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的婚姻法
『壹』 婚姻法24條新解釋出來了,以前的案子能翻案嗎
不可抄以翻案。
一、已經生效的法律文書,依據是過去的法律作出的判決。在執行中不涉及案件事實的重新審理和裁斷。
二、現行施行的法律法規,一般而言,不溯及既往,這也保持了法律的既判力,維護了已經生成的法律准則和社會秩序。來源濟寧律師 http://china.findlaw.cn/jining
『貳』 在新婚姻法頒布前結婚的夫妻會不會按照以前的婚姻法判決
沒有新婚姻法之說,只是最高人民法院根據審判實踐出台了婚姻法司法解釋三,該解釋只解決審判實際問題,其中,涉及離婚的條款解決的是離婚問題,即該解釋施行後,向法院提起的離婚訴訟就適用該解釋。
『叄』 1987年以前的婚姻法
1987年以前的《婚姻法》為一九八0年九月十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自一九八一年一月一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1980)。
『肆』 以前的婚姻法是不是婚前個人房產
不管新婚姻法還是以前的婚姻法婚前個人財產或是房產在結婚前沒有公證,結婚後都是夫妻共同財產。
『伍』 1993年之前老婚姻法關於結婚年齡是怎麼規定的
1993年之前頒布過兩次婚姻法修正過一次:
1950年5月1日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四條關於結婚年齡的規定:男二十歲,女十八歲,始得結婚。
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通過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五條 關於結婚年齡的規定: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十一次會議修正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六條關於結婚年齡規定: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
(5)以前的婚姻法擴展閱讀:
中國婚姻法關於婚齡的規定,不是必婚年齡,也不是最佳婚齡,而是結婚的最低年齡,是劃分違法婚姻與合法婚姻的年齡界限,只有達到了法定婚齡才能結婚,否則就是違法。
法定婚齡不妨礙男女在自願基礎上,根據本人情況推遲結婚時間,為貫徹我國計劃生育國策,婚姻法也鼓勵晚婚晚育。一些單位以享受優惠政策的婚齡代替法定婚齡,不達到這一結婚年齡,不批准男女雙方結婚,這樣做是不妥的。
法律是倡導晚婚,而不是強制晚婚,不是說結婚越晚越好。為保障在婚齡問題上嚴格執法,《婚姻登記管理條例》規定:「申請結婚的當事人,因受單位或他人干涉不能獲得所需證明時,婚姻登記機關查明確實符合婚姻法和本辦法規定的,也應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
『陸』 新婚姻法之前結婚的財產按舊婚姻法還是按新婚姻法分
1、按照新的婚姻法規定,舊的婚姻法自新婚姻法生效之日起失效;
2、法律版依據:中華人權民共和國婚姻法
第五十一條本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1950年5月1日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本法施行之日起廢止。
(6)以前的婚姻法擴展閱讀:
《新婚姻法》
第一條 當事人以婚姻法第十條規定以外的情形申請宣告婚姻無效的,人民法院應當判決駁回當事人的申請。
當事人以結婚登記程序存在瑕疵為由提起民事訴訟,主張撤銷結婚登記的,告知其可以依法申請行政復議或者提起行政訴訟。
第二條 夫妻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並已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張成立。
新婚姻法司法解釋三 正確審理婚姻家庭糾紛案件
