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會學人物
『壹』 行為主義法學派的介紹要時間,人物觀點
唐納德·布萊克(Donald Black),美國行為主義法學派代表人物,畢業於密執安大學法學院。自1970年起,先後執教於耶魯大學和哈佛大學,現任弗吉尼亞大學法學院教授。其代表作有《法律社會學的范圍》(1972年)、《法律的運作行為》(1976年)、《警察的行為方式》(1980年)、兩卷本編著《社會控制的一般理論》(1984年)及《社會學的正義》(1989年)。
布萊克作為行為主義法學派代表人物,在方法論上主張絕對的價值中立,企圖建立純粹的法律社會學。他批判當時的法律社會學研究混淆了科學與政策的區別,他認為c「科學的、即純粹的法社會學研究不涉及對法律政策的評價,而是將法律生活作為行為制度進行科學的分析。」這種分析最終將形成一種一般性的法律理論——預測、解釋每一種法律行為的理論。他的純粹法律社會學主張:(1)法律社會學應採納專家治國者的思想方法,即只用技術方法解決可歸納為技術性的問題:(2)法律是可以觀察到的法官、警察、檢察官或行政官員的行為,而不是規則;(3)法社會學的目標是形成一種一般性的理論,即可探求任何地方、任何時候存在的法律原則和機制的理論。這種追求超越價值判斷、主張純科學的方法論既是對以塞爾茲尼克為代表的重視價值判斷的「伯克利學派」的挑戰,也是對美國所盛行的實用主義潮流的反叛,雖有些矯枉過正,但也開法律社會學研究的新氣象,給法學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貳』 生活起源說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的社會學家、哲學家是叫利托爾諾還是勒圖爾諾
他們是同一個人,只不過音譯不同而已.
『叄』 紅樓夢與中國文化
紅樓夢》無所不抄包,如果這位襲王希廉能夠知道一點文化學社會學的理論,就會把他所說的這些分類歸納一下,那就是《紅樓夢》已經包羅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這三個基本層面,《紅樓夢》是對整個中國古代文化的回顧、總結、濃縮和藝術的表現,是中國封建社會生活文化的集大成者。《紅樓夢》是讀不盡的,正如魯迅先生所說的:「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一部作品,它所含的文化積淀越是深厚,它所儲存的信息量越大,也就越能引起人們強烈的關注和探討的熱情。研讀《紅樓夢》就是在研讀中國的傳統文化,它已經成為民族傳統文化的化石和標本了,這是中國任何一部其他小說難以達到的成就。
『肆』 美國法社會學史上有哪些重要人物和學術運動
《美國憲法的英國普通法淵源》、《保守的美國革命產生了長壽的聯邦憲法》和內《美國容憲政法治捍衛者:最高法院的九尊護法神》。按照歷史發展的軌跡,三篇文章分別扼要論述了美國憲政中的英國因素、美國特徵及平穩發展的原因。25個司法大案則主要包括:確立最高法院司法審查權的「馬伯里訴麥迪遜案(1803)」、引發內戰的「斯科特案(1857)」、結束種族隔離的「布朗案(1954)」、導致總統下台的「美國訴尼克松案(1974)」,以及裁決總統選票的「布希訴戈爾案(2000)」。
『伍』 莫懷戚作者簡介
莫懷戚,1951年生於重慶,當過知青、士兵(中國人民解放軍)、摩托車手和小提琴演奏員。經歷復雜、意志堅強、隨和、豁達、原則性強。
1982年畢業於四川大學中文系,曾任重慶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從事文學創作二十餘年,能勝任多種體裁,但擅長寫小說。
1994年獲全國莊重文文學獎,散文《散步》被選入人教版中學語文教科書七年級上冊第六課和六年級上冊第十課。
散文《家園落日》也曾選在中學語文課文之中。短篇小說《孿生中提琴》入選「2010年當代中國文學最新作品排行榜」短篇小說。
(5)法社會學人物擴展閱讀:
代表作品介紹:
1、《散步》
《散步》是當代作家莫懷戚於1985年創作的一篇散文。此文通過一次全家三輩四口人的散步的事件,引發了作者的一種「生命的感慨」,抒發了一種交織在母子、父子、祖孫三代之間濃濃的親情。
此文語言平易朴實,但內涵豐富,耐人尋味,使讀者的心靈隨著作者優美的文字在親情、人性、生命這三點構成的軌跡上的一次愉悅而高尚的美的旅行。
《散步》被選為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科書第二單元第六課的課文和滬教版《六年級·語文·上冊》教科書第一單元第四課的課文。
2、《大律師現實錄》
《大律師現實錄》是由莫懷戚編寫,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書籍。小說記錄了一個自稱大律師的奇人(本是中學教師)依靠自己豐富的知識和機智,將生活中一些法律管涉之外的社會問題層層剝開。
如汽車司機戲耍路人、匿名恐嚇電話、棄嬰收養、金錢婚姻、婚外姦情等問題,揭示了當代社會人們復雜的內心世界。
在作品中,涉及到大量中外學術理論,包括哲學、醫學、心理學、精神學、刑偵學、法醫學、社會學、遺傳學、倫理學、佛學等等,可見作者之博聞強志。
作品描寫入情入理,且頗富人情味,可讀性很強,在當代推理小說中可謂上品。
『陸』 什麼是新史學,什麼是傳統史學
中國的傳統史學:
中國的史學優勢在於有很豐富的文字資料。因此,中專國寫史書的人,一般都屬把以前的文字資料(主要是各個皇帝當時的起居注和實錄等)加以剪裁,就很容易的形成了一部史書。因此,中國的史學以敘述為主,而且特別講究歷史的真實性,和日期事件的准確性。
所謂的「新史學」:
這實際上就是西方歷史學的方式。
西方歷史的天然缺陷就是沒有可信的文字史料。因此,他們為了寫歷史,只能從各種小說,信件,考古資料來推測。可想而知,這樣的推測是無法推出確切的事件過程和日期的,因此,他們只能泛泛的寫歷史,有責任的歷史學家,只敢寫歷史梗概,不敢寫具體事件。
在近代,西方的歷史學方法傳入中國,中國人當時對自己的文化很沒有自信。凡是西方的,都是好的。因此,把西方的這種落後的方法學來了,還美其名為「新史學」。這造成了中國近代歷史學的退步和混亂。好在最近有些歷史學家已經明白過來了。
『柒』 生活起源說的代表人物是法國的社會學家、哲學家是叫利托爾諾還是勒圖爾諾
他們是同一個人,只不過音譯不同而已。。。
『捌』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背景是什麼有何現實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出背景基於三個方面:
一是中國處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時期,是這個特殊階段的需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現階段中國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需要有別於資本主義社會的價值觀進行引領。
二是基於人民價值觀塑造的需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人民具有更貼合社會主義社會的價值准則,也需要對存在的不正之風如拜金主義、奢華享受等進行糾偏。
三是基於和諧社會構建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尤其是經濟建設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是隨之而來的貪腐等問題,讓構建和諧社會矛盾重重,需要核心價值觀全面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意義:
1、深化了對社會主義價值及其本質的認識。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的本質及價值屬性的深刻解答。
2、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之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真理同本國改革開放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走出的一條適合中國特點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靈魂。
3、有助於凝魂聚氣、凝聚共識促改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凝練和提出,正值中國的發展進入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的關鍵時刻,有便於團結人民,銳意改革,共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4、增強了民族文化自信,提升了國家文化軟實力。經濟、科技、軍事實力等表現出來的「硬實力」和以文化和意識形態吸引力體現出來的「軟實力」相輔相成地並用,是現代國家真正強大的兩根支柱。我們要充分相信中國幾千年來傳承下來的優秀文化。
(8)法社會學人物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層次和辯證關系
「富強、民主、文明、和諧」,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建設目標,也是從價值目標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居於最高層次,對其他層次的價值理念具有統領作用,是國家在現階段意志的體現。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對美好社會的生動表述,也是從社會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它反映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屬性,是我們黨矢志不渝、長期實踐的核心價值理念。
「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從個人行為層面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理念的凝練。是評價公民道德行為選擇的基本價值標准,是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過程中公民必須恪守的價值准則,只有達到這些價值觀的要求,才能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相匹配。
『玖』 歐洲法社會學史上有哪些重要人物和經典的理論貢獻
歐根·艾利來希,奧地利人,自由法學源派重要人物,法社會學史上一座高峰;馬克斯·韋伯,德國人,法學家、社會學家,一戰後作為德國代表團成員參加過巴黎和會談判,提出過統治類型、科層制等理論主張;尼可拉斯·盧曼,新功能主義代表人物之一,著名法社會學家。具體理論貢獻三言兩語難盡,LZ自行網搜可也。
『拾』 《圍城》中方鴻漸的人物形象分析
方鴻漸為一個被動的、無能的、意志不堅定的、經不住誘惑的人,更為一個失敗的人,失敗為因為面對現代社會殘酷的生存競爭和嚴重的精神危機而缺乏與之對抗所應有的理性、信仰、熱情和力量,也因為其還不算是個卑鄙的人,還有點自知之明,有時候還想保持一點做人的尊嚴。
很多學者把他與俄羅斯文學中的「多餘人」的形象聯系起來,但「多餘人」的悲劇在於思想上開始覺醒而缺乏行動的勇氣和歷史條件,而「圍城人」的悲劇在於他的庸常。「多餘人」會給人以時代的前衛和英雄的感覺,而「圍城人」卻跟我們一樣,作為普通人徒勞於找尋解脫或依附。
就像一無用處的賈寶玉為《紅樓夢》中幾乎唯一的好男人一樣,方鴻漸也為《圍城》中最好的人——或許除掉唐曉芙。在整部小說里,只有一個唐曉芙,為純潔而可愛的。這是因為對方鴻漸來說,還為虛無縹緲的,可望而不可即的,所以,她為一個幻象。而但凡有真實感的人,就都為可笑的、猥瑣的、虛榮的、卑鄙的。
(10)法社會學人物擴展閱讀:
《圍城》包含著深厚的思想意蘊。一為社會批判層面。作品通過主人公方鴻漸的人生歷程,對20世紀三、四十年代國統區的國政時弊和眾生相進行了抨擊,包括對上海洋化商埠的腐敗墮落、對內地農村的落後閉塞,對教育界、知識界的腐敗現象的譏諷。二為文化批判的層面。主要為通過對「新儒林」的描寫和對一批歸國留學生或高級知識分子形象的塑造來實現的。
《圍城》被很多人譽為現代的《儒林外史》,為因為錢鍾書在這部小說中淋漓盡致地諷刺了知識分子。這種諷刺基於時代的和人性的的原因,也基於錢鍾書個體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