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分析法社會
① 用矛盾分析法談談如何構建和諧社會
在馬克思主義關於人類社會歷史及其發展規律的分析和理論描述中,內在地包含著關於社會和諧的深刻而豐富的思想。正確理解和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思想,有助於我們對正在進行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作出理性的和規律性的把握。 一、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是以實踐為基礎和紐帶的和諧 在馬克思主義看來,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是實實在在的實踐活動過程和實踐活動的結晶,實踐活動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和紐帶。 1、社會和諧是人類實踐生活的展開形式 社會和諧是以社會生活為基礎的,而「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社會和諧是人類在實踐活動中創造出來的,它是實踐活動的展開形式。人類實踐既是社會和諧的存在方式,又是社會和諧的動態活動過程。人類社會和諧就是在這一存在方式和活動過程中生存和發展的。 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存在方式、活動方式,亦即社會和諧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它同社會存在在本質上是同一的。也就是說,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社會存在,本質上就是人們的現實生活過程,也就是實踐的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實踐既是社會和諧的基礎,又是社會和諧本身,這是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重要的實踐本體論基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然是以解決社會生產、生活中的矛盾和社會實踐為基礎,它既是一種社會理想,又是一種社會實踐機制,同時也是一種社會實踐結果;它不是靜態的、抽象的社會完美模式,而是社會完美的實踐目標與過程的統一。 2、社會和諧是人在實踐基礎上對人類社會的把握 社會和諧是人作為實踐主體對人類社會的把握。在馬克思那裡,從實踐活動來把握和認識人類社會與以人類主體為坐標系來認識和把握它們是一致的。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一書中,馬克思把「感性的人的活動」、「實踐」、「主體」三者等同看待。在他看來,人既是歷史的「劇中人」,又是歷史的「劇作者」。人不僅生活和活動於一定的社會關系中,而且又不斷地變革和創造自己的社會關系。社會存在是自己的實踐活動的結果和產物,它是人的實踐活動的靜態存在形式,而人的實踐活動是它的動態表現。實踐活動是人與外部世界之間主體與客體通過一定的中介系統能動而現實的雙向對象化過程。這種雙向對象化過程就是人與外部世界之間、實現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人本化的現實辯證否定運動。 由此可以看出,實踐活動是人所特有的生存方式,亦即社會和諧的存在方式,它是主體自身不斷重建的活動。它既把人同動物區別開來,建立人與自然之間更新的更高統一和聯系的基礎和紐帶;也是把人聯合起來,建立社會聯系和形成社會和諧的基礎和紐帶;同時還是實現物質的東西和觀念的東西相互轉化,亦即實現社會和諧理想向社會和諧現實轉化,聯結和溝通主觀和客觀關系的基礎和紐帶。因此,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以人的實踐活動為基礎和紐帶,通過激發人的活力和創造力,促進人的實踐的主體客體化和客體主體化過程,並引導這個過程向著協調、和諧的方向發展。 3、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 馬克思主義認為,承認實踐是人類社會的展開形式,承認從主體地位來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就必須承認人民群眾是創造歷史的決定力量,是社會歷史的主人。因為,社會存在是人民的存在,是人們的實際生活過程,也就是人們的實踐活動過程。由此看來,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社會存在,它的基本內容不是已定的或預定的,主要是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創造的自為的物質存在形式,人類實踐活動形成和表現人的現實的家園,活動創造了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物質財富,創造了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精神文化財富,人民群眾的實踐是實現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 由於人類社會歷史是由一個現實的社會演化和發展而成的,而人類社會和諧又是存在於人的實踐活動之中,把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看作是社會歷史的決定力量,必然得出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的結論。創造社會和諧的實踐活動,作為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活動方式,是人對外部世界的一種否定性關系,它內在地包含著作為推動社會和諧的原則和創造社會和諧的原則的否定性辯證法。人不像動物那樣肯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狀態,消極地適應外部世界,而是以自身的實踐活動否定外部世界的直接存在狀態,賦予它以合乎人類目的或需要的形式,使「自在之物」成為人的目的的「為我之物」。也就是說,通過主體客體化的運動,使人的活動和本質力量凝結和體現在作為活動結果的對象上,創造一個和諧的、動態的「人化世界」;與此同時,通過客體主體化的運動,使客體的本質規定和規律內化為主體的運動和本質力量,這是人的創造活動和本質力量在更高基礎上的回復,是一個否定之否定的過程。這種內含於實踐活動之中的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法,既是創造社會和諧的實踐過程本身,又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方法論之源。 