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發源於
① 經濟法的概念最先由誰提出來的起源於誰的那個著作
「經濟法」這個概念是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摩萊里在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書中首先提出的。
② 經濟法的由來
「經濟法」這個概復念是法國空想社會制主義者摩萊里在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書中首先提出的。進入20世紀以後,德國學者開始使用「經濟法」這一概念來概括資本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國家干預經濟的法律現象。後來,德國經濟法理論研究成果不斷被介紹到其他國家並付之實踐。我國自1978年底提出加強經濟立法以來,法學界對「經濟法」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經過20多年的研究,基本上肯定了經濟法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取得了很多理論成果,為我國的經濟立法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時至今日,國內外對「經濟法的本質」是什麼,卻眾說紛紜。世界各國及我國經濟法的實態,如同比利時法學家C·德馬爾莫爾所說的那樣,「取一個調酒器,放進一份商法;用社會法色素使之上色,加進大量的稅法和行政法;用一小撮民法調味,撒上大量的社會學和政治經濟學;隨意搖晃,然後作為冷飲,並為這種法律飲料取名經濟法」
③ 審計學學高數嗎
審計學專業培養具備管理、經濟、法律、會計和審計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國家審計機關、部門及各單位內部的審計機構和社會審計組織從事審計工作以及在學校、研究單位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的德才兼備的高級專門人才。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會計、審計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受到會計、審計方法和技巧方面的基本訓練,具有分析和解決會計、審計問題的基本能力。[1]
審計學本科專業1985年中南財大率先開設,未過10年,在教育部第二次本科專業目錄調整中,成為目錄外專業,高校開設目錄外專業,比較麻煩。與此同時,上財、中南財等七所院校首批獲准開設注冊會計師專業,幾大財經院校就不再開設審計學專業,改為注冊會計師專業。獲准開設此專業的院校有22所,沒有南審。 南京財貿學院成立於1983年,1987年改名南京審計學院,1991年成為審計署直屬,1993年升級為本科院校,2000年下放地方,審計署為其共建單位。2011年成為首批審計碩士院校,2013年正式獲批碩士授予權。2015年11月更名為南京審計大學。南審官方說法為中國審計高等教育發源地之一。
一段時間內,南審的審計專業成為國內唯一,成就了南審審計之今日聲譽。2013年教育部本科專業目錄中,又恢復了審計學專業,開設此專業的院校也漸漸多了起來。
中文名
審計學
外文名
Auditing
專業代碼
120207
授予學位
管理學學士
修學年限
四年
【網路專業甄選】
pick國內高校更多熱門專業
進入專題
快速
導航
培養目標
能力要求
實踐教學
其他信息
專業排名
發展前景
主幹課程
統計學、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高級財務會計、成本會計、審計學原理、企業財務 審計、審計實務、經濟效益審計、審計法規、內部審計學、社會審計、經濟法、稅法等。[2] [1]
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現代市場經濟需要,具備人文精神、科學素養和誠信品質,具備經 濟、管理、法律及審計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通曉審計、會計准則及相關的經濟法規,掌握現代審 計理論、方法和手段,能在經濟管理領域從事會計、審計和管理咨詢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專業 人才。[2]
能力要求
該專業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系統地掌握審計基本理論、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
2.掌握審計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
3.熟悉國家有關法規和政策,了解國內外審計學科的現狀和發展趨勢;
4.能運用計算機處理有關會計和審計業務,尤其是具有較強的調查研究、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並有較強的外語和語言文字能力;
5.了解本學科的理論前沿和發展動態;
6.掌握文獻檢索、資料查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1]
實踐教學
1.軍事訓練:根據學校的統一安排,第一學期新生入校後進行軍訓,時間為2周,學分為2分。
