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轉移

合同法轉移

發布時間: 2020-12-29 03:15:40

合同法 第一百三十四條 標的物所有權轉移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一百三十四條當事人可以在買賣合同中約定買受人未履行支付價款或者其他義務的,標的物的所有權屬於出賣人。

❷ 合同法中針對債務轉移條款有何規定

《合同法》規定,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內人的,應當經容債權人同意。所謂合同義務的轉移,指基於當事人協議或法律規定,債務人將債務轉移給第三人,由第三人取代債務人地位成為新債務人而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情形。一、合同義務轉移制度具有以下法律特徵:(一)債務是可以轉移的,但必須由當事人親自履行的債務不能轉移;(二)約定債務轉移的以債權人同意為必要條件;(三)產生了新的合同關系,債務轉移前之合同關系消滅,債務轉移後的合同關系產生;(四)合同主體已經變更,第三人成為合同當事人。二、合同義務轉移包含著兩種形態:(一)將合同義務全部轉讓給第三人,即債權人或者債務人與第三人之間達成債務轉讓的協議,由第三人取代原債務人承擔全部債務,原債務人已經脫離了原來的合同關系。這種通常被稱為「免責的債務承擔」。(二)合同義務部分轉讓給第三人,則通常被稱為「並存的債務承擔」,是指原有債務人並沒有脫離原有合同關系,而由第三人加入合同關系,與原債務人一起共同向同一債權人承擔合同義務。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八十四條【債權人同意】債務人將合同的義務全部或者部分轉移給第三人的,應當經債權人同意。

❸ 合同法規定不可以轉移的債務的情形有哪些

在一些有關商業的電視劇中,我們會看到或者聽到合同債務,合同債務轉移這樣的詞。對於不是很了解這方面內容的人來說,或許就只是一個名詞,但是什麼是合同債務轉移呢?合同債務轉移需要具備什麼條件呢?律師365小編整理了相關資料,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債務,履行,債務人,合同,債權人,當事人
合同債務轉移
某公司與甲(個人)共同出資建立乙公司(有限責任公司),其中甲出資沒有及時到位,但甲對丙公司擁有債權,甲便要求丙公司替其向乙公司償還該筆出資,因該出資款一直沒有到位,故乙公司解散。在清算時甲卻以債務轉移為由,要求乙公司退還其出資額,由於當初甲出資並沒有到位,乙公司不可能退還其出資,故而產生訴爭。
在該案中,涉及到合同法中第三人代為履行問題,這與合同法中規定的債務轉移有容易混淆之處,在此我想與大家談談兩者的區別。
一、什麼是第三人代為履行,合同法第六十五條規定:「當事人約定由第三人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的,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由該條規定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第三人代為履行,是指第三人依照合同當事人約定由其向債權人履行債務。第三人不履行債務或者履行債務不符合約定的,債務人應當向債權人承擔違約責任。由此可知,其法律特徵如下:
1、第三人替債務人代為履行是一種形成權,其意思表示具有單方性,也就是說,只需第三人單方面表示其願意代替債務人清償債務即可產生效力。
2、第三人不是合同當事人,無需在該合同上簽字或蓋章。
3、合同中當事人的約定對第三人不具有拘束力,第三人可以同意履行,也可以拒絕履行。當第三人拒絕履行或履行不符合約定時,由債務人承擔履行或違約責任。
4、合同中當事人的約定對債權人具有拘束力,即第三人一旦同意履行,應視為債務人的履行,債權人不得拒絕。
合同債務轉移需要具備的條件

1、要有有效債務的存在,這是合同債務移轉的前提條件。
如果合同自始無效或者債務移轉時已經曉美,即使當事人就此訂立債務移轉協議,也不會發生法律效力了。因為債務已經消滅,就無所謂債務移轉了。
2、被移轉的合同債務沒有禁止轉移的約束。
法律規定不可轉移的債務、當事人約定不可轉移的債務以及其他不宜轉移的債務,不能成為合同移轉的標的。
3、債務移轉還要取得債權人的同意。
因為債務是一種特定的義務,義務人必須履行,不同債務人的信用、償還能力是有區別的。如果債務未經債權人同意就轉移到一個信用差、償還能力差的人手裡,債權人的權利就難以得到實現。因此,合同債務轉移要取得債權人的同意,方才生效。
從上述內容看,債務的轉移並不是只要債務人、債權人與債務受讓方同意即可,還需要被轉移的債務沒有被禁止轉移的限制。只有符合上述三個條件,債務的轉移才能夠成立並且生效。
通過以上與律師365小編一起了解了有關合同債務轉移,以及合同債務轉移需要具備什麼條件方面的資料,對於這方面的內容,我們有一個基本的了解。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有關合同債務轉移以及其需要具備什麼條件上的法律問題,可以咨詢律師365,尋求律師的幫助,律師會全力的解決您的疑惑,實際的解決您想了解的法律問題。

