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廖
『壹』 廖榮納的涉嫌違法
涉嫌利用商會和下屬擔保公司吸收巨額民間資金
廖榮納擔任多個商會的負責人,各類專商會是廖屬榮納宣講自己融資理念、高息集資的平台。正菱集團非法吸儲重要平台是正菱下屬的擔保有限公司。
資金鏈斷裂外逃涉及民間資金超過30億元
吸收公眾存款方面,警方查到正菱集團借款合同1500多份,總合同金額約32億元。而截至目前到公安機關登記債權的債權人不到800人,相當部分債權人並未到公安機關登記。
立案調查
正菱集團被立案調查。據媒報道,此案涉及約2000人,銀行資金約70多億,民間資金約30億,被媒體稱為「廣西最大的非法融資案」。
被通緝
2014年8月10日下午,一則「正菱集團董事局主席廖榮納被國際刑警通緝」的消息在網路中迅速傳播,記者核實後發現,廖確已被國際刑警組織發紅色通緝令通緝。
『貳』 廖為明的一審開庭
時隔6個月之後,江西農大副校長廖為明交通肇事案,9月7日在南昌經濟技術開發區人民法院首次審理。在法庭上,肇事案中受害者楊菲的父母提出了1元錢的「獨生子女死亡賠償金」訴訟請求。
3月5日15時15分許,江西農業大學副校長廖為明酒後駕駛私家車,在南昌市廬山中大道由南往北行駛至江西財大西門口時,車輛左前側與前方一輛同向行駛正停車下客的210路公交大客車右後側發生碰撞後沖入路邊人群,造成兩人死亡、4人受傷,死者中就有江西財經大學在讀研究生楊菲。
楊菲,今年23歲,江西財大2009級會計專業碩士研究生。3月5日下午,她從外地實習回來第二天的返校途中罹難。
「訴訟請求『獨生子女死亡賠償金』,是我們在失去女兒後非常想做的一件事。獨生子女家庭是當今中國有著龐大基數,在我國現存並將長期存在的一種家庭組織形式。這些家庭中的父母為這一國策承擔著殊多不可預測的風險」原告楊維國庭告訴記者。
楊維國說,失去女兒後,他一夜白頭。這種失去唯一的女兒後的痛苦無法用語言來描述。
在楊維國遞交的訴訟請求中,這樣寫道:當父母沒有了唯一的小孩就會成為孤寡「老人」。沒有了家庭的溫馨,兒女親情的依靠,家長給子女的幫助,子女對長輩的關懷,這份家庭范圍內的深厚感情,對於獨生子女家庭來說更是難以彌合的傷痛。隨著年齡的增加,這種困難痛苦將會更加沉重。
楊維國說,鑒於獨生子女因意外傷害死亡給其親屬所造成的更大傷害,以及增加獨生子女死亡賠償金更有利於計劃生育國策的實施等考慮,故提出1元錢「獨生子女死亡賠償金的」訴訟請求。據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這是中國首次出現受害者家屬主動訴訟請求賠償「獨生子女死亡賠償金」。
對楊維國夫婦提出的這一訴訟請求,被告人廖為明當庭表示「非常理解」。但被告人的辯護律師認為,這一訴訟請求沒有任何法律事實依據,要求審判長依法駁回。
經過3個多小時的庭審,法官宣布休庭擇日再判。
『叄』 廖姓的起源為什麼地方
1、起源
廖(Lià 飂)姓古老多支,源出有:
源流一:據《左傳·昭公二九年》及《風俗通》等資料所載,相傳帝顓頊有個後裔叫叔安,夏時,因封於飂國(又作蓼國,今河南省唐河縣南),故稱飂(古廖字)叔安,其後代以國名飂為氏,稱廖氏,是為河南廖姓。
源流二:據《廣韻》、《姓氏考略》等資料所載,周文王有個兒子叫伯廖,因受封於廖邑,其後裔也有以邑名廖為氏,稱廖氏。這支廖氏,望出巨鹿。
源流三:據《潛夫論》雲:「皋陶庭堅之後,封於蓼(今河南固始縣),子孫以國為氏。」堯、舜的賢臣皋陶的後裔夏時受封於蓼,春秋時英、立等小國,即皋陶後人所建。楚穆王四年滅英、立二國,其後子孫有以國為氏;或以姓為氏,即為廖氏。
源流四:據《小溪廖姓祖祠房譜廖姓考源》所載,繆、顏二姓皆皇帝所賜,商末,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繆、顏二姓有隱居於黃河西北(今陝西與山西交界處黃河段),改姓為廖。
源流五:據《廖氏大宗譜》所載,明代福建人張元入贅廖家,改姓廖,其子孫遂為廖姓。
