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焦點

合同法焦點

發布時間: 2020-12-28 23:09:07

㈠ 婚後父母贈與的房產是不是共同財產

不是。

婚後父母贈與房子給兒子。如果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兒子,則屬於一方的財產,內如果發生容離婚糾紛對該不動產的所有權是一方的個人財產,但是如果沒有指明或者共同財產界定不明,一般就認為是夫妻共同財產。

婚姻法第十八條規定:屬於個人財產的規定,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對於婚後父母給子女購買不動產即使主觀願望就是給自己子女的一方的,但一般都不明確說明給子女。

如果發生離婚糾紛對該不動產的所有權是否是一方的個人財產或夫妻共同財產界定不明,在實際案件受理中一般如果拿不出有利證據說明是只贈與給自己子女的一般就認為是夫妻共同財產。

(1)合同法焦點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已對贈與合同做公證:公證本質上來講就是對法律行為、協議、合約的真實性及合法性的證明,並且一經公證即具法律效力。贈與合同一旦進行公證,即可標明贈與人的贈與意願清晰,所以贈與人不得任意撤銷贈與。

我國《合同法》第一百八十六條規定:贈與人在贈與財產的權利轉移之前可以撤銷贈與。具有救災、扶貧等社會公益、道德義務性質的贈與合同或者經過公證的贈與合同,不適用前款規定。

㈡ 旅遊合同法,旅遊索賠,旅遊法改變了哪些行業現狀

從2013年10月1日起,新《旅遊法》將正式實施,進一步加強旅遊者權益保護,加大治理「零負團費」力度,有專家預測旅遊市場將面臨洗牌。不少業內人士表示,新《旅遊法》出台,對旅遊市場的凈化有很大的好處,但也有遊客擔心旅遊將告別低價時代。
綜合一些資料,總結出《旅遊法》大十焦點
焦點一:「零負團費」,強迫購物、參加自費項目
條例: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價組織旅遊活動並通過安排購物或者另行付費旅遊項目獲取回扣、不得指定具體購物場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費旅遊項目(經雙方協商一致或者旅遊者要求,且不影響其他旅遊者行程安排的除外)。
焦點二:景區門票隨意漲價
條例:嚴格控制價格上漲、公益性景區逐步免費開放、景區提高門票價格應當提前六個月公布、旅遊者有權選擇購買合並景區單項票、漲價應舉行聽證會(出席人員須含旅遊者)。
焦點三:旅遊開發對資源環境造成破壞
條例:由各級人民政府組織編制旅遊發展規劃;對跨行政區域旅遊資源進行利用時應統一編制;對特定區域內的旅遊項目、設施和服務功能配套提出專門要求;應與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規劃、環境保護規劃以及其他自然資源和文物等人文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規劃相銜接。
焦點四:旅遊旺季部分景區人滿為患
條例:核心游覽項目因故暫停應公示並減少收費、景區接待旅遊者不超過最大承載量、制定和實施旅遊者流量控制方案(可採取門票預約等方式)。
焦點五:導游無薪酬收回扣
條例:不得索要小費,不得以任何方式欺騙、誘導、強迫或變相強迫旅遊者消費,被吊銷導游證三年不得重新申請;旅行社應當與其聘用的導游訂立勞動合同支付報酬,對臨時聘用的導游,應當全額支付導游服務費用,不得要求導游墊付費用。
焦點六:旅遊者「投訴無門」
條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指定或者設立統一的旅遊投訴受理機構。受理機構接到投訴,應當及時進行處理或者移交有關部門處理(並告知投訴者)。
焦點七:旅遊途中的不文明行為
條例:旅遊者在旅遊活動中應當遵守社會公共秩序和社會公德,尊重當地的風俗習慣、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愛護旅遊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遵守旅遊文明行為規范。
焦點八:各地一日游亂象
條例:無償向旅遊者提供旅遊景區、線路、交通、氣象、住宿、安全、醫療急救等必要信息和咨詢服務。設區的市和縣級人民政府有關部門應當根據需要在交通樞紐、商業中心和旅遊者集中場所設置旅遊咨詢中心,在景區和通往主要景區的道路設置旅遊指示標識。
焦點九:旅遊安全及救援
條例: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統一負責旅遊安全工作;突發事件或者旅遊安全事故發生後,旅遊經營者應當立即採取必要的救助和處置措施;旅遊者在人身、財產安全遇有危險時,有權救助(旅遊者接受相關組織或者機構的救助後,應當支付應由個人承擔的費用)。
焦點十:不可抗力責任分擔
條例:合同不能繼續履行的,旅行社和旅遊者均可以解除合同。合同解除的將餘款退還旅遊者;危及旅遊者人身、財產安全的,旅行社應當採取相應的安全措施,因此支出的費用,由旅行社與旅遊者分擔。

