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社會法是
Ⅰ 在宗法制度影響下中國傳統社會結構有哪些特徵
1、「人道親親」(親愛自己的親屬)的人倫關系.「人道親親」指的是個人和群體的關系.在宗法觀念下,個人是被重重包圍在群體之中的,因此,每個人首先要考慮的,是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類,個人的權力則顯得不那麼重要,這就是所謂「人道親親」.
2、家族本位.以家族為本位的社會關系的基本單元是宗族.在宗族內,每一個人都不被看作是獨立的個體,而起碼要和上下兩代人發生關系,各個家庭成員在經濟上不獨立,必須仰賴家庭的共同財產生活,家庭的命運也就是個人的命運.因此,家族是社會的基本單位.正是由於傳統文化重家族輕個人,重群體輕個體,因而總是強調個人在群體中的義務和責任,而忽略了個人在社會中的權利,也就使得「人人皆可以為堯舜」這樣的道德平等意識僅僅是一種理想,而「法制」在這樣的系統之內沒有用武之地.
3、修齊治平的政治學說.宗法制度與專制制度,思想上表現為儒法合流,文化上表現為「內聖外王」心態的形成.其作用是以倫理修養來溝通政治關系和家族關系,提倡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價值追求.所謂「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身修而家齊,家齊而國治,國治而天下平」「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強調從個人修身開始,由個人道德品質的完善,到家庭倫理關系的協調,最終到天下國家秩序的穩定它以個人的道德實踐為基礎,以實行道德為核心,從小到大,由近及遠.
4、宗法制和「家天下」形成了家、國同構的政治模式.在組織結構方面,「家國同構」,家族是家庭的擴大,國家是家族的擴大和延伸.這種模式,形成了忠孝兩全的政治倫理和傳統,宣揚孝悌為「忠」之本,忠是孝的極致.當然這種學說也形成了中國古代重道德、輕法律的局面,往往以德代法,以人治代替法治,從而影響了法律的效力.
e、專制主義的充分發展,導致中國傳統文化形成政治型範式.一方面使中華民族在心理文化上普遍認同整體利益和集體原則,因而成為巨大的民族凝聚力得以產生的源泉;另方面也培植和強化了國人迷信權利、服從權威的官本位心態.
Ⅱ 社會法的性質及產生原因
社會保障是由於來工 業化源和市場化進程的推進導致一部分人失業而缺乏家庭、土地的傳統保障方式進而中斷了生活來源,迫切需要社會保障制度維持這部分人的生活的推動下產生並且發展的;另外一個方面也是由於人口結構的變化促成了退休人員與在職人員比例的變化,也要求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倫理道德在社會保障的產生發展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而在當代社會更是上升到了公平和正義的價值高度;當然社會保障制度也是一國政府應當重視的,它能夠有效地緩解社會中出現的一些矛盾,讓國民安居樂業,當然在一些民主的國家,社會保障的發展也是通過他們的選票切實的推動,這也應該是我們國家以後努力的方向。
Ⅲ 中國法律傳統的特點是什麼
民刑有分復、重刑輕民,以禮制代法和行政監理。
禮法合一,禮法並重因歷史時期不同而不一樣,強調天賦神權,重刑輕民。
拓展資料:
古代漢語中的 「法」、「律」、「刑」等詞語之間彼此有關聯。傳說,商鞅變法,「改法為律」,最早將「法」「律」二字合而為「法律」一詞以指稱一種規范體系的人,是春秋時代的管仲。但無論是「刑律」還是「法律」,都沒有現代法律具有的豐富內涵。
這是商鞅變法之前的常用法律形式,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變法時都以法為名稱,如魏國的《法經》,晉國的《被廬之法》。到商鞅變法將法改為律後,法僅僅在廣義上使用。
這是商鞅變法後中國古代常用的法律形式,應用廣泛,如秦的《田律》,漢朝《九章律》,魏晉之後,有《魏律》、《晉律》、《北齊律》、《隋律》、《唐律》、《大明律》、《大清律》。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古代法律
Ⅳ 中國傳統社會中宗法制的基礎是
宗法來制的基礎就是血親關系,宗自法制本來是古時為了管理大族內部所確立的法度,後來放大成政治制度,它的核心就是在維護父權的基礎上突出嫡長子的地位。家族就是父為宗,長兄次之,以此來類推。作為國家就是君為宗,嫡長子為王位第一王位繼承人。這些是宗法制的基本。 如果你要放大到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不能說包括哪些階層吧,遵照它的核心,任何一個體系都可以遵照這個核心順序推之,長幼有序,大小有序,它可以滲透到任何一個階層的。事實上就是這樣的,他呼應了儒家的三綱五常。中國封建社會幾千年的基本秩序就是由這個玩意確定的。
Ⅳ 禮俗社會和法理社會的劃分是誰提出的