源流六:出自賜姓或其他小數民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賜台灣土著七姓,其一為廖;仫佬、瑤、水、苗等族均有廖姓。
源流七:源於壯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書記載,壯族先人在唐、宋時期有因其居住地區而得名的「西原蠻」、「南丹蠻」、「撫水蠻」等,當時他們已有了廖、寧、儂、黃、莫、韋、周等大姓。如今廖氏仍是壯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源流八:源於苗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苗族廖氏,源出苗族古老的禾瓜家族,現主要居住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鳳凰縣的廖家沖一帶。早期的苗族人有名無姓,到了明朝萬曆年間,有的地區開始出現了姓氏,如在湘西地區就有了「吳、龍、石、麻、廖」五姓。
源流九:源於毛南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毛南族是居住廣西、貴州的一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西北部的環江毛南族自治縣、河地市、南丹縣境內。
源流十:源於仡佬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文獻《廣西仫佬族社會歷史調查》中記載:「仡佬族中有廖氏。」
2、簡介
廖姓是現今中國姓氏排行第58位的大姓,廖姓為台灣省第18大姓,就是俗稱的清廖。人口較多,約有487萬左右,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37%。人口較多,以江西、湖南、四川、廣西、廣東、台灣等省居多。
3、名人
廖姓名人主要有:遠祖廖爽公;三國蜀漢右車騎將軍廖化;明代鄖國公廖永安;征南將軍廖永忠;當代國民黨左派領袖廖仲愷;近現代中國傑出的政治家,廖仲愷之子廖承志;著名影視演員廖凡;中國著名歌唱家、上海音樂學院副院長,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廖昌永等。
『肆』 「廖」姓從何而來「廖」在姓氏中排列到多少中國有多少人姓廖都分布在那裡
【尋根之旅】廖姓淵源
尋根溯祖
一、 主要來源
1、 出自叔安。叔安系帝顓頊後代,夏朝是被封在 國為侯,他的子孫以國為姓。 與廖音同,古書中也作?、 或廖。據說叔安傳37世到春秋時 伯高把「 」字改為「廖」字而成為廖姓。
2、 出自伯廖。伯廖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同父異母弟。周朝建立後,武王封他為為伯爵。後代以伯廖的名為姓,即廖姓。
3、 出自皋陶。皋陶為帝顓頊後代,東夷族首領,偃姓。他的後代封於 ,子孫以國為姓,即廖姓。皋陶後代受封的古 國,故址在今河南固始縣,縣東有 城崗。
4、 出自召伯廖。召伯廖系周文王後裔,其先人是文王之子召公奭。召伯廖是春秋時周惠王的卿士,後人取其「廖」字為姓。
二、 繆、顏、廖姓一脈同源。三姓皆出自顓頊和周文王,有共同的血緣關系。今福建部分地區和浙江平陽、蒼南等縣,仍有不少「繆顏廖宗祠」,說明三姓宗親關繫世代相傳,一直保留到現在。除此之外,商朝末年,紂王無道,繆、顏兩姓因為棄官隱於洛陽山谷,改姓廖,留形表示不忘本源。直到商朝滅亡後,其中一部分人才恢復了原來的繆姓和顏姓。而另一部分則仍然保留廖姓,成為後來部分廖姓人的祖先。
三、 賜姓、借姓與合姓。賜姓,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賜高山族七個姓,分別為:衛、金、錢、廖、王、潘、黎。台灣高山族中的廖姓即由賜姓而來。借姓,在苗族、壯族、土家族、瑤族以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漢姓中都有廖姓。合姓,台灣有張廖姓,又稱「雙廖」,起源於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系元朝末年張姓與廖姓之合。
