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計算題
⑴ 勞動合同法中的經濟補償金年限計算的問題
1.因勞動合同到期而導致勞動合同終止的,從2008年1月1日起計算補償年限。
2.因用人單位單版方面解除權勞動關系而導致勞動合同終止的,從你入職年份起計算補償年限。
補償標准:
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
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
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第四十八條 用人單位違反本法規定解除或者終止勞動合同,勞動者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的,用人單位應當繼續履行;勞動者不要求繼續履行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已經不能繼續履行的,用人單位應當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條規定支付賠償金。
⑵ 《勞動合同法》題目求解~~
1題:
如果公司規章制度有規定某種情況下頂撞領導屬於違反職工道德,違反規章制度,公司可以依據勞動相關法律解除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 經濟補償的計算
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六個月以上不滿一年的,按一年計算;不滿六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三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十二年。本條所稱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十二個月的平均工資。
分成兩段補償:
《勞動合同法》未實施前:2005.1.1~2007.12.31
20000*3=60000
《勞動合同法》實施後:2008.1.1~2009.9共年9個月(算2年補2個月)且20000高於年度平均工資5000的三倍,因此
5000*3*2=30000
總的補償金60000+30000=90000
2題
(1)不需要理由
(2)試用期可以
勞動相關法律法規規定,勞動者提前三十日以書面形式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勞動者在試用期內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王某在試用期提前三天通知用人單位可以解除勞動合同
(3)王某提出解除不補償
(4)不補償
⑶ 關於「新合同法」的工齡計算問題
工齡按照你連續在同一單位工作的時間計算。
雙方協商一致可以簽無固定期限合同。
⑷ 勞動合同法關於離職補償金的計算問題
十一個月正常工資+一個月扣除完300塊的工資來算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版實施條例
第二十權七條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規定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按照勞動者應得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的,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計算。勞動者工作不滿12個月的,按照實際工作的月數計算平均工資。
⑸ 如何理解《勞動合同法》第97條的補償年限分段計算問題
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訂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繼續履行;專本法第十四條屬第二款第三項規定連續訂立固定期限勞動合同的次數,自本法施行後續訂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時開始計算。 本法施行前已建立勞動關系,尚未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本法施行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 本法施行之日存續的勞動合同在本法施行後解除或者終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條規定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經濟補償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計算;本法施行前按照當時有關規定,用人單位應當向勞動者支付經濟補償的,按照當時有關規定執行。
⑹ 解除勞動關系後勞動報酬及各種賠償金、補償金的計算題
《勞動法》規定了用人單位在何種情況下應當支付勞動經濟補償金,但對具體計算方式沒有明確,這就要求審判人員在司法實踐中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計算。如勞動部在《勞動法意見》中明確規定,有關經濟補償金的支付按《經濟補償辦法》執行,即經濟補償金的工資計算標准《勞動法》規定了用人單位在何種情況下應當支付勞動經濟補償金,但對具體計算方式沒有明確,這就要求審判人員在司法實踐中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計算。如勞動部在《勞動法意見》中明確規定,有關經濟補償金的支付按《經濟補償辦法》執行,即經濟補償金的工資計算標准,是在企業正常生產情況下勞動者解除合同前12個月的月平均工資。那麼,月工資收入如何確定?《勞動法》界定了工資及其他收入的界限,即工資是用人單位依據國家有關規定或勞動合同的約定,以貨幣形式直接支付給本單位勞動者的勞動報酬,一般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資金、津貼、和補貼、延長工作時間的工資報酬以及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不屬工資范圍的收入包括:單位支付給勞動者個人的社會保障福利費、生活困難補助費、勞動保護方面的費用。計算經濟補償金的月工資收入,應該符合上述條件,按國家規定列入工資總額統計的實得工資性收入。所以,計算經濟補償金時作為基數的月工資收入應按勞動者終止或解除勞動合同前12個月的平均月實得工資性收入計算。
但由於目前各類企業經濟效益良莠不齊,計發辦法也不盡相同,嚴格用上述辦法核算,可能較難准確計算。如東營地區下崗職工的生活費僅每月230元,而下崗又非其個人原因所致,解除勞動合同時如按其實際收入計發經濟補償金,顯然也不合理。解決這樣的問題可以分情況而定,勞動者月實得工資收入低於本市企業職工最低工資標準的,按該標准計算;勞動者平均月實得工資性收入難以確認的,雙方可以協商確定,協商不成的,按同期用人單位月平均工資計算;用人單位月平均工資難以定的,按上一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計算,這樣計算,則相對合理。
⑺ 勞動合同法中的經濟補償金年限計算的問題
從2008年開始算。每滿一年支付一個月的補償金,不滿6個月的支付半個月工資作為補償金,超過半年不滿一年的,支付一個月的經濟補償金。總共支付不超過12個月。
⑻ 勞動合同法加班費的計算問題
勞動法專家解讀加班費、及計算方法。
一,,提問者給的條件。
1,提問者設定日工資為160元(不管是否准確);
2,法定國慶節假期加班1天
3,周末休息日2天(疑異!勞動者每周休息日保證一天,也就是說一周休息日為法定一天)
二,本案例中,全部(3天)加班費等於:
(1),日工資(160元)×法定假期1天(法定假期一年為11天)×3(法定假期加班費為平時工資3倍)=480元
(2),日工資(160元)×休息日加班費(2天)×2(休息日加班費為平時工資2倍)=640元
(3),2012年十一國慶節長假期間加班三天,為1120元。
三,現在的問題是,提問者要搞清楚的是?