㈢ 2016年分期樂多久不還款會走法律程序

四個月。

分期來樂不還錢,一般自情況下被告的可能性很小,但是會有很多負面影響,不還錢與分期樂相關的其他業務會受到限制,分期樂上有個人信息,可能會被泄露,也可能會被人肉,讓生活無法安寧。

用戶不及時還錢,分期樂的利息會越來越高,負擔越來越高,可能會影響個人信譽,會有專門的人打電話或者上門催收,嚴重影響個人的正常生活,雖然被起訴的可能性很小,但是也不是沒有可能。

(3)合同法焦點擴展閱讀:

分期樂貸款注意事項:

如果選擇分期還且在還款日24點前未成功還款,將產生滯納金,每日滯納金為當月賬單金額的1%,如果選擇隨意還 且在還款日24點前未成功還款,將每天產生當月賬單金額的2‰的滯納金。

影響個人徵信:如果借錢人存在惡意拖欠行為,將會對自身的信用記錄產生負面影響,這將直接影響未來購房購車和一切與信用有關的行為。同時分期樂公司也會保留根據分期購物合同採取司法手段追回逾期。

㈣ 交易二手房定金交後發現房屋被法院查封,如何退回定金,房東跟中介承擔什麼責任。

就該份房屋買賣合同而言,甲方在訂立該合同時對乙方隱瞞了該房專屋已被查封的重要事實,屬導致後期合同不能實際履行。作為乙方可選擇:1、可選擇要求甲方雙賠返還定金,即雙倍返還已給付的2萬元定金,即4萬元。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第一百一十五條規定,當事人約定以交付定金作為訂立主合同擔保的,給付定金的一方拒絕訂立主合同的,無權要求返還定金;收受定金的一方拒絕訂立合同的,應當雙倍返還定金。2、可按合同違約,讓甲方按照合同第五條約定的違約金進行賠償,並返還已付的定金;即賠償3萬的違約金並退還2萬的定金,共計5萬元。P.S.定金規則和違約金不能同時適用。作為房屋中介其有義務要確保該買賣的房屋是沒有權利瑕疵的,否則他應當承當一定的賠償責任,但僅就現有的一頁合同來看,無法確定中介到底應當承擔多大的責任。

㈤ 本案涉及的法律關系 本案的爭議焦點 涉及的法條

名稱 主體 客體 內容 事實
1、僱傭合同關系:甲乙、 行為 合同中規定的權利義務、訂立版合同
2、買賣合權同關系:甲丙 屋 合同中規定的權利義務、訂立合同+交付
3、借貸合同關系:甲丁 貨幣 合同中規定的權利義務、訂立合同+交付
4、擔保合同關系:甲丁 行為 合同中規定的權利義務、訂立合同
5、抵押權關系: 甲丁 房屋 物權法、擔保法、擔保合同規定、登記
6、婚姻關系: 甲戊 人身財產 婚姻法規定 登記
7、繼承關系: 甲戊 財產 繼承法規定 甲死亡的法律事件

㈥ 合同到期不續簽,提前一個月通知公司要離職,如果工作交接沒達到公司要求,能直接離職嗎

根據《勞動合同法》,你3月25日提出,如果單位不放你的話,你4月24日才能離職,但過了4月24日,你就沒義務上班了,完全可以不做了。但交接也是你的義務,盡量交接吧,誰交接還干那麼多活啊?