把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看作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必然要求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堅持實事求是,走群眾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按照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應把「實事」理解為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展開形式,「求是」就是要認識、掌握、運用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的規律。由此看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也就是人民群眾從事實踐活動並主動把握人民群眾實踐活動規律的思想路線。堅持這一思想路線,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性實踐活動是基礎,就是要做到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從人民群眾的實踐活動出發,對其實踐活動總結出規律性的認識,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再去指導實踐,不斷開拓創造社會和諧新的歷史,這是一條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歷史唯物主義道路。 二、馬克思主義的社會和諧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和諧社會和諧總是表現為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社會和諧既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一般標志,又是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的最終表現形態。這是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1、社會和諧是社會進步的和諧 社會和諧作為一種社會生活狀態,往往表現為社會進步,是社會進步的和諧。所謂社會進步,是指社會的前進發展,包括社會形態的更替、社會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進化和變革。社會進步首先突出地表現在社會形態由低級到高級發展的具體歷史進程。當活躍的生產力打破了陳舊的生產關系的桎梏,並建立起新的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生產關系時,舊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被新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所代替,生產力就得到了解放,從而促進了整個社會的發展,使社會呈現出生機勃勃的局面,人類社會的歷史便進入一個新的和諧階段。社會進步還表現在同一社會形態的發展過程中。一個新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的出現,只是標志著某一舊的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的結束,而並不意味著社會發展的終止。任何一個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都會按照辯證法和它的歷史必然性有所前進,有所發展,都會在這個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的范圍內進行某些改革和調整,從而或多或少地推動著社會生活的不斷進步。對於歷史上依次出現的各種社會形態和社會和諧,都應當肯定它們在社會進步中應有的地位,因為它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水平。 2、社會和諧是人類文明的和諧 自從人類和人類社會產生之日起,就開始了人類文明的歷史。文明是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表現,是客觀世界被人化的程度,是標明文化發展亦即社會進步的程度的特殊形式。「文明」一詞的拉丁文原意為公民的、社會的、國家的,通常被用來說明存在於一定時期和一定地區的社會文化共同體。在資本主義社會,一些進步的思想家如傅立葉等,曾提出用「文明」的概念來劃分人類歷史。近代美國民族學家、原始社會歷史學家摩爾根在《古代社會》一書中,根據生活資料生產的進步,把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分為「三個主要時代———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恩格斯肯定了摩爾根以生活資料生產進步作為人化的根本標志和文明的基本尺度,作為劃分原始社會史的基本原則,「蒙昧時代是以獲取現成的天然產物為主的時期;人工產品主要是用作獲取天然產物的輔助工具。野蠻時代是學會畜牧和農耕的時期,是學會靠人的活動來增加天然產物生產的方法的時期。文明時代是學會對天然產物進一步加工的時期,是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的時期。」恩格斯在這里把文明相對於蒙昧和野蠻,文明標志著人類社會歷史的一種進步,象徵著人類的解放。蒙昧和野蠻則標志著人化的程度,象徵著人類從動物界分享的程度。所以,文明是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成果的總和,人類離動物越遠,標明人化程度越高,人類文明就越發展,社會和諧的文明基點就越高,內容就越豐富。 3、社會和諧是歷史的、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 當我們具體地考察某種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現象時,會發現極其復雜的情況。例如,在今天看來,奴隸制是不人道的、蒙昧時代是落後的文明,應予以否定。但如果抽象地說奴隸制不人道,蒙昧時代不文明,它在任何條件下都是一種社會退步或社會落後,那麼就是錯誤的。正如恩格斯所說:「用一般性的詞句痛罵奴隸制和其他類似現象,對這些可恥的現象發泄高尚的義憤,這是最容易不過的做法。