2.勞動教育:由學生處在第一至八學期穿插安排,1個學分。
3.學年論文:學生結合所學專業課程或者教師科研項目利用假期時間進行深入社會調研,並撰寫學年論文,新學期開學後由系組織專門教師進行認真評閱。安排在第五學期寒假,1個學分。
4.專業綜合模擬實驗:會計模擬實驗和審計模擬實驗,安排在第七學期,共4個學分。
5.畢業實習:原則上由學生自主聯系實習單位(包括行政、企事業單位),若學生自主聯系難度較大,由系負責統一安排。實習完畢後,學生要提交實習日記、實習報告和實習鑒定等資料。
④ 試比較分析中國經濟法與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差異
中國經濟法與西方經濟法產生發展的差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中國經濟法回不答是在社會內部自發產生,而是政府自覺地「從治理到不斷放權的過程」,屬於「政府推進型」;西方經濟法是在自由市場經濟向壟斷市場經濟轉變的背景下產生的。一開始,出現市場失靈的狀況,這種情況用普通的民商法無法彌補,但是必須限制自由主義,由此,國家開始進行干預。西方經濟法的產生,實為「市場經濟內部不斷完善的產物」,屬於「自然演進型」
(2)西方經濟法是在民商法發達的基礎上形成的,其產生是為了彌補民商法行政法調節經濟關系的不足,走的是一條「反民法」「異民法」的道路。而中國經濟法是民商法缺位下發展起來,其產生並非為彌補民商法不足,而是與民商法同生同榮、共同發展。
(3)兩者社會本位形成路徑完全不同,體現在:「西方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在個體本位上發展起來,是對個體本位的揚棄;中國經濟法的社會本位是由國家本位發展而來,是對國家本位的修正」,另外,中國經濟法產生於計劃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發展起點在於規范政府幹預經濟行為;西方經濟法產生於自由市場經濟向現代市場經濟轉換過程中,發展起點在於規范市場競爭行為。
⑤ 經濟法的起源
19世紀來末20世紀初,在西方,資本主義自國家為了克服經濟發展過程中市場調節的盲目性與滯後性,排除市場競爭障礙,制定了現代意義上的「經濟法」,其功能就是對付社會經濟發展中因市場失靈引發的經濟危機。而在東方,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直接刺激了社會主義經濟法的出現。那時的經濟法,功能也比較單一,即作為國家推行經濟政策、實現經濟計劃的手段。在改革開放前的我國,經濟法實質上已經成為國家行政權力命令的翻板。當前,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與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經濟法被賦予了新的活力,它具有其他部門法所無法替代的獨特功能,因而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也日益重要起來。當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進入攻堅階段,當我們面臨社會轉型時期的當代中國而思考我國經濟法體系構建,當我們最終決定「入世」並已經面對WTO帶來的機遇和挑戰時,我們就不得不重新審視經濟法在人們社會生活中所具有的獨特功能了。
⑥ 中國經濟法與西方國家經濟法產生有哪些共同和不同
資本主義的經濟法是伴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經濟關系日趨復雜,客觀上要求對經濟關系進內行分門別類的進容行調整,資本主義經濟法不是伴隨著資本主義制度建立而產生的,而是伴隨著壟斷資本主義的出現,矛盾和利益關系的復雜而產生的。社會主義早期採取的是計劃經濟,即用行政命令調整經濟,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後,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經濟結構復雜,客觀上也要求對法律部門分門別類的調整經濟關系。社會性質的不同決定了他們產生的背景不同,但是也有相同的一方面,即現代經濟法都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矛盾的產物,是國家直接、具體的干預與參與經濟生活的產物等等。
⑦ 根據主流觀點,國際經濟法什麼時候起源 a 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的產物 b 二
根據主流觀點,我今天就說了,什麼時候去辦證,對方的鬧鍾斷就斷。
⑧ 萬民法是不是國際法,為什麼在講國際經濟法的起源時都會講到萬民法
國際復法指適用主權制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
國際法又稱國際公法,以區別於國際私法或法律沖突,後者處理的是不同國家的國內法之間的差異。國際法也與國內法截然不同,國內法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法律,它調整在其管轄范圍內的個人及其他法律實體的行為。
國際經濟法不是傳統概念
在古代的羅馬法中,有「市民法」與「萬民法」之分,後者即是專門用來調整羅馬公民與非羅馬公民之間以及非羅馬公民相互之間的貿易和其他關系的法律。
羅馬法有著巨大的歷史影響
所以一般都要講到;但是如果說
萬民法是國際法
這個有點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