㈦ 購房一次性付款簽合同時應該注意哪些

一次性付款是過去最為常見的付款方式,目前一般多用於那些低價位小單元的樓盤銷售。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一次性付款的利弊等相關問題。

一次性付款購房的利弊及需要注意的事項

一、一次性付款的定義

一次性付款是指一次性付清全費用(包括房產費、物業管理費、相關手續費)等等。這是過去最為常見的付款方式,目前一般多用於那些低價位小單元的樓盤銷售。

二、一次性付款的利弊:

利:一次性付款一般都能從銷售商處得到房價款的5%左右的優惠,如是現房則能很快獲得房屋的產權,如果是期房則這種付款方式價格最低。

弊:一次性付款需要籌集大筆資金,且損失此項資金的利息,對經濟能力有限的購房者壓力較大。如果是期房的一次性付款,開發商有可能不按期交房,造成利息甚至全部房款損失,購房風險大。

三、一次性付款需要注意的事項

1.在合同中要明確規定,如果貸款辦理不成功,就要無條件解除合同,退回全部定金和已交付的房款;

2.要明確約定產權證辦理的具體時間,同時要約定不能如期交付產權證的違約責任;

3.要約定房屋及其附屬設施的保質期及出現質量問題的解決方案;

4.購房者可以要求開發商將公攤面積和套內面積明確地寫出來,並附一張項目公攤的平面圖紙;

5.簽訂正式合同的時候,要確保合同無空白處。

四、一次性付款購房流程

1、判斷開發商的實力及樓盤的合法性

業內專家分析說,國內的房地產業剛剛起步,許多開發商的實力和經驗可能會比較有限,您在買房時,在考察開發商實力的同時,更要判斷出您所要購買的項目的合法性。綜合起來,您要看七證:

(1)是開發商的營業執照,

(2)是國有土地使用證,

(3)是建設規劃許可證,

(4)是建設開工許可證,

(5)是預售許可證,

(6)是銷售許可證,

(7)是銀行按揭協議書。

2、選擇適合自己的那一套房屋

選擇自己的房屋,一定要考慮周到。在選擇好是住塔樓還是住板樓,是選擇TOWNHOUSE還是別墅等品質的住宅類型之後,接下來,就是挑選某一套具體的房屋了。

首先要從小區的整體規劃入手,對整個項目有個通盤考慮。一般來講,能占據最多小區綠化的樓盤位置最好,因為綠化不僅是賞心悅目的景觀,它對隔離噪音、粉塵,製造良好的小氣候,比如濕度、溫度等十分有效。在北京,冷季多刮西北風,暖季多刮東南風。

因此,專家建議,如果您選擇的樓座西北向有建築物,東南有大片景觀最為理想,因為北京冬春乾燥,多沙的氣流會被減弱,而夏季則涼風習習,不會有憋悶的感覺,可以使小區域形成良好的微循環,提高居住舒適度。從這個角度來講,一個占據上述區位的樓座,其最「黃金」的戶型也應位於東南角上,既占據陽光、景觀,又享有優良小氣候。其次的朝向是純南,然後依次是西南、東北、純東、純西、西北、純北。

3、考察施工現場

根據一些「過來人」的經驗,您在作出了購買決定之後,如果是期房,您一定要不定期地去現場考察。在查看房屋的內部時,您要對房屋的建築面積、使用面積的大小,房屋的建築質量,裝修標准,裝修質量,房屋的附屬設施是否完備,房間的隔音效果如何,天花板、牆壁、地面、門窗是否有損壞,以及內部設計是否合理等方面進行仔細地考察。