是德國的社會學家滕尼斯提出的。禮俗社會就是傳統的社會:規模小分工專與角色分化少。人的行為屬受習俗傳統的約束。法理社會是現在工業社會:規模大,有復雜的分工和角色分化,人的行為守規章法律的制約。這是社會學的問題,還有什麼不明白的可以給我留言。希望可以幫到你。
Ⅵ 社會法的產生和發展
現代大陸法系的國家首先提出了「社會法」的概念。社會法是什麼呢?比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金融法、計劃和產業政策法、國有企業法,等。這些現代法律主要是解決經濟規劃、環境保護、就業、社會保障等社會性的問題。這些法律既不是公法也不是私法,因此歐洲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學家在公法和私法之外,就有了「社會法」的提法。
社會法是我國近年來在完善市場經濟法律體系,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大潮中應運而生的新興法律門類和法律學科。
社會法是與社會主義制度最為契合的法。社會法在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方面能夠發揮積極作用,和諧社會的建立尤其離不開社會法的發展。隨著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被擺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社會法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在傳統的法律部門中,民商法和經濟法主要調整一國的經濟生活,側重於保護公民的民事權利;憲法和行政法主要規范國家的政治生活,保護公民的政治權利。傳統的法律部門對社會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關注是遠遠不夠的。作為與經濟相並列的社會領域的事務需要法律的調整和保護,公民政治權利和民事權利之外的權利(可以稱之為「社會權利」)的保障也需要新的法律部門加以保護,社會法面臨難得的發展機遇。
社會法的主旨在於保護公民的社會權利,尤其是保護弱勢群體的利益。在社會關系中,有天生的強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分,而且市場經濟會自發的導致強者越強、弱者越弱。此時如果沒有公權力的介入來保護弱者的利益,將使社會關系的失衡狀態加劇並最終導致嚴重的社會問題。通過法治途徑即制定和完善社會法是改變這種失衡局面的必然選擇,尤其在當前我國深化改革而社會法理論與實踐又比較薄弱的環境下,完善社會法,保障公民的社會權,使人們實現真正的解放——社會解放,對構建和諧社會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和現實意義。
當然,社會法的概念、定位和體系、社會法不同內容之間的相關性、社會法的基本制度在短時間內,恐怕難以取得一致,社會法可謂任重而道遠。
Ⅶ 什麼是鄉土社會,什麼是法理社會
鄉土社會:普遍認為,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是一個"沒有法律"的社會,雖說內沒有法律,但不是說這個社會沒容有秩序,秩序的生成主要是依"禮"和依"習慣"。
法理社會是指在社會體系中,有完善的,全面的法律來制衡社會各階層的矛盾,並以法律作為國家和社會的管理手段。
(7)傳統社會法是擴展閱讀:
禮和法一樣都是行為規范,「但禮和法不同的地方是維持規范的力量」,「法是靠國家的權力來推行」,「維持禮這種規范的是傳統」「傳統是社會所積累的經驗。行為規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們的行為已完成社會的任務,社會的認為是在滿足社會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
「禮並不是靠一個外在的權力來推行的,而是從教化中養成了個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禮是主動的。」「禮治從表面看去好像是人們行為不受規律拘束而自動形成的秩序。其實自動的說法是不確,只是主動地服從成規罷了。」
「禮治的可能必須以傳統可以有效地應付生活問題為前提。鄉土社會滿足了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禮來維持。」「在一個變遷很快的社會,傳統的效力是無法保證的。不管一種生活的方法在過去是怎樣有效,如果環境一改變,誰也不能再依著法去應付新的問題了。
Ⅷ 階級社會的法和原始社會的習慣的主要區別有哪些
(1)原始社會的習慣和法所反映的社會關系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反映回原始社會的平等、沒有答階級的社會關系,因此,原始習慣不帶有階級性;法是社會發展到階級社會以後產生的社會規范,它恰恰反映了階級社會的社會關系,法是具有階級性的.
