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古代婚姻法

古代婚姻法

發布時間: 2020-12-29 04:55:34

A. 古代提倡晚婚,為什麼還有20歲不到就結婚了

婚姻法》第6條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晚婚晚育應內予鼓勵。"
為尊重少數民族的風容俗習慣,現行《婚姻法》規定,民族自治區可以根據本民族實際情況,對法定婚齡作變通規定。 婚姻法規定的婚齡具有普遍的適用性,但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法律也允許對婚齡作出例外規定。比如考慮我國多民族的特點,婚姻法第五十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目前,我國一些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機關對婚姻法中的法定婚齡作了變通規定。比如新疆、內蒙古、西藏等自治區和一些自治州、自治縣,均以男二十周歲,女十八周歲作為本地區的最低婚齡。但這些變通規定僅適用於少數民族,不適用生活在該地區的漢族。

B. 婚姻家庭法核心期刊有哪些現代法如何應對多妻制的古代

「應對」的基本含義是:酬對;對答。後引申為:採取措施、對策以應付出現的情況。
從沒版讀過「婚權姻家庭法核心期刊」(也不知有沒有這本刊)。但作為當代的我們,無需去應對「多妻制的古代」。

現行《婚姻法》第二條非常明確: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也就是說,中國在婚姻問題上,實行的是一夫一妻制。現代中國,又何需去「應對多妻制的古代」?莫非「多妻制」又在當代中國沉渣泛起?如果說沒有泛起,又何需應對呢?
希望我的回答能讓你意識到些什麼。

C. 十五種中國古代的婚姻法

中國古代「重刑輕民」「民刑不分」「禮法並用」,所以中國古代沒有單行的民法,更何談婚姻法了,寥寥的幾條散見於各朝立法,更准確的說見於早期的立法。

D. 古代的婚姻法(皇宮)

在中國歷史上,不同朝代有著不同的後妃制度,那麼,皇帝身邊的女人到底有多少?她們的人生命運會是什麼?是什麼導致了後妃之間爭權奪利,甚至是互相殘殺?古代的後妃制度,引發了多少宮廷之亂?清華大學法學院教授張銘新引領我們跨越法制的傳統與現實,「話說古代婚姻法」法律講堂即將播出。

各位朋友,大家好!談到古代的婚姻制度,許多朋友往往會聯想到熱播中間的帝王題材和宮廷題材的影視作品。在那些作品裡面,經常會看到,帝王的後妃如雲,以及後妃之間相互爭斗的故事。那麼在古代社會,後妃制度到底是一種什麼樣的制度?它的實際情況是怎麼回事呢?我們今天就談一談古代的後妃制度。

我們前面曾經提到過漢高祖劉邦,呂後給劉邦生了兩個孩子,一男一女,兒子叫做劉盈,就是以後的漢惠帝。劉邦做了皇帝以後,有很多的嬪妃,其中他特別喜歡一個戚姬,也就是戚夫人,而且這個戚夫人還給他生了一個兒子,叫做劉如意,被封為趙王。以後劉邦在每次出去征戰的時候,身邊往往都帶上戚夫人,而讓呂後在家留守,這樣他和戚夫人的關系就越來越密切,而和呂後的關系就越來越冷淡。

(影視同期:

劉邦:朕以為,盈兒的個性優柔寡斷,將來恐怕很容易為人所騙,失去了江山啊。

戚姬:既然如此,就請皇上立如意為太子。

劉邦:可事情並非如此簡單啊,這要朝中大臣都同意了才行。

戚姬:皇上說一不二誰敢反對啊?!除非是太後。

劉邦:我想她不會吧。)

那麼這個事情被呂後察覺以後,呂後就感到了很大的危機。

(影視同期:

呂後:真是越來越大膽,竟然慫恿皇上改立太子,那我母子還有容身之地嗎?)

