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前現代社會的法

前現代社會的法

發布時間: 2020-12-27 10:28:04

Ⅰ 當今社會還是有法律的

沒有規矩
不成方園
沒有法律
社會沒有正義

Ⅱ 古代法律制度對現代社會的借鑒

法家主張「一斷來於法」,自而不論親疏、貴賤、上下、尊卑。《商君書。賞刑》說道:「所謂壹刑者,刑無等級,自卿、相、將軍,以至大夫、庶人,有不從王令、犯國禁、亂上制者,罪死不赦。有功於前,有敗於後,不為損刑。有善於前,有敗於後,不為虧法。」從這里可以看出,法家主張的「刑無等級」有兩大特徵:第一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君主不在次列),第二是廢除貴族(不論舊貴族還是新貴族)的赦免和贖刑特權。這兩點都是對西周以來「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的徹底否定。由於破除了貴族人治,代之以國家法治,因而加強了君主集權,不但大大有助於軍令、政令的統一,而且為後來戰勝山東六國,實現全國大一統奠定了基礎。 法家所主張的法治,是將法律公之於天下,「使天下之吏民無不知法者」,又別置「法官」作為主管吏民法律的顧問,以使天下吏民知法不犯,增進國家的安定和統治秩序的穩定。這種法律觀念,一直為後來歷朝歷代所承襲,對於鞏固國家的統一,維護社會的穩定,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Ⅲ 現代社會教育手法

現在社會教育手法主要是全面發展
培養,科學技術教育為主!
全面發展的個人回的理想答和理論走向現實世界,這是現代教育區別於以往教育的基本特徵;現代教育之所以稱為現代教育,首要之點就在於它能提出培養現代人即全面發展的個人這一目的並將它付諸實施。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以科技創新教育為主,才能更好地培養優秀人才。

Ⅳ 為什麼說法律是現代社會中最重要的社會控制方式

原因
法律是規范社會秩序的基本手段
規范著社會的方方面面

Ⅳ 現代社會記事方法有哪些

現代記事方法主要有文字、符號、錄音、影像、字畫、圖片等。

古代的記事方法主要偶物件記事、刻畫符號、結繩記事、刻木記事等等。

結繩記事是遠古時代人類擺脫時空限制記錄事實、進行傳播的手段之一,它發生在語言產生以後、文字出現之前的漫長年代裡。在一些部落里,為了把本部落的風俗傳統和傳說以及重大事件記錄下來,流傳下去,便用不同粗細的繩子,在上面結成不同距離的結,結又有大有小,每種結法、距離大小以及繩子粗細表示不同的意思,由專人(一般是酋長和巫師)循一定規則記錄,並代代相傳。

刻木記事是人類早期記錄方式的一種,我國考古發現最早的刻木記事類型文物是青海樂都柳灣馬廠類型墓葬(距今4500~ 3500年)遺址中的骨片。刻木記事中的刻木一般使 用寬度約為一指的木片或竹片,長度根據所記事情的多少而定。刻記的方式可以在木片上 烙洞,也可以用木炭在上面畫一些符號。

簡單刻記是原始人最初採用的一種計量、記錄方法。是人類在舊石器時期採用的兩種計量、記錄方式中的一種。而刻木記事相比較而言又更向前發展了一步,時代也 較晚。在青海樂都柳灣馬廠類型墓葬遺址中發現的骨片,產生於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有4000多年的歷史。

(5)前現代社會的法擴展閱讀:

上古無文字,結繩以記事。《易.系辭下》:「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孔穎達疏:「結繩者,鄭康成注雲,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義或然也。」晉葛洪《抱朴子.鈞世》:「若舟車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結繩,諸後作而善於前事。」後以指上古時代。

例如:奇普(Quipu或khipu)是古代印加人的一種結繩記事的方法,用來計數或者記錄歷史。它是由許多顏色的繩結編成的。這種結繩記事方法已經失傳,目前還沒有人能夠了解其全部含義。

結繩記事(計數):原始社會創始的以繩結形式反映客觀經濟活動及其數量關系的記錄方式。結繩記事(計數)是被原始先民廣泛使用的記錄方式之一。文獻記載:「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以書契,百官以治,萬民以察」(《易·系辭下》)。

雖然目前末發現原始先民遺留下的結繩實物,但原始社會繪畫遺存中的網紋圖、陶器上的繩紋和陶制網墜等實物均提示出先民結網是當時漁獵的主要條件,因此,結繩記事(計數)作為當時的記錄方式具有客觀基礎的。

其結繩方法,據古書記載為:「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之多少,隨物眾寡」(《易九家言》),即根據事件的性質、規模或所涉數量的不同結系出不同的繩結。民族學資料表明,近現代有些少數民族仍在採用結繩的方式來記錄客觀活動。

