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自社會
⑴ 公法、私法、社會法各自包括哪些法(部門)
公法:涉及調整國家公共權力的法,一般為憲法、行政法、訴訟法等。
私法:調整私權的法,如民法、商法等。
社會法:以社會公益為主要目的的法,如環境保護法。
⑵ 自然法學派Vs社會法學派
(1)、自然法學派的主要內容是:
其一,關於法的本質。自然法學派認為,法在本質上是一種客觀規律,立法者所制定的法律必須以客觀規律為基礎,這種客觀規律是宇宙、自然、事物以及人的本性,是「理性」的反映。
其二,法來源於永恆不變的本性、自然性、社會性、理性。真正的法律應當與之相符合,特別是與理性相符合,或以理性為基礎,它永恆不變,並具有普遍的適用性。
其三,法的功能和目的在於實現公意和正義。
其四,&127;法律及其觀念應當與人們的價值觀念、道德觀念相一致,自然法是人類尋求正義之絕對標準的結果。
歸納而言,自然法學派特別重視法律存在的客觀基礎和價值目標,即人性、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秩序,他們對法律的終極價值目標和客觀基礎的探索,對於認識法的本質和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在法學研究中表現為一種激進的理想主義情懷,以諸如正義、平等、自由等抽象價值來構建自己的批判武器,在破解傳統法律理念,重塑時代法律神聖性的歷程中,功勛卓著。但自然法的方法論如天空之流雲,綺麗卻飄渺,它宣言法的未來,但無力構築通達未來現實的路徑。更令人憂慮的是,自然法的自大與泛濫還有可能使法學籠罩於空泛與虛幻之中而難以成長與成熟。
(2)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主要觀點是:
其一,著力分析真正的法或「嚴格意義的法」,即國家制定的法律「國家法」,而不是什麼自然法,由於這種法律能為經驗所感知和真實存在著,因而也叫實在法或實證法。至於其他所謂的「法」,如自然規律、自然法、榮譽法則,只是有比喻意義,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不值得研究。
其二,&127;實在法或國家法是由法律規則構成的,是一個法律規則或法律規范的體系。
其三,法律是中性和價值無涉的,也就是說它是一種純粹技術性和工具性的東西。至於政治道德等價值觀念、意識形態與法律並無內在的和必然的聯系,因此不能從政治上和道德上對法進行評價,即不存在什麼道義與不道義、良與惡的問題。「惡法是法」。
其四,一個由立法機關制定的好的法律規則體系,即形式上合理性的法律規則體系是以解決各種社會問題為宗旨的,執法者或法官只要遵循規則就可以審理各種案件,也就是說,執法者只是法律推理的機器,不應當有任何的自由裁決權。
在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指導下,西方社會在其後的幾十年裡,法律規則迅速發展,成為一個龐大的規則體系。在西方法學中,分析實證主義法學的一個重要作用就是完成了對自然法學這一純思辯、理想的批判和清算。它運用實證的方法,&127;否定了那種不可捉摸、虛無縹渺的「自然法」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法學的進步。正是從奧斯丁開始,法學研究重心才開始從法律的外部關系,如法律與宗教、法律與道德等方面,轉移到法律的內部結構、范疇體系和邏輯關系等方面,因而,這種研究方法,對法學研究、對法學家們的思維方式有啟迪作用,開創了法學研究的新領域。
&127;但如果將法律僅停留在作實證的分析,不研究法的理想和正義,割斷法律與道德和社會的關系,主張「惡法亦法」,這對法律的沖擊和破壞是巨大的,有可能發生法的合法性危機,導致法的暴政與專制。法律發展的歷史表明,一旦法律「理性」的面紗被撕去,法律前景就極為可悲和可怕。法律一旦脫離了價值判斷的領域,僅作形而下的理解,法律的社會意義也大為遜色。因為這種方法,無助於人們培養對法律的感情,法律就會僵死,就會變成支離破碎,就會失去了它的神聖性與可愛,從而使法律在歷史的長河中失去源頭的活水而趨於枯竭。它的最可怕的結果是最終導致法學走上極端形式主義的道路,使具有豐富內容和極大活力的法律變成了一套單調、死板、枯燥和毫無生機的抽象的法律概念和范疇的堆砌,把活生生的法律概念、范疇變成了純邏輯的推理和演繹,在面臨復雜的社會生活和尖銳的矛盾沖突時,難以提出多樣化的法律方案。
(3)、社會法學派的主要觀點
社會法學派將社會學的分析框架和理論工具引進到法學領域,在社會中研究法律,並通過法律研究社會,強調法律的社會作用和效果。
