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決定社會
Ⅰ 法的本質由特定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 論述
法是由國家制定、認可並保證實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質生活條件專所決定的統治階段意志,屬以權利和義務為內容,以確認、保護和發展統治階級所期望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為目的行為規范體系。 \r\n一、共同本質:法是統治階級意志的表現。 \r\n二、基本特徵:\r\n1、法是調整人的行為或社會關系的規范;\r\n2、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並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r\n3、法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r\n4、法是規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r\n三、規范作用:作為由國家制定的社會規范,法具有指引、評價、預測、教育和強制等規范作用。\r\n四、社會作用:場范冠蝗攉豪圭通氦坤維護統治階級的階級統治;執行社會公共事務。\r\n\r\n綜上所述:法律關系是以現行法律存在為前提的社會關系,離開現行法律根本無確定法律關系可言。
Ⅱ 決定法律本質、內容和發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是
決定法律本質,內容和發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是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
法律不是憑空出現的,而是產生於特定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基礎之上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是指與人類生存相關的物質資料的生產方式、地理環境和人口等。其中,生產方式是決定法律的本質、內容和發展方向的根本因素。有什麼樣的生產關系,就有什麼性質和內容的法律。
(2)法決定社會擴展閱讀
法的特徵:
以馬克思主義的法定義為依據,總結以往法學研究的成果,我們可把法的特徵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
一、法是調整人的行為的社會規范
首先,在社會體系中,法屬於社會規范的范疇。作為社會規范,法既區別於思想意識和政治實體,又區別於非規范性的決定、命令,如法院判決。
其次,人的行為是法的調整對象。也可以說,法的調整對象是社會關系。這兩種說法意思是一致的,因為社會關系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行為互動或交互行為。沒有人們之間的交互行為,就沒有社會關系。法調整人的行為,同時也就調整了社會關系。作為法的調整對象的行為是指人的外在行為。
二、法是出自國家的社會規范
法是由國家制定或認可的,它就必然具有國家意志的屬性,因此具有高度的統一性、普遍適用性。這種統一性是建立在國家權力和國家意志的統一性基礎之上的。法的統一性首先指各個法律之間在根本原則上的一致;其次是指除特殊的情況外,一個國家只能有一個總的法律體系,且該法律體系內部各規范之間不能相互矛盾。從法的統一性又可以引申出來法的普遍適用性,即法作為一個整體在本國主權范圍內具有普遍約束力,所有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都必須遵守法。
三、法是規定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
法是通過規定人們的權利和義務,以權利和義務為機制,影響人們的行為動機,指引人們的行為,調整社會關系的。權利意味著人們可以作或不作一定行為以及可以要求他人作或者不作一定行為。法律通過規定權利,使人們獲得某種利益或自由。
義務意味著人們必須作或者不作一定行為。義務包括作為的義務和不作為義務兩種,前者要求人們必須做出一定的行為,後者要求人們不得做出一定行為。正是由於法是通過規定權利和義務的方式調整人們的行為,因此,人們在法律上的地位體現為一系列法定的權利和義務。
四、法是由國家保證實施的社會規范
任何一種社會規范都具有強制性,都有保證其實施的社會力量。法的強制性不同於其他規范之處在於,法具有國家強制性。法是以國家強制力為後盾,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法的國家強制性,既表現為國家對違法行為的否定和制裁,也表現為國家對合法行為的肯定和保護;既表現為國家機關依法形式權力,也表現為公民可以依法請求國家保護其合法權利。是否具有國家強制力,是衡量一項規則是否是法的決定性標准。
Ⅲ 法律與社會的關系如何
法律和社會之間有著密切而且復雜的關系。歸納來說,法律來源於社會,由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同時反過來法律又維護著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對於不同的時期或是對比不同的社會環境,法律有著各不相同的內容形態,通過這一點,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法律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先說法律的起源,法律不是原來就有的,在原始公社制度解體以前,生產資料是公有的,產品實行平均分配,個人與集體渾然一體,利益基本一致,這使他們只需依靠傳統習慣就可以把經濟關系調整好了。
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有了剩餘,出現了私有制和階級剝削,原始社會的氏族聯盟和氏族習慣就逐漸被國家和法律所代替。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需要新的社會規范來解決社會資源有限與人的欲求無限之間的矛盾,解決社會沖突,維持社會秩序,為了適應這種社會結構和社會需要,國家和法律這一新的社會組織和社會規范就出現了。
由此可以看出法律是社會的產物,是為了調整一定社會經濟關系,維護社會成員的權利義務應運而生的,法律不能脫離社會。
(3)法決定社會擴展閱讀:
建設法治社會是建設法治國家的條件,理由主要有三:
其一,法治國家建設需要法治社會建設的配合、支撐。只有在加強法治國家建設的同時加強法治社會建設,法治國家建設才能獲得適宜的環境。法治國家不可能在虛無縹緲的空間建設,而必須在現實社會中建設。
現實社會是法治國家建設的無可選擇的空間。很顯然,只有不斷打造整個社會尊法、信法、守法、用法的法治社會環境,才可能不斷推進法治國家的建設。
試想,如果我們的整個社會都不尊奉法律,不信仰法律,我們的大多數國民都不懂法、不信法、不守法,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我們還能建設法治國家,建成法治國家么?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建設、建成法治國家即使不是完全不可能,也會是非常非常困難的。當然,法治社會與法治國家的建設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法治社會的建設也有賴於,而且更有賴於法治國家的建設。
其二,法治國家建設有賴於法治社會建設為之提供一定的協助治理機制。現代國家治理不同於傳統的國家管理,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
所謂「國家治理現代化」,最重要的特徵就是治理主體的多元化。而在多元治理主體中,最重要的主體就是社會公權力主體。
另外,像社會公權力需要國家公權力的監督、制約一樣,國家公權力同樣需要,而且更需要社會公權力的監督、制約。為此,必須加強法治社會建設,促進各種社會自治組織的生長、發展,提高其參與國家法制監督的能力。
其三,法治國家建設的主體是人民,而人民是生活在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之中的,他們同時是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
各種不同的社會共同體的成員的素質就是人民的素質。建設法治國家需要有高素質的人民,高素質的人民只能源於各種社會共同體的供給,源於法治社會的供給。
沒有法治社會培養、鍛造高素質的各種社會共同體成員,高素質的人民就沒有來源。而沒有高素質的人民,就不可能,或至少是難於建設法治國家的。