(以上回答發布於2017-07-19,當前相關購房政策請以實際為准)

買新房,就上搜狐焦點網

㈧ 仲裁協議是一種合同,以其是否有效為焦點

一、仲裁協議的生效要件
仲裁協議:是指當事人雙方自願將已經發生的、或將來可能發生的糾紛提交仲裁機構進行裁決的共同意思表示。仲裁協議是仲裁程序啟動的前提條件。
(一)仲裁協議的積極要件
指《仲裁法》第16條規定的:「……仲裁協議應當具有下列內容:(1)請求仲裁的意思表示;(2)仲裁事項;(3)選定的仲裁委員會。」也可有協議約定的內容,如:①仲裁機構運用的仲裁規則;②涉外仲裁中運用的實體法律;③仲裁裁決的效力(當事人可協議排除就仲裁裁決向法院申請審查的權利,從而賦予仲裁裁決的終局性)。④仲裁費用的負擔。但在我國實行一終局制,裁決作出後,當事人不能就同一糾紛再審清仲裁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訴;其次,仲裁費用的負擔,仲裁員的選定。指定方法也均由法律規定;再次,仲裁適用的仲裁規則應依據仲裁機構決定。因此可見,我國仲裁當事人所協議約定的仲裁協議的內容有限。
另外,不是所有的仲裁協議都能必然地啟動仲裁程序,而是只有有效成立的仲裁協議才能做到。依我國《仲裁法》第26條規定,如果仲裁協議不能有效成立,則該爭議可以由法院管轄。或即使已經啟勸並進入了仲裁程序,一旦當事人一方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提出異議成立,仲裁也不能進行下去,或已作出的裁決不能得到執行。因此,協議時不能將法定范圍外的爭議做為仲裁事項。對仲裁委員會的選擇要具體且只能選擇一個。仲裁協議不得違反強行法。
(二)仲裁協議的消極要件
依據我國仲裁法第17條的規定,仲裁協議無效的情形有:①因主體要件不合格而無效,締結仲裁協議的當事人必須具有完全的民主行為能力。協議的雙方當事人必須與協議仲裁的糾紛有直接利害關系;②因意思表示要件不合格而無效,協議的意思表示必須是真實的;③因內容不合格而無效。內容要件為:法定內容健全;不違法;不損害社會和公共利益。④因不符合仲裁協議的形式要件而無效。在我國,仲裁協議必須具備書面形式。
綜上,仲裁協議要產生完全的預期法律效力,就必須同時具備主體、意思表示、內容、形式諸要件。如果其中一個或多個要件存在瑕疵,都可能導致仲裁協議無效。
二、仲裁協議的效力及其認定
仲裁協議的效力指仲裁協議一旦有效成立,就會對有關主體產生一定的法律上的效力。主要包括:對當事人的效力;對仲裁機構的效力;對人民法院的效力。
(一)對當事人的效力
仲裁協議是雙方當事人的合意,所以它首先對當事人產生約束力。具體表現為:
1.當事人之間一旦達成仲裁協議,他們就應當將爭議提交仲裁,也只有提交仲裁,而不能向人民法院起訴,更不能請求行政機關或其他團體、組織處理該爭議。《仲裁法》第5條規定:「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協議無效的除外」。
2.當事人可提請仲裁的范圍受到限制①。當事人提請仲裁的事項必須是平等主體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之間發生的合同糾紛和其財產權益糾紛。而不能是婚姻、收養、撫養、繼承糾紛;或者依法應當由行政機關處理的行政爭議。
3.仲裁爭議對當事人還有義務要求。①要履行裁決的義務;②任何一方當事人不得任意變更、解除已發生效力的仲裁協議;當事人在仲裁過程中應與仲裁機構積極配合,如實陳述案件事實,提供必要的材料和證據等。
(二)對仲裁機構的效力
仲裁機構受理仲裁案件的前提和依據是當事人之間的仲裁協議,仲裁協議對仲裁機構也產生約束力。
1. 授權效力。仲裁協議使仲裁機構獲得了對仲裁協議中約定仲裁事項的管轄權,是仲裁機構審理仲裁案件的基礎。沒有仲裁協議,仲裁機構無從取得管轄權,也就無權對他們之間的爭議進行受理、審理。反之,如有當事人通過有效的仲裁協議,賦予了特定仲裁機構仲裁管轄權,則除該仲裁機構外,其他司法機關及仲裁機構對該爭議均無管轄權。可見,使仲裁機構獲得管轄權是仲裁協議對仲裁機構的效力之一。