當事人一方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並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人民法院可以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一方的主張成立。
『柒』 95年以前婚姻法規定男女結婚年齡是多少
1980年婚姻法規定的法定結婚年齡,即婚姻法第六條規定的:「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法定結婚年齡,是指法律規定的結婚的最低年齡。也就是說,男女雙方不到這個年齡就不能結婚,只有達到或高於這個年齡才能結婚,至於結婚的最高年齡,則無限制。的性質和特點,要求男女當事人必須達到適婚年齡,只有這樣,他們才能具備必要的生理和心理條件,才能在處理婚事時做出判斷,才能在婚後承擔對家庭、子女和社會應盡的責任。婚姻法確定的男二十二周歲、女二十周歲的法定結婚年齡,既考慮了男女青年的身心發育,又考慮了國家控制人口,城鄉群眾的接受程度,是符合我國國情的
『捌』 新婚姻法以前的規定就失效了,還是新婚姻法後結婚的才按新規定執行
以前的法規與新婚姻法相抵觸的,以新婚姻法為准。
1、現最新的《婚姻法》是1980年9月10日第五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的。
『玖』 新婚姻法和以前相比做了什麼改動、、、
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釋(三)》13日起生效實施,重點對「婚前貸款買房、父母出資買房,離婚時如何分割」「懷疑孩子不是親生,對方又拒絕做親子鑒定怎麼辦」「第三者是否受保護」「墮胎是否侵犯生育權」等爭議較大的問題作出解釋。記者進行了追訪,讓我們從中體會「我的婚姻究竟誰做主?」
婚前貸款買房歸自己
現代社會,結婚前一方貸款買房、結婚後雙方共同還貸的情況十分普遍。特別是按中國的傳統及婚嫁習慣,一般由男方提供住房,房產一般也登記在男方名下,婚後往往夫妻雙方共同還貸。那麼離婚時房屋應該歸誰?是否會出現「老公變房東讓男人一片叫好、女人一片抓狂」的情況?
【條款】第十條規定,夫妻一方婚前簽訂不動產買賣合同,以個人財產支付首付款並在銀行貸款,婚後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不動產登記於首付款支付方名下的,離婚時該不動產由雙方協議處理。若不能達成協議的,法院可判決歸產權登記一方,尚未歸還的貸款為產權登記一方的個人債務。雙方婚後共同還貸支付的款項及其相對應財產增值部分,離婚時應由產權登記一方對另一方進行補償。
【解讀】北京市律協婚姻家庭法律專業委員會副主任王芳律師肯定了第十條規定:「其實人們在爭議房子到底歸誰的時候,忽略了第十條的第二款,即婚後用夫妻共同財產還貸部分,應當由房屋產權人給予配偶一定補償,而且還要考慮房產升值利益,這才是最大亮點,恰恰證明老婆和老公一樣,都可以是房東。這對於沒有購房卻又幫配偶長年還貸的女方,實現了真正的公平。」
「啃老房產」歸個人
當下適婚的年輕人,已多為80後、90後獨生子女,接受父母的房屋饋贈比較常見。那麼,婚後父母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離婚時該歸誰?
【條款】第七條規定,婚後由一方父母出資為子女購買的不動產,產權登記在出資人子女名下的,可視為只對自己子女一方的贈與,應認定為夫妻一方的個人財產。
【解讀】北京朝陽法院民一庭副庭長俞里江認為,此前出台的司法解釋(二)規定,父母在子女婚前出資是對一方的贈予,而父母婚後出資是對雙方的贈予,但這個約定實際在中國的具體國情下,很難發揮作用。「因為迫於觀念,父母給子女出錢買房時,很少有人去簽協議或做公證。而司法解釋(三)的規定更為合理,也更符合國情。」
婚內財產分割弱者為王
夫妻雙方不離婚,共同財產能分割嗎?新的司法解釋告訴我們,法律將保護弱勢一方。
【條款】第四條規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夫妻一方請求分割共同財產的,法院不予支持,但有下列重大理由且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除外:(一)一方有隱藏、轉移、變賣、毀損、揮霍夫妻共同財產或者偽造夫妻共同債務等嚴重損害夫妻共同財產利益行為的;(二)一方負有法定扶養義務的人患重大疾病需要醫治,另一方不同意支付相關醫療費用的。
