賣方的義務。賣方的義務主要包括:(1)交付貨物。交付貨物是賣方的主要義務,根據公約的規定賣方應依合同約定的時間、地點及方式完成交貨義務。(2)品質擔保。賣方必須保證其交付的貨物與合同約定的相符。如果合同沒有約定的,依公約的規定。(3)權利擔保。權利擔保分為所有權擔保和知識產權擔保。所有權擔保指賣方保證對其出售的貨物享有完全的所有權,必須是第三方不能提出任何權利或要求的貨物。知識產權擔保是指賣方交付貨物,必須是第三方不能依工業產權或其他知識產權主張任何權利和要求的貨物。(4)交付單據。單據在象徵性交貨的情況下,對買方非常重要,可能會影響到買方能否及時提取貨物或轉賣貨物。公約第34條規定,賣方必須按照合同約定的時間、地點和方式移交與貨物有關的單據。
2.買方的義務。公約第53條至60條規定了買方的義務。買方的義務主要有兩項:支付貨款和接收貨物。
(三)違約的救濟方法
違約的救濟方法是指在一方違反合同時,另一方當事人依法獲得補償的方法。
1.賣方違約買方的救濟方法。(1)要求實際履行。公約第46條第1款規定,賣方違反合同時,買方可以採取要求實際履行的辦法。第47條規定,買方可以規定一個合理時間的額外期限,讓賣方履行義務。(2)交付替代物。依公約規定買方只有在貨物與合同不符構成根本違反合同時,才可以要求交付替代物。(3)修理。賣方對所交付的與合同不符的貨物進行修補、調整或替換有瑕疵的部分。(4)減價。公約第50條規定,如貨物與合同不符,不論價款是否已付,買方都可以減低價格。(5)宣告合同無效。依公約第49條規定,買方有權在下列情況下宣告合同無效:第一,賣方根本違反合同;第二,賣方在買方規定的寬限期間內沒有交貨或聲明不交貨。
2.買方違約賣方的救濟方法。(1)要求履行義務依據公約第61條至63條的規定,如果買方不履行其在合同中約定的義務或公約規定的義務,賣方可以要求其履行義務,如支付貨款、接收貨物等。(2)宣告合同無效。根據公約第64條的規定,賣方在下列情況下可以宣告合同無效:①買方的違約時根本違約;②買方在寬限的時間內仍沒履行,或買方聲明將不在規定的時間內履行。
3.適用於買賣雙方的一般規定。公約除上述適用於買方或賣方的特殊規定外,還在第71條至第88條規定了適用於買賣雙方的一般性規則,包括:(1)預期違約和分批交貨合同。當一方出現預期違約的情況時,另一方當事人可以採取中止履行義務的措施。公約從分批交貨的各批次之間的影響不同,對分批交貨的違約救濟做出了規定。(2)損害賠償。公約在第74條至第77條從賠償金額的計算、賠償的限度、採用替代交易時的損害賠償、要求損害賠償一方減少損失的責任幾個方面對損害賠償進行規定。(3)支付利息。(4)免責。公約在79條至80條規定了免責的條件、免責的後果、免責的通知義務等。(5)宣告合同無效的效果。公約從81條至84條規定了宣告合同無效的效果:①合同一經被宣告無效,即解除了買賣雙方在合同中的義務;②宣告合同無效,要求買方必須按實際收到貨物的原狀歸還貨物;③合同宣告無效後,買賣雙方必須歸還因接受履行所獲得的利益。(6)保全貨物。保全貨物是指在一方違約時,另一方當事人仍持有貨物的處置權,該當事人有義務對他持有的或控制的貨物進行保全。保全的目的是為了減少違約一方當事人因違約而給自己帶來的損失。
(四)風險的轉移
貨物的風險轉移到買方承擔後遺失或損壞的,買方支付貨款的義務並不因此解除。除非這種損壞或遺失是由於賣方的行為或不行為造成的。公約第67條、68條規定了風險轉移的時間,分為以下幾種情況:合同中有運輸條款的風險轉移;在運輸途中風險的轉移;其他情況下風險的轉移。第67條第2款特別強調了在貨物被劃撥到合同項下之前,風險不轉移。

Ⅱ 怎樣解決國際合同糾紛

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涉外合同或者涉外財產權益糾紛的當事人,可以用書面協議選擇與爭議有實際聯系的地點的法院管轄。
【法律依據】
《國際私法》第一百二十六條,涉外合同的當事人可以選擇處理合同爭議所適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當事人沒有選擇的,適用與合同有最密切聯系的國家的法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履行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經營企業合同。中外合作勘探開發自然資源合同,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