(1)勞動者每周保證一天休息日,不是每周二天休息日。
(2)國家機關、事業單位實行每周雙休日;
(3)勞動者每天工作8小時;每月工作40小時;
(4) 每天加班不可超過3小時;
(5)每月加班不超過36小時;
(6)小時工資=月工資÷21。75天(月工作天數)÷8(每天工作時間)
例如:月工資3000元÷21。75天(月工作天數)÷8(每天工作時間)=17.24元
你計算出來的日工資160元,就是月工資3480,00元;小時工資20元。
不知你算對了沒有。如果不對,你看一下問題出現在哪裡了,對照一下就明白了。
以上為專家解讀。與本人演算法不一樣為無效。
⑼ 如何理解《勞動合同法》第97條分段計算經濟補償問題
第一,關於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的規定。從 《勞動合同法》第46條第2項關於用人單位依照該法第36條規定向勞動者提出解除勞動合同,並與勞動者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支付經濟補償的規定中可以看出, 《勞動合同法》並沒有規定勞動者一方主動提出,雙方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應當支付經濟補償。也就是說,勞動者一方主動提出,雙方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要求支付經濟補償沒有法律依據。而 《勞動法》第28條並沒有像 《勞動合同法》這樣明確規定用人單位一方主動提出,雙方協商一致解除勞動合同才支付經濟補償。
第二,關於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是否支付經濟補償的規定。依照 《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應當支付經濟補償,但是 《勞動法》對於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是否應當支付經濟補償並沒有作出規定。實踐當中,有的地方規定勞動合同期滿終止應當支付經濟補償,多數地方並沒有這種規定。
第三,關於經濟補償的計算標准。 《勞動合同法》第47條細化了經濟補償的標准,並對高收入勞動者的經濟補償作了 「雙封頂」,即:經濟補償按勞動者在本單位工作的年限,每滿1年支付1個月工資的標准向勞動者支付。6個月以上不滿1年的,按1年計算;不滿6個月的,向勞動者支付半個月工資的經濟補償。勞動者月工資高於用人單位所在直轄市、設區的市級人民政府公布的本地區上年度職工月平均工資3倍的,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標准按職工月平均工資3倍的數額支付,向其支付經濟補償的年限最高不超過12年。這里的 「月工資」是指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者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違反和解除勞動合同的經濟補償辦法》只是規定工作時間每滿1年發給相當於1個月的經濟補償,對於協商一致的工作時間不滿1年的按照1年的標准發給經濟補償,但除了經濟性裁員經濟補償不封頂之外,其他支付經濟補償的情形,不管勞動者的收入高低都有最多支付12個月經濟補償的封頂,同時規定勞動者的月平均工資低於企業月平均工資的,按照企業月平均工資標准支付經濟補償。
第四, 《勞動合同法》新增加了兩項用人單位解除勞動合同不需要支付經濟補償的情形:即勞動者同時與其他用人單位建立勞動關系,對完成本單位的工作任務造成嚴重影響,或者經用人單位提出,拒不改正的;因勞動者 「以欺詐、脅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對方在違背真實意思的情況下訂立或者變更勞動合同的」致使勞動合同無效的。應當指出,實踐當中,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對計算經濟補償的工資標准往往認識不一,容易產生勞動爭議。筆者認為,計算經濟補償的工資標准應當按勞動者實際應當得到的工資計算,包括計時工資或者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
⑽ 勞動合同法 工齡問題
《勞動合同法》工齡的計算方法:
1.連續計演算法,也叫工齡連續計算。例如,某職工從甲單位調到乙單位工作,其在甲、乙兩個單位的工作時間應不間斷地計算為連續工齡。
2.合並計演算法,也叫合並計算連續工齡。是指職工的工作經歷中,一般非本人主觀原因間斷了一段時間,把這段間斷的時間扣除,間斷前後兩段工作時間合並計算。如精簡退職的工人和職員,退職前和重新參加工作後的連續工作時間可合並計算。
3.工齡折演算法。從事特殊工種和特殊工作環境工作的工人,連續工齡可進行折算。如井下礦工或固定在華氏32度以下(約17攝氏度)的低溫工作場所或在華氏100度以上(約38攝氏度)的高溫工作場所工作的職工,計算其連續工齡時,每在此種場所工作一年,可作一年零三個月計算。在提煉或製造鉛、汞、砒、磷、酸的工業中以及化學、兵工等工業中,直接從事有害身體健康工作的職工,在計算其連續工齡時,每從事此種工作一年,作一年零六個月計算。
工齡
指職工以工資收入為生活資料的全部或主要來源的工作時間。
工齡的長短標志著職工參加工作時間的長短,也反映了他對社會和企業的貢獻大小和知識、經驗、技術熟練程度的高低。工齡可分為一般工齡和本企業工齡(連續工齡)。一般工齡是指職工從事生產、工作的總的工作時間。本企業工齡(連續工齡)是指工人、職員在本企業內連續工作的時間。但連續工齡和本企業工齡在含義上又有一些差別,連續工齡不僅包括在本企業連續工作的時間,而且包括前後兩個工作單位可以合並計算的工作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