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的起源
❶ 經濟法的由來
「經濟法」這個概復念是法國空想社會制主義者摩萊里在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書中首先提出的。進入20世紀以後,德國學者開始使用「經濟法」這一概念來概括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現象。後來,德國經濟法理論研究成果不斷被介紹到其他國家並付之實踐。我國自1978年底提出加強經濟立法以來,法學界對「經濟法」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經過20多年的研究,基本上肯定了經濟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取得了很多理論成果,為我國的經濟立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時至今日,國內外對「經濟法的本質」是什麼,卻眾說紛紜。世界各國及我國經濟法的實態,如同比利時法學家C·德馬爾莫爾所說的那樣,「取一個調酒器,放進一份商法;用社會法色素使之上色,加進大量的稅法和行政法;用一小撮民法調味,撒上大量的社會學和政治經濟學;隨意搖晃,然後作為冷飲,並為這種法律飲料取名經濟法」
❷ 根據主流觀點,國際經濟法什麼時候起源 a 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的產物 b 二
根據主流觀點,我今天就說了,什麼時候去辦證,對方的鬧鍾斷就斷。
❸ 試比較分析中國經濟法與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差異
中國經濟法與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中國經濟法回不答是在社會內部自發產生,而是政府自覺地「從治理到不斷放權的過程」,屬於「政府推進型」;西方經濟法是在自由市場經濟向壟斷市場經濟轉變的背景下產生的。一開始,出現市場失靈的狀況,這種情況用普通的民商法無法彌補,但是必須限制自由主義,由此,國家開始進行干預。西方經濟法的產生,實為「市場經濟內部不斷完善的產物」,屬於「自然演進型」
(2)西方經濟法是在民商法發達的基礎上形成的,其產生是為了彌補民商法行政法調節經濟關系的不足,走的是一條「反民法」「異民法」的道路。而中國經濟法是民商法缺位下發展起來,其產生並非為彌補民商法不足,而是與民商法同生同榮、共同發展。
(3)兩者社會本位形成路徑完全不同,體現在:「西方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在個體本位上發展起來,是對個體本位的揚棄;中國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由國家本位發展而來,是對國家本位的修正」,另外,中國經濟法產生於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發展起點在於規范政府幹預經濟行為;西方經濟法產生於自由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發展起點在於規范市場競爭行為。
❹ 經濟法的概念最先由誰提出來的起源於誰的那個著作
「經濟法」這個概念是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摩萊里在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書中首先提出的。
❺ 萬民法是不是國際法,為什麼在講國際經濟法的起源時都會講到萬民法
國際復法指適用主權制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
國際法又稱國際公法,以區別於國際私法或法律沖突,後者處理的是不同國家的國內法之間的差異。國際法也與國內法截然不同,國內法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法律,它調整在其管轄范圍內的個人及其他法律實體的行為。
國際經濟法不是傳統概念
在古代的羅馬法中,有「市民法」與「萬民法」之分,後者即是專門用來調整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民之間以及非羅馬公民相互之間的貿易和其他關系的法律。
羅馬法有著巨大的歷史影響
所以一般都要講到;但是如果說
萬民法是國際法
這個有點過了
❻ 中國經濟法與西方國家經濟法產生有哪些共同和不同
資本主義的經濟法是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關系日趨復雜,客觀上要求對經濟關系進內行分門別類的進容行調整,資本主義經濟法不是伴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建立而產生的,而是伴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矛盾和利益關系的復雜而產生的。社會主義早期採取的是計劃經濟,即用行政命令調整經濟,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後,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結構復雜,客觀上也要求對法律部門分門別類的調整經濟關系。社會性質的不同決定了他們產生的背景不同,但是也有相同的一方面,即現代經濟法都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產物,是國家直接、具體的干預與參與經濟生活的產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