2.對行使仲裁權范圍的限制效力。仲裁機構只能對有效仲裁協議中約定的仲裁事項享有仲裁權,而對於超出約定仲裁事項范圍的爭議,根據仲裁自願的原則,仲裁機構無權管轄,從而不得受理和裁決。否則,當事人可以向法院要求對該仲裁裁決予以撤銷或不予執行。
3、對仲裁裁決內容實現的保證力
仲裁協議的簽訂是出自雙方當事人的自願,表明他們願意由選定的仲裁人處理其爭議。所以,他們就必須尊重該仲裁人作出的處理結果。即對合法有效的仲裁裁決必須執行,否則,通過一方當事人的申請,會招致法院的強制執行。
(三)對人民法院的效力
仲裁協議對人民法院的效力表現為兩個方面:
1. 仲裁協議排除了人民法院對仲裁事項的管轄權。我國《仲裁法》第5條規定:「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仲裁協議無效的除外」。第26條規定:「當事人達成仲裁協議,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訴未聲明有仲裁協議,人民法院受理後,另一方在首次開庭前提交仲裁協議的,人民法院應當駁回起訴……」。這樣就是說當事人如協議選擇仲裁這一解決糾紛的方式,就意味著自願放棄了訴權。任何一方不得再就同一爭議向人民法院起訴,否則另一方可依雙方達成的仲裁協議予以抗辯,請求撤銷立案,或駁回起訴。仲裁協議實際上排除了法院對爭議案件的管轄權,從而保證了「有仲裁協議即不得訴訟」這一原則。
2.對仲裁裁決的強制執行只能由人民法院實施。人民法院對仲裁裁決內容強制執行的依據仍在於當事人之間有有效的仲裁協議。故而對法院的該職責,仍應認為是仲裁協議的效力之一。
(四)仲裁條款的獨立性
仲裁條款的獨立性,是指仲裁條款雖然作為主合同的一部分,但其在性質上,效力上均獨立於主合同。其效力有獨立的確定性,不受主合同變更、解除、終止、無效等情形的影響。在此必須注意,仲裁條款的獨立性僅適用於合同中的仲裁條款,因為該仲裁條款是仲裁協議的形式之一,其本身就是一個合同,所以才有相對於主合同是否獨立的問題。
1.仲裁條款的獨立性表現在兩個方面
① 性質上的獨立性。盡管仲裁條款是主合同的一部分,但其性質與主合同其他條款的性質截然不同。具體說,主合同是規定當事人雙方實體權利,義務的協議,是實體性質的;而仲裁協議是關於當事人選擇仲裁方式解決其爭議的協議,是程序性質的。所以,它和主合同是平行的,二者可以分離。
② 效力上的獨立性。即仲裁條款雖然載於合同之中,但其效力並不因合同其他條款效力的終止而終止。仲裁條款本身有獨立的有效要件,仲裁條款的效力具有獨立性的原因在於,仲裁協議是當事人選擇仲裁方式解決糾紛的協議,是作為救濟手段出現的,其目的在於解決因主合同其他條款而產生的爭議。也就是說,仲裁協議是一種關於主合同的結果事項的條款,它在約定的仲裁事項出現時才可能發揮作用。所以,它不因主合同失效而失效,反而因滿足了其所附的停止條件而得以實施,發揮作為救濟手段和解決糾紛的程序的作用。(見我國《仲裁法》第19條、《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仲裁規則》第5條規定)。可見我國也承認仲裁協議的獨立性。
(五)仲裁協議的無效
依據我國《仲裁法》第17條規定、第18條規定,結合民事訴訟法等相關法律規定,可歸納出仲裁協議有如下無效的情形:
①因主體要件不合格而無效。主體要件指簽訂仲裁協議的當事人要有締結協議的資格和能力。一是要求締結仲裁協議的當事人必須具有完全的民事行為能力。二是仲裁協議的雙方當事人必須與協議仲裁的糾紛有直接利害關系。
②因意思表示要件不合格而無效。意思表示要件是指,訂定仲裁的意思表示必須是真實的。具體說來,仲裁協議的內容必須是雙方當事人在平等、自願的基礎上達成的真實意思表示。
③因內容要件不合格而無效。仲裁協議在內容上要求法定內容健全、不違法、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
④因不符合仲裁協議的形式要件而無效。在我國,仲裁協議必須具備書面形式,如仲裁協議是口頭等非書面形式達成的,則不能生效。
綜上,當事人間的仲裁協議要產生完全的預期法律效力,就必須同時具備主體、意思表示、內容、形式諸方面的要件。如果其中有一個或多個要件存在瑕疵,都有可能導致仲裁協議無效。