到了今日,已沒有人再用這種方法來記事,然而,對於古代人來說,這些大大小小的結則是他們用來回憶過去的唯一線索。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結繩記事

Ⅵ 社會保障法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作用是什麼

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在我國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建立和發展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

市場經濟是人類社會歷史進步過程中不可逾越的經濟發展階段,而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的必要條件之一。

保護勞動力的再生產和合理配置勞動力資源是市場經濟的客觀要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競爭機制所形成的優勝劣汰,必然會造成部分勞動者被迫退出勞動崗位,從而使其本人和家庭因失去收入而陷於生存危機;社會保障通過提供各種幫助使這部分社會成員獲得基本的物質資料,維持基本生活水平,從而使勞動力的再生產成為可能。市場經濟要求建立勞動力合理流動機制,社會保障通過建立全社會統一的保障網路,打破了勞動者自我保障或企業保障的局限,使勞動者在更換勞動崗位和遷徙時沒有後顧之憂,促進了勞動力的合理流動與合理配置。此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日益增多的社會保障項目,必然給社會成員提供更多的社會保障服務,而社會保障的服務性工作的增多,也會增加勞動者的就業機會。

市場經濟要求平衡社會供求關系,保持投資結構的合理化和保證投資收益。社會保障的支出是隨著市場經濟的增長或下降的運行變化情況而增減的。在經濟發展強勁、失業率下降時,社會保障的支出會進行相應的縮減,社會保障基金的存儲規模必然會因此增大,從而減少社會需求的急劇膨脹;而當經濟衰退、失業增加時,社會保障的支出會相應地增多,給失去職業和生活困難的人們提供相應的購買能力,喚起社會的有效需求,並在一定程度上促進社會的經濟復甦。可以說,社會保障具有調節市場經濟中供求關系的蓄水池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平抑經濟過熱或過冷的現象,促進國民經濟的良性循環。社會保障基金經過長期的積累,會形成龐大的資產,成為投資融資的一大財源。如果國家通過立法規定社會保障基金的投資項目和投資比例,指導投資的方向,會促進社會保障基金向國家基礎設施和重點項目投資,從而成為國家對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有效手段。同時,社會保障基金的有效投資收入,也會使社會保障基金本身保值增值。

目前,國際社會對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在市場經濟中的作用已經形成這樣的共識,即社會保障不能被簡單地看作是對國家的一種負擔,而應該把它看作是為了在經濟中使工作能力、效率和動力保持高水平的一種手段;如果一個國家缺少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特別是缺少產業工人的社會保險,那麼,這個國家構建任何一種市場經濟體制都是不可能的。這種認識,值得我們深思。

2、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社會公平的調節器

社會公平,是人類社會發展中客觀產生的一種需要。社會公平體現在經濟利益方面主要是社會成員之間沒有過份懸殊的貧富差別,即所謂「不患貧患不均」。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收入分配機制與競爭機制相聯系,必然形成社會成員之間在收入分配方面的不均等,甚至收入相差十分懸殊,強者成為富翁,弱者陷於困境。為了解決這一社會問題,就需要運用社會保障法律制度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干預,通過提供社會保障措施,通過對社會成員的收入進行必要的再分配調節方式,將高收入者的一部分收入適當轉移給另一部分缺少收入的社會成員,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縮小社會成員之間的貧富差距,彌補市場經濟的缺陷,緩和社會矛盾,以促進社會公平目標的實現。

3、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是維護社會穩定的安全網

沒有社會的穩定,就沒有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而社會保障則是社會穩定的重要防線。社會保障法律制度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安全體系,它通過對沒有生活來源者、貧困者、遭遇不幸者和一切工薪勞動者在失去勞動能力或工作崗位後提供救助,滿足基本生活需要。保證其基本生活需求,消除社會成員的不安全感,以維護社會穩定。因此,社會保障又被譽為「社會安全網」和「社會減震器」。