(2)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反映的意志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反映著氏族部落全體成員的共同利益和意志;而法則反映在政治、經濟上佔有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意志.
(3)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是由代表氏族或部落全體成員利益的自治組織,整個氏族社會以輿論或其他形式形成的;而法則是由國家這個統治階級實行階級統治的組織知道或認可的.
(4)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保證實施的力量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是靠傳統、習慣的力量和整個社會的影響來保證實施的;而法的實施則必須有國家強制力的保證.
(5)原始社會的習慣與法所生效的范圍不同.原始社會的習慣限於在有血猿關系的本氏族、本部落內生效,而無論他們在哪個地區;而法則是在國家主權所及的領域內生效.這一點也反映出法與國家的內在聯系,因為國家正是按照地域來劃分居民的.
Ⅸ 我國傳統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建立
一、社會保障與社會保障法律制度
「社會保障」系由英語中「Social Security」一詞翻譯而來的,亦可譯為「社會安全」。社會保障,是指國家為了保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對公民在年老、疾病、傷殘、失業、遭遇災害、面臨生活困難的情況下,由政府和社會依法給予物質幫助,以保障公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的制度。各國社會保障的項目廣泛繁雜,各有差異,概括起來一般包括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互助和優撫安置等幾大體系。
在現代社會里,社會保障制度是國家的基本制度之一,是國家通過立法建立起來的。社會保障法就是調整在社會保障中發生的各種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同時也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發展到今天,已成為當代各國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西方大陸法系國家對法律部門的劃分,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既不屬於公法,又不屬於私法,而是屬於社會法的范疇,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世界大多數國家的政府都很重視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建設,這是因為,國家對社會成員的社會保障待遇標准只有通過立法才能加以確定和公之於眾,國家對需要保護的特殊群體給予的幫助只有通過建立法律制度才能得以強制施行。因此,國家制定和實施的社會保障措施都被納入到了法制化的軌道。
建立對公民的社會保障制度,是我國憲法的一項重要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四十四條規定:「國家依照法律規定實行企業事業組織的職工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退休制度,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憲法第四十五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國家發展為公民享有這些權利所需要的社會保險、社會救濟和醫療衛生事業。國家和社會保障殘疾軍人的生活,撫恤烈士家屬,優待軍人家屬。國家和社會幫助安排盲、聾、啞和其他有殘疾的公民的勞動、生活和教育。」上述憲法規定,是中國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立法根據和最高法律准則。
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應當包括如下基本內容:
第一,社會保險法律制度。該制度具體規定對勞動者在年老、失業、患病、工傷、生育等情況下獲得幫助和補償,即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制度。
第二,社會救濟法律制度。該制度具體規定對公民在遭受自然災害或者生活發生嚴重困難的情況下獲得經濟幫助,即建立災民救濟、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救濟、城鄉特殊貧困人員救濟等制度。
第三,社會福利法律制度。該制度具體規定對不同的社會成員在分享社會發展成果方面獲得的經濟幫助,即建立老年福利、托幼福利、殘疾人福利、社區服務、城鎮居民福利津貼等項制度和設立文化、教育、衛生、保健等社會公益設施。
第四,社會互助法律制度。該制度具體規定由不同的社會組織建立其成員之間相互提供幫助,如工會組織建立的工會會員互助金制度。
第五,社會優撫法律制度。該制度具體規定由國家和社會對軍人和其家屬提供社會優待和經濟幫助,即建立優待軍人和軍人家屬、軍人轉業和退伍安置、軍人傷殘撫恤和死亡撫恤等項制度。
二、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作用
