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的階級性與法的社會性的關系
『壹』 簡述法的階級性與社會生活條件制約性的關系
嗯,簡述法的階級性與社會生活條件制約性的關系,嗯,這是歷史法學問題。
『貳』 法的階級性和社會性與法的社會作用有什麼關系
太復雜了,不喜歡想這些,訴無能回答你
『叄』 如何理解法的階級性和法的社會性的關系
過去,人們認為法具有強烈的階級性。這似乎是一個勿庸置疑的觀點。自從五屆人大二次會議宣布剝削階級作為階級已經消滅以後,法學界對法的階級性也提出不同的看法
『肆』 如何理解法的階級性
法律有階級性——這是大家所熟知的。至於法律有無繼承性,則大家的認識並不一致,恐怕至今還有很多人根本否認或懷疑法律有繼承性。否認或懷疑法律有繼承性的論點,固然不止一種,但是最常聽到的乃是以法律的階級性為根據的理由。例如,我們常聽到人說:舊社會的法律具有社會的反動階級本質,因此和新社會的階級要求不合,不能由新社會繼承,是應該全部摒棄的……。這樣的說法是否對或是否全對,可留待後面討論。但由此可以看出:在許多人看來,法律的繼承性是決定於它的階級性的。所以要解決法律的繼承性問題,必須先進一步研究法律的階級性。這種情形在法律思想及法律科學方面也同樣地存在著。本文題目之所以將階級性和繼承性並舉,也就是為此。
法律的階級性究竟表現在哪裡?它的表現方式怎樣?這些問題在過去雖然被接觸到過,但是一般人的認識還是相當地抽象、模糊。現在讓我們從國內法與國際法兩方面來加以研究。
一、國內法的階級性
關於國內法的階級性,過去曾有過下列幾種不正確或似是而非的看法:
1.認為法律的起源是決定法律的階級性的唯一標准。照這種看法,凡是產生在某一個階級社會里的法律規范,永遠具有那個階級社會的階級本質。這種看法的缺點在於將法律規范的起源作為決定階級性的唯一標准,而沒有注意到法律規范的起源作為決定階級性的唯一標准,而沒有注意到法律規范的階級性主要是決定於每個時代的社會經濟以及政治文化的條件的[2]。例如,同樣一個「不得殺人,殺人者處死刑或徒刑」,或「不得竊盜財物,竊盜財物者處徒刑或死刑」,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及社會主義社會,其作用便各不相同,因此,其階級本質也不能相提並論。其主要原因是各個類型的社會里的社會經濟及政治文化條件使這個規范發生不同的作用,而具有不同的本質。如果因為這個規范最初產生於奴隸社會而便認為它永遠具有奴隸社會的階級本質,那就大錯而特錯了[3]。這也就說明為什麼近代各國的、甚至於蘇聯的法律里還有不少發源於古代的規范。
2.認為法律規范的階級性是固定的,一成不變的。照這種看法,凡被某一個階級社會的統治階級採用過的法律規范,永遠是為那個階級服務的,不能改為其他階級服務;即或被另一個階級採用的話,它還仍舊保持著它原來的階級本質。十月革命後的最初十年間,蘇聯的法學界就有過這樣的看法。如芮葉斯納爾(M.Peйc Hep)認為當時蘇聯的法律是由三種不同階級性質的法組成的復合體系,其中包括:(1)工人階級的社會主義法、(2)農民階級的土地法、(3)資產階級的民法[4]。這種看法的缺點在於機械地、孤立地看問題,而沒有想到舊社會採用過的法律規范在新社會里,因為社會經濟的及政治文化的具體條件不同,可以具有新的內容而發生不同的作用。
3.認為法律的形式是法律的階級性的可靠的標志。照這種看法,凡形式相同的法律,其階級性亦相同。資產階級國家的法學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有時就採取這種看法。我國解放後反對舊法的學者,在舊法能否被批判地吸收這一問題上,也往往表現出這種看法。這樣的見解顯然是錯誤的。法律形式的相同並不一定意味著內容的相同。同一形式的法律規范,在不同的社會經濟及政治文化條件之下可以具有不同的內容,為不同的階級服務,從而表現出不同的階級性[5]。
4.認為一個法律體系內的法律規范在反映階級利益或立場時其作用是一樣的,沒有主次之分的。照這種看法,凡是一個法律體系內的法律規范,其階級性都是一樣強。這樣的見解是與事實有出入的。實際上一個法律體系內的法律規范,都可以分兩大類:一類是主導性或關鍵性的,一類是輔佐性或從屬性的。主導性的規范是綱領,是主幹;輔佐性的規范是細則,是枝葉。主導性規范的變動是可以改變法律的階級本質的,而輔佐性規范的變動則往往無傷於大體。主導性規范往往只能用於某一特定階級社會,而輔佐性規范往往可以用於各種不同性質的階級社會,例如,在社會主義國家內關於確立公有財產制的法律規范是主導性的,而關於保護公財產制的方法的規范則是輔佐性的。如果將前者廢除或加以基本改變,則社會主義的法律將失去其社會主義的特點;如果將後者刪去或吸取資本主義國家的法律規范以替代之,那就不一定會發生這么大的影響。從另外一方面來講,如果將社會主義國家關於確立公有財產制的規范移植到資本主義國家去,那末資本主義國家便失去資本主義的特點;如果只將社會主義國家關於保護公有財產制的法律規范移植到資本主義國家去,那就不會引起這樣的結果。
5.認為一個國家的法律只有一個階級性[6]。照這種看法,一個國家的法律規范,不同性質如何,都只能為那個國家的統治階級服務。這對社會主義國家來講,是對的;但對剝削級國家來講,則未必完全說得通。這有以下幾個事實可以證明:
(1)從歷史的發展來看,過去在剝削階級國家裡領導統治權不一定完全掌握在一個階級手中。而這幾個不同的階級力量的對比也可能是不相上下或無大區別的。這從某些資產階級國家過去議會中各黨派或成分所佔的席次往往可以看出來。如法國大革命初期的制憲會議及國民會議的組織成員中有僧侶及貴族代表,也有新興的資產階級代表;其黨派或集團中有替封建僧侶貴族說話的,有替農民說話的,也有替工商界說話的。他們往往是勢均力敵的。他們維護著不同階級的利益。因此他們所制定的法律也是反映著不同階級的立場的。
(2)在現代的資本主義國家裡壟斷資本家雖佔領導地位,但勞動人民的覺悟一天天提高起來,反抗反動統治的進步力量也一天天壯大起來。掌握統治權的資本家及其夥伴們不得不對進步人民的要求作一些讓步。因此出現了一些對進步人民比較有利的法律。統治階級之所以同意制定這些法律,是為了對自己的利益作長遠的打算。就這點來講,這些法律的制定可能還是間接反映著統治階級的立場的。但是從被統治階級的角度來看,這些法律究竟是他們初步爭取到的,或多或少地符合他們的利益的,是可以直接反映他們的立場的。就意志表現的程度來講,在這些法律里被統治階級意志表現的程度無疑地要比統治階級意志表現的程度強得多。因此在體繫上這些法律雖是資產階級法律的一部分,而在實際作用上它們卻反映著被統治階級的階級性。
(3)進步勢力在某些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情況以及蘇共第二十次代表大會的決議已經證明:通過議會斗爭的方式過渡到社會主義,在某些國家並不是不可能的。在這些國家裡當進步力量強大到和敵對力量相等或超過它,而在議會中力一的對比上得到相應的反映的時候,則議會所制定的法律就不可能反映一種階級性。那麼在同一個國家的法律體系裡面,在某一個階段,也許一個相當長的階段,包含著兩種或更多種的不同階級性的法律用范。這些不同階極性的法律規范,在進步力量完全可以控制整個形勢而在議會中各種力量的對比上也反映出來時,是會統一的,但在這以前是不可能馬上具有一個階級性的。
從以三點看來,法律的階級性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必然是統一的——這樣說法是值得考慮的。這里所談的乃是我個人研究的一點體會,特別希望法學界的同志們作更進一步的研究。
『伍』 如何理解軍制的階級性和社會性的辯證統一
法的階級性實際上講的是法的階級本質,法的社會性實際上講的是法的社會本質。所以,我們認為法的階級性的社會性是統一的,統一於法本質,即二者均是從不同側重面來闡釋和說明法本質。那麼這樣是否就是說法有兩個本質呢?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事物的本質都是統一的,不過人們觀察這一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同一事物就有了不同本質的說法。從不同的層面描述著人們對法的認識,它們只能是互相補充的,而不是截然對立的。法的階級本質著重從法與階級、階級斗爭的聯系方面來看法本質問題。從這方面看任何法就其本質來看,從總體上看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都是該階級實際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所以任何法都是有階級性的,都不是超階級的,這就是法的階級性問題。法的社會本質是從法與一般社會生活的聯系來觀察和描述的。它說的是:一定的法是怎樣的一種社會制度的子系統?是什麼樣的社會形態的法?著重從法與一定社會生活、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的聯系來看法的本質。從這一方在看任何法都是有階級的社會的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都積極服務於自己的經濟基礎,即該社會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因此法都是社會性的,但這個「社會」一定是有階級性的,從而也存在國家權力的社會。法的社會性並不排斥法的階級性,而是帶有鮮明階級傾向性的社會性,是始終為其基礎積極服務的社會性,而不是中立的,對其基礎漠不關心的社會性。法作為上層建築一旦對其基礎採取中立的漠不關心的態度,便喪失了上層建築的屬性。但這都是從總體上從本質上講的,並不排斥法的局部、部分因素有不帶階級性或社會性的成分。所以就總體來看法的階級性和法的社會性共同說明法的同一本質。法的階級性是法的社會性的表現,法的社會性是法的階級性的基礎,是帶有階級性的社會性,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於談到法的局部、部分或因素的階級性,那這個「階級性」、「社會性」也必然是從總體的聯繫上、從本質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時才使用的概念。孤立的不與社會聯系的看待法的組成部分或因素,根本談不上什麼「階級性」,甚至也談不上什麼「社會性」,而純粹是一種行為模式、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手段,是可以為任何階級和社會服務的文化財富。但即使這樣人們也不得不承認法這種社會規范如同任何社會規范一樣,至少都是從社會生活中產生的。②