其一,法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秩序,真正有效的和主要的法律不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規則,而是社會立法中的秩序或人類聯合的內在秩序。
其二,法律與國家之間並沒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它並非一定由國家機關特別是立法機關所制定和實施,在沒有國家的時候和地方也存在著法律。
其三,法律絕非僅僅是規則的體系,而是由規則、原則、政策多種復雜的要素構成,法律的本身必不是單純的一種規則。
其四,法律不僅是一個規則體系,還是一項過程和事業。
社會法學派的觀點,&127;表明了他們堅持在法與社會的相互關系中,以法的實際運作為對象,目的是揭示法產生於社會之中,消解彼此利益之間的矛盾、沖突、對立和斗爭。而且,他們把法律置於整個社會之中,分析各種社會的、政治的、心理的以及文化的諸因素對於法及其運作的作用和影響。應當說,法律社會學有助於對法的外延的理解,有利於擴展法學研究的領域和視野。
我也藉此機會學到了不少東西,謝謝樓主
⑶ 法是出自( )的社會規范
4 國家
法的基本特徵
(一)法是調控人的行為、社會關系的版社會規范
(二)法是出自國家的權社會規范,具有國家性、國家意志性的特點
法律與國家有關,是出自國家,由國家制定、認可、解釋的社會規范。因而具有國家性、國家意志性的特點。這是法區別於其他社會規范的重要特徵。
(三) 法是規定人們權利和義務的社會規范
(四) 法是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社會規范
⑷ 時政法,自然法,社會法三者的區別與聯系
推薦閱讀張文顯先生的《21世紀西方法哲學思潮史》。你說的時政法應該是實證法學吧。題主你應該是說的三個學派的關系吧。
三大法學流派指的是新自然法學派,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和社會學法學派,這三個在現代西方影響較大、占傳統地位的法學流派。他們的法學理論,是西方人在探索真理過程中留下的足跡,這對我們認識人類法的發展歷程、規律及本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對於中國的法制現代化和法治建設,亦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實證主義法學派通常泛指以19世紀A.孔德的實證主義哲學為思想基礎的各派資產階級法學,也稱實證法學或法律實證主義,其創始人是19世紀英國的J.奧斯丁。
從狹義上講,實證主義法學就是指各種分析法學派。因此又稱分析實證主義法學,它強調的是實在法,即國家制定的法。這派法學的特徵是:區別「實際上是這樣的法」和「應當是這樣的法」,即區別實在法與正義法或理想法;它申明自己只研究實在法,著重分析實在法的結構和概念;根據邏輯推理來確定可適用的法;認為法與道德無關或至少二者沒有必然的聯系。
實證主義法學派的基本觀點是:惡法亦法;法和道德之間,實然的法和應然的法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系;法是國家主權者的命令,是一個「封閉的邏輯體系」。在法和道德本質聯系的問題上主張不符合道德的法不影響法的實在性的觀點。這也是其與自然法學派主要的分歧之一,自然法學派主張惡法非法,從自然法和道德的合理性基礎上探討法的合理性問題。
而自然法學派是指以昭示著宇宙和諧秩序的自然法為正義的標准,堅持正義的絕對性,相信真正體現正義的是在人類制訂的協議、國家制訂的法律之外的、存在於人的內心中的自然法,而非由人們的協議產生的規則本身的法學學派。
自然法學派又可分為古典自然法學派和新自然法學派,它們的產生和發展都是適應當時社會發展需要的,並產生了各自的代表人物。在西方,每次社會大變革時期,自然法學總是作為一面旗幟,主導著西方社會法律發展的大方向。例如,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法無明文不為罪、人身自由不可侵犯、人民主權、權力分立等思想,都發端於自然法學的理念。
另外,自然法學派特別重視法律存在的客觀基礎和價值目標,即人性、理性、正義、自由、平等、秩序,他們對法律的終極價值目標和客觀基礎的探索,對於認識法的本質和起源有著重要的意義。其最重要的意義在於,在法學研究中表現為一種激進的理想主義情懷,以諸如正義、平等、自由等抽象價值來構建自己的批判武器,在破解傳統法律理念,重塑時代法律神聖性的歷程中,功勛卓著。
然而,社會學法學派是在社會學的基礎上產生的一種實證主義的法學思潮。其將社會學的分析框架和理論工具引進到法學領域,在社會中研究法律,並通過法律研究社會,強調法律的社會作用和效果。