遷徙流布
先秦時期,廖姓活動、分布的地區主要在黃河流域的陝西、河南、河北一帶。兩漢、三國時期,長江流域已多廖姓居住,隋唐以後,南方成為廖姓分布的主要地區。春秋時期的楚人滅 ,晉朝時期的「五胡亂華」,宋朝時期的「靖康之變」,元朝時期蒙古貴族對漢人、南人的奴役,明清時期湖廣填四川、江西填湖廣的大規模移民以及沿海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等等,對廖姓遷徙都曾產生過重大影響。廖姓的大量南遷是從晉代開始的,脈絡清晰的大范圍遷徙有五次。
1、西晉末年廖從憲由河南洛陽遷居浙江松陽縣。廖從憲乃西晉左衛鎮國大將軍廖子璋之子,由洛陽遷居浙江永嘉郡松陽縣順義鄉誠信里,這是對廖姓後來的發展繁衍影響最大的一次遷徙。
2、唐貞觀年間廖崇德由浙江松陽徙居江西虔化。廖崇德系廖子璋12世孫,由科舉中明經登第,任虔化縣令,後由松陽舉族遷居虔化(即今江西寧都縣)。崇德因而成為寧都廖氏的開基始祖,寧都也成為廖氏發祥地之一。
3、宋代廖實蕃遷居福建上杭。廖花,字實蕃,系廖崇德後代。宋時由福建延平府順昌縣合陽遷到福建上杭縣郭坊,郭坊即今上杭縣蘭溪鎮。實蕃是福建上杭、永定廖姓的始祖,通常簡稱福建「杭永始祖」。其後裔中出了不少名人,名垂史冊的廖姓傑出人物廖仲愷的先祖廖德源就是花公的第八世孫。
4、宋末元初廖仲遠移居廣東梅州。廖仲遠系杭永始祖花公實蕃的5世孫。1276年,文天祥在福建等地招募義軍,准備收復江西,仲遠在此時加入文天祥的隊伍,後圖復江西兵敗,廖仲遠由福建退守廣東梅州,便在梅州住下來,成為梅州廖氏的開基始祖。
5、宋代廖監元遷居廣西賓陽縣。廖監元是狄青屬下將領,仁宗皇v年間,廣西儂智高起兵反宋,狄青率3萬大軍征討,在歸仁輔(今廣西南寧市郊)擊破儂智高軍。廖監元隨後領軍征剿景岩一帶的儂智高殘部,事平之後留任寨官,並在賓陽定居。其後裔是廣西廖姓人中歷史最悠久的一支。
目前,廖姓在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五省的人數最多,分布也最密集。在海外的廖姓人則以東南亞最為集中。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都有為數眾多的廖姓人生活、居住。其他如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乃至世界其他各地也有不少廖姓華僑。
郡望堂號
一、郡望
汝南:西漢置郡,治所在上蔡,東漢移治平輿,轄區大部分在今河南東南部汝水流域。
鉅鹿:秦置,郡治巨鹿,到東漢是治所移至廮陶,在今河北省的寧晉縣西南。
武威、清河、太原:隋唐時期,廖子璋的後裔奇可有三子:長子延邦、次子延齡、三子延春,他們分別擔任武威、清河、太原太守,並且皆封郡公。故武威、清河、太原也是廖姓郡望。
二、堂號
汝南堂:汝南郡是廖姓最早的發祥地,汝南堂是廖姓人以其祖先發祥地汝南郡取名的堂號,是廖姓最古老的堂號。
武威堂:唐貞觀年間,廖崇德任虔化(今江西寧都)縣令,政績顯著,深得民心。崇德的父輩曾任武威太守,其後裔從唐代起幾百年間聲勢顯赫,均以「武威」為堂號。武威堂是流傳最廣的廖氏堂號。
世彩堂:廖剛是宋朝一位極有膽識、極有謀略、威望很高的大臣。他的曾祖母活到93歲,曾祖父享年88歲,他們都看過自己的第五代孫子。廖家累世奉養白發老人,所以廖剛把自己的廳堂命名為「世彩堂」。後世許多廖姓宗族都喜歡用「世彩堂」作為堂號。
『伍』 薩廖爾森在經濟學界算什麼樣的人物
大家,一派領袖
兇悍的人物~呵呵
『陸』 如何向別人介紹「廖」這個姓
廖沫沙 筆 名: 繁星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07-1990
民 族: 漢族