由上可知,在階級社會里,法執行著兩種職能,即階級統治職能和社會公共職能。而這是法的同一本質的兩個方面的表現。首先法的這兩種職能是內在統一的。一個具體的法律規范既執行階級統治職能,又執行社會公共職能,只是有所側重。一部分法律規范主要執行社會公共職能,如交通管理、食品衛生法規等;有一部分法律規范主要是維護統治階級,如刑法等法律規范。因為在存在國家與法的歷史條件下,執行社會公共職能恰恰是維護一定階級統治所需要的;而沒有一定的政治統治,也談不上執行社會公共職能。其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全部法律規范也是內在統一的。從全部法律規范的整體看,法律規范既有階級性,又有社會性,二者不能截然分開。不應該把作為整體的一國或一個地區的法律規范截然分成為一部分只有階級性的法律規范和一部分只有社會性的法律規范。最後法的階級性和法的社會性並不是互不相容的。法來自一定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服務於一定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法的社會性反映了一定的階級性,他所服務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總是對一定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因此,我們決不能把法的階級性和社會性截然對立起來,即二者是對立的統一體,他們相互補充,共同說明法的社會階級本質。因此,法是階級性與社會性的辨證統一體。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由於立法者的成份和立法者的考慮以及社會各種勢力對立法的影響作用,法是社會普遍性與社會各種力量綜合協調的體現。法既是階級矛盾不可自然調和的產物,又是階級、階層、集團等政治力量之間的矛盾斗爭達成平衡、以國家力量進行強制性社會協調的表現。因此法律可以說是「集團」矛盾因不可能調和而產生的意味著矛盾斗爭趨於協調與平衡的社會強制性規范制度,它是凌駕於社會之上並代表全社會的國家政權來行使這一社會職能的。可以看出,法律本身是一種矛盾斗爭與平衡妥協的體現,但未必是(常常不是)對等的妥協。它是各種性質的「集團」斗爭達到平衡點的產物。所以,法律是階級性和社會性的辨證統一的綜合體,這就是法的本質。它反映著社會各方面經濟權益與政治要求以及起碼的社會性。
『陸』 如何理解軍制的階級性與社會性的辯證統一
法的階級性實際上講的是法的階級本質,法的社會性實際上講的是法的社會本質。所以,我們認為法的階級性的社會性是統一的,統一於法本質,即二者均是從不同側重面來闡釋和說明法本質。那麼這樣是否就是說法有兩個本質呢?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事物的本質都是統一的,不過人們觀察這一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同一事物就有了不同本質的說法。從不同的層面描述著人們對法的認識,它們只能是互相補充的,而不是截然對立的。法的階級本質著重從法與階級、階級斗爭的聯系方面來看法本質問題。從這方面看任何法就其本質來看,從總體上看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都是該階級實際實現階級統治的工具。所以任何法都是有階級性的,都不是超階級的,這就是法的階級性問題。法的社會本質是從法與一般社會生活的聯系來觀察和描述的。它說的是:一定的法是怎樣的一種社會制度的子系統?是什麼樣的社會形態的法?著重從法與一定社會生活、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的聯系來看法的本質。從這一方在看任何法都是有階級的社會的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都積極服務於自己的經濟基礎,即該社會的生產關系的總和。因此法都是社會性的,但這個「社會」一定是有階級性的,從而也存在國家權力的社會。法的社會性並不排斥法的階級性,而是帶有鮮明階級傾向性的社會性,是始終為其基礎積極服務的社會性,而不是中立的,對其基礎漠不關心的社會性。法作為上層建築一旦對其基礎採取中立的漠不關心的態度,便喪失了上層建築的屬性。但這都是從總體上從本質上講的,並不排斥法的局部、部分因素有不帶階級性或社會性的成分。所以就總體來看法的階級性和法的社會性共同說明法的同一本質。法的階級性是法的社會性的表現,法的社會性是法的階級性的基礎,是帶有階級性的社會性,二者是辯證統一的。關於談到法的局部、部分或因素的階級性,那這個「階級性」、「社會性」也必然是從總體的聯繫上、從本質的角度來思考問題時才使用的概念。孤立的不與社會聯系的看待法的組成部分或因素,根本談不上什麼「階級性」,甚至也談不上什麼「社會性」,而純粹是一種行為模式、解決問題的方案和手段,是可以為任何階級和社會服務的文化財富。但即使這樣人們也不得不承認法這種社會規范如同任何社會規范一樣,至少都是從社會生活中產生的。②