(六)仲裁協議效力的認定
仲裁協議雙方當事人一旦發生糾紛,難免對仲裁協議產生異議,即對仲裁協議是否存在,是否有效產生不同的看法,這就會圍繞對仲裁協議效力的認定產生一系列的問題。
1. 效力認定機構
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產生爭議時,究竟應該由哪個機構來進行裁決?筆者認為對此問題應該分國內仲裁和國際仲裁兩種情形進行分析。
首先,在國內仲裁中,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二十條的規定,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委員會做出決定或者請求人民法院做出裁定。一方請求仲裁委員會做出決定,另一方請求人民法院做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由此可知,在國內仲裁案件中,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爭議時,可以請求仲裁委員會做出決定或者請求人民法院做出裁定。當雙方同時分別向仲裁委員會和人民法院提起請求時,由人民法院對仲裁協議的效力做出裁決。
其次,在國際商事仲裁中,雙方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產生爭議時,國際上一般由仲裁機構、仲裁庭或司法機關來認定仲裁協議的效力。倫敦國際仲裁院仲裁規則第十四條第一款:仲裁庭有權對其本身的管轄權作出決定,包括對有關仲裁協議的存在或有效性的異議作出決定。為此,構成合同一部分的仲裁條款應被看作是獨立於合同其他條款之外的協議。仲裁庭作關於合同無效的決定依法律不應引起仲裁條款無效的結果。這一規定推動形成了一個重要的原則即所謂管轄權-管轄權原則 . 該原則也被主要的國際商事仲裁機構及其所在國接受,成為現代國際商事仲裁法的一個重要原則。與此不同的是,在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最高人民法院作出的關於確認仲裁協議效力幾個問題的批復中規定: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一方當事人申請仲裁機構確認仲裁協議效力,另一方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確認仲裁協議無效,如果仲裁機構先於人民法院接受申請並已作出決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仲裁機構接受申請後尚未作出決定,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同時通知仲裁機構終止仲裁。由此可知,在對仲裁協議的效力認定上,中國的仲裁委員會有裁決的權利。這於國際上通行的有仲裁庭裁決的方法不同。比較分析之可以發現中國的規定不合理,因為仲裁委員會不審理案件卻代替仲裁庭決定仲裁協議的效力。此時當事人無法自主決定仲裁員,難免會產生不公正的感覺。因此建議在修改仲裁法時,應該將決定權歸還給仲裁庭。
最後,無論是由仲裁委員會決定還是由仲裁庭決定仲裁協議的效力,都離不開司法機關的制約。
我國仲裁法第20條規定:「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或者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一方請求仲裁委員會作出決定,另一方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應當在仲裁開庭首次開庭前提出」。換句話說,仲裁協議效力的認定有兩個主體:一為法院,二為仲裁機構。仲裁機構和人民法院都有對仲裁協議效力的確認權,二者沖突時,由人民法院進行確認。
2.仲裁協議異議的情形
