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的損失

合同法的損失

發布時間: 2021-01-02 08:00:54

合同法:違約損害賠償的種類有哪些

合同法第113條規定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原則上,通過賠償損失應使受害人處於如同合同已經履行時的同樣狀態。通常認為財產上損害賠償范圍即合同法規定了三類:
1、約定賠償范圍。依當事人的意思而定的損害賠償,合同法第114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約定賠償是依照當事人的意思確定損失賠償的范圍和計算方法,體現了當事人意思自治原則和合同自由原則。如果當事人有賠償損失的約定,則應優先適用。
2、一般法定賠償范圍。依照法律的一般規定確定損害賠償的范圍。合同法第113條第1款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3、特別法定賠償范圍。由法律基於特殊的立法政策而特別規定的損害賠償。合同法第113條第2款規定「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即雙倍賠償。根據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適用的原則,在有特別法可依的情況下,應當優先使用特別法,即優先適用特別法定賠償。

Ⅱ 合同法損失賠償的法律規定違約金一般為多少

一般來說合同違約金上限是不超過實際損失的30%。但是如果過高或者過低是可以請求法院給專予減少或者增加的。屬《合同法》第114條第2款規定: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當事人可以請求法院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當事人可以請求法院適當減少。

Ⅲ 【解析】《合同法》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分別指什麼

財產的損失包括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這兩種不同的損失,在司法實踐中必須仔專細加以區分。直接損失是受害人屬現有財產的減少,也就是加害人不法行為侵害受害人的財產權利、人身權利,致使受害人現有財產直接受到的損失。例如財物被毀損而使受害人財富的減少,致傷、殘後受害人醫療費用的支出,人格權受到侵害後支出的必要費用,等等,都是直接損失。間接損失就是可得利益的喪失,即應當得到的利益因受侵權行為的侵害而沒有得到,包括人身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和財物損害造成的間接損失。

Ⅳ 合同法中的「損失」 定義是什麼 由司法解釋嗎

關於損失有不同觀點。一種認為,無過錯一方所遭受的一切損害,既包括版債務不發行的權損害賠償,也包括因恢復原狀所發生的損害賠償;另一種認為,對損失的賠償范圍的確定應具體分析,在許多情況下,損害賠償與合同解除是相互排斥的,選擇了其一便足以使當事人的利益得到充分保護,沒必要同時要求賠償。所以,具體情況具體分析,總的來說,能夠使被害人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護即得到了損害賠償,損失與賠償是等價的。大部分是理論分析結果
相關法條有合同法第97條民法通則第115條

Ⅳ 如何計算合同中的實際損失

1、預期利益,又可稱為可得利益,是指合同在履行以後可以實現和取得的利益。該利益是一種未來的、必須通過合同的實際履行才能實現的利益,並且是合同當事人訂立合同時能夠合理預見到的利益。 2、《合同法》第113條規定: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含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該條文明確規定了預期利益損失包含在違約損失當中,違約方應當賠償守約方的預期利益損失。 3、《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主要規范違約金過高的調整原則以及認定標准。違約金的法定性質為補償守約方因違約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即違約金數額應當與違約經濟損失的數額大體相當。 正因為合同當事人事前約定的違約金數額或違約損失的計算方法一般與違約行為給守約方造成的經濟損失不一致,因此在違約情形產生之後,才需要明確界定守約方的經濟損失數額(包含直接損失和間接損失),以此來判斷違約金是否過高。這里的實際損失是已經產生的現實損失,實為直接損失;而預期利益損失是應當取得但卻沒有取得的利益損失,屬於間接損失。所以,實際損失和可得利益損失均為守約方的經濟損失。 《合同法解釋二》第29條當中規定的實際損失僅指違約導致經濟損失的一部分,問題所提出的「實際損失」是否包含「預期利益損失」的命題本身就不正確。 4、如果守約方能夠充分舉證違約行為導致逾期利益損失的證據,法院應當判決違約方賠償守約方的預期利益損失。

Ⅵ 合同法中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的情形有哪些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回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答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第四十三條: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知悉的商業秘密,無論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當地使用該商業秘密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Ⅶ 合同法第113條規定可得利益損失指的是什麼損失

間接損失又稱所失利益,指失去的可以預期取得的利益。可以獲得的預期的利益,簡稱可得利益。可得的利益指利潤,而不是營業額。例如,汽車修理廠與計程車司機約定10日修理好損壞的夏利車,汽車修理廠遲延3日交付,司機開計程車每日可獲利潤200元。3日的可得利益為600元,汽車修理廠違約,應賠償600元的間接損失。 可得利益的求償需堅持客觀確定性,即預期取得的利益不僅主觀上是可能的,客觀上還需要確定的。因違約行為的發生,使此利益喪失,若無違約行為,這種利益按通常情形是必得的。例如,建築公司承建一商廈遲延10日交付,商廈10日的營業利潤額即為可得利益。
可得利益的求償不能任意擴大。對此,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第74條規定,賠償損失「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在訂立合同時依照他當時已知道或理應知道的事實和情況,對違反合同預料到或理應預料到的可能損失。」我國原涉外經濟合同法和原技術合同法也有相同規定。原涉外經濟合同法第十九條規定:「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的賠償責任,應當相當於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但是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原技術合同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當事人一方違反合同的賠償責任,應當相當於另一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但是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應當預見到的損失。」法律採取預見性限制賠償范圍的隨意擴大。預見性有三個要件:一是預見的主體為違約人,而不是非違約人。二是預見的時間為訂立合同之時,而不是違約之時。三是預見的內容為立約時應當預見的違約的損失,預見不到的損失,不在賠償范圍之列。例如,旅客言飛機誤點使其耽誤了一筆買賣,要求賠償。該買賣是否耽擱,航空公司在售票時是無法預見的,故此間接損失不予賠償。

熱點內容
危險化學品相關法規及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16 20:47:16 瀏覽:393
法治宣傳宣誓 發布:2025-09-16 20:41:25 瀏覽:809
海門法院上訴 發布:2025-09-16 20:37:21 瀏覽:46
宜陽法院名單 發布:2025-09-16 20:25:42 瀏覽:565
人大國安立法對香港的意義 發布:2025-09-16 20:18:32 瀏覽:257
現代行政法專題 發布:2025-09-16 20:17:00 瀏覽:295
協議書簽字畫押後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9-16 20:03:57 瀏覽:857
深圳市勞動法是哪年實施 發布:2025-09-16 19:59:21 瀏覽:193
吉林大學科學道德與學術規范 發布:2025-09-16 19:58:32 瀏覽:925
民商法中央財經大學 發布:2025-09-16 19:56:05 瀏覽:7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