後來劉邦的謀士張良就給呂後出了個主意,說是當時有四個很有威望的老人,叫做「商山四皓」劉邦是曾經請過他們出山,是被他們加以拒絕的。張良說,你想辦法把這「商山四皓」請出山來,事情就會有所轉機。呂後按照張良的主意就想方設法的把這「商山四皓」請到了太子身邊。有一次聚會,劉邦看見太子的身後站著四個老頭兒,一問才知道,這就是「商山四皓」,劉邦非常地感嘆說,連我自己請不來的人,竟然讓太子請到了身邊,看來廢掉這個太子是沒有希望了。戚夫人聽到廢立太子無望,感到前途非常艱辛、失聲痛哭。

以後劉邦死了,呂後就開始報復這個戚夫人,她把戚夫人放入罪犯的隊伍,讓她成天服苦役。她就籌劃著把這個趙王劉如意招到宮中加以殺害。漢惠帝劉盈,察覺到了他母親的意圖,親自到郊區去把劉如意接到宮中,而且和趙王劉如意形影不離,不給呂後下手的機會。可是後來有一天早上起來,這個惠帝劉盈出去打獵,趙王劉如意,因此年齡比較小貪睡沒起來,就利用這樣一個時間差,呂後一杯毒酒,毒死了劉如意。把劉如意毒死以後,她就對戚夫人下手,砍掉了戚夫人的雙手雙腳,挖去了她的眼睛,弄啞了她的喉嚨,弄聾了她的耳朵,把她放在豬圈裡面,稱作「人彘」,這個「彘」就是豬的意思,「人彘」就是人豬。後來她竟然把這個漢惠帝劉盈叫來,看這個人彘,劉盈一看大驚失色,一病不起,病了有一年的時間,後來他讓人轉告呂後,說你做的這種事情,簡直就不是人能夠做出來的,有這樣的太後,我還管理什麼國家事務!從此以後,借酒澆愁,不理政務,這個漢惠帝劉盈死的時候,年僅22歲。

那麼我在這里不去評價呂後的功過是非,我在這里講這個故事,只是想說明,你看劉邦作為一個皇帝,他有後有妃,我們也可以看到,在後妃之間為了權力、為了地位,在劉邦生前就曾經明爭暗鬥,劉邦死後,雙方的矛盾發展到尖銳化、白熱化的程度,最後呂後採取了嚴厲的報復措施。那麼在皇帝身邊,展開的這些個陰謀和爭斗,根本的原因在哪兒呢?應該說根本的原因就在於皇帝可以佔有許多的女人,就在於傳統的後妃制度。

串片一:

戚夫人的悲慘命運另人嘆息,她成為與呂後爭奪政治權利的犧牲品,在皇帝的後妃中只有皇後才是皇帝的惟一正配,因此皇後的寶座成為眾嬪妃爭奪的目標,那麼在有的朝代,皇帝為什麼會有幾位皇後呢?皇後都負有什麼樣的職責?「話說古代婚姻法」法律講堂正在播出。

一個皇帝出現幾個皇後大體是因為這么幾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皇後去世,原來的皇後死了,當然他需要重新冊立一個皇後。第二個原因就是皇帝死後追認皇後。第三種就是廢掉舊的皇後,冊立新的皇後,在歷史上廢掉皇後的事情是不斷出現過的,清朝入關以後的第一位皇帝就是順治皇帝福臨,順治皇帝14歲結婚,當時的第一個皇後是攝政王多爾袞一手操辦的,而順治本身和多爾袞之間存在著矛盾,另一方面他也很不喜歡這個皇後,他認為這個皇後有兩大缺點,一個就是妒忌,第二個就是追求奢華,他就主張要廢掉這個皇後,他的意思表示出來以後,輿論大嘩,很多大臣紛紛地勸阻,在他的堅持之下,只好廢掉了這個皇後,把她廢為「靜妃」放入了側宮,然後又冊立了一個新的皇後,冊立了第二個皇後以後,順治仍然對她不滿意,認為這個皇後老實倒是老實,但是太無能,可是這個時候他想廢後也沒有那麼大的膽量了,他身邊有一個妃子就是董鄂妃,後來被封為貴妃,他對這個董鄂氏是非常衷情的,但是董鄂氏享年不永,不久就死去了,因為董鄂之死對順治的精神打擊也是很大的。董鄂氏一死,他又把她追封為他的皇後。以上我們就說皇後她的三種冊立的情況。

不管是怎麼冊立,冊立皇後都是一件國家重大事務。要履行非常隆重的程序,非常隆重的禮儀。比如按照清朝的規定,在冊立皇後的前一天,皇帝本人或者派他的代表要祭告天、地、太廟和社稷的。第二天正式冊立的時候,要給皇後頒發「金冊」和「金寶」,所謂金冊就是冊立的文書,所謂金寶就是皇後的印章。有了金冊和金寶,這個皇後就算有了正式的身份證明,皇後也就名正言順了。那麼作為皇後應該說她的職能,一方面是統領後宮,管理所有的嬪妃、管理宮內的事務。那麼對外她就要母儀天下,做全國婦女的表率,有一些皇後還曾經發表過一些文書、文告、文件、文章之類的,都是頒行全國的,是全國婦女的行為准則、行為規范。

