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殖民社會法
㈠ 英語國家社會與文化英國的殖民歷史對美國的影響
1、英國的法治基礎傳統對北美殖民地法律建設進程的影響
在美國殖民地時期,在法制建設方面雖有很多內容和美國建國時期、建國之後不同,但因英國殖民統治的強制性,加上大不列顛歷史傳統所致的慣性,英國法治傳統和法律傳統在殖民地法律法治中無處不在,並被美國傳承下來。其時,英國控制北美殖民地的手段之一,便是享有是審查、廢止殖民地法令之權。這導致了北美殖民地對英國法治法律的依賴。1788年前,殖民地出版的著名法律論著作,皆為普及讀物。在北美獨立戰爭前後,立法者們承認自己不精於立法,更不消說地方長官。
北美殖民地早期的人們,如同大不列顛本土人一樣,多半相信盎格魯撒克遜人古憲法是保障其權利的有力武器。1606年北美殖民地第一部法律《弗吉尼亞憲章》便將大不列顛本土人的所有自由權利在法律上設置為殖民地人的自由權利,1639年《馬里蘭人民自由權利法案》則普通法列為北美殖民地必須繼承的英國遺產。1776年,《獨立宣言》在強調北美人民享有不容置疑的天賦人權之際,同時依據源於英國的法治理論譴責其對殖民地人民天賦人權之壓制。1789年,美國第一屆美國國會為彌補此前法律的不足,通過了補充權利法案,憲法第1至10條修正案,裡面匯集了殖民地時的各類權利法案之精華和英國普通法之重要條款。
2、英國的法治基礎傳統對北美獨立戰爭的催化
殖民地的立法者雖處於英國本土統治者的軍事政治壓力之下,卻能夠結合殖民地的具體情況,以實用主義觀點汲取英國習慣法,並對英國習慣法進行補充。如18世紀中葉殖民地出版布萊克斯通《英國法釋要》,因結合殖民地的具體情況作了簡化和摘要,反顯得比原著清晰易懂,在殖民地頗受青睞,再版多次,其銷售數量幾同於英國,這使得殖民地人對基本的英國法律法治普遍比較了解,這是殖民地民間在獨立戰爭中崛起一流政治法律人才的重要條件。因為殖民地人民普遍具備法律知識,所以維權意識很強,在18世紀多數時間,不少民間人士和民間學者結合殖民地情況有選擇地汲取英國法著作,揭批英國強加的法律法治帶來的貪污腐敗等現象,為殖民地人民的權利最大化尋找理論依據,也為獨立戰爭進行了足夠的理論准備。
而英國方面,雖然予北美殖民地以法律法治等文明精華,但骨子裡仍是將北美視為肥後而殺之物。如1765年英國對北美殖民地實施的《印花稅法》,對依舊沒有任何代表權的北美殖民地人民課加印花稅,規定違者須受審,被震驚了的北美殖民地人民更加激烈地從英國法律和法律精神中尋找依據進行反抗。此後,圍繞著賦稅權利和政治權利不均衡等問題,殖民地和英國本土的矛盾和斗爭愈演愈烈,殖民地人民在議會、媒體等處,以演說、文章等方式反對英國殖民統治,並衍化出一些比英國法律更具國民權利傾向的法律精神和法治理念。如1767至1768年,約翰・迪金森發表文章,抗議英國強征賦稅的《湯森稅法》,指出,自由不容站污,憲法至上,殖民地政府不應受英國國會強制性權力的制約,美國有憲法學者認為,迪金森的理論為美國限權政府理論和憲政理念奠定了基礎。這些,是北美獨立戰爭爆發的重要理論依據和導火索。
㈡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提法是誰首先提出的
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本國封建主義成為外國資本主義統治中國人民的工具。
具體是誰提出 這個問題就有點···
㈢ 法國殖民越南的原因和動機,從經濟,政治,社會的角度考慮,主要是強調它的帝國主義.謝謝!
