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義社會法
1. 情理法這三個字的理解
「情理法」是面對一宗案子,先從感情出發,跟著感覺走,從而得出一個初步的處理意向,最後才參考罪犯的違法行為。
從這樣的邏輯出發,依情斷案,其後果必然是案件處理被感情因素主宰,而法反被大大淡化,導致法律底線不保,公平正義喪失,最後犯罪人被「大事化小」,甚至逃脫法律應有的制裁。
情理法在中西方的人際關系互動和社會秩序整合中,理性法的作用明顯不同。在中國,情感是基礎,理性是基礎,法律是目的。在西方,理性是基礎,法律是使用,情感是目的。理性主義和法治是西方文化的特徵,而理性主義和德治或人治是中國文化的特點。
因為「天理無非人情」,「王法本乎人情」。普遍精神服從於特殊的私情,而法律精神則讓位給人際關系。儒學這種理性精神和中國文化的文化和社會影響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它使中國人的人格、思想和行為具有中庸之道和中庸之德、風格和境界。
(1)廣義社會法擴展閱讀:
到情與法的關系,雖說法治社會,理當以法為先,但在現實生活中,由於幾千年的封建農耕社會造就的中國超穩定的社會結構和人際關系,司法人員,特別是基層司法人員,要做到處處講法卻頗為不易。
所謂「案子一進門,雙方都找人」,甚至案子還沒進門,四面八方的「招呼」、說情者接踵而來。「領導、鄉親、七大姑八大姨,低頭不見抬頭見,如果完全按法律和原則辦事,就寸步難行。
2. 民法典核心內容
以人為本,是民法典的核心。民法典包含了總則、物權、合同、人格權、婚姻家庭專、繼承、侵權責任,以及附則屬7編、共1260條。
民法典的編制以人民為基本,涵蓋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可謂是法治建設的網路全書,有網友這樣評論到,「從出生到死亡,都能從民法典里找到對應的法律條文來保障自己的權利」。
3. 法律適用是指什麼
法律適用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法律適用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社會團體和公民實現法律規范的活動。這種意義上的法律適用一般被稱為法的實施。狹義的法律適用是指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依照其職權范圍把法律規范應用於具體事項的活動,特指擁有司法權的機關及司法人員依照法定方式把法律規范應用於具體案件的活動。 1、法律適用的特徵 (1)法定性。國家機關對具體案件的處理,無論是在程序上還是在實體上,都必須嚴格依據法律規定。 (2)權威性。國家機關尤其是司法機關的活動是以國家名義進行的,司法裁決一旦發生法律效力,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執行,不得擅自修改和違抗。 (3)被動性。司法過程的啟動總是以具體案件的發生為前提,在大多數案件中,司法活動必須由當事人的訴訟行為來啟動。 (4)獨立性。人民法院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人民檢察院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不受行政機關、社會團體和公民個人的干涉。 國家行政機關在處理行政復議案件時也應堅持獨立性和公正性。 2、法律適用的原則 (1)法治原則。法律適用活動要嚴格依法進行,既包括程序方面也包括實體方面;既包括對事實的認定也包括對法律的適用, 即通常所說的「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 (2)平等原則。它要求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適用法律處理案件時,對任何公民,不論其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家庭出 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等有何差別,不論其政治、社會地位有何不同,在使用法律上 一律平等。 (3)獨立原則。即國家司法機關在辦案過程中,依照法律獨立行使司法權,不受其它任何機關、組織和公民個人的干預。 (4)責任原則。
4. 在我國,廣義的法律和狹義的法律分別是指什麼具體怎麼區分
一、表達意思不同
1、廣義法律:指中國法律的整體,即國家機關以強制力專保證實施屬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行為規范的總和。
2、狹義法律: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不包括憲法在內。
二、內容不同
1、廣義法律:人類在法律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精神財富和習慣、規范、制度等,它包括觀念形態的法律文化和規范形態的法律文化。
2、狹義法律:包括人們對法的性質、法的作用、法與其他社會現象的關系的看法、評價以及人們在法律實踐中的思維模式。
(4)廣義社會法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立法法》所賦予的立法權力和一定的立法程序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因此,它主要包括作為根本法的憲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國務院制定的行政法規、某些地方國家機關制定的地方性法規以及民族自治地區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等。
5. 法與法律完全相同是否正確
內在屬性不同、效力不同、與國家權力的聯系程度不同、與社會經濟的聯系的性質和程度不同。
1、法和法律的內在屬性不同。法是一種權利要求,是反映一定社會經濟生活要求的權利體系。而法律則是一種國家意志,是體現國家意志要求的實在法律規范和秩序體系。
2、法和法律與國家權力的聯系程度不同。法與國家權力並無直接的必然聯系,不能把權力看做是法的實在基礎。而法律則是與國家權力有著直接的必然聯系,法律所具有的普遍性、規范性和國家強制性、國家意志性等特徵,正是以國家權力為後盾的。
3、法和法律與社會經濟的聯系的性質和程度是不同的。法對一定社會經濟條件的反映是直接的。而法律則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集中表現。
4、法和法律的效力不同。法不具有國家意志性,所以它的效力沒有國家強制力作保障。而法律卻具有國家意志性,主要依靠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
5、 廣義的法是指所有與規制和約束有關的現象和規則,如黨紀、行紀,廠規、幫規,甚至還有民間所稱的「家法」等。狹義的法,是與法律相對照的,專指自然法,即社會中的價值觀念,永恆的、普遍有效的正義原則和道德公理。
6、 廣義的法律是指法律的整體,即由國家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的總和。
狹義的法律是指擁有立法權的國家機關根據法定許可權,依照法定程序所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即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法律。
6. 辨析 對於社會危害巨大的案件,寧可動用非法手段,也要繩之於法,這個觀點對嗎
不對。
在現實生活里,到警察局報案,都會有不成文的規定,不到一定內涉案金額是不受理的。
從經濟容成本看,我們是理解的,畢竟出警是有成本,為了你幾百塊的事情,動用寶貴的警隊資源,得不償失,要是每個人都這樣,那警察不得忙死,警隊不得疲於奔命?