現代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伴隨著人類社會從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的邁進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本身就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現。在自然經濟社會里,社會成員的生活保障是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基礎的,體現為家庭自我保障,並未形成規范化、法制化的社會保障制度。市場經濟開創了現代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先河。
國家通過立法使社會保障成為政府管理的社會事務,並使之具有強制性、普遍性、互濟性和社會性。起源於19世紀末葉歐洲工業社會的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經過100多年的歷史發展,已經推行到世界160個國家和地區,成為帶有國際性的一項制度,成為各國政府治國安邦的一項基本手段。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社會保障法律制度的完善與否,已經成為體現一個國家社會文明進步程度的標志之一。
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歷史進步過程中不可逾越的經濟發展階段,而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保護勞動力的再生產和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機制所形成的優勝劣汰,必然會造成部分勞動者被迫退出勞動崗位,從而使其本人和家庭因失去收入而陷於生存危機;社會保障通過提供各種幫助使這部分社會成員獲得基本的物質資料,維持基本生活水平,從而使勞動力的再生產成為可能。
市場經濟要求建立勞動力合理流動機制,社會保障通過建立全社會統一的保障網路打破了勞動者自我保障或企業保障的局限,使勞動者在更換勞動崗位和遷徙時沒有後顧之憂,促進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與合理配置。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日益增多的社會保障項目,必然給社會成員提供更多的社會保障服務,而社會保障的服務性工作的增多,也會增加勞動者的就業機會。
市場經濟要求平衡社會供求關系,保持投資結構的合理化和保證投資收益。社會保障的支出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增長或下降的運行變化情況而增減的。在經濟發展強勁、失業率下降時,社會保障的支出會進行相應的縮減,社會保障基金的存儲規模必然會因此增大,從而減少社會需求的急劇膨脹;而當經濟衰退、失業增加時,社會保障的支出會相應地增多,給失去職業和生活困難的人們提供相應的購買能力,喚起社會的有效需求,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的經濟復甦。可以說,社會保障具有調節市場經濟中供求關系的蓄水池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經濟過熱或過冷的現象,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社會保障基金經過長期的積累,會形成龐大的資產,成為投資融資的一大財源。如果國家通過立法規定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項目和投資比例,指導投資的方向,會促進社會保障基金向國家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投資,從而成為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有效手段。同時,社會保障基金的有效投資收入,也會使社會保障基金本身保值增值。
目前,國際社會對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已經形成這樣的共識,即社會保障不能被簡單地看作是對國家的一種負擔,而應該把它看作是為了在經濟中使工作能力、效率和動力保持高水平的一種手段;如果一個國家缺少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缺少產業工人的社會保險,那麼,這個國家構建任何一種市場經濟體制都是不可能的。這種認識,值得我們深思。
2、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社會公平的調節器
社會公平,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客觀產生的一種需要。社會公平體現在經濟利益方面主要是社會成員之間沒有過分懸殊的貧富差別,即所謂「不患貧患不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分配機制與競爭機制相聯系,必然形成社會成員之間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均等,甚至收入相差十分懸殊,強者成為富翁,弱者陷於困境。為了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就需要運用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通過提供社會保障措施,通過對社會成員的收入進行必要的再分配調節方式,將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適當轉移給另一部分缺少收入的社會成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差距,彌補市場經濟的缺陷,緩和社會矛盾,以促進社會公平目標的實現。