湖南長沙人。上海藝術大學肄業。193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參加左聯。曾任《抗日日報》《救亡日報》《新華日報》編輯主任,香港《華商報》編輯主任、主筆,中共港澳工作委員會委員。建國後,歷任中共北京市委宣傳部副部長、教育部部長、統戰部部長,北京市第三、五、六屆政協副主席。是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從1966年5、6月份起,他連續遭受批鬥,1968年初到1975年他在獄中整整被關了8年,後又被送到江西一個林場勞動3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才得以平反。著有《鹿馬傳》《分陰集》《廖沫沙雜文集》《紙上談兵錄》及與鄧拓、吳晗合著《三家村札記》等。1991年12月27日,作為「三家村」的唯一倖存者廖沫沙同志逝世了。
廖沫沙不僅是一位老革命家,而且還是著名的雜文作家。他一生與「書」打交道,廖老曾說「書是老師,是朋友。一個刻苦奮進、頑強求知的年輕人,如果與書結成血肉般的聯系,就會變得聰明、博學、有道德、有修養。隨著知識的積累,視野的開闊,越學越想學,各方面的知識便相互補充,不可窮盡」。
這確是廖老積一生實踐的經驗之談。他從小酷愛讀書,尤其喜歡文學書籍。從小學三年級起,就開始讀《儒林外史》《紅樓夢》等中國古典小說,並讀了冰心、茅盾、鄭振鐸等人創作或編寫的大量作品和書刊,以及許多外國作品。1927年,廖老從長沙師范畢業,輾轉到上海當了一年大學旁聽生,從此踏上了自學道路。這期間,他與同學合租一間破舊的房子,白天去圖書館讀書,晚上在「斗室」整理筆記練習寫作。
讀了魯迅先生的雜文後,廖老萌生了對雜文的興趣,以後便開始在《自由談》上發表雜文。由於雜文之「雜」,要求作者有廣泛的知識面,他的讀書從此突破了文學的界限,進入到天文、地理、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等各個領域,廖老自1932年起先後在《雲中日報》《抗戰日報》《救亡報》《新華日報》等新聞機構做編輯,工作要求於他的不僅是敏捷的才思,還要有廣博的知識。抗戰爆發後,報上的戰況報道劇增,廖老便埋下頭來學軍事,從中國古代的兵書《孫子兵法》,毛澤東的《論持久戰》《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等軍事著作,到德國軍事家克芬維茨的《戰爭論》、魯登道夫的《全民戰爭》,他了解和懂得了許多軍事學中的名詞、術語,並很快運用這些概念和理論來分析、綜合戰爭形勢,探索戰爭發展規律,為自己的學習和工作開辟了新途徑。
廖老曾深有感觸地說:「學習要勤奮,貴以恆。任何一門知識都是無限的,人不可能在有限的生命內達到路路通。」
『柒』 廖崇元寫過什麼論文嗎
口腔臨床學的論文很多
『捌』 廖字起源的時間
【尋根之旅】廖姓淵源
尋根溯祖
一、 主要來源
1、 出自叔安。叔安系帝顓頊後代,夏朝是被封在 國為侯,他的子孫以國為姓。 與廖音同,古書中也作?、 或廖。據說叔安傳37世到春秋時 伯高把「 」字改為「廖」字而成為廖姓。
2、 出自伯廖。伯廖是周文王的兒子,周武王的同父異母弟。周朝建立後,武王封他為為伯爵。後代以伯廖的名為姓,即廖姓。
3、 出自皋陶。皋陶為帝顓頊後代,東夷族首領,偃姓。他的後代封於 ,子孫以國為姓,即廖姓。皋陶後代受封的古 國,故址在今河南固始縣,縣東有 城崗。
4、 出自召伯廖。召伯廖系周文王後裔,其先人是文王之子召公奭。召伯廖是春秋時周惠王的卿士,後人取其「廖」字為姓。
二、 繆、顏、廖姓一脈同源。三姓皆出自顓頊和周文王,有共同的血緣關系。今福建部分地區和浙江平陽、蒼南等縣,仍有不少「繆顏廖宗祠」,說明三姓宗親關繫世代相傳,一直保留到現在。除此之外,商朝末年,紂王無道,繆、顏兩姓因為棄官隱於洛陽山谷,改姓廖,留形表示不忘本源。直到商朝滅亡後,其中一部分人才恢復了原來的繆姓和顏姓。而另一部分則仍然保留廖姓,成為後來部分廖姓人的祖先。