一是對仲裁協議是否存在的異議。如果仲裁協議不存在,那麼,當然就無效力可言。
二是對仲裁協議是否有效的異議。即雙方對仲裁協議的客觀存在都予以承認,但一方認為仲裁協議不符合有效要件,是無效的。相反,另一方認為仲裁協議合法有效,這種異議,多是圍繞意思表示是否真實這一要件,是一種對抗性的異議。
仲裁協議是一種合同,以其是否有效為焦點的爭議實質是一種合同爭議,對這種爭議的處理,有的國家通過異議程序解決,有的國家則要求當事人按合同糾紛向法院起訴,由法院判決。根據我國《仲裁法》第30條的規定,我國是將其作為程序問題通過異議程序解決。
3.仲裁協議效力異議提出的條件
據我國《仲裁法》第20條規定,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提出異議,應符合三個條件:
第一,仲裁協議效力的異議必須由當事人自己提出,他人無權提出。當事人一方對仲裁協議有異議的,由一方提出;雙方對仲裁協議均有異議的,雙方均可以提出異議。當事人亦可以依法由其代理人提出異議。除此之外,非當事人、仲裁機構等都不能對仲裁協議提出異議。
第二,須向仲裁委員會或人民法院提出。
仲裁協議的效力異議應向受理當事人仲裁申請的仲裁委員會提出,或向上述仲裁委員會所在地人民法院提出。當仲裁機構和人民法院對仲裁協議效力的確認權出現沖突時,應由司法機關享有管轄權。
第三,應在仲裁庭首次開庭前提出。
4.對仲裁協議的認定,當事人對仲裁協議效力提出異議後,仲裁機構或人民法院會作出怎樣的認定?對仲裁協議的認定會產生什麼樣的法律後果?
首先:對仲裁協議效力的認定會有四個不同方面的認定:一、認為仲裁協議完全具備有效要件的,駁回異議;二、認為仲裁協議的要件瑕疵會導致仲裁協議自始無效的,裁定仲裁協議無效;三,認為仲裁協議存在可以補救的瑕疵的,要求當事人補正,當事人不願補正或補正不成的,裁定仲裁協議無效;四,認為仲裁協議的意思表示要件有重大誤解等瑕疵,因此可以撤銷的,責令可以行使撤銷權的一方決定是否撤銷該仲裁協議,如果撤銷,則裁定協議無效,反之,裁定駁回異議。
其次,對仲裁協議的效力認定不同,會導致兩種法律後果。一、對確認有效的仲裁協議,仲裁庭應受理當事人提出的仲裁申請,並予以審理、裁決,人民法院對該案無管轄權;二、對確認無效的仲裁協議,除非另達成仲裁協議,否則當事人只能就其爭議向人民法院起訴。
仲裁委員會或人民法院一旦對仲裁協議效力作出認定,哪一方當事人都不能對仲裁協議的效力再次提出異議,仲裁委員會或人民法院對此不再受理。
三、關於仲裁協議效力確認存在的問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仲裁法》第二十條的規定,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的,可以請求仲裁委員會做出決定或者請求人民法院做出裁定。一方請求仲裁委員會做出決定,另一方請求人民法院做出裁定的,由人民法院裁定。在具體運用中過程中可能會產生下面幾個疑問:對仲裁協議的效力,基層人民法院是否有確認權?人民法院確認仲裁協議效力案件的程序應如何規定?
對於第一個問題,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提出異議由哪一 級人民法院管轄問題的批復》規定:「當事人協議選擇國內仲裁機構仲裁後,一方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請求人民法院作出裁定的,由該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當事人對仲裁委員會沒有約定或者約定不明的,由被告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管轄。」該司法解釋明確規定對仲裁協議效力享有確認權的只能是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中級人民法院或者被告所在的中級人民法院,即只能是中級人民法院,不包括基層人民法院。