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壟斷法律制度經濟法
Ⅰ CPA經濟法,反壟斷法會考什麼知識點
第十一章 反壟斷法律制度
1、經營者的壟斷行為主要包括:
2、反壟斷法適用於所有的壟斷行為?如果不是,哪些行為不適用反壟斷法。
3、相關商品市場要從 , 兩個角度去界定。
4、反壟斷法規定了哪些法律責任?
5、對於價格壟斷行為,由 負責查處。
6、商務部負責的反壟斷審查工作。
7、縱向壟斷協議禁止的范圍包括:
8、壟斷協議的豁免中,不需要經營者主動證明所達成的協議不會嚴重限制相關市場的競爭的行為是:
9、行業協會組織可以組織達成和實施壟斷協議。
10、壟斷協議中,如果經營者達成並實施壟斷協議,應當責令停止違法行為,沒收違法所得,並處上一年度銷售額的罰款;尚未實施所達成的,可以處的罰款。
11、市場支配地位的推定標准:
(1)一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達到的;
(2)兩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的;
(3)三個經營者在相關市場的市場份額合計達到的
(4)對於多個經營者被推定為共同佔有市場支配地位時,其中有的經營者市場份額不足的,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5)市場份額不是認定市場支配地位的唯一的和絕對的標准,因此,被「推定」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經營者,如有證據證明不具有市場支配地位的,不應當「認定」其具有市場支配地位。
12、《反壟斷法》禁止的濫用市場支配地位行為包括:
13、經營者集中有哪些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
14、經營者集中的第一階段審查(初步審查),自收到經營者提交的資料之日起進行初步審查,作出是否實施進一步審查的決定,並書面通知經營者。
15、經營者集中的第二階段審查,自執法機構作出實施進一步審查決定之日起內完畢,並作出是否禁止經營者集中的決定,書面通知經營者。延長審查期限的,最長不得超過。
16、經營者違反《反壟斷法》規定實施集中的,由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責令停止實施集中、限期處分股份或者資產、限期轉讓營業以及採取其他必要措施恢復到集中前的狀態,可以處的罰款。
17、行政機關作出具體的行政壟斷行為是反壟斷法所禁止的行為,而抽象行政行為不屬於反壟斷法禁止的行為。
18、行政機關和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務職能的組織濫用行政權力,實施排除、限制競爭行為的,由責令改正;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反壟斷執法機構可以向有關上級機關提出依法處理的 。
Ⅱ 在經濟法中,反壟斷法22條兩款內容,具體是什麼意思
第二十二條經營者集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不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專機構申報:
(一)參屬與集中的一個經營者擁有其他每個經營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者資產的;
(二)參與集中的每個經營者百分之五十以上有表決權的股份或者資產被同一個未參與集中的經營者擁有的。
這條規定是經營者集中的申報豁免,也就是經營者符合此條規定可以不向國務院反壟斷執法機構申報。因為這兩款規定的實際情況是:其中一個經營者已經對其他經營者已經構成實際控制,可以被認為是一個經營整體,集中或不集中在反壟斷領域中的差別不大,所以不需要申報。
Ⅲ 反壟斷法是經濟法的龍頭法