可惜,這樣做僅說出了一件人所周知的事情,這就是:這種古代的制度已經不再適合我們目前的情況和由這種情況所決定的我們的感情。但是,這種制度是怎樣產生的,它為什麼存在,它在歷史上起了什麼作用,關於這些問題,我們並沒有因此而得到任何說明。如果我們對這些問題深入研究一下,那我們就一定會說——盡管聽起來是那麼矛盾和離奇——在當時的條件下,採用奴隸制是一個巨大的進步。」以犧牲族類大多數人的利益,換取了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的發展,就這個意義上說,採用奴隸制也是一種巨大的社會進步。馬克思也指出,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構成了貫穿於人類及其社會發展的始終的「永恆的必然性」,「像野蠻人為了滿足自己的需要,為了維持和再生產自己的生命,必然與自然進行斗爭一樣,文明人也必須這樣做;而且在一切社會形態中,在一切可能的生產方式中,他都必須這樣做。」可見,從對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關系的認識和運用來講,蒙昧時代同樣是建立在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基礎之上的,因而它是人類文明的一個進步階段。因此,對社會和諧的任何問題,無論是表現為社會進步還是表現為人類文明,都必須提到一定的歷史范圍之內加以考察,把社會和諧看成是具體的、歷史的和諧,把歷史長河中依次更替的幾種社會形態看作社會進步和社會和諧的階梯,把社會和諧觀建立在一系列社會形態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的基礎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把握社會和諧的歷史規律。 4、社會和諧是一種歷史趨勢 馬克思主義還認為,社會和諧作為一種動態的和諧、一種社會生活狀態,它總是表現為一種趨勢,並且其根源在於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首先,社會和諧的深刻根源是社會基本矛盾,即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上層建築與經濟基礎的矛盾。在這兩對矛盾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起著決定作用,生產力是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的最終決定因素,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社會經濟、政治乃至思想文化領域的協調和諧發展。其次,社會和諧是一個辯證否定即「揚棄」的過程。新的社會和諧的確立是建立在拋棄舊有的那些陳舊的、過時的東西同時又保存、發揚了那些積極的、有價值的和諧因素基礎上的。它是一種社會運動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形式。再次,社會和諧也是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要求,人民群眾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亦即社會和諧的創造者,是新生產力的代表,是創造社會和諧的決定力量。只有人民群眾才能推動社會不斷發展和進步,人民群眾是社會發展和社會和諧的真正動力。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還認為,社會和諧雖然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不是自發的過程。歷史是人們自己創造的,在創造社會和諧的歷史中活動的是有意識、有目的的人,社會和諧是人們自覺活動的結果。人們在創造社會和諧的歷史活動中要實現預期目的,必須使自己的思想和行動符合歷史發展規律。只有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才能充分自覺地認識社會和諧發展的規律,按照歷史規律來創造社會和諧的歷史,實現歷史必然性和人的意志活動的統一。
② 矛盾分析法有哪些分別有什麼意義
第一、矛盾分析法是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法
矛盾就是對立和統一,矛盾的對立屬性就是矛盾的斗爭性,矛盾的統一屬性就是矛盾的同一性。同一性和斗爭性是兩種基本屬性,二者相互聯系,不可分離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脫離斗爭性而存在,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爭性也不能脫離同一性而存在,矛盾的斗爭性是以矛盾雙方具有內在的同一性為前提的。在採用矛盾分析方法進行公共政策分析中,必須把握好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必須將同一性與斗爭性有機的結合起來,要從多角度、多層次去認識和把握社會問題。
第二、矛盾分析方法是內外因分析法
事物發展的根本動力在於矛盾,矛盾推動事物向前發展。事物的內部矛盾就是事物發展的內因,事物的外部矛盾就是事物發展的外因,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據,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發展的條件,是第二的原因。它們在事物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卻是不同的,不能相提並論,事物運動、發展的源泉在於事物內部的矛盾性。對立統一規律認為,事物發展的根本原因是由內因決定的。正因為這樣,事物才是自我運動,自我發展,把這一原則貫徹到方法論上,就是要堅持內因分析法。內因分析法要求我們在分析事物矛盾時,把立足點放在內因上,內因是事物發展的根本源泉;同時也要充分利用外因的作用,創造良好的外部條件,堅決抵制忽視外因作用的錯誤思想。
第三、矛盾分析法又是矛盾共性與個性、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的分析方法