但是這樣的規定卻與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46條規定不符,該條規定「當事人在仲裁條款或協議中選擇的仲裁機構不存在,或者選擇裁決的事項超越仲裁機構許可權的,人民法院有權依法受理當事人一方的起訴。」可知基層人民法院有權受理應仲裁協議無效而無法仲裁的案件。此時兩個規定將確認仲裁協議效力和受理案件的法院區分出來,帶來不便。從比較法上看,《日本新民事訴訟法》第805條[關於仲裁程序的訴訟管轄法院]第1款規定,關於仲裁協議消滅事項,由仲裁協議所指定的簡易法院或地方法院管轄。在沒有該項指定而主張裁判上的請求時,應由管轄的簡易法院或地方法院管轄。 所以應該賦予基層人民法院裁決仲裁協議效力的權力。
對於第二個問題,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確認仲裁協議效力幾個問題的批復》第3條的規定,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一方當事人申請仲裁機構確認仲裁協議效力,另一方當事人請求人民法院確認仲裁協議無效,如果仲裁機構先於人民法院接受申請並已作出決定,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仲裁機構接受申請後尚未作出決定,人民法院應予受理,同時通知仲裁機構終止仲裁。以及同法第4條的規定,一方當事人就合同糾紛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申請仲裁,另一方當事人對仲裁協議的效力有異議,請求人民法院確認仲裁協議無效並就合同糾紛或者其他財產權益糾紛起訴的,人民法院受理後應當通知仲裁機構中止仲裁。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仲裁協議有效或者無效的裁定後,應當將裁定書副本送達仲裁機構,由仲裁機構根據人民法院的裁定恢復仲裁或者撤銷仲裁案件。人民法院依法對仲裁協議作出無效的裁定後,另一方當事人拒不應訴的,人民法院可以缺席判決;原受理仲裁申請的仲裁機構在人民法院確認仲裁協議無效後仍不撤銷其仲裁案件的,不影響人民法院對案件的審理。可見,法律並未明確規定處理該類案件的程序,造成了司法實踐中的混亂。筆者認為,應當制定仲裁協議確認案件的獨立程序制度,即當事人向仲裁委員會所在地的基層人民法院提起仲裁協議有效、無效的確認之訴,對方當事人進行答辯。人民法院適用簡易程序進行書面審理,無須開庭。必要時可進行聽取雙方當事人的意見。實行二審終審制。
綜上,人民法院確認仲裁協議的效力是有法律依據的。但是,確認仲裁協議效力案件的具體程序是什麼?目前尚無明文規定。必竟對仲裁協議效力的認定所依據的《仲裁法》中無確認程序的規定,此類案件也不等同於普通民事案件中的確認之訴。因此,有待完善。

㈨ 我國勞動合同法在立法過程中的爭議焦點是

具體做法可向當地12333勞動熱線電話咨詢。

熱點內容
婚姻法司法解釋二十四 發布:2025-05-24 22:28:46 瀏覽:689
遼寧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 發布:2025-05-24 22:26:25 瀏覽:563
山西省抗震設防條例 發布:2025-05-24 22:20:28 瀏覽:188
涪城法院王 發布:2025-05-24 22:14:22 瀏覽:379
重復付款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24 22:08:40 瀏覽:253
公司法集團公司 發布:2025-05-24 21:59:16 瀏覽:873
刑法學簡述題 發布:2025-05-24 21:56:21 瀏覽:659
秦國刑法 發布:2025-05-24 21:31:24 瀏覽:95
2014年新婚姻法 發布:2025-05-24 21:31:14 瀏覽:108
公司法二百一十一條 發布:2025-05-24 21:30:34 瀏覽: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