Ⅶ 關於現代社會理與法的關系

一、法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
法治盡管自身亦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它依然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所能夠找到的最好的、現實的制度設計。筆者認為,和諧社會本身至少應包含以下法治內容:
首先,充分保障公民權利。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它要求必須建立、完善法律制度從而為公民提供充分表達意願的渠道、提供參與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的機制,依法保障公民權利。
2.法治是構建和諧社會的現實保障。實現社會公正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深刻根基,社會公正存在於社會的各個方面。從根本上說,最重要的是社會分配的公正和社會矯正的公正即司法公正,前者有利於預防沖突、減少矛盾,而後者則是當矛盾演變為法律沖突時及時化解糾紛、消除矛盾。 三、和諧社會並不等同於法治社會
必須指出,法治並非和諧社會的充分必要條件,法治社會並不等同於和諧社會。
首先,盡管和諧社會與法治社會的目標一致,都旨在追求規則和秩序范圍內的社會和諧與進步,但和諧社會具有更為豐富的內涵。和諧社會要求物質文明建設與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協調一致,要求經濟的發展、政治的昌明與文化的繁榮協調一致,要求人際關系與社會秩序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和諧、穩定,社會發展是全面發展、可持續發展。
其次,和諧社會是對法治自身局限性的矯正與調適。同任何事物一樣,法治也有局限性。其一,法並不是調整社會關系的唯一手段。國家用以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除了法律外,還有經濟、政治、行政、道德、文化、教育、習慣、傳統、輿論、宗教等手段。法也不是唯一的社會規范,黨規、政紀、道德規范、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社會團體的規章、守則、文明公約、鄉規民約、職業公約等皆是社會規范。其二,「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即使制定得很好的法律,也需要合適的人正確地去執行、適用,更需要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支持,法律的實現必須要有與之相適應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條件等的配合。其三,法律的抽象性、穩定性與現實生活之間的矛盾。法律具有抽象性、穩定性的特徵,而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卻是具體的、復雜多變,千態萬狀,制定一個包羅萬象、永久適用的法律只能是一個空想,法律本身存在的缺陷、漏洞、空隙等情況在所難免。其四,法律所要適用的事實無法確定。適用法律的前提是確定事實,但現實中囿於人類現有的認知能力,總有些事實在客觀上是無法確定的,因而也就無從適用法律。
再次,法律作為一種制度化、外化的規范,要求必須使用強制性手段為自己開辟道路,由此決定了法律手段有時過於剛性,難以全面地兼顧情理。如果法律不被人們從內心去信仰,就會使法治在實踐中遇到無法克服的障礙。 3.和諧社會建設具有層次性和漸進性。「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科學命題的提出,有著深刻的社會背景。

Ⅷ 在傳統社會前現代化時期治國理政的基本方法是什麼意思

A道德,B人治,C法治,D信仰

Ⅸ 大學思修現代法制社會的特徵

現代法制社會的基本特徵是:

1、強調依法統治,把法治作為治理國家、管理社會的主要方法,主張一切個人或機構都處在法律之下或之內,受事先制定的法律規則的統治和約束。為確保所有機構和個人受法律約束,形式法治主張者強調政府分權制衡的重要性,認為只有在不存在任何凌駕於社會之上不受制約的個人或機構的條件下,作為規則統治的法律至上地位才能確立,從而法治才能存在。

2、強調法律自治,即法律與道德和宗教等相分離。在法律實證主義者那裡,法律的合法性來自國家,其極端形式是把法律視為「主權者的命令」。這種主張會導致「惡法亦法」的結果。某些自然法學派的學者,諸如富勒與芬尼斯等,雖然主張法與道德密不可分,但是,他們的法治原則卻排除實體價值,保持形式化的特性。

3、強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即形式的平等,反對旨在追求結果平等或限制實際不平等的措施。

4、堅持法律的一般性和普遍性,反對特別法律,認為無論是維護特權的立法還是給予某些特殊社會群體如弱勢群體特別關照或救助,都是對法治的破壞。

5、主張司法獨立,注重程序要件,認為司法過程中的政策導向或脫離規定的衡平,都與民主分權原則相背離,都是對法治的破壞。因此,在司法中,強調形式公正或程序公正,反對摻入具有價值意向的道義原則等。

6、維護個人自由,堅持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的區分,維護作為私域的空間,以使個人不受政府、團體或他人的非法干預。顯然,形式法治側重保護消極自由,至少反對忽略考慮行使自由所需的必要條件。

7、主張法律的穩定性,反對朝令夕改。堅持法律的公開性和明確性,反對以秘密法律不教而誅,反對制定模稜兩可的法律並隨意解釋。

熱點內容
道德與術 發布:2025-07-08 03:05:41 瀏覽:673
勞動法之前勞動關系 發布:2025-07-08 03:05:00 瀏覽:225
新電商法朋友 發布:2025-07-08 03:04:18 瀏覽:747
2015年社會與法故事頻道視頻 發布:2025-07-08 02:46:47 瀏覽:265
賈廟法院 發布:2025-07-08 02:20:46 瀏覽:985
法治理念的引導功能 發布:2025-07-08 02:15:05 瀏覽:125
條約在行政法中的適用 發布:2025-07-08 02:15:04 瀏覽:598
丹麥國婚姻法 發布:2025-07-08 02:09:22 瀏覽:475
三方頂賬協議法律效力 發布:2025-07-08 02:08:41 瀏覽:504
甘肅省第二批法官入額 發布:2025-07-08 01:51:44 瀏覽: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