3、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安全網
沒有社會的穩定,就沒有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社會保障則是社會穩定的重要防線。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安全體系,它通過對沒有生活來源者、貧困者、遭遇不幸者和一切工薪勞動者在失去勞動能力或工作崗位後提供救助,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保證其基本生活需求,消除社會成員的不安全感,以維護社會穩定。因此,社會保障又被譽為「社會安全網」和「社會減震器」。
Ⅹ 時政法,自然法,社會法三者的區別與聯系
推薦閱讀張文顯先生的《21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史》。你說的時政法應該是實證法學吧。題主你應該是說的三個學派的關系吧。
三大法學流派指的是新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和社會學法學派,這三個在現代西方影響較大、占傳統地位的法學流派。他們的法學理論,是西方人在探索真理過程中留下的足跡,這對我們認識人類法的發展歷程、規律及本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中國的法制現代化和法治建設,亦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實證主義法學派通常泛指以19世紀A.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為思想基礎的各派資產階級法學,也稱實證法學或法律實證主義,其創始人是19世紀英國的J.奧斯丁。
從狹義上講,實證主義法學就是指各種分析法學派。因此又稱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它強調的是實在法,即國家制定的法。這派法學的特徵是:區別「實際上是這樣的法」和「應當是這樣的法」,即區別實在法與正義法或理想法;它申明自己只研究實在法,著重分析實在法的結構和概念;根據邏輯推理來確定可適用的法;認為法與道德無關或至少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系。
實證主義法學派的基本觀點是:惡法亦法;法和道德之間,實然的法和應然的法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法是國家主權者的命令,是一個「封閉的邏輯體系」。在法和道德本質聯系的問題上主張不符合道德的法不影響法的實在性的觀點。這也是其與自然法學派主要的分歧之一,自然法學派主張惡法非法,從自然法和道德的合理性基礎上探討法的合理性問題。
而自然法學派是指以昭示著宇宙和諧秩序的自然法為正義的標准,堅持正義的絕對性,相信真正體現正義的是在人類制訂的協議、國家制訂的法律之外的、存在於人的內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們的協議產生的規則本身的法學學派。
自然法學派又可分為古典自然法學派和新自然法學派,它們的產生和發展都是適應當時社會發展需要的,並產生了各自的代表人物。在西方,每次社會大變革時期,自然法學總是作為一面旗幟,主導著西方社會法律發展的大方向。例如,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法無明文不為罪、人身自由不可侵犯、人民主權、權力分立等思想,都發端於自然法學的理念。
另外,自然法學派特別重視法律存在的客觀基礎和價值目標,即人性、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秩序,他們對法律的終極價值目標和客觀基礎的探索,對於認識法的本質和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在法學研究中表現為一種激進的理想主義情懷,以諸如正義、平等、自由等抽象價值來構建自己的批判武器,在破解傳統法律理念,重塑時代法律神聖性的歷程中,功勛卓著。
然而,社會學法學派是在社會學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實證主義的法學思潮。其將社會學的分析框架和理論工具引進到法學領域,在社會中研究法律,並通過法律研究社會,強調法律的社會作用和效果。
社會學法學派認為法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秩序,真正的和主要的法律不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規則,而是社會立法中的秩序或人類聯合的內在秩序。法律與國家之間並沒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它並非一定由國家機關特別是立法機關所制定和實施,在沒有國家的時侯和地方也存在著法律。社會和國家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弱汰;法的任務只在於維護個人自由;每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的同樣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從事的任何活動。 最後,如博登海默所言,真理是人們在任何特定時間的經驗的總和。法律彷彿是一座有許多廳堂的大廈,用一盞燈很難同時照到每個角落。而一個法學流派,就如照亮法律大廈的一盞燈,"橫看成嶺側成峰",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勾勒出了法律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