沒實力。
㈣ 中國的不平等條約
1、《南京條約》
簽訂時間:1842年8月20日
簽訂雙方:中英
內容: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稅率,中國須同英國商定。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國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從此步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2、《五口通商章程》
簽訂時間:1843年
簽定雙方:中英
內容:英國取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權(租界)。
3、《望廈條約》
簽訂時間:1844年
簽訂雙方:中美
內容:美國享有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賠款外的一切特權,美國兵船可任意到中國各通商港口「巡查貿易」,美國人有權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
4、《黃埔條約》
簽訂時間:1844年
簽訂雙方:中法
內容:法國享有中美《望廈條約》中取得的一切特權,允許法國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修建墳地,清朝地方政府負責保護教堂和墳地。
5、《上海海關征稅規則》
簽訂時間:1854年
簽訂雙方:中國上海道和英、法、美三國各派一名代表組成「稅務管理委員會」
內容:上海海關成為中國第一個半殖民地性質的海關。
不平等 條約是指在簽訂 條約的 國家多方中,一方(或多方)以武力或政治施壓等手段,脅迫另外一方(或多方)簽署的條約,由於締約雙方的談判地位不對等,導致最後締結的條約不平等,因此條約通常都會對某一方的國家主權和國家利益產生侵害。不平等條約通常是停戰的條件和結果,為了結束戰爭而簽訂的條約即為和約。
㈤ 八國聯軍侵略中國是哪八個國家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內美利堅合容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中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八國聯軍把北京分成不同的佔領區,東四以北由日軍佔領,熟門熟路的日軍率先掠走內務府300萬兩白銀,東四南大街以東由俄軍佔領,以西由義大利軍隊佔領。
皇城東北由德軍佔領,皇城東部由日軍佔領,皇城東南由英軍佔領,崇內大街以西東長安街以南由德軍佔領。西城由美軍、法軍、英軍、意軍佔領,外城由英軍、美軍、德軍佔領,實行軍事統治。
(5)半殖民社會法擴展閱讀:
八國聯軍侵華,其最嚴重的後果是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辛丑條約》是帝國主義強加在中國人民身上的沉重枷鎖,本息合計達9.8億兩白銀的巨額的賠款嚴重破壞了中國的社會經濟,不僅加劇了清廷財政危機,而且使列強得以控制了清廷除田賦之外的主要財政來源。
另外使館區的設立,炮台的拆除,軍隊的駐扎等,使列強進一步強化了對清廷政治和軍事控制。它又一次使中國的主權受到嚴重的破壞,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給中國人民造成深重的災難。
㈥ 英國封建社會是法國殖民地嗎
中國封建社會是法國殖民地嘛?這個應該是法國殖民地,但是應該是只有一段時間,他的時間應該也不是很長。
㈦ 關於中華不振的事例
1、鴉片戰爭失敗 簽訂《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該條約於1842年月29日,由清朝政府欽差大臣耆英、伊裡布與英國代表璞鼎查在停泊於南京下關江面的英艦皋華麗號上簽訂,標志著第一次鴉片戰爭的結束。
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22日、10月8日,耆英與璞鼎查又先後簽訂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門條約》,作為《南京條約》的補充和細則,將協定關稅和租界制度予以落實,並使英國取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等權益。
《南京條約》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和關稅主權,便利了英國對華的商品輸出,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南京條約》簽訂後,西方列強趁火打劫,相繼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進一步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破壞了中國的自然經濟,並加速了清王朝的衰亡。
2、第二次鴉片戰爭失敗 簽訂《天津條約》
《天津條約》是清咸豐八年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國、法國、俄國、美國強迫清政府在天津分別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兩國為了進一步擴大侵略特權而對中國發動的侵略戰爭,爆發於1856年10月,1860年10月結束。1858年,英法艦隊在美、俄兩國支持下,襲擊大沽口。大沽炮台失陷,英法聯軍進犯天津。
清政府派欽差大臣桂良、花沙納與俄、美、英、法各國代表分別簽訂《天津條約》。
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先後簽訂《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中俄《璦琿條約》等和約,列強侵略更加深入。中國因此而喪失了東北及西北共15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戰爭結束後清政府得以集中力量鎮壓了太平天國,維持統治,清史稱同治中興。
3、甲午中日戰爭 簽訂《馬關條約》