串片二:

在古代宮廷中,皇帝身邊除了皇後還有大量的嬪妃,「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之說是否准確?皇帝身邊到底有多少女人?隋煬帝後宮十萬的說法是真是假?「話說古代婚姻法」法律講堂正在播出。

對於古代的後妃還有一種「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的說法,應該說,所謂「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也是一種概括的提法,並不是什麼確切的數字。在歷朝歷代,皇帝嬪妃的數量都是不完全相同的,那麼我們現在講到「三宮六院」往往是指明清故宮的建制。按照隋唐的規制,皇帝的嬪妃是120個,到了明朝,把它減為80個,到了清朝大家看,清朝每個皇帝的嬪妃數目都很不相同,康熙皇帝有嬪妃50多個,以「十全老人」自居的乾隆皇帝弘歷,他一生有嬪妃40個,而到了光緒皇帝載湉那裡,他只有一後二妃,就是珍妃和瑾妃。

嬪妃的來源主要是從民間或者貴族裡面選拔,是通過采選的手段,應該說歷代如此,比如在清朝就有選秀女的程序,但有的時候,一些個別的嬪妃也是籍沒而來的,也就是說,她的父兄犯了罪,受到處罰,那麼他的家屬受到連累,被籍沒為國家的奴隸,有時候被帝王看中就成了嬪妃,比如在三國時期,吳國的孫權,他的潘夫人,就是因為父親犯罪被處了死刑,她被籍沒進宮,後來被孫權看中,又替孫權生了一個兒子,叫做孫亮,就成了皇後。

有的人說隋煬帝的後宮有十萬人,唐玄宗後宮有四萬等等,應該說明一下,這里所謂數千、數萬指的都是後宮列女,並不是指的嬪妃。一個皇帝如果有成千上萬的小老婆,這是絕對不可想像的,不可思議的,實際上也是不可能的,就是按照規制,那個120個、那個80個,往往很多也是形同虛設,所以這里講的後宮列女的總稱,實際上絕大多數指的都是替皇家服務的女性,就是我們常說的宮女,說到這個宮女還有一個故事,就是很有名的明朝的那個「壬寅宮變」,嘉靖皇帝叫做朱厚驄,崇信道教,一直在尋求長生不老之術,每天鑽研煉丹制葯,如何長生不老?有的道士就給他出主意,說是煉丹要用水,這個水最好就是早清晨的露水,他就命令身邊的這些宮女們,每天早上很早起床,去給他採集露水,如果完不成任務,還要遭受毒打責罵,所以這些宮女們非常辛苦,不堪忍受,其中有一個宮女叫做楊金英,由她帶頭,大家商量,索性把嘉靖殺了算了,結果有一天這幾個宮女就潛入了嘉靖皇帝朱厚驄的卧室,趁嘉靖睡熟的時候,用一根繩子就套在他的脖子上,可是忙中出錯,非常緊張,她們系了個死扣,怎麼勒也勒不死嘉靖皇帝,功敗垂成,這其中一個宮女慌了手腳就出去呼救了,後來皇後過來救了嘉靖皇帝一命,就把這些宮女都抓起來,最後都凌遲處死。所以我這里說這個故事的意思就是說,請務必把什麼數千、數萬後宮列女和那個嬪妃加以分別,不要認為這些都是皇帝的嬪妃。

串片三:

皇帝身邊的嬪妃無論是多是少,都有著嚴格的等級之分,各個朝代也都有不同的稱謂,她們級別的升降、人生的命運就掌握在皇帝的手中,武則天為什麼要親手掐死自己的女兒?古代的後妃制度摧殘了多少青春紅顏?「話說古代婚姻法」法律講堂繼續播出。

那麼在皇帝的嬪妃中間,不管是什麼幾十個、上百個等等,也都是有等級區別的,她們有分別不同的名號,比如說在秦漢時期,這些嬪妃分別叫做「夫人、美人、良人」等等等等,各種稱謂。再比如說,到了唐朝,就把最上等的嬪妃封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再下面還有一個層次,就分別叫做昭儀、昭容、昭媛之類,那麼到了明朝,他把這個主要的妃子,前面都冠以一個字,這就分別是八個字,「賢、淑、庄、敬、惠、順、康、寧」,清朝的制度又不一樣,把他的妃子分為貴妃、皇妃、妃、貴人、常在、答應等等名目。