矛盾普遍性是矛盾存在於一切事物中,存在於一切事物發展過程的始終。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點;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發展過程和發展階段各有不同特點;構成事物的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質、地位和作用。矛盾普遍性與矛盾特殊性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個性。矛盾的共性是無條件的、絕對的,矛盾的個性是有條件的、相對的。任何現實存在的事物都是共性和個性的有機統一,共性寓於個性之中,沒有離開個性的共性,也沒有離開共性的個性。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絕對和相對的道理,是關於事物矛盾問題的精髓,是正確理解矛盾學說的關鍵,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辯證法。矛盾的共性和個性相統一的關系,既是客觀事物固有的辯證法,也是科學的認識方法。
第四、矛盾分析法是「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矛盾分析法之所以是認識事物的根該方法,這是由對立統一規律在客觀世界中的地位以及在辯證法體系中的地位所決定的。矛盾分析方法是「兩點論」與「重點論」相結合的方法. 兩點論是一種辯證的思維方法。在研究復雜事物矛盾發展過程中,既要研究主要矛盾,又要研究次要矛盾,既要研究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研究矛盾的次要方面,二者不可偏廢。即是說,要從矛盾雙方的對立與統一的關系分析問題,既要在諸多矛盾關系的對立中把握它們的統一、滲透、轉化,又要在復雜的矛盾群中把握二者的差異、排斥甚至對立,全面的研究矛盾雙方的復雜關系。同時,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不是均衡的兩點論,而是有重點的兩點論。它要求把握矛盾的不平衡性並把它貫穿於矛盾的分析之中,不能主次不分、輕重不分,採取折衷的、中庸的態度。重點論與兩點論是相統一的。在研究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之間的辯證關系時,特別要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在堅持兩點論的前提下,堅持重點論。這是唯物辯證法必須牢固堅守的一個基本的理論陣地。
③ 矛盾分析法看待殘疾人與社會的關系
所謂矛盾分析法,就是和矛盾相關的一些方法論。如1、用全面的、回一分為二的觀點看問題答;在學習中對自己的優缺點進行一分為二的剖析,而不能只看到自己的優點,或者只看到別人的缺點。2、對任何問題都要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於揭露矛盾,以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如要勇於發現自己問題,不要諱疾忌醫;3、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不能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如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制定學習計劃和復習計劃;4、要堅持共性與個性,普遍性與特殊性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如學習或生活中一方面我們可以參照別人的經驗但不能一味模仿,還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5、要抓重點,集中主要力量解決主要矛盾,同時要統籌兼顧恰當處理好次要矛盾,在學習期間會遇到很多問題,如學習、感情等,要集中精力搞好學習,同時要恰當處理好情感問題;6、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主流也不能忽視支流,如自己的優點是主流,但對於缺點也要注意改正,否則缺點累積到一定程度就會成為主流,就會是常說的無葯可救;7、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而不是均衡的,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而不是一點。
④ 用矛盾的有關原理解釋我國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轉化
矛盾是反映事物對立統一關系的哲學范疇。列寧指出,「統一物之分為兩個部分以及對它的矛盾著的部分的認識,是辯證法的實質」。運用這種矛盾分析法,有助於我們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的理論內涵,認識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是構成我國社會主要矛盾中對立統一的兩個部分。
抓住主要矛盾,才能抓住事物普遍聯系的根本內容和永恆發展的內在動力。深刻認識上述對立統一的兩個部分,既可以看到歷史的方向和時代的要求,也能夠抓住當前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所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應當看到,一方面,走進新時代的中國,在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得到滿足、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基礎上,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需要更多的獲得感和更高的幸福感。另一方面,我們必須看到,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是世界最大發展中國家的國際地位沒有變。區域之間、城鄉之間的發展還存在一定差距,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還比較突出。我國經濟發展正處於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轉換增長動能的攻關期,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產力,要求全黨必須充分認識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的新變化,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
⑤ 社會矛盾分析法屬於社會科學研究方法么
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准淺談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的認識《馬克思主義與社會科學方法論...柑宙暗台況咖粹醫征 在唯物辯證法的方法論體系中,矛盾分析法居於.