《馬關條約》是中國清朝政府和日本明治政府於1895年4月17日(光緒二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日本馬關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原名《馬關新約》,日本稱為《下關條約》或《日清講和條約》。
《馬關條約》的簽署標志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中方全權代表為李鴻章、李經方,日方全權代表為伊藤博文、陸奧宗光。
根據條約規定,中國割讓遼東半島(後因三國干涉還遼而未能得逞)、台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中國還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並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投資辦廠。
《馬關條約》使日本獲得巨大利益,刺激其侵略野心;使中國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該條約適應了帝國主義列強對華資本輸出的需要,隨後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簽訂《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中國清政府和英、美、法、德、俄、日、意、奧、西、荷、比十一國政府在義和團運動失敗、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簽定的一個不平等條約。條約簽定於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辛丑年,故名辛丑條約。因條約簽訂日為陽歷9月7日,因此有「九七國恥」一說。
《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條約規定:中國賠款價息合計9.8億兩白銀;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在界內居住;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運動。清政府拆毀天津大沽口到北京沿線設防的炮台,允許列強各國派駐兵駐扎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該條約標志著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徹底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嚴重侵犯了中國的主權,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
該條約是帝國主義列強強加給中國的又一奴役性條約。它的簽訂進一步加強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全面控制和掠奪,標志著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此後開啟了資本主義浪潮。
5、火燒圓明園
火燒圓明園在狹義上指焚燒圓明園,廣義概念焚燒范圍不僅只是圓明園一處,而是京西的皇家三山五園等,其焚毀的范圍及程度遠遠比圓明園大得多。
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攻佔北京後,占據圓明園。中國守軍寡不敵眾,圓明園總管大臣文豐投福海自盡,住在園內的常嬪受驚身亡。英國軍隊首領額爾金在英國首相帕麥斯頓的支持下,下令燒毀圓明園。
3500名英法聯軍沖入圓明園,縱火焚燒圓明園,大火三日不滅,圓明園及附近的清漪園、靜明園、靜宜園、暢春園及海淀鎮均被燒成一片廢墟,安佑宮中,近300名太監、宮女、工匠葬身火海。使這座世界名園化為一片廢墟。 大火連燒3天3夜,成為世界文明史上罕見的暴行。
圓明園文物被掠奪的數量粗略統計約有150萬件,上至中國先秦時期的青銅禮器,下至唐、宋、元、明、清歷代的名人書畫和各種奇珍異寶。現僅存建築遺址,並建立圓明園遺址公園。
㈧ 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什麼時候結束的
當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結束,中國回人民從此答站立起來了!
中國歷史進入了新民主主義時代。1956一化三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立,中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
(8)半殖民社會法擴展閱讀
影響:
1、殖民地經濟
發達國家利用全球貿易的主導地位和有力的競爭,打壓沒有市場競爭力的原殖民地國家原料價格,抬高工業成品的價格,形成價位「剪刀差」。
2、文化沖突
在一些伊斯蘭教或其他宗教及思想占據統治地位的國家,對外來文明及他們所信仰的宗教往往相互敵視,互不認同。其中在中東地區和東亞的表現尤為突出。在中國和日本,佔有統治地位的儒家思想及皇權至上思想遭到民主思想及基督教等文化思想的沖擊,其統治地位遭到挑戰。
3、思想社會運動
出於對國家安危的考量,部分國家的思想激進分子採用引入先進科技、學習西方資本主義思想技術的手段來推動該國的改革。這種改革的成功國家將轉型為新的資本主義國家,擺脫原有的半殖民半封建社會。但有時改革會遭到該國保守封建勢力及有敵意的外國干涉下失敗,反而加強了該國殖民地化趨勢。
㈨ 抗日戰爭勝利結束了中國半殖民地的歷史嗎
是的,抗戰勝利,中國在世界上終於算是揚眉吐氣了。
雖然解放戰爭時期,國民黨代表國版內的買辦資產階級、權大地主的利益統治中國,但這是國內階級問題。至於說「國民黨仍然是帝國主義的在華代理人」,這話錯了。因為當時只有美國還能來中國威風威風,但他們侵佔了中國領土么,迫使政府出賣中國主權么?沒有。他們是來幫助國民黨政府,進行技術交流的,新中國成立後,蘇聯人來中國跟這個是相同性質。
至於說香港澳門,《**條約》上明明說是「租借」多少年,雖然是變相的侵佔,但法律上是租借的。至於香港島是確被割占的,但相當小。清朝初年把外興安嶺以北的原來是中國的領土劃分給了俄國,這樣說來,中國從1689年《尼布楚條約》後就一直是半殖民地了。
所以,抗戰勝利使中國擺脫了半殖民地歷史。只是由於四年後就是新中國了,歷史學家就沒確定出哪年才不是半殖民地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