Ⅲ 買方發生違約後按照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規定,賣方可採用哪些救濟措施

《聯合國國際貨物買賣合同公約》第七十六條規定:請求損害賠償是一種主要的救濟方法。並且,不因為採取了其他救濟方法,喪失再請求損害賠償的權利。請求賠償包括如下措施:

1、實際補進(Cover)。如果買方撤銷了合同,在撤銷合同後一段合理的時間內,以合理的方式(指最低價)購買了代替物,買方可以取得兩者之間的價格差額和賣方造成的損失補償(如價格以外的,額外的開支)。這就叫實際補進。

2、如果沒有實際補進貨物,也可以按當地價格計算,取得價格差額和損失補償。

買方違約主要有的情形:

1、不付款。

2、延遲付款。

3、不收取貨物。

4、延遲收取貨物。

(3)國際合同法違約擴展閱讀:

買方拒絕收貨或拒絕付款的應對措施:

根據有關法律規定及國際慣例,買方違反合同,不履行義務,賣方可主張如下權利:

1、損害賠償。

《涉外經濟合同法》第二十三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未按期支付合同規定的應付金額或者與合同有關的其他應付金額的,另一方有權收取延遲支付金額的利息。

第十八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條件,即違反合同的,另一方有權要求賠償損失或者採取其他合理補救措施。採取其他補救措施後,尚不能完全彌補另一方受到的損失的,另一方仍然有權要求賠償損失。

(2)解除合同。

《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認為,無論對於賣方或者買方違反合同,另一方當事人能否主張解除合同,均應以一方當事人違反合同的規定已構成根本違約。

Ⅳ 國際貿易合同的違約責任有哪些

賠償金

Ⅳ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有哪些違約救濟措施如何確定違約的賠償數額

國際買賣合同是按照合同簽約地(除非合同另外聲明)的法律執行的

普通法國家合同違約救濟措施如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等)

如果你方沒有損失,可以得到象徵性的賠償(如1元)
如果你方有損失,但違約並非損失的必要條件,或者違約是損失的必要條件但違約和損失之間的聯系過於遙遠,也只可得到象徵性的賠償

象徵性的賠償可以是1英鎊,或甚至1便士。

如果你方有損失,違約是損失的必要條件,而且違約和損失之間的不過於遙遠,可以得到一般賠償。一般賠償按照市場價,使你回到如果違約未發生你可能得到的經濟地位,也就是說賠償你的損失。准確的確定標准(是你的支出,還是你未得到的收入)需要更多信息。

如你方有高於市場價的損失,且違約方明知違約會造成高於市場價的損失,你可以得到特殊賠償,也就是按照這個價格賠償。

需要更詳細信息,請追問。

Ⅵ 國際合同爭議解決方式

法律分析:當事人之間因合同而發生糾紛,有四種解決方式:和解、調解、仲裁和訴訟。和解是指當事人之間自行協商解決因合同發生的爭議。調解是指在第三人的主持下協調雙方當事人的利益,使雙方當事人在自願的原則下解決爭議的方式。和解與調解是雙方當事人自己解決爭議的方式,它可以在訴訟外進行,也可以在訴訟中的某個階段進行,它的優點是方便、快捷、省時、省力,又不傷雙方當事 人的和氣,缺點是和解與調解的結果不具有強制執行力,如果任意一方不自願執行則歸於失敗。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五百零二條 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時生效,但是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依照其規定。未辦理批准等手續影響合同生效的,不影響合同中履行報批等義務條款以及相關條款的效力。應當辦理申請批准等手續的當事人未履行義務的,對方可以請求其承擔違反該義務的責任。

依照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合同的變更、轉讓、解除等情形應當辦理批准等手續的,適用前款規定。