三、 賜姓、借姓與合姓。賜姓,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賜高山族七個姓,分別為:衛、金、錢、廖、王、潘、黎。台灣高山族中的廖姓即由賜姓而來。借姓,在苗族、壯族、土家族、瑤族以及其他一些少數民族的漢姓中都有廖姓。合姓,台灣有張廖姓,又稱「雙廖」,起源於福建省漳州市詔安縣,系元朝末年張姓與廖姓之合。
遷徙流布
先秦時期,廖姓活動、分布的地區主要在黃河流域的陝西、河南、河北一帶。兩漢、三國時期,長江流域已多廖姓居住,隋唐以後,南方成為廖姓分布的主要地區。春秋時期的楚人滅 ,晉朝時期的「五胡亂華」,宋朝時期的「靖康之變」,元朝時期蒙古貴族對漢人、南人的奴役,明清時期湖廣填四川、江西填湖廣的大規模移民以及沿海城市商品經濟的繁榮等等,對廖姓遷徙都曾產生過重大影響。廖姓的大量南遷是從晉代開始的,脈絡清晰的大范圍遷徙有五次。
1、西晉末年廖從憲由河南洛陽遷居浙江松陽縣。廖從憲乃西晉左衛鎮國大將軍廖子璋之子,由洛陽遷居浙江永嘉郡松陽縣順義鄉誠信里,這是對廖姓後來的發展繁衍影響最大的一次遷徙。
2、唐貞觀年間廖崇德由浙江松陽徙居江西虔化。廖崇德系廖子璋12世孫,由科舉中明經登第,任虔化縣令,後由松陽舉族遷居虔化(即今江西寧都縣)。崇德因而成為寧都廖氏的開基始祖,寧都也成為廖氏發祥地之一。
3、宋代廖實蕃遷居福建上杭。廖花,字實蕃,系廖崇德後代。宋時由福建延平府順昌縣合陽遷到福建上杭縣郭坊,郭坊即今上杭縣蘭溪鎮。實蕃是福建上杭、永定廖姓的始祖,通常簡稱福建「杭永始祖」。其後裔中出了不少名人,名垂史冊的廖姓傑出人物廖仲愷的先祖廖德源就是花公的第八世孫。
4、宋末元初廖仲遠移居廣東梅州。廖仲遠系杭永始祖花公實蕃的5世孫。1276年,文天祥在福建等地招募義軍,准備收復江西,仲遠在此時加入文天祥的隊伍,後圖復江西兵敗,廖仲遠由福建退守廣東梅州,便在梅州住下來,成為梅州廖氏的開基始祖。
5、宋代廖監元遷居廣西賓陽縣。廖監元是狄青屬下將領,仁宗皇v年間,廣西儂智高起兵反宋,狄青率3萬大軍征討,在歸仁輔(今廣西南寧市郊)擊破儂智高軍。廖監元隨後領軍征剿景岩一帶的儂智高殘部,事平之後留任寨官,並在賓陽定居。其後裔是廣西廖姓人中歷史最悠久的一支。
目前,廖姓在江西、福建、湖南、廣東、廣西五省的人數最多,分布也最密集。在海外的廖姓人則以東南亞最為集中。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都有為數眾多的廖姓人生活、居住。其他如日本、美國、加拿大、英國、法國、乃至世界其他各地也有不少廖姓華僑。
『玖』 新疆自治區發改委副主任廖
新疆自治區發改委沒有姓廖的。
張春林:主任、黨組副書記,原自治區審計廳調任。主持自治區發展改革委行政全面工作。分管辦公室、政研室(特區辦)、投資處。
杜魯坤·托乎提:黨組書記、副主任,曾任自治區安監局副局長。主持自治區發展改革委黨組全面工作,分管人事處、社會處、醫改辦、老乾處。
牛曉萍:黨組副書記、副主任(正廳級)曾任自治區環境保護廳黨組書記、副廳長。協助主任分管機關財務。分管體改處、環資處、經貿處,聯系信息中心、評審中心
熱依汗·玉素甫:黨組成員、副主任,分管收費處、農價處、能價處、醫價處、成本局、監測中心、認定局。
孫永建:黨組成員、副主任,協助主任分管機關文秘工作。分管地區處、就業處、西部處、法規處、培訓中心,聯系經濟研究院。
楊伊波:黨組成員、副主任,協助主任分管投資處。分管外資處、能源處、產業處、項目處
張學習:黨組成員、紀檢組組長,分管機關黨委、監察室。
甘昶春:黨組成員、副主任,分管規劃處、綜合處、援疆處。
李明傳:黨組成員、副主任,協助主任負責與國家發展改革委聯系工作。分管農經處、高技處、代賑處、財金處
陳志江:黨組成員、副主任,分管交通處、價檢局、稽察辦、經動辦、服務中心,聯系代建局、核工業二一六大隊
趙宏越:自治區對口援疆工作協調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分管援疆處
『拾』 「廖」姓的起源!