應該看到,這個嬪妃制度是專制主義的產物,一個皇帝所以有後有妃,有大量的嬪妃,一方面的意義固然在於多多生育,繼承皇統,另一個方面也在於滿足皇帝個人的享樂,個人荒淫生活的需要,而這個嬪妃制度也不知摧殘了多少婦女。還是在唐朝白居易有一首詩,叫做《上陽人》,這個《上陽人》描述的就是被放在上陽宮的一個嬪妃的心情:紅顏暗老白發新,一閉上陽多少春,少亦苦老亦苦,少苦老苦兩如何?可以說是句句血淚。

當然另外一個方面,由於在專制主義制度之下,皇權至上,皇宮是權力的中心,因此嬪後妃之間往往會捲入到權力爭奪的漩渦之中,有的人被當做籌碼,有的人被當做工具,有的人因為自己的地位而使得自己的親屬取得了相應的職權,造成了外戚擅權,當然也有的後妃,直接捲入了殘酷的政治斗爭,有的也成了這種政治斗爭的犧牲品。

大家知道武則天14歲選入宮中,成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死了以後,她被送入感業寺為尼,唐太宗以後繼位的就是唐高宗李治,李治的皇後就是王皇後,那麼當時李治寵愛一個妃子,就是蕭淑妃,那麼在王皇後和蕭淑妃之間就存在著一個爭寵,一個爭奪的問題,王皇後為了使蕭淑妃不再得到李治的寵愛,就想了一個辦法,就是想到了武則天,因為武則天在做唐太宗的才人的時候,高宗李治對她就非常好感,王皇後就想法把武則天從感業寺里接出來,放到了高宗的身邊,被封為「昭儀」。最後她得到了高宗的寵愛,蕭淑妃失寵了,蕭淑妃失寵以後,武則天又把她的打擊矛頭對准了王皇後,她還有進一步的計劃。武則天給唐高宗李治生了一個女兒,高宗很喜歡自己這個小女兒,有一天,這個王皇後閑得無聊,跑到昭儀宮裡面去看這個女孩兒,見到王皇後來了,武則天故意躲開了,等到王皇後走了以後,武則天就生生地把自己的女兒掐死了,然而是說被王皇後所害。當然高宗李治就聽信了武則天的說法,因為母親不可能親自殺死她的孩子,肯定是王皇後下的毒手,因此就把王皇後廢掉了,廢為庶民,最後武則天成了皇後。當然在幾十年之後,武則天自立為女皇了。我們看在這樣一個故事裡面,這個王皇後的做法,也就是她企圖把後妃之爭轉變為嬪妃之間的爭奪。其結果聰明反被聰明誤,她遇到了一個更強的對手,因此,她中了武則天的計策,最終落為廢去後位,貶為庶民的下場。