Ⅶ 淺議合同法的違約責任

合同法的違約責任
又稱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因違反合同債務所應承擔的責任。
違約責任具有以下特點:
(1)民事責任包括違約責任和侵權責任,因此,違約責任是民事責任的一種,不同於行政責任和刑事責任。
(2)違約責任是當事人不履行債務所導致的結果。構成違約,必須存在有效成立的合同關系,而且存在債務人不履行債務的事實。因此,違反合同義務是違約責任與侵權責任相區別的重要特點。
(3)違約責任具有相對性。違約責任只能發生在特定的合同當事人之間,只有守約方才能基於合同向違約方提出請求或提起訴訟,與合同無關的第三人不能依據合同對違約方提出請求或訴訟。
(4)當事人可以預先約定違約責任。當事人根據合同自由原則,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對違約責任預先約定。例如預先約定違約金的數額幅度,預先約定損害賠償額的計算方法,預先設定免責條款等。當然,當事人對違約責任的預先約定必須公正合理,否則將會被宣告無效或被撤銷。
(5)違約責任具有懲罰性和補償性雙重屬性。違約責任具有懲罰性毋庸置疑,法律通過對違約方的制裁促使債務人履行債務,同時也可以起到預防或減少違約現象發生的作用。另一方面,根據平等、等價有償的原則,違約責任以損害賠償作為違約責任的主要方式,具有較強的補償性。根據違約責任的補償性,一方在違約後,所承擔的賠償責任應相當於另一方因此而受到的損失。
違約責任的歸責原則:
違約責任歸責原則的規定主要有過錯責任原則和嚴格責任原則。
我國《合同法》確定了嚴格責任原則。《合同法》第107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的,應當承擔繼續履行,採取外救措施或賠償損失等違約的責任。」這里所確定的即為嚴格責任原則。
所謂嚴格責任,又稱無過錯責任,是指違約發生以後,確定違約當事人的責任,應主要考慮違約的結果是否因違約方的行為造成,而不考慮違約方的故意或過失。《合同法》中把歸責原則確定嚴格責任的理由主要有:
第一,嚴格責任的確立並非自《合同法》開始,在《民法通則》以及《涉外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中也有關於嚴格責任的規定。
第二,嚴格責任具有方便裁判和增強合同責任感的優點。
第三,嚴格責任原則符合違約責任的本質。因為違約責任在本質上是以合同義務轉化而來的,是當事人之間的約定。在一方不履行合同時追究其違約責任,是在執行當事人的意願和約定,因而應該實行嚴格責任原則。
第四,確立嚴格責任,有助於更好地同國際間經貿交往的規則接軌。如《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都確立了嚴格責任原則。

Ⅷ 合同法第121條規定中的假定條件,行為模式,法律後果分別是哪個

《合同法》第121條(以下簡稱「第121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內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容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
假定條件為雙方為適格的合同簽訂方,行為模式為因為第三人原因造成違約,法律後果違約方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

Ⅸ 國際貨物買賣合同中的違約金條款

索賠:凡屬品質異議須於貨到目的口岸之日起兩個月內提出,凡屬數量異議須於貨到目的口岸之日起15天內提出.對所裝貨物所提任何異議屬於保險公司,輪船公司,其他有關運輸機構或郵遞機構所負責者,賣方不負任何責任.
Claims: In case of quality discrepancy, claim shall be lodged by the Buyers within two months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goods at the port of destination, while for quantity discrepancy, claim shall be lodged by the Buyers within 15 days after the arrival of the goods at the port of destination. It is understood that Sellers shall not be liable for any discrepancy of the goods shipped e to causes for which the Insurance Company, Shipping Company, and other transportation organization or Post Office are liable.

Ⅹ 國際貿易中一方違約另一方可以採取的措施有哪些

根據《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一方當事人在另一方當事人根本違約時可採取的救濟措施有哪些?

A. 中止履行 B. 損害賠償 C. 宣告合同無效 D. 實際履行

答案:C。
解析:《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
第49條第1款規定:「賣方不履行其在合同或本公約中的任何義務,等於根本違反合同,買方可以宣告合同無效」。對於根本違約,公約強調的是違約造成的後果和另一方當事人對違約後果的預見,而一旦根本違約的情形出現,守約方就可以採取宣告合同無效的方式並採取相應的補救措施以減少自身的損失。這與我國《涉外經濟合同法》中的規定是一致的。由於履行不可能的出現自然使得合同的目的落空,這時應當允許守約方採取解除合同或宣告合同無效的方式來尋求對自身利益的全面保護。

熱點內容
北京第二人民法院淘寶 發布:2025-05-10 22:21:17 瀏覽:629
勞動合同法46條規定 發布:2025-05-10 22:13:17 瀏覽:163
勞動合同法中關於未成年人用工 發布:2025-05-10 22:11:33 瀏覽:754
中國出口貿易傭金法規 發布:2025-05-10 21:54:53 瀏覽:222
全省首屆法治微電影 發布:2025-05-10 21:54:14 瀏覽:72
勞動法之農民工工資多少 發布:2025-05-10 21:49:22 瀏覽:367
刑事訴訟法二百一九 發布:2025-05-10 21:46:40 瀏覽:855
古代刑法老鼠鑽洞視頻 發布:2025-05-10 21:46:31 瀏覽:892
周口沈丘法院 發布:2025-05-10 21:38:14 瀏覽:991
合同法司法解釋三解讀 發布:2025-05-10 21:35:58 瀏覽: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