由上可知,在階級社會里,法執行著兩種職能,即階級統治職能和社會公共職能。而這是法的同一本質的兩個方面的表現。首先法的這兩種職能是內在統一的。一個具體的法律規范既執行階級統治職能,又執行社會公共職能,只是有所側重。一部分法律規范主要執行社會公共職能,如交通管理、食品衛生法規等;有一部分法律規范主要是維護統治階級,如刑法等法律規范。因為在存在國家與法的歷史條件下,執行社會公共職能恰恰是維護一定階級統治所需要的;而沒有一定的政治統治,也談不上執行社會公共職能。其次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全部法律規范也是內在統一的。從全部法律規范的整體看,法律規范既有階級性,又有社會性,二者不能截然分開。不應該把作為整體的一國或一個地區的法律規范截然分成為一部分只有階級性的法律規范和一部分只有社會性的法律規范。最後法的階級性和法的社會性並不是互不相容的。法來自一定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服務於一定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法的社會性反映了一定的階級性,他所服務的社會關系、社會秩序總是對一定階級有利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因此,我們決不能把法的階級性和社會性截然對立起來,即二者是對立的統一體,他們相互補充,共同說明法的社會階級本質。因此,法是階級性與社會性的辨證統一體。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說,由於立法者的成份和立法者的考慮以及社會各種勢力對立法的影響作用,法是社會普遍性與社會各種力量綜合協調的體現。法既是階級矛盾不可自然調和的產物,又是階級、階層、集團等政治力量之間的矛盾斗爭達成平衡、以國家力量進行強制性社會協調的表現。因此法律可以說是「集團」矛盾因不可能調和而產生的意味著矛盾斗爭趨於協調與平衡的社會強制性規范制度,它是凌駕於社會之上並代表全社會的國家政權來行使這一社會職能的。可以看出,法律本身是一種矛盾斗爭與平衡妥協的體現,但未必是(常常不是)對等的妥協。它是各種性質的「集團」斗爭達到平衡點的產物。所以,法律是階級性和社會性的辨證統一的綜合體,這就是法的本質。它反映著社會各方面經濟權益與政治要求以及起碼的社會性。
『柒』 法的階級性與社會生活條件制約性的關系
法的階級性
與特定的社會性質有關
受到其制約
『捌』 法律的本質是法律的階級性和社會性的統一嗎
: 正確 法的社會性和法的階級性的統一, 構成法的真正本質。
『玖』 法與社會的關系
法以社會為基礎
法是社會的產物。
社會性質決定法律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在歸根結底的意義上最終決定著法律的本質。不同的社會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質或歷史形態的社會,在其不同的發展階段上,法律的內容、特點和表現形式也往往不盡相同。中國當前正處於一個社會迅速變革的時期,這一偉大變革必然帶來對於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層建築的其他組成部分一樣,並不僅消極地反映社會,而且對社會具有強大的反作用,它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促進作用,要麼表現為對社會發展的阻礙作用。
社會是法的基礎;如果相反,以法為社會的基礎,那麼,實質上就可能強迫社會接受那些已經被這一社會生活條件及物質生產本身宣判無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恆不變的東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產生於舊的社會基礎之上,舊的法律也不可能長期在新的社會基礎上生存和延續。
舊的法律是從舊的社會關系中產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隨著生活條件的變化而變化,也必然同舊的社會關系一起消亡。因此,舊的法律不可能成為新社會發展的基礎。如果保存那些屬於前一個社會時代的,由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會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創立的法律,這種法律肯定會同新的社會共同利益發生矛盾,因此會導致濫用國家權力去強迫大多數人的利益服從少數人的利益。