社會學法學派認為法在本質上是一種社會秩序,真正的和主要的法律不是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規則,而是社會立法中的秩序或人類聯合的內在秩序。法律與國家之間並沒有不可分割的聯系,它並非一定由國家機關特別是立法機關所制定和實施,在沒有國家的時侯和地方也存在著法律。社會和國家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弱汰;法的任務只在於維護個人自由;每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的同樣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從事的任何活動。 最後,如博登海默所言,真理是人們在任何特定時間的經驗的總和。法律彷彿是一座有許多廳堂的大廈,用一盞燈很難同時照到每個角落。而一個法學流派,就如照亮法律大廈的一盞燈,"橫看成嶺側成峰",他們從不同的視角,勾勒出了法律的形象。
⑸ 自有人類社會以來法律就存在了正確嗎
沒有,法律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工具,所以法律出現的前提是要有統治階級,夏朝開始
⑹ ( )的本質是老子「道法自然」以看取自然、社會、歷史、現實諸現象的基本立場
(道德經)的本質是老子「道法自然」以看取自然社會歷史現實諸現象的基本立場。
⑺ 如何區別自然法學流派社會法學派 如何區別自然法學流派 分析實證主義法學派 社會法學派
自然法學派追求一來種絕源對的,實在的存在於社會中規范標准,並希望法律可以貫徹,法學家同樣應當是富有哲學素養的人...分為古典自然法學派和如今的新自然法學派,新自然法學派保有追求道德,承認上位實在規則的傳統傾向,但更加註重社會性,發展適應的觀點。
分析實證法學派是凱爾蘇斯在19世紀逐漸拓展開的,伴隨理性主義,現世文化的興盛,關注法律的結構分析,系統分析等脫離或較少聯系價值觀的方法,現在我國的的注釋法學就是分析實證法學派在中國體現。
社會法學派自美國興起,分為兩大學派,但主旨還是在於關注法的社會化功能及在社會系統發展運行中的作用影響。方法借鑒社會學等綜合方法。
⑻ 自然法學,社會法學,分析法學的代表人物分別是誰
自然法學派的代表人物比較多,有格勞秀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潘恩、傑內斐遜。法國A.孔德容在西方法學著作中,常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的創始人。社會學法學的早期代表英國社會學家H.斯賓塞認為社會和國家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弱汰;法的任務只在於維護個人自由;每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的同樣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從事的任何活動。奧地利社會學家L.貢普洛維奇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種族斗爭;國家起源於較強的原始民族對較弱的原始民族的征服;法是社會中統治集團通過國家權力對被統治集團進行統治的工具;法的原則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法國社會學家G.塔爾德和美國社會學家L.F.沃德等人則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中的心理學法學派創始人。19世紀末新功利主義法學的主要代表R.von耶林和新黑格爾法學首創人J.柯勒,也被認為是早期社會法學派的首創人。20世紀社會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奧地利法學家E.埃利希、德國社會學家M.韋貝爾、法學家H.坎托羅維奇和美國法學家R.龐德等。分析法學派則以邊沁、奧斯汀為主要代表
⑼ 法律自覺與社會發展的關系論文