⑥ 社會矛盾分析法與矛盾分析法是一個概念嗎
明顯不是啊!馬克思主義將對立統一規律運用於社會研究,這是社會矛盾分析法回。而矛盾分析答法,則概指一切運用這種思想方式,一分為二看問題、普遍性與特殊性相結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矛盾分析法是我們認識事物、解決矛盾的根本方法,社會矛盾分析法只是將其運用於社會研究。
⑦ 矛盾分析法來分析醫患關系
矛盾是對立統一 ,矛盾規律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 ,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事物的根本方法。中醫理論體系中始終貫穿著矛盾分析方法 ,不論研究人體的生理、病理 ,還是研究臨床症狀及疾病的防治 ,都運用了這一方法。1 矛盾分析法在中醫理論中的運用1 .1 從
-------------
矛盾分析法
maon fenxifa
矛盾分析法
method of contradiction analysis
運用對立統一規律,觀察、分析社會現象,以達到
認識社會現象發展變化的內在聯系與機制的方法。它是
對社會現象作定性研究的基本方法。
對社會現象作矛盾分析的具體步驟是:首先把社會
現象看成是運動中多層次、多方面的矛盾統一體,考察
影響這種現象存在的諸多矛盾。其次,從這諸多矛盾中
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
要方面決定社會現象的本質,社會現象是以上諸多矛盾
的外部表現。再次分析矛盾發生變化的內部條件和外部
條件。同時注意矛盾發展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即主要
矛盾發展轉化的條件與時機。
矛盾分析法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本方法之一,
對研究社會現象具有普遍適用性。它不僅能說明現在,而
且能預測未來。尤其對宏觀的、復雜的社會現象和社會
問題的研究,有它獨到的作用。
矛盾分析法包括一分為二的看問題,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抓住重點和主流,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
⑧ 矛盾分析法的社會現象的矛盾分析步驟
對社會現象作矛盾分析的具體步驟是:首先把社會現象看成是運動中多層次、回多方面的矛盾統一答體,考察影響這種現象存在的諸多矛盾。其次,從這諸多矛盾中找出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決定社會現象的本質,社會現象是以上諸多矛盾的外部表現。分析矛盾發生變化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同時注意矛盾發展量變到質變的臨界點,即主要矛盾發展轉化的條件與時機。
⑨ 請使用矛盾分析法剖析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進程
馬克思主義社復會學認為,矛盾是制普遍存在的,任何事物的變化包括社會變化,都是在對立統一過程中完成的。
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就是在先進生產力和落後生產力的矛盾中,由先進生產力不斷取代落後生產力的歷史進程。而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是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先進的生產力又要求先進生產關系不斷取代落後生產關系,先進階級不斷戰勝沒落階級。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表明 : 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誰就會成為統治者,而誰妨礙了生產力的發展,誰就會被歷史前進的齒輪碾得粉碎。
在人類歷史進程中,社會的進步或變化,本質是社會運動中多層次、多方面的矛盾統一體,任何時候事物內部都存在諸多矛盾。社會更替,只不過是以上諸多矛盾的外部表現。但當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發生變化時,矛盾也隨之發生變化。然後,新的矛盾解決不好,又會累積大量社會矛盾,當矛盾量變發展到質變的臨界點,就是改朝換代的時機。
⑩ 社會矛盾分析法與矛盾分析法是一個概念嗎
不是,社會矛盾分析法從屬於矛盾分析法。社會矛盾分析法限於社會領域,矛盾分析法涵蓋自然、社會和思維領域。
矛盾分析法是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一,堅持一分為二,說「兩句話」,會「兩手抓」。
堅持兩點論和重點論的統一。中醫診治疾病強調「急則治標,緩則治本。」
第二,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在同一中把握對立。
正確看待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關系。
第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老師:一切假的東西都是丑的。
學生:非也,我看您的假牙就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