❹ 合同法債權債務轉移問題

你在債權轉移時已經將有關情況告知丙,同時徵得其同意了。

❺ 合同法轉移財產界定撤銷權

【合同撤銷權】撤銷權成立的要件。
為什麼要在《合同法》中設立撤銷權?就是因為實踐中嚴重存在著債務人為逃避債務而隱匿資產或者與第三人通謀而轉移財產的行為,造成債權人「討債難」的現象,這就是撤銷權的立法基礎。
撤銷權是要想成立,必須具備主、客觀要件,對於無償行為,僅需滿足客觀要件即可成立撤銷權,而對於有償行為,撤銷權的成立除具備客觀要件外,還須具備一定的主觀要件。
1、撤銷權的客觀要件:(1)必須有債務人的行為即行使撤銷權須有債務人減少其財產或增加其財產負擔的行為。如甲向乙借款十萬元整,到期後稱無錢而不履行還款義務,乙通過調查後得知甲卻於近日將自己價值十餘萬元的桑塔納轎車無償地贈與一朋友丙,那麼,這種贈與行為就屬於債務人減少其財產的行為。另外,還有債務人主動放棄到期債權的行為,以及減價出售屬於自己的財物等行為,均屬於債務人減少其財產的行為。債務人增加其財產負擔的行為,如債務人為第三人提供擔保的行為,若第三人欠他人款到期不能清償的話,那麼擔保人就會有負連帶責任的情況存在,明顯地上述債務人的擔保行為就是為自己增加了財產負擔的行為。在一般情況下,只有債務人的無償行為或者非對待給付行為才會導致債務人財產的減少。撤銷債務人的無償行為僅僅使受益人失去無償所得的利益並沒有損害到其既有的利益,因此法律應當保護債權受到危害的債權人。但是也有一些例外,如對物品的毀棄行為,收養行為以及在關於婚姻方面的行為,還有以禁止扣押的財產或權利為標的物的行為均不屬於撤銷權的標的。(2)債務人的行為危害了債權。由於債務人的行為導致其責任財產減少,從而造成債權人的債權無法實現或者債權人的債權不能獲得足額補償,危害到了債權人的利益,債權人可行使撤銷權。債務人的財產既使減少了,但不影響債權人債權的完全實現,債務人的行為危害不到債權,債權人也不能行使撤銷權。(3)債權人的債權已經有效成立並繼續存在,對於無效的債權或不成立的債權,從成立之日起就無效或根本就不成立,因而不存在撤銷權問題,因此,如果債權並未依法成立或法律不予認可或者已經超過時效的債權,債權人均不得行使撤銷權。《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75條規定:「撤銷權自債權人知道或應當知道撤銷事由之日起一年內行使,自債務人的行為發生之日起五年內沒有行使撤銷權的,該撤銷權消滅」。A、對於已過時效的債權,債權人雖然有債權存在。但是已經喪失了勝訴權,債權人不得行使撤銷權,否則耗費不必要的時間、精力、經濟上損失更大並徒增訟累。B、債權並未依法成立,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並不發生債權債務關系,債務人的行為只要不損害他人的利益,法律不能限制債務人權利的行使,債權並不存在,債權人不得行使撤銷權。C、對法律不予認可的債權。如由於債權人與債務人之間參與賭博而形成的債權債務關系,我國法律是不予保護,不予認可的,二者雖有事實上的債權債務關系,但法律不賦予強制執行力,債權人也不能行使撤銷權。因此只有債務人的損害行為發生於債務成立之後同時該債權須有效成立並繼續存在,債權人行使撤銷權才會成為可能。
債權人行使撤銷權,除具備了一定的客觀要件外,對於有償行為,還要具備一定的主觀要件,撤銷權才可成立。若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並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這種行為是有償行為,法律就要求考慮當事人的主觀態度。

2、撤銷權的主觀要件:有償行為的撤銷於客觀要件外尚須有債務人及受益人均存在惡意。若僅債務人有惡意而受益人為善意的則債權人不能行使撤銷權,否則會直接損害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也會引起不必要的矛盾糾紛。因此我們要弄清什麼是債務人的惡意,什麼是受益人的惡意。(1)債務人的惡意是指其行為時明知其行為可能造成或加重其本身的償債能力的喪失,從而損害債權的主觀心理狀態。債務人的惡意以行為時為准。比如債務人隱匿、私分、毀損拋棄財產的行為,那麼通常情況下,怎樣才能證明債務人行為是否存惡意呢?它適用推定原則即債務人明知其財產已不足清償全部債務而為財產減少行為的,可推定為惡意行為。(2)受益人的惡意:受益人分直接受益人和轉得人。直接受益人指依債務人的行為直接取得利益的人。轉得人指由直接利益人處承受詐害行為標的物或權利的人。受益人在取得一定財產或利益時,已經知道債務人所實施的處分財產的行為有害於債權人的債權即是受益人惡意。若受益人於受益後才知道債務人所實施的處分財產的行為有害於債權人債權的,債權人不能行使撤銷權。在僅有直接受益人存在而無有轉得人的情況下,只要是證明受益人為惡意的,撤銷權即可行使。

