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法總則編

社會法總則編

發布時間: 2020-12-27 17:42:54

1. 治安管理處罰法的總則是什麼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維護社會治安秩序,保障公共安全,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規范和保障公安機關及其人民警察依法履行治安管理職責,制定本法。 第二條 擾亂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權利、財產權利,妨害社會管理,具有社會危害性,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規定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夠刑事處罰的,由公安機關依照本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第三條 治安管理處罰的程序,適用本法的規定;本法沒有規定的,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的有關規定。 第四條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發生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外,適用本法。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和航空器內發生的違反治安管理行為,除法律有特別規定的外,適用本法。 第五條 治安管理處罰必須以事實為依據,與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性質、情節以及社會危害程度相當。 實施治安管理處罰,應當公開、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權,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 辦理治安案件應當堅持教育與處罰相結合的原則。 第六條 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採取有效措施,化解社會矛盾,增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穩定。 第七條 國務院公安部門負責全國的治安管理工作。縣級以上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公安機關負責本行政區域內的治安管理工作。 治安案件的管轄由國務院公安部門規定。 第八條 違反治安管理的行為對他人造成損害的,行為人或者其監護人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 第九條 對於因民間糾紛引起的打架斗毆或者損毀他人財物等違反治安管理行為,情節較輕的,公安機關可以調解處理。經公安機關調解,當事人達成協議的,不予處罰。經調解未達成協議或者達成協議後不履行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本法的規定對違反治安管理行為人給予處罰,並告知當事人可以就民事爭議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2. 民法總則明確規定,社會團體法人應當設什麼權力機構

民法總則明確規定,社會團體法人應當設會員大會或者會員代表大會等權力機構。

《民法通則》規定:具備法人條件的社會團體,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從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資格;依法需要辦理法人登記的,經核准登記,取得法人資格。因此,社會團體法人有自己的區別於企業法人的特點。

《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已經1998年9月25日國務院第8次常務會議通過,自發布之日起施行。該條例所稱社會團體,是指中國公民自願組成,為實現會員共同意願,按照其章程開展活動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國家機關以外的組織可以作為單位會員加入社會團體。



(2)社會法總則編擴展閱讀:

社會團體法人的特點

1、依法成立。有兩種成立方式:一種是依法不需要辦理法人登記而又具備了法人應具備的條件的,這種社會團體從成立之日起,即具備了法人資格,如縣以上各級工會組織。另一種是需要經核准登記後才能取得法人資格的,這種社會團體必須在經過核准登記後,才能取得法人資格。

2、有必要的財產和經費。社會團體要開展活動,就要有相應的財產和經費。這種財產和經費可以是國家撥給的,也可以是其他組織或公民個人提供的,還可以是集資得來的。

3、有自己的名稱、組織機構和場所。社會團體的性質不同,其名稱也不同,組織機構和活動場所也不一樣,但都有自己的名稱,如××工會委員會,××協會等。



3. 民法總則體現了哪些新的立法理念和立法精神

民法總則吸收了民法通則規定的基本制度和一般性規則,同時作了補充、完善和發展,通則到總則 有何新看點?

近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標志著民法典總則編的形成。

從1986年的民法通則到如今的民法總則,一字之變,背後卻是立法理念、精神的變化和制度的創新發展。民法總則有哪些新亮點?記者采訪了全國人大法律委副主任委員蘇澤林、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呂忠梅、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王軼。

① 違背公序良俗合同無效

【法律條文】 第一條 為了保護民事主體的合法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第八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

【專家解讀】 蘇澤林:民法總則通篇體現著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時代命題和現實需求。不僅有宣示性的規定,還有具體的規定,例如,根據第一百五十三條,違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為無效。也就是說,如果當事人簽訂的合同有違反道德的內容,那麼這一合同條款是無效的。

② 「綠色」成基本原則

【法律條文】 第九條 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

【專家解讀】 呂忠梅: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人類社會進入21世紀後日益面臨的重大課題,把「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一綠色原則作為民法的基本原則,是一大創新,具有鮮明的21世紀的時代特徵。其實,在第一百七十九條規定的民事責任承擔方式中,就有「恢復原狀」這一項,也就是說,可以要求破壞環境的人以恢復原狀的方式承擔民事責任。這就是綠色原則的具體體現。