【解讀】王芳律師認為,第四條是涉及婚姻財產的重大突破。它確立了婚內分割財產制度,會對夫妻雙方弱勢一方起到保護作用。在符合一定條件的情況下,弱勢方不用以婚姻破裂為代價,在婚內直接起訴要求共同財產分割,從而保護自己的財產不受損失。這個條款可以保護夫妻間在經濟上處於弱勢的一方,尤其是長年擔任家庭主婦的女性面臨被動離婚的困境時,有了很好的救濟渠道。
王芳說,婚內財產分割制度在國外早有明確規定,而我國婚姻法在此制度上一直有空缺。現在通過司法解釋來進行實踐,一方面可以立即開始救濟弱勢群體,實現公平正義;另一方面,為將來我國婚姻法完善夫妻財產制度也可以積累寶貴的實踐經驗。
「小三」條款被刪除
《司法解釋(三)徵求意見稿》中,曾引起社會廣泛爭議的「第三者」條款,此次被刪除。
【條款】《司法解釋(三)徵求意見稿》中有關「第三者」的條款被刪除,即「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為解除同居關系約定財產性補償,一方要求支付該補償或支付補償後反悔主張返還的,法院不予支持;但合法婚姻當事人以侵犯夫妻共同財產權為由起訴主張返還的,法院應受理並根據具體情況作出處理。」
【解讀】究其原因,俞里江副庭長認為,這類案件的司法實踐尚不夠豐富,各地法院在「第三者」的問題上也未形成統一認識,應在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再作規定。
中國法學會婚姻家庭法學研究會副會長、北京大學法學院教授馬憶南認為,就目前司法實踐看,「第三者插足」的問題爭議太大,無論如何規定,總會有一方不滿意,「因為這類案件涉及『第三者』利益、丈夫利益和妻子利益的三方平衡,也涉及道德和法律的界限等問題,比較復雜,很難處理。」
但馬憶南還認為,法院在司法實踐中也不會支持「第三者」。「當『第三者』到法院起訴要補償金時,法院一般不會支持。這樣的一種道德倡導,其實不需要司法解釋再去刻意強調。」
生不生孩子老婆說了算
生不生孩子,今後將由老婆說了算,以保護女性避免淪為生育工具。
【條款】第九條規定,夫以妻擅自中止妊娠侵犯其生育權為由請求損害賠償的,法院不予支持。
【解讀】俞里江副庭長表示,司法解釋(三)實際確認了「終止妊娠」是妻子的權利。「但同時也為男方提供了一個救濟條款,即男方有生育願望,但女方不同意而產生重大分歧時,可請求法院判決離婚。以往的婚姻法中並沒有明確這一點。」
張獻博士認為,第九條並非否認男方的生育權,但在理論上明確了一個問題,即「生育權是一種人格權、絕對權、支配權,而不是身份權」。妻子墮胎並不會侵犯丈夫的生育權,而是在行使自己的一種人格權,這種人格權是自己獨立享有的。
馬憶南教授認為,多數國家沒有要求女方墮胎需要徵得男方同意,對自己身體的支配權要高於夫妻之間的知情權和身份權。如果女性不能支配自己的身體、不能擁有拒絕生育的權利,很可能淪為生育的工具。
拒做「親子鑒定」將敗訴
近年來,親子鑒定越來越火爆,孩子的親緣認證往往牽涉一個家庭的穩定。如果一方無理由拒絕做親子鑒定,那麼法律將支持另一方的訴求。【條款】第二條規定,夫妻一方向法院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並已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法院可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不存在一方的主張成立。當事人一方起訴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並提供必要證據予以證明,另一方沒有相反證據又拒絕做親子鑒定的,法院可推定請求確認親子關系一方的主張成立。
【解讀】俞里江副庭長和馬憶南教授都認為,現在的親子鑒定已很成熟,准確率高,「實際以往的司法實踐中都是這樣做的,最高人民法院的一些指導案例也始終在貫徹這一精神,但一直沒有明文規定。司法解釋(三)實際把司法實踐確定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