綜上所述,債權人要行使撤銷權,要分清債務人的行為是無償行為,還是有償行為,只有同時或單獨具備一定的主觀和客觀要件,撤銷權才能成立。

❻ 我國合同法規定一般情況下,標的物的所有權何時轉移

動產交付轉移,不動產登記轉移。

合同法第133條規定
:「標的物的所有權自標的物交付時起轉移,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

❼ 中國法律如何規定所有權轉移

所有權的轉移,首先涉及到所有權的問題:《合同法》規定:買賣合同是指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給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而所有權,《物權法》中,是物權的一種,《物權法》規定:物權法是指權利人依法對特定物享有直接支配和排他的權利,包括所有權、用益物權和擔保物權。《物權法》進一步規定:所有權,是指所有權人對自己的不動產和動產,依法享有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即所有權是權利人對於某特定貨物依法佔有、使用、收益和處分的權利。
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所有權轉移的原則:一是所有權按照當事人約定轉移,可稱為「約定轉移原則」二是在缺乏明確約定時,所有權在交付時轉移,可稱為「交付轉移原則」。同時,還對所有權在某特定情況下的轉移時間和方式作出了強制性規定,可稱為「法定轉移原則」。該原則當然在效力上優先於交付轉移原則。
普通法國家的《貨物買賣法》提供了在五種特定情況下認定當事人就財產轉移的共同意思的標准,即設立了在缺乏明確意思表示時如何認定當事人默示的標准:
1、當事人就處於可交付狀態的特定物簽訂無條件買賣合同的,所有權在合同簽訂時轉移到買方,且與具體的貨物交付時間和價款交付時間無關。
2、如果買賣特定物的合同約定賣方必須履行特定義務使該貨物處於可交付狀態的,所有權在賣方履行了特定義務且買方也知道賣方的履行情況時轉移。
3、如果買賣已處於交付狀態的特定物的合同約定,賣方必須履行特定義務以確定合同的具體價格的,所有權在賣方履行了此特定義務且買方已知道賣方的履行情況時轉移。
4、如果賣方以「買方認可」或「售後付款」的方式將貨物在沒有簽訂合同前先交付給買方的,所有權在發生下列情況時轉移:(1)買方向賣方明確表示認可或接受,或以其他行動接受該交易;(2)買方未明確表示認可但也未退貨或拒絕,而賣方規定的退貨期限或合理期限已屆滿的。
5、如果合同涉及非特定物的買賣,只有在非特定物按照雙方同意的方式和時間被無條件的劃撥為特定物時所有權才發生轉移。
普通法將以上情形視為確定當事人模式意思的方式,故無須援用「法定轉移原則」,而如果中國法也就作出類似規定,則就會成為我國《合同法》所承認的法定轉移原則的體現。

❽ 合同法所有權轉移和風險承擔!

(2006年)甲、乙來簽訂貨物源買賣合同,約定由甲代辦托運。甲遂與丙簽訂運輸合同,合同中載明乙為收貨人。運輸途中,因丙的駕駛員丁的重大過失發生交通事故,致貨物受損,無法向乙按約交貨。下列哪種說法是正確的?

A.乙有權請求甲承擔違約責任

B.乙應當向丙要求賠償損失

C.乙尚未取得貨物所有權

D.丁應對甲承擔責任

正確答案

A

答案解析

《合同法》第121條規定,當事人一方因第三人的原因造成違約的,應當向對方承擔違約責任。當事人一方和第三人之間的糾紛,依照法律規定或者按照約定解決。甲不能向乙按約履行義務是由於丙的原因,但是甲仍應承擔違約責任。乙和丙之間沒有直接的法律關系,基於合同的相對性,乙不能要求丙承擔賠償責任。甲在向乙承擔違約責任後,可向丙要求賠償,由於丁是丙的工作人員,因此丁不對甲承擔責任,而應由甲直接向丙主張。此外,標的物所有權自交付時轉移,在代辦托運的情況下,貨物交承運人即為交付,所以乙已經取得貨物所有權。綜上所述,本題的正確選項是A.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重審程序 發布:2025-05-25 03:12:27 瀏覽:470
法律咨詢步驟 發布:2025-05-25 03:06:15 瀏覽:284
刑事訴訟法3條 發布:2025-05-25 03:03:58 瀏覽:469
哪些療法治療癲癇 發布:2025-05-25 03:02:19 瀏覽:707
美國移民律師 發布:2025-05-25 02:49:12 瀏覽:60
依法治國保證的是什麼 發布:2025-05-25 02:37:13 瀏覽:892
當婚姻遇上婚姻法 發布:2025-05-25 02:20:46 瀏覽:945
司法之都 發布:2025-05-25 02:17:14 瀏覽:591
服務協議有法律效力 發布:2025-05-25 02:17:09 瀏覽:391
勞動法員工事假工資 發布:2025-05-25 02:08:58 瀏覽: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