好,各位朋友,我們今天簡單地講了一下古代的後妃制度,當然後妃制度是屬於皇帝一個人的專有制度

E. 中國婚姻法從古代到現代的相同點

最重要的是都是一夫一妻制

這里的妻指的是正妻

小妾之類的不是妻子

這個恐怕是很多人所不清楚的

F. 談談你對中國古代婚姻法中的"七去","三不去"的理解

「七出」「三不去」是西周時期中對於婚姻的解除所作的習慣性規定。正式歸入律法,是從唐代開始的。「七出」,是指丈夫可以以這七條理由休妻,「三不去」,是有這三種狀況的可以拒絕丈夫休妻。
「三不去」是作為「七出」規定的補充規范,但指出「惡疾及奸者不在此列」。也就是說,妻子若符合「七出」中的「有惡疾」及「淫」兩項,則不在「三不去」的保障范圍之內。另外,若有義絕的情形,法律規定雙方必須離婚,則「三不去」亦沒有保障。
從「七出三不去」可以窺見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維護的主要是男方的利益關系,從側面可以看出封建時期女性地位的不平等。雖然「七出」「三不去」是規定夫妻離婚所時所要具備的七種條件,但實際是當妻子符合其中一種條件時,丈夫及其家族便可以要求休妻。從七出和三不去的條件可以看出,婚姻的締結與解除和夫妻雙方的感情沒有任何關系,沒一條是有關感情的。因為古代婚姻是兩家之間的關系,不考慮當事人的感受,一不能自己做主,二不能在結婚前見面,只聽媒人說對方情況。婚姻的決定權在於父母,結婚、離婚都由父母說了算。可能正是由於這種不健全的婚姻制度,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當時一些愛情悲劇,比如說孔雀東南飛的悲愴凄婉。但是這三項規定主要是出於維護禮制的要求,在當時的封建社會對於婚姻關系,社會秩序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七出
第一、「不順父母」:亦即妻子不孝順丈夫的父母。大戴禮中所說的理由是「逆德」,在傳統中國,女性出嫁之後,丈夫的父母的重要性更勝過自身父母,因此違背孝順的道德被認為是很嚴重的事。
第二、「無子」:亦即妻子生不出兒子來,理由是「絕世」,在傳統中國,家族的延續被認為是婚姻最重要的目的,因此妻子無法生出兒子來便使得這段婚姻失去意義。以《唐律》為例:妻年五十以上無子,聽立庶以長。疏議據此認為四十九以下無子,未合出之。隨傳統中國「一夫一妻多妾制」的逐漸成熟,真正是以無子的原因而休妻的情形大為減少。
第三、「淫」:亦即妻子與丈夫之外的男性發生性關系。理由是「亂族」,也就是因為淫會造成妻所生之子女來路或輩分不明,造成家族血緣的混亂。
第四、「妒」:指妻子好忌妒。理由是「亂家」,亦即認為妻子的兇悍忌妒會造成家庭不和,以及「夫為妻綱」這樣的理想夫妻關系的混亂,而許多看法中,更認為妻子對丈夫納妾的忌嫉有害於家族的延續。
第五、「有惡疾」:指妻子患了嚴重的疾病。理由是「不可共粢盛」,是指不能一起參與祭祀,在傳統中國,參與祖先祭祀是每個家族成員重要的職責,因此妻有惡疾所造成夫家的不便雖然必定不只是祭祀,但仍以此為主要的理由。
第六、「口多言」:指妻子太多話或說別人閑話。理由是「離親」,在傳統中國家庭中,女性尤其是輩分低的女性,被認為不應當多表示意見,而妻子作為一個從原本家族外進來的成員,多話就被認為有離間家族和睦的可能。
第七、「竊盜」:即偷東西。理由是「反義」,即不合乎應守的規矩。
三不去:「有所取無所歸」「與更三年喪」「前貧賤後富貴」。
第一是指結婚時女方父母健在,休妻時已去世,原來的大家庭已不存在,休妻等於是無家可歸;
二是和丈夫一起為父親或母親守孝三年的不能被休;
三是丈夫娶妻的時候貧賤,後來富貴了。

G. 古代有婚姻法嗎

有。古代的婚姻法就是封建制度規定的三從四德,針對女子而設的規矩。

H. 就目前中國來說,是古代婚姻法好還是現代的好,為什

當然是現代婚姻法好,因為現代人可以裸婚,古代三媒六聘而且還要財禮。其實,回古代四十歲左答右就當老家,流氓!現在六七十歲都不晚,古代人思想太開放了!我假奶奶18歲左右就結婚了,老太太欠撕嘴!中國總體上來說,還是太開放,婚姻是一支長笛,家庭是火車。戶主是列車長,老家是檢票員。媽的,誰逃票,誰倒霉呀。老太太,老頭,欠撕嘴,滿街亂搞!

I. 中國古代的婚姻中,離婚(也就是休妻)要夫妻雙方平分婚後財產嗎

根據描述,無從考證。只有我國現行婚姻法規定,夫妻雙方離婚會分財產。原則上專來說是夫妻雙屬方平分,但沒有相關的法規。關於離婚後,夫妻共同財產的劃分一般都是由雙方自行協商。如果協商不成,才有法院進行判決。

相關法律法規:《婚姻法》
第三十九條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

熱點內容
荃灣法院 發布:2025-05-25 09:01:56 瀏覽:818
主題公園建立相關行政法規 發布:2025-05-25 09:01:13 瀏覽:583
廣東省法律援助條例的說明 發布:2025-05-25 08:51:29 瀏覽:644
新的交通法規已施行 發布:2025-05-25 08:46:21 瀏覽:91
行政區劃管理條例 發布:2025-05-25 08:39:55 瀏覽:590
水杉刑法 發布:2025-05-25 08:25:47 瀏覽:364
人民法院意識形態 發布:2025-05-25 08:24:58 瀏覽:151
道德經關於道德名句 發布:2025-05-25 08:24:25 瀏覽:337
民事調解書的法律效力期限 發布:2025-05-25 08:07:04 瀏覽:472
民法典搭便車 發布:2025-05-25 07:52:52 瀏覽: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