法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私有制和商品經濟的產生是法的起源和經濟根源。社會經濟的發展引起階級的出現,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會的性質決定法的性質,社會物質生活條件最終決定法的本質 。馬克思說:「社會不是以法律為基本的,那是法學家的幻想。相反,法律應以社會為基礎。法律應該是社會共同的,由定的物質生產方式所產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現,而不是單個人的恣意橫行。」
(9)法的階級性與法的社會性的關系擴展閱讀:
法與社會共同利益:
社會共同利益是以社會名義出現的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需要以及實現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個社會中都有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每一種類型的法都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而通過法來維護和實現社會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與法的階級本質密切相關。
法律維護社會共同利益對全社會都有利,能夠滿足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但這個社會總是一定階級在其中占統治地位的社會,所以法律維護一定社會的共同利益同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從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時維護社會共同利益的這部法律規范也是整個法律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也要服從於整個法律體系的規律性和使命,所以,這部分規范也具有階級傾向性。
法通過規定社會關系主體的權利和義務確認和維護一定的社會共同利益,調節社會利益與個人利益、集體利益和國家利益等的關系,積極預防和制裁侵犯社會共同利益的違法行為。在社會主義社會,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會共同利益的范圍大大擴展,社會主義法對社會共同利益的確認和保護也呈擴展之勢。
『拾』 法律有階級性嗎
法律不僅僅有階級性,而且是有很強的階級性。法律之所以誕生就因了統治階級的需要,當統治階級需要通過一定程度上超越道德的規范來維護自身的統治和利益時,法律就應運而生了。
統治階級以其所制定的法律作為該不該動用其強制力量的尺度和規范,對那些威脅其統治的行為進行打擊。因此,法律是統治階級一手造就的工具,體現了統治階級的利益。
(10)法的階級性與法的社會性的關系擴展閱讀
在本質上,憲法是統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現,實現上就是維護統治階級的利益與意志的實現。但是在一個已消滅了階級對抗的社會,憲法本質的表現形式將發生變化,所以從更廣泛意義上說,憲法客觀地反映著各種政治力量的對比關系。
憲法與政治力量對比和政治形勢發展變化的關系表現為:首先,憲法是在政治斗爭中取得了勝利的那個階級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現。任何一部憲法的產生都是階級斗爭的結果和總結,沒有階級斗爭的勝利,沒有取得政權並建立起階級統治的國家,就不可能制定出反映統治階級意志並代表統治階級利益的憲法。
在階級斗爭中取得勝利的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勝利成果,為了建立適合於本階級利益的制度並使社會全體成員都能按照它的意志來行動,這就需要藉助於憲法這一工具來達到它的目的。其次,各種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具體歷史條件以及經濟文化發展的不同,決定並影響著憲法的具體內容.即使是同一個類型的憲法,其具體內容也會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在同一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由於政治力量對比強弱程度的不同,以及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因而在不同發展階段上的憲法其內容也不盡相同。總之,憲法是階級斗爭的產物,它反映著政治力量的實際對比關系。憲法的制定或修改,總是和政治力量的對比以及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分不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