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與法螳螂
『壹』 《昆蟲記》所講昆蟲的習性等
干泥蜂喜歡將巢築在潮濕溫暖的地方,他們經常將巢建在煙囪里,煙囪里的溫度適宜干泥蜂生存,但是干泥蜂的幼崽們經常會憋死,所以干泥密蜂會將巢建在寬闊的煙囪里。
2.螢火蟲從外表上來看,它有六隻短足,喜歡用足走路,雄性螢火蟲到了發育完全的時候,會生長出翅蓋,像甲蟲一樣,因為它本身就是甲蟲,雌性螢火蟲終生處於幼蟲狀態。
3.蟋蟀在選擇住處時,不會選擇天然形成的隱蔽場所,因為這些洞都不合適,它們都建造得十分草率,沒有安全保障,它們通常選擇那些排水條件優良,有充足陽光的地方,選好了還要自己動手建造。
4.蟈蟈後足強健,善跳躍。生於原野草叢、矮林、灌木,平時隱藏於草中,或在植物莖桿上爬行、棲息、覓食。主要吃植物的莖、葉、瓜、果等。
5.一種毛蟲一般只在某種或某些植物上生活,並以其為食,直到變為成蟲。而後交配並尋找此類植物產卵。它們一般以寄主的葉或果實為食,毛蟲中群居、獨居的都有,變為成蟲前,一般會蛻4-6次皮,以便不斷長大,最終做蛹,蛻皮、做蛹前會不吃不喝,一動不動。
(1)社會與法螳螂擴展閱讀
昆蟲記
《昆蟲記》(Souvenirs Entomologiques)又稱《昆蟲世界》《昆蟲物語》《昆蟲學札記》或《昆蟲的故事》,是法國昆蟲學家、文學家讓-亨利·卡西米爾·法布爾創作的長篇生物學著作,共十卷。1879年第一卷首次出版,1907年全書首次出版。
該作品是一部概括昆蟲的種類、特徵、習性和婚習的昆蟲生物學著作,記錄了昆蟲真實的生活,表述的是昆蟲為生存而斗爭時表現出的靈性,還記載著法布爾痴迷昆蟲研究的動因、生平抱負、知識背景、生活狀況等等內容。
《昆蟲記》是一本講昆蟲生活的書,涉及蜣螂、螞蟻、西緒福斯蟲等100多種昆蟲。在這個世界上,人類現在已知的昆蟲種類約100萬種,占所有已經知曉的動物種類的5/6;並且仍有幾百萬的未知曉的昆蟲仍待人類去發現和認知。法布爾在19世紀中期,於學校教課之餘,和自己的孩子一起在田野間觀察各類昆蟲,為之定名,為之謳歌。
另外,此書不僅詳盡地記錄著法布爾的研究成果,更記載著法布爾痴迷昆蟲研究的動因、生平抱負、知識背景和生活狀況等,尤其是《阿爾瑪實驗室》、《返祖現象》、《我的學校》、《水塘》、《數學憶事:牛頓二項式》、《數學憶事:我的小桌》、《童年的回憶》、《難忘的一課》和《工業化學》這幾章。如果換一種眼光看,不妨把《昆蟲記》當作法布爾的自傳,一部非常奇特的自傳,昆蟲只不過是他研究經歷的證據,傳記的旁證材料。
『貳』 昆蟲記中螳螂的主要內容
《昆蟲記》中螳螂的抄主要內容襲:
如果你從外表看,它並不可怕。相反,它看起來很漂亮。它身材修長優雅,體色淡綠,翅膀細如紗。頸部柔軟,頭部可自由轉向任何方向。只有這種昆蟲能向四面八方凝視。它真的是一隻眼睛。它甚至還有一張臉。這一切構成了這樣一隻小動物的溫柔。
(2)社會與法螳螂擴展閱讀:
《昆蟲記》創作背景:
1823年12月,法布雷出生在法國南部一個貧苦農民的家中。
上小學時,他經常到農村去,口袋裡塞滿了蝸牛、蘑菇或其他植物和昆蟲。法布雷15歲時考入師范學校,畢業後獲得初中數學教師職位。他花了一個月的工資買了一本昆蟲學的書,並決心成為一個蠕蟲的歷史作家。
法布雷依靠自學,在大學取得了物理和數學學士學位,兩年後又取得了自然科學學士學位。31歲的法布雷獲得了自然科學博士學位。他發表了《天空》、《大地》、《植物》、《Uncle Paul說害蟲》等系列作品。
1875年,法布雷帶著家人來到了一個鄉村小鎮。用20多年的資料寫成的第一卷《昆蟲學》於1879年出版。1880年,法布雷用他積蓄的錢買了一幢老房子他用當地的普羅旺斯語言給這個貧瘠的石頭花園增添了神秘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