反壟斷法在發達國家作為經濟法的「龍頭法」的歷史性 反壟斷法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被賦予重要地位。 它在美國被稱為 「經濟的基石」 「經濟自由的憲法」、 「自由企業的大憲章」 ,在德國也有認為其地位是「憲法的」,在日本則認為反壟斷法暨競爭法在經濟法 中佔有核心和基本的地位,是經濟法的「原則法」 。中國經濟法學界一直以來接受了美日等國的這類提法 或觀點,認為中國既然實行市場經濟,就應當像發達市場經濟國家一樣,將反壟斷法置於「經濟法的基石」 、 「經濟憲法」或者說經濟法的「龍頭法」的地位,作為追求的目標和境界。筆者曾認為,由於政府自上而 下主導轉軌時期的改革開放和歷史悠久的官本位傳統,反壟斷法在中國並不具有這種地位,財政法則在整 個經濟和經濟法中起著主導的作用,但財政法調控經濟的「切入式」特點決定了它的副作用,將來我國也 應將「維護市場之固有機制和活力、糾正市場不足來達到調控經濟」作為經濟法調控的主要手段。而從 這場國際金融危機中反映出的情況來看,所謂經濟法「龍頭法」和「經濟憲法」的命題在西方國家其實也 已時過境遷,中國實沒有必要將其作為追求的目標。 市場經濟存在兩個天然傾向,即通過限制競爭、不競爭以舒舒服服賺大錢,以及不顧既定的商業道德 不擇手段地撈錢。這是市場經濟固有的激勵機制使然,構成市場經濟的自我否定,要實行市場經濟,就必 須有效反對之,否則市場就無法正常運轉和存續。競爭法正是為了恢復被這兩個傾向扭曲的市場機制而問 世的。本來,這是維護市場經濟的一種基礎性措施,而對自由市場的崇拜者來說,只要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市場經濟正常運轉,整個經濟、社會也就萬事大吉,必將得益於「看不見的手」 ,在無數個體自發追求自身 利益最大化中實現國民福祉的最大化。正如熊彼特所言: 「對典型自由主義資產階級而言,壟斷幾乎稱為所 有弊病的根源—事實上,它成為頭號妖魔。 」在這樣的認識下,將反壟斷法視作對經濟的法律調整的龍頭 老大,就是很自然的。然而,二三十年代的大危機和此次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機證明,在社會化條件下或者 說社會化的市場經濟,僅靠維護市場機制是不足以使市場正常運行、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 首先,市場和競爭的本性暨優越性是優勝劣汰,市場經濟的周期性也是不可避免的,而「劣汰」和周 期對經濟、社會可能產生嚴重的副作用。優勝固然好, 「劣汰」則意味著一些個人和企業、群體、產業、地 區等在市場競爭中敗北,經濟不景氣時失業率也會高企、人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降低,一個國家如果不能 妥善解決社會成員被「汰」或不景氣時的生計和發展問題,任由「馬太效應」滋生擴張,則這樣的經濟是 畸形的,必然會拖累社會和諧進步。這就需要國家、政府超越反壟斷,通過貨幣、利率、稅收、財政支出、 規劃和產業政策等手段對經濟進行統籌協調;為此,僅有私有制也是不夠的,還需要國有制、合作制、團 體的和任何聯合的所有制,也即「混合經濟」 ,等等。對於混合經濟來說,市場和政府兩者均為經濟所必不 可缺,沒有政府和沒有市場的經濟都是「一個巴掌拍不響」 。這就是連資本主義大本營的美國經濟也不得 不由政府主導的原因所在。如美國參議院於 2009 年 2 月通過經濟刺激計劃, 「9.11」後美國聯邦緊急撥 款 150 億給航空業, 在金融危機中聯邦政府先後提供近 500 億美元給通用汽車公司並直接策劃安排其重 組等等;就是在景氣時期,政府也通過公共及軍事采購、波音和麥道合並、在國際上推行霸權式的金 融和貿易政策等,主導著經濟。日本一度迷信「經濟憲法」說,行之有效的產業政策法的正當性受到質疑, 經濟法成為反壟斷法的同義詞,一場金融危機,以前的偏頗顯露無遺,學者和實務界看問題才變得較為持 平起來。 其次,市場機制或市場經濟存在著不及或不能的領域。市場經濟依賴社會成員的營利沖動,因此,不 能盈利或難以盈利的事業、產品就不可能由市場來提供。如果這樣的事業、產品為社會和人民所需,政府 就不得不擔負起從事該事業、提供相應產品的責任,如教育、醫療、航天、互聯網、基礎設施、公用事業 和新能源開發等。在美國刺激經濟的 7,870 億美元中,就有 65%用於投資,投資項目主要是基礎設施和新 能源。我國於 2008 年 11 月出台 4 萬億內需刺激計劃,更是藉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之際,大力促進經濟社 會協調發展。最後,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與任何公共管理一樣,自有其邊界,在市場中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一 個個主體的貪婪及無所不用其極,是競爭法和任何法律所不能完全控制並杜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