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捐贈
『壹』 某企業2009 年度通過民政部門向貧困地區捐贈50 萬,直接向某大學捐款10 萬元
1、向貧困地區的捐贈按照限額扣除:
400*12%=48<50,稅前允許扣除的公益性捐贈為48,調增2萬元
2、直接捐贈不允許稅前扣除,調增10萬元
應納稅所得額:
400+2+10=412,答案選B。
『貳』 經濟法基礎中捐贈有30% 和12%兩個限額比例,如何區分使用做題時答案都是會計利潤的12%,不懂啥時用哪個
個人所得稅捐贈的扣除標準是30%
企業所得稅捐贈的扣除標準是會計利潤的12%
『叄』 接受捐贈收入和轉讓專利權取得的收入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算不算銷售(營業)收入,東奧經濟法基礎輕松過關1
企業在計算業務招待費、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等費用扣除限額時,其銷售(營業)收入額應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以及根據稅收規定確認的視同銷售收入,但不包括營業外收入。而接受捐贈收入和轉讓專利權取得的收入屬營業外收入,因此接受捐贈收入和轉讓專利權取得的收入在計算企業所得稅時不算銷售(營業)收入。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的補充通知》(國稅函[2008]1081號)附件《企業所得稅年度納稅申報表及附表填報說明》附表一《收入明細表》中,填報說明規定,「銷售(營業)收入合計」填報納稅人根據國家統一會計制度確認的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以及根據稅收規定確認的視同銷售收入,該行數據作為計算業務招待費、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支出扣除限額的計算基數。
《國家稅務總局關於企業所得稅執行中若干稅務處理問題的通知》(國稅函[2009]202號)第一條關於銷售(營業)收入基數的確定問題也明確規定,企業在計算業務招待費、廣告費和業務宣傳費等費用扣除限額時,其銷售(營業)收入額應包括《實施條例》第二十五條規定的視同銷售(營業)收入額。因此,業務招待費稅前扣除限額的計算基數,應以稅法要求的收入為准,即包括主營業務收入、其他業務收入以及根據稅收規定確認的視同銷售收入,但不包括營業外收入。
『肆』 經濟法基礎企業所得稅公益性捐贈的問題
第一個題目,答案明顯錯了!
當年利潤400萬,其中已扣除了這55萬的捐款。回題目自己也說了,「均在營業答外支出中列支」。
義務教育捐贈扣除限額為48萬;直接捐贈5萬不得在稅前扣除。
因此,應納稅所得額為:
400+(50-48)+5=407萬元
第二個題目,答案是正確的。
捐贈扣除限額為:5000×12%=600萬元>100萬元
所以捐贈的100萬可以全額扣除。同樣,這100萬已包括在利潤總額中了。
國債利息收入是免稅的。
因此應納稅所得額為:5000-20=4980萬元
『伍』 經濟法,企業所得稅是就企業收入部分征稅,但廣告費用,宣傳費用,捐贈支出這些都不是收入為什麼要征稅
廣告宣傳費超過收入的14%,捐贈支出超過收入的12%,超過部分徵收所得稅
『陸』 接受捐贈的財產在會計中計入「營業外收入」,進利潤表,可是經濟法中規定計入資本公積是嗎
沒有你這個說法啊。
如果是資產作價入股的話對於溢價或許會進資本公積。
『柒』 經濟法作業 請幫助
1.B
2.ABD
3.B
4.BCD
5.A
6.C
7.B
8.1.C
2.B
3.無效民復事制行為的種類:
1. 無民事行為能力的人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
2. 2.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依法不能獨立實施的民事行為
3. 受欺詐而為的民事行為。
(1).有具體的欺詐行為,即將欺詐故意表示於外部。具體變現為捏造虛假事實,隱匿真實事實,歪曲真實事實。
(2)因欺詐而事實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因乘人之危事實的單方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惡意串通損害其他人利益的民事行為,為無效民事行為。
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屬於無效民事行為。
可變更,可撤銷的民事行為
1. 因重大誤解而為的民事行為。
2. 顯失公平的民事行為。
3. 受欺詐、脅迫而訂立的不損害國家利益的合同或乘人之危而訂立的合同。
4.ABCD
5.B
『捌』 什麼樣的募捐活動才是合法的
嚴格的說,如果是未經民政局等一些管理部門的批准,就自發的組織捐款,是不合法的。說的輕一點是叫不符合規定,說重一點就是犯法,屬於經濟法的中的非法集資,非法詐騙罪。
『玖』 2014中級經濟法 企業所得稅 公益性捐贈 例題,高手幫忙解惑!
1、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第六條銷售額為納稅人銷售貨物或者應稅勞務版向購買方收取的權全部價款和價外費用,但是不包括收取的銷項稅額。所以將運輸費收入視為銷售額的一部分。
2、《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規定,企業虧損,可以用以後的5個年度內實現的利潤進行彌補,2008年的上年虧損,也就是2007年經納稅調整後的虧損,可以在2008-2012年內進行彌補,到了2014年就超過了5年,不得再進行彌補了,所以,2014年不再扣除以前年度(2007年)的虧損60萬元(因為題目不是很清楚,只能這么理解)。
實際這個題目有很多的含糊之處,第1個問題中是銷售收入3510萬元,而增值稅計稅依據是銷售額,第2個問題是跨年度的問題,前面的所有數據均為2008年的數據,但然後在2013年、2014年書中出現,應該將題目時間進行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