參考資料來源:新華網-「法治中國」與「法治社會」的關系
Ⅳ 法的內容是由什麼決定的 a社會物質生活條件 b生產關系 c社會生產力 d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
d
在公務員考試的資料中是這樣解釋法的本質的。1、法是統治階級的意志體現;2、法是被奉為國家意志的統治階級意志體現;3、法的內容由統治階級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Ⅳ 為什麼法律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
法律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產物,屬於社會上層建築,物質生活決定上層建築.第一,法的內版容不可能超出社會物質生權活.第二法的內容要不斷更新補充適應社會物質生活.第三,法始終滯後於物質生活.所以,物質生活條件決定法的內容.
Ⅵ 法與社會的關系
法以社會為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
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質或歷史形態的社會,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法律的內容、特點和表現形式也往往不盡相同。中國當前正處於一個社會迅速變革的時期,這一偉大變革必然帶來對於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層建築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並不僅消極地反映社會,而且對社會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它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社會是法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產生於舊的社會基礎之上,舊的法律也不可能長期在新的社會基礎上生存和延續。
舊的法律是從舊的社會關系中產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也必然同舊的社會關系一起消亡。因此,舊的法律不可能成為新社會發展的基礎。如果保存那些屬於前一個社會時代的,由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會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創立的法律,這種法律肯定會同新的社會共同利益發生矛盾,因此會導致濫用國家權力去強迫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從少數人的利益。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的起源和經濟根源。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6)法決定社會擴展閱讀:
法與社會共同利益:
社會共同利益是以社會名義出現的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需要以及實現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個社會中都有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每一種類型的法都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而通過法來維護和實現社會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與法的階級本質密切相關。
法律維護社會共同利益對全社會都有利,能夠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但這個社會總是一定階級在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所以法律維護一定社會的共同利益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時維護社會共同利益的這部法律規范也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要服從於整個法律體系的規律性和使命,所以,這部分規范也具有階級傾向性。
法通過規定社會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認和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調節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等的關系,積極預防和制裁侵犯社會共同利益的違法行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會共同利益的范圍大大擴展,社會主義法對社會共同利益的確認和保護也呈擴展之勢。
Ⅶ 為什麼法是受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社會規范
歷史唯物主義認為,法制屬於社會上層建築范疇,由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決定,所以說社會物質條件決定。
Ⅷ 法的性質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的,並且受社會因素的影響。這句話對嗎
法的性質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的,並且受社會因素的影響。這句話對。
因為根據唯物史觀,統治階級的意志歸根結底是由這一階級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所決定的。這里講的「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主要是指與一定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生產關系,也就是指社會經濟基礎。
所以,法律也就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的一個上層建築,或者說,社會上層建築的一個組成部分。法的性質和發展由經濟基礎決定,反過來,法又對經濟基礎有能動作用,為經濟基礎服務。
任何一種法能否對社會發展起促進作用,不僅要看它能否很好地為自己的經濟基礎服務,而且更要看它所服務的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能否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8)法決定社會擴展閱讀
事實上,經濟以外的各種因素,政治、思想、文化、歷史、民族、宗教、習慣、地理環境等等,在法的發展過程中,都有不同程度影響,它們與法的關系是極為錯綜復雜的。如果將經濟因素理解為惟一的因素,實際生活中的現象就無法理解。
美、英、法、德等西方國家的法律,都是建立在資本主義制度基礎上的(這些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也大體上是相同的),因此我們說它們的法都是資本主義法律,但在這些國家的法律之間或同一國家的不同地區的法律之間,存在了可以說千差萬別的情況。如果把經濟看作是惟一的決定因素,是無法解釋這種情況的。
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剝削制度和剝削階級已經消滅。分析中國社會主義法的本質時,應肯定:它是中國工人階級領導下的全國人民意志的體現。這種法律的根本任務是保障和促進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Ⅸ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法的性質與功能決定於社會,法與社會相互依賴,互為前提和基礎。
馬克思主義法學理論認為,法是社會物質存在的反映,由社會物質存在決定,社會物質存在是法產生的基礎。故錯誤
Ⅹ 法的本質由特定社會的物質生活條件決定的典型事例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的事例
經濟基礎決定
上層建築的事例
有很多,不能一一舉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