③ 保護從搖籃到墳墓

【法律條文】 第十六條 涉及遺產繼承、接受贈與等胎兒利益保護的,胎兒視為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但是胎兒娩出時為死體的,其民事權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第一百八十五條 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專家解讀】 王軼:民法對人的關懷不僅是從搖籃到墳墓,貫穿人的一生,還延展到人的生前死後。從出生前還是胎兒時,其繼承遺產、接受贈與等利益就受民法總則的保護。比如,在分割遺腹子父親的遺產時,應該為遺腹子留有份額。而人去世後,其姓名、肖像、名譽、榮譽,仍會受保護。現實中,侵害英雄烈士等逝者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的行為時有發生,損害社會公共利益,公眾反映強烈,因此民法總則特別規定,這種侵害行為應該承擔民事責任。

④ 8歲就能獨立買東西

【法律條文】 第十九條 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民事法律行為由其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經其法定代理人同意、追認,但是可以獨立實施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專家解讀】 王軼: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我國兒童的認知水平比30年前民法通則制定時,有了顯著提高,獨立意識更強。為了尊重兒童的獨立意願,讓他(她)們適度參與社會生活,同時維護交易秩序和安全,有必要適當降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下限。八周歲以上的未成年人,可以獨立獲得不附義務的贈與,也可以從事買作業本、交學費、借書等與其年齡、智力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

⑤ 監護人可遺囑指定

【法律條文】 第二十九條 被監護人的父母擔任監護人的,可以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

第三十條 依法具有監護資格的人之間可以協議確定監護人。協議確定監護人應當尊重被監護人的真實意願。

【專家解讀】 蘇澤林:「遺囑指定」和「協議確定」監護人是民法總則的一大創新。父母在身患疾病時,可以通過遺囑指定監護人的形式,安排好未成年子女的監護後事,以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當前,離婚現象普遍,父母在離婚時,可以通過協議確定誰做未成年子女的監護人,但必須尊重孩子的真實意願。

⑥ 村委會也是特別法人

【法律條文】 第九十六條 本節規定的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法人、城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為特別法人。

【專家解讀】 呂忠梅:將法人分為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特別法人,是民法總則的一大亮點,與民法通則有顯著不同。其中「特別法人」是民法總則的一大創新。在我國,政府機關、村委會、居委會對外簽合同的情況很多,如果不賦予它們法人地位,對它們參與民事活動是十分不利的,對交易秩序和安全也帶來很大不確定性。因此,通過「特別法人」的制度設計,賦予這些組織法人地位,有助於它們依法參與民事活動,獨立承擔責任。

⑦ 個人信息禁止非法買賣

【法律條文】 第一百一十一條 自然人的個人信息受法律保護。任何組織和個人需要獲取他人個人信息的,應當依法取得並確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傳輸他人個人信息,不得非法買賣、提供或者公開他人個人信息。

【專家解讀】 王軼:信息時代,個人信息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人肉搜索」和因個人信息泄露導致的網路電信詐騙頻發,應該加強對個人信息安全的保護。民法總則的這一規定,強調了個人信息的取得必須依法,安全必須確保,對個人信息保護作出了制度安排,回應了社會問題,是民事立法的一個進步。

⑧ 虛擬財產受法律保護

【法律條文】 第一百二十七條 法律對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專家解讀】 蘇澤林:年輕人玩網路游戲時,會產生網路虛擬財產,它們在網路空間中是有「價值」的,有的還能「交易」,變為現實生活中的財產。

對這些財產要不要保護,過去,有較大爭議,但隨著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種類越來越多、數量越來越大,對其保護的呼聲也越來越高。民法總則保持了開放性,明確法律對這些財產保護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這樣做,為將來的立法留足了空間,也為數據、網路虛擬財產的保護提供了上位法依據。