廖姓起源有四 三、賜姓及他姓改姓 殷紂王執政時,殘酷無道,在宮廷中任職的繆、顏二姓因之棄官隱居,改姓為廖。《小溪廖姓祖祠房譜廖姓考源》、台灣《廖氏大族譜》(民國五十八年編修)中都有相同的說法:「廖姓為顏繆二姓並合留形之改姓也,顏姓為冠蓋之官,繆姓居衣裳之職。因殷紂無道,荒淫絕諫,虐殺朝臣,暴殮天物,臣民離心,衣冠雖屬官爵,宮廷常物而求精美華麗,本屬人之常情,當混亂朝政之時,艷裝誨淫物議,不無瓜田李下、惑君之嫌,在良莠不齊之時宜有潔已之道,因而棄官隱於維陽山谷(後稱武威)。後恐子孫而受追蹤之累,始並合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 據官陂《張廖姓族譜》記載:明洪武七年,原籍雲霄西林村和尚塘張天正的第三子張願仔(或作張元子)字再輝,到官陂(時稱三都)游學,經常住在當地一個名叫廖化(又稱廖三九郎)的人家中。廖化為人和善賢達,家殷富足,膝下只有一女,名叫大娘,品貌端莊,稟性賢淑,知書達理,事親至孝。廖化見張願仔善良朴實,忠厚勤勉,是理想的東床之選,便將其招贅為婿(張願仔入贅時兼養子,改名為廖元子),待若親子,並把全部田園產業都交由張願仔掌管。張願仔也非常孝敬岳父母,就像對待親生父母一樣。 明洪武八年(1375年),張願仔48歲,獨子廖友來出生,在友來未冠之時,廖族有親眷犯國法而逃獄,以當時社會律法十的規定,往往株連九族,因此連累廖氏全族。張願仔以廖族家人的身份到官府申辯,不料官司拖累多年,結案後,張願仔身染重病,臨終囑咐兒子廖友采:「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捨命圖報,未能如願,汝當代父報答,子孫生當姓廖,以光母族,死當姓張,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張廖兩全。」 廖友來謹承父志,以張承廖,並立誓:「凡我子孫,生則姓廖,歿後書張,不違祖命,以報廖公之德。吾本姓張,來源於河南河郡衍派,雲霄西林和尚塘有祖跡,以後應回祭祖掃墓,以盡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張、姓廖由其自便。」於是張廖二姓遂成一脈,生時寫廖,死後書張,故有「活廖死張」、「人廖神張」、「張骨廖皮」之說。 傳說清朝嘉慶年間,因為系出同源的張、廖兩姓發生的一次誤會,而產生了張廖姓氏。官陂十三世祖廖國寶在朝內當御前侍衛,深得嘉慶帝重用,引起朝內張國公的妒忌,於是他保舉廖國寶出征,在陣上廖國寶被張國公謀害致死。死後,張國公才知被他害死的原是自家親人,後悔莫及。為接受這一慘痛教訓,同時認識自己血緣的真正歸屬,移居外省或僑居海外的張願仔公後裔,便把張廖二姓聯起來並用。如移居台灣台中西屯區、南投、雲林縣西螺、板橋、三侖鄉的張廖子孫就有數萬人,建有30多座宗祠。他們都一直奉守祖訓,除了戶籍登記,平時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張廖並用。再如旅居日本大孤市僑胞有張廖富源、張廖富南等,都是官陂願仔公的後裔。又如移居廣東潮汕一帶的張廖族人,也多用聯姓。 在此之前,元末有簡德潤者,入贅南靖張家,此派下張簡同宗,以後乃有張廖簡三姓聯宗之說。另一說法認為張簡聯宗是為了避禍。唐初福建廖崇德有三子九孫,一門高官進爵而為奸臣媾陷,為避禍九孫分三姓埋名隱跡,後世子孫乃以張廖簡三姓聯宗。 自唐代初年開基福建虔化,廖崇德的子孫很快便分衍至福建及廣東各地,崇德生三子,長子蘭芝,諱佩,唐總章戊辰進士,承武威郡祀;次子蘭楷,繼清河郡公;三子蘭德,承太原郡祀。蘭芝次子光堯,諱德登,為宣州刺史,生三子,長瑞碹,次瓊碹,三琳碹。時因奸臣,自此子孫埋名隱姓,命九子分三郡,張廖簡三姓聯宗自此開始。老大文廣、老二文興、老三文舉,仍然本姓廖,奉祖傳的「武威」為郡望;老四文福、老五文亮、老六文祿,分姓為簡,以「太原」為郡望;老七文有、老八文明、老九文峰,隨母姓為張,襲用張姓的「清河」為郡望。
希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