論法律與道德的關系 張世珊 法律與道德都是人類社會特定經濟關系的產物,法律屬於社會制 度范疇,道德屬於意識形態范疇。兩者都是調控社會關系和人們行為 的重要機制。法律是由國家制定並強制實施的行為規范,道德是依靠 人們的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思想教育調整行為的規范。兩者既相互 區別,又相互滲透、互相支持、互相轉化、相輔相成。法律與道德的 有機結合、協同發展,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法德並舉:歷史的借鑒 法律與道德關系為中國歷代統治者所重視。早在西周時統治者就 提出「明德慎罰」的思想。它標志著奴隸主階級對法德之間的關系有 了自覺的意識。孔子是儒家倫理道德思想的創立者,他意識到法律和 道德是兩種不同的治國手段,認為善德觀念只能以道德教育來引導, 僅靠刑罰是不行的。他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 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秦用嚴法和酷刑 排斥道德而短命,西漢統治者總結了秦亡的教訓,提出「禮法並重」, 繼而董仲舒論證了「德主刑輔」的思想,認為「刑者德之輔,陰者陽 之助也」(《春秋繁露·天辨在人》)。無論是「明德慎罰」、「禮 法並重」,還是「德主刑輔」,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的倫理綱常。封建 的「法治」是人治下的「法治」,是泛道德主義,是把法律作為手段 來配合推行封建的倫理道德。數千年來,歷代統治者把倫理道德與政 治相結合,禮與刑融為一體,使僵硬的法律規范藉助於道德提升為人 們自覺的內心信念和行為標准。 西方對法律與道德關系的探討也源遠流長。早在兩千多年前,古 希臘思想家柏拉圖就認為,法律是維護正義的手段,正義就是以善待 友,以惡對敵。亞里士多德、蘇格拉底主張守法是人的道德責任,法 律的制定必須著眼於德和善。亞氏曾說,法律的實際意義應該是促成 全邦人民都能進行正義和善德的永久制度。他認為,法律應當是實現 正義、美德和幸福的各項原則。西方許多著名法學家都認為,人對社 會道德理想的追求是通過法治體現出來的。具有代表性的是斯多哥學 派的自然法,它對羅馬法和羅馬法學產生了巨大影響。自然法的核心 就是認為法律是善良和公正的藝術,自然法構建了自然、理性、正義、 平等的價值體系。17、18世紀以後,自然法思想又被資產階級法學家 作為反對封建專制的武器。自然法學派最突出特徵是認為符合道德的 法才有效力,與道德沖突的法則是惡法。在西方傳統中,有許多值得 我們借鑒的關於「守法」的道德觀,如柏拉圖的「人們必須有法律並 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像最野蠻的獸類一樣」的名言;近代 的「愛法律」作為「國民公德」的核心等等。這些道德觀強調守法是 公民的道德責任,自律就是對法治的強有力的支持。 從中西方法律與道德關系的發展脈絡中可以看出:東方倫理法與 西方自然法都主張把外在的法律內化為人們自覺的意識,法律只有成 人們的心理、情感需要才能得到普遍自覺的遵守。法律與道德是互相 滲透、互相融合、相互轉化的。法律總是代表著社會最基本的道德追 求,如勿偷盜、勿殺人就是社會最基本的道德。 法德並舉:理論的剖析 法律與道德雖然屬於不同范疇,調整著不同領域的社會關系,但 它們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具有共同的基礎和目的。它們都以權利和義 務為調整內容,存在著相互滲透、互相轉化、相輔相成的關系。 社會主義的法律和道德都建立在社會主義經濟基礎之上,它們一 旦形成便具有相對的獨立性,並對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能動作 用。社會主義的法德目的和方向都是一致的,它們都是為維護社會主 義的經濟基礎服務的。 社會主義的法律道德有著相同的價值導向和功能。人對生命意義 的價值追求和信仰,對是非、善惡、美醜價值的選擇和評價是人類社 會獨有的。這種價值追求和信仰存在於每個時代、每種社會形態中。 同樣,社會主義絕不僅僅指它的國家形式,其核心是具有社會主義信 仰並具有共同的衡量善惡、美醜、是非價值標準的共同體,是為振興 中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共同奮斗的群體。這種具有共同理想、共 同目標、共同價值標准和追求的民族精神,才是當代社會主義中國得 以存在發展並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的支柱。 社會主義法律與道德是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的。一方面,社會主 義道德建設需要法律的保障。我國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社會成 員有先進與後進之區分。道德是多層次的,而且是多元的,不可能用 同一標准去要求所有的人,況且社會上還總有些置基本道德於不顧的 極端個人主義者。為了保護人民長遠的、根本的利益,必須有法律強 制力,這種強制力就是對違反基本道德的威懾。法律一旦形成,對社 會主義道德起著增補、強化和保障的作用。