⑨ 「好人法」保護見義勇為

【法律條文】 第一百八十三條 因保護他人民事權益使自己受到損害的,由侵權人承擔民事責任,受益人可以給予適當補償。沒有侵權人、侵權人逃逸或者無力承擔民事責任,受害人請求補償的,受益人應當給予適當補償。

第一百八十四條 因自願實施緊急救助行為造成受助人損害的,救助人不承擔民事責任。

【專家解讀】 王軼:這兩條被稱為「好人法」,直面當前的社會問題。

近年來,因誠信缺失和保障不力,不敢見義勇為、不敢做好人困擾著人們。這兩條規定,打消了人們的顧慮,一方面,做好事受損失,可以從受益人處得到補償;另一方面,做好事時造成受助人損害,依法不承擔民事責任。可以鼓勵更多人做好事。

⑩ 訴訟時效延長到3年

【法律條文】 第一百八十八條 向人民法院請求保護民事權利的訴訟時效期間為三年。法律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一百九十一條 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損害賠償請求權的訴訟時效期間,自受害人年滿十八周歲之日起計算。

【專家解讀】 呂忠梅:民法總則將一般訴訟時效從兩年延長到三年,有利於權利保護。現實中,因錯過訴訟時效導致討債難的情況較多,給不誠信的人留下了空間,延長訴訟時效,可以更好地避免因錯過訴訟時效而失去勝訴機會的情況發生。對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訴訟時效作出特別規定,是對未成年人的特別保護,有利於他們維權和健康成長。

4. 民法總則規定,侵害英雄烈士的什麼需要承擔民事責任

《民法總則》第一百八十五條侵害英雄烈士等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第二十四條任何組織和個人有權對侵害英雄烈士合法權益和其他違反本法規定的行為,向負責英雄烈士保護工作的部門、網信、公安等有關部門舉報,接到舉報的部門應當依法及時處理。

第二十六條以侮辱、誹謗或者其他方式侵害英雄烈士的姓名、肖像、名譽、榮譽,損害社會公共利益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4)社會法總則編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英雄烈士保護法》第二十七條在英雄烈士紀念設施保護范圍內從事有損紀念英雄烈士環境和氛圍的活動的,紀念設施保護單位應當及時勸阻;

不聽勸阻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負責英雄烈士保護工作的部門、文物主管部門按照職責規定給予批評教育,責令改正;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

褻瀆、否定英雄烈士事跡和精神,宣揚、美化侵略戰爭和侵略行為,尋釁滋事,擾亂公共秩序,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第二十八條侵佔、破壞、污損英雄烈士紀念設施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負責英雄烈士保護工作的部門責令改正;造成損失的,依法承擔民事責任;被侵佔、破壞、污損的紀念設施屬於文物保護單位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規定處罰;

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由公安機關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5. 民法總則規定社會團體法人應當設什麼權利機關

根據《民法總則》第四節特別法人第九十六條本節規定,機關法人、農村集體經內濟組織法人、城容鎮農村的合作經濟組織法人、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法人是特別法人。拓展: 1、法人分為企業法人、機關法人、事業單位法人和社會團體法人四類。 2、根據《民法總則》法人主要分為三種:營利法人、非營利法人以及特別法人。

熱點內容
2017交通法56條法規 發布:2025-05-21 00:53:07 瀏覽:86
德國民事訴訟法的歷史嬗變 發布:2025-05-21 00:52:18 瀏覽:114
最好的民法學教材 發布:2025-05-21 00:37:37 瀏覽:371
警街條例 發布:2025-05-21 00:37:36 瀏覽:660
國家經濟政策及法律法規對企業的影響 發布:2025-05-21 00:34:35 瀏覽:126
微信答應賠償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1 00:26:27 瀏覽:904
我國刑事訴訟法的立法根據 發布:2025-05-21 00:15:19 瀏覽:963
民法典圖案 發布:2025-05-21 00:02:55 瀏覽:899
民事訴訟法1997年版本 發布:2025-05-20 23:30:51 瀏覽:603
晉城市十大律師推薦 發布:2025-05-20 23:17:49 瀏覽: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