所以不惜成本去伸張正義,看似成本很高,但是其實是有效地防止了違法事件發生,其成本更低。
(6)廣義社會法擴展閱讀:
非法是指:違反法律或紀律的規定或者處於法律或紀律沒有規定的范疇。非法即不合法,這里的合法指的是狹義的合法,指符合法律規定。廣義的合法,指不為法律所禁止。
英語:illegal,unlawful,德語:Unwert,日語:無価値,中文學界亦稱無價值,是奧地利及德國刑法中的概念,包括結果非法(Erfolgsunwert,結果無價值),行為非法(Hangdlungsunwert,行為無價值)和意識非法(Gesinnungsunwert,意識無價值),其中意識非法的概念因被認為已經過時而很少再被提及。
7. 民法的性質是什麼
一、民法的定義
民法是調整平等民事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組織之間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是法律體系中的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民法既包括形式上的民法(即民法典),也包括單行的民事法律和其他法律、法規中的民事法律規范。
二、民法的含義
1、民法是有國家強制力(區別於道德等)的社會生活規范;
2、民法是調整社會生活中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其他關系不調整)的法律規范。
3、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
三、民法的性質
1、民法是調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的基本法;
2、民法為文明法;
3、民法為行為規范兼裁判規范;
4、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民法為商法以外的全部私法;在民商合一的國家,民法為私法的全部;
5、就其內容來說,是規定權利主體有無權利、義務的法律,因此是實體法,而不是程序法;
6、就其適用范圍來說,是施行於一國范圍內的法律,因此是國內法,而不是國際法;
7、就其效力來說,是全國范圍內主體間一般通用的法律,因此是普通法,而不是特別法。
四、民法的分類
作為一個法律概念,民法有實質意義與形式意義之分。
1、實質意義的民法
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作為部門法的民法。實質意義的民法又有廣義民法與狹義民法之分。
(1)廣義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也就是私法的全部。因此,凡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不論其以何種形式表現出來,均屬於民法的范疇。
(2)狹義的民法,在民商分立的國家,指商法以外的私法。
在我國由於采民商合一的立法例,商法並非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因此,實質意義的民法是指廣義的民法。
2、形式意義的民法
形式意義的民法是指以一定體例編纂的並以民法命名的成文法典。
由於我國民法典尚未編纂,所以嚴格地說,我國還沒有形式意義的民法。但因我國《民法通則》是一部民事基本法,規范民事活動的基本准則,因此,也可以說《民法通則》就是形式意義上的民法。
8. 法律實證主義是什麼東東
法律實證主義(Legal Positivism),又稱法律實證論、實證法學,是當代的一種法理學和法哲學流派,其主張法律是人定規則,在法律和道德之間,沒有內在的和必然的聯系。
法律實證主義在很多方面和自然法理論針鋒相對。自然法認為在法律和公正之間存在著本質的關聯性,而法律實證主義則認為,法律的有效性和道德、公正無關。
實證主義法學
Positivist Jurisprudence
以19世紀A.孔德的實證主義為思想基礎的各派資產階級法學的泛稱。又稱實證法學或法律實證主義。這個學派認為各種自然法學派都是「形而上學」的,只有它才是以實證材料為根據的法律科學。從狹義上講,實證主義法學就是指各種分析法學派,因此又稱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它強調的是實在法,即國家制定的法。這派法學的特徵是:區別「實際上是這樣的法」和「應當是這樣的法」,即區別實在法與正義法或理想法;它申明自己只研究實在法,著重分析實在法的結構和概念;根據邏輯推理來確定可適用的法;認為法與道德無關或至少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系。分析法學派或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的創始人是19世紀英國的J.奧斯丁。該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純粹法學派的創始人H.凱爾森和新分析法學派的創始人H.L.A.哈特。他們的學說都是在奧斯丁的法學思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主要的區別是:凱爾森的學說又以康德的不可知論作為思想基礎,是比較極端的一派,在形式上與自然法學截然對立;哈特的學說則以現代西方哲學中邏輯實證主義的概念和語言分析法作為特徵,比較接近自然法學。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凱爾森的學說已趨動搖,哈特的學說較為流行,從而使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有重振旗鼓之勢。從廣義上講,實證主義法學也包括各種形式的社會學法學派以及歷史法學派在內,因此社會學法學又稱社會實證主義法學。它強調法與社會的關系、法在社會中的作用以及社會對法的影響等事實。就哲學上講,所有資產階級法學派別可歸為兩大類:一類是廣義的實證主義法學,另一類是與此對立的自然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