盡管沒有一個國家完全靠 強制力來維持,但如果沒有強制力的保障,任何一個國家都很難保持 長治久安。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的實施和遵守,必須依賴於道德 的支持。作為維護社會秩序的法律,反映了社會主義基本的道德,體 現為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社會主義的道德風尚和價值觀。 如果法律違背了社會主義最基本的道德標准,不僅得不到公眾的承認, 而且會破壞生產力,阻礙社會的發展。 法德並舉:時代的要求 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只有大力加強法制建設,才 能最終保障社會主義道德體系的確立。當代世界各國出現了道德法律 化的趨勢,大部分公眾道德被納入法律框架之中,但要真正得以實施, 還必須把外在的他律變為人們內心的自律。這是時代發展的要求。 法律與道德之間存在著互為條件、彼消此長、相互轉化的動態互 動補機制。即是說道德向法律轉化,稱之為道德法律化;法律向道德 轉化,稱之為法律道德化。這種互動互補機制的建立,會使社會成本 消耗減少,效益增大,從而成為調控社會關系和行為的有效杠桿。這 是因為法律和道德各有優長,也各有局限。特別是在經濟活動中,由 於利益的驅動和市場的擴大,多元經濟主體之間的活動雖然需要道德 的支持,但必須有強有力的法律制度進行規范,才能使有不同動機、 不同目的的多元主體有秩序地合作。如「誠實守信」原本是道德原則, 但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誠實守信」已進入西方許多國家的民法典和 我國的民法通則。目前無論東西方都有道德法律化加強的趨勢,特別 是對環境、生態的保護方面強化了道德的法律化。尤其是高科技的飛 速發展,對社會倫理帶來一系列困惑和危機,更需要法制的強制力, 因為,在強制方面法律優於道德的自律。 法律與道德互動機制的另一方面還有法律的道德化。因為法律也 不是萬能的,它有自身的局限性。一是法律所適用的范圍與道德相比 狹窄得多,而且法的穩定性往往也就是它的滯後性;二是在現實生活 中,人們的行為變化萬千,豐富多彩,用僵硬的、機械的規則,難以 取代充滿個性色彩的現實生活的「個案」。這就需要道德的補充,無 論立法、執法全過程中都離不開道德的支撐。可見,法律與道德是不 可分離的有機整體。因此,科學地評價法德之間的關系,並合理地開 發利用這兩種資源,對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疑具有現實而深 遠的意義。
⑽ 全面依法治國就是要引導全社會自覺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努力實現什麼
「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科學立版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權、全民守法」新的16字方針,表明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進入了新階段。
新16字方針確立了我國依法治國新階段的四大目標。目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是依法治國的目標並未全部達成,實現政治文明的征程仍在路上,需要我們繼續推進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克服法治發展過程中的障礙。
(10)法自社會擴展閱讀:
全面依法治國
1、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科學立法。
依法治國,首先要有法可依。用明確的法律規范來調節社會生活、維護社會秩序,是古今中外的通用手段。從我國歷史上看,雖然幾千年來人治傳統根子很深,但春秋戰國時期就有了自成體系的成文法典,漢唐時期就形成了比較完備的法典。
2、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堅持嚴格執法。
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如果有了法律而不實施,或者實施不力,搞得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那制定再多法律也無濟於事。
我們社會生活中發生的許多問題,有的是因為立法不夠、規范無據,但更多是因為有法不依、失於規制乃至以權謀私、徇私枉法、破壞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