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法具有社會契約性

法具有社會契約性

發布時間: 2021-01-02 19:24:41

⑴ 古典自然法學派的主要思想是什麼結合社會契約論的思想和觀點,談談政府守法的理解。

自然法學說是西方一切法哲學流派的濫觴,是價值法學派。自然法學派主張有一個實質的法價值存在著,這個法價值乃獨立於實定法之外,且作為檢定此實定法是否有正當性的標准。自然法學說認為,在自然,特別是在人的自然本性中,存在著一個理性的秩序,這個秩序提供一個獨立於人〔國家立法者〕意志之外的客觀價值立場,並以此立場去對法律及政治的結構作批判性的評價。自然法的權利,從某種意義上講就是意謂著由自然,也就是說由人的本性、由社會的本性、以及甚至由物的本性中,可演繹出某些法則,這些法則可供給一個整體而言對人類行為舉止適切的規定。自然法學派起初的權利觀念更多帶有「天賦」權利的色彩,人生於自然,人的權利也來自於自然。
自然法思想淵源於古希臘, 中世紀的自然法思想淵源於西塞羅,並具有斯多葛哲學的傳統,17世紀的歐洲時代屬於「形而上學」時代,自然法的思想經過啟蒙運動的「祛魅」而日益世俗化,18世紀中後期,經驗主義和實證主義逐漸興起,自然法和自然權利學說遭遇到激烈批判。慘痛的「二戰」經歷,為自然法的復興提供了契機,其中以德沃金、羅爾斯等為代表的自然法學派在各種論戰中逐漸建構了新的自然法理論,個人的權利和法律的正義性重新得到人類較為廣泛的承認。「認真對待權利」成為了世界各國的政治和法律的價值重心。
自然法學發展史是一部人類權利觀念的發展史。自然法學的權利觀的發展分為三個階段,並各有其特點:古代與中世紀自然法學的權利觀是以正義為基礎的,近代自然法學的權利觀是以自由為核心的,現代自然法學的權利觀是以平等為內涵的。在這里,我們以自然法學派主要代表人物的權利學說為基線,簡要解析洛克、盧梭、羅爾斯和德沃金的權利理論。

⑵ 伏爾泰的哲學通信,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他們共同的核心思想是什麼並闡述他們的含

《社會契約論》來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源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響了逐步廢除歐洲君主絕對權力的運動,以及18世紀末北美殖民地擺脫英帝國統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爭。

《論法的精神》他採取與意識主義和自然主義截然不同的方法來分析政治行為,並致力於從社會學的角度來分析政治習俗,從而提出了一種創新的理論:法律不是戒律的表現方式,而是對不同因素的觀察和調整,這些因素分為文明(傳統、宗教等)和自然(氣候、地理等)兩類。

《哲學通信》伏爾泰在《哲學通信》中結合向法國讀者介紹F.培根、洛克和牛頓的思想,表述了自己的哲學思想。像洛克一樣,他的哲學思想前提是承認物質世界的客觀性。書中重點論述認識論問題,認為人的一切觀念都來自感官對外界事物的感覺,感覺是感官接受外物刺激引起的。它強調感覺是觀念的唯一來源,人的頭腦唯一具有的能力是對感覺得來的觀念進行組合和整理。

《社會契約論》、《論法的精神》引用自維基網路,《哲學通信》引用自網路。

⑶ 法國的《人權宣言》為什麼體現了「社會契約理論」

《人權宣來言》在權利方面,人源們生來是而且始終是自由平等的,只有在公共利用上面才顯出社會上的差別。這個基點就表明,他認為個人的財產,權利都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為了保證每一個人的權利和安全,就必須以契約的形式,制定嚴格的法律法規來進行規范,特別強調為保護公認不可侵犯利益的契約式維護。
這比較之前的社會,政治和法律領域帶有根本性的變化,由少數貴族保護轉向全民的民主式權利義務制定保護。
這就體現了「社會契約論」

⑷ 如何理解《社會契約論》中的契約與法律

《社會契約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響了逐步廢除歐洲君主絕對權力的運動,和18世紀末北美殖民地擺脫英帝國統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爭。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及兩國的憲法均體現了《社會契約論》的民主思想。
盧梭相信,一個理想的社會建立於人與人之間而非人與政府之間的契約關系。與約翰·洛克一樣,盧梭認為政府的權力來自被統治者的認可。盧梭聲稱,一個完美的社會是為人民的「公共意志」(公意)所控制的,雖然他沒有定義如何達成這個目標,但他建議由公民團體組成的代議機構作為立法者,通過討論來產生公共意志。
社會契約論的主要表述是探究是否存在合法的政治權威,「人生而自由,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他所說的政治權威在我們的自然狀態中並不存在,所以我們需要一個社會契約。在社會契約中,每個人都放棄天然自由,而獲取契約自由;在參與政治的過程中,只有每個人同等地放棄全部天然自由,轉讓給整個集體,人類才能得到平等的契約自由。
雖然盧梭喜愛仁君勝過其它的政府形式,他對此表達得含糊其辭。他闡明政府必須分成三個部分:主權者代表公共意志,這個意志必須有益於全社會;由主權者授權的行政官員來實現這一意志;最後,必須有形成這一意志的公民群體。他相信,國家應保持較小的規模,把更多的權利留給人民,讓政府更有效率。
人民應該在政府中承擔活躍的角色。人民根據個人意志投票產生公共意志。如果主權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那麼社會契約就遭到破壞;人民有權決定和變更政府形式和執政者的權力,包括用起義的手段推翻違反契約的統治者。
關於國家的起源和國家現有基礎的理論,其最簡單的形式認為國家起源於一種「契約」。這就是說每一個社會成員放棄本身的「自然權利」以換取法律之下的新權利。社會契約論對於歷史上國家形成的大多數情形都不適用,卻適用於新憲法的制定,如美國制定的1787年憲法就是如此,這部憲法至少有一部份確實是在社會契約論指導下制定的。《社會契約論》並不是直接作為解釋性理論或社會學理論出現的,其歷史作用是像一種倫理學或邏輯學的理論,目的是對現存制度進行道德評價或改造,以及為革命等提供理論根據。
總而言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對社會的發展起過重大的推動的作用,但這並不能掩蓋他理論上本身的缺陷。他之謂「我要探討的是權利的道理,而不是事實」,雖然在某種程度上可以得到理解,但是這種唯心的論證方法,顯然還是缺乏足夠的說服力,也正是因此,才不斷地有人對所謂的「社會契約論」提出挑戰。

⑸ 霍布斯 洛克 盧梭三個人在自然法和社會契約論觀點上的不同認識

霍布斯,洛克,盧梭三者的「自然狀態」和「社會契約」有何區別
社會契約說是17世紀和18世紀最有名的政治理論,其主要代表人物是霍布斯、洛克、孟德斯鳩、盧梭。社會契約說是對國家神權說的直接否定。它的兩個基本功用是:解釋國家的起源;規定統治者和被統治者相互間的權利和義務。

關於霍布斯,洛克,盧梭三者的「自然狀態」和「社會契約」,因該理解為:這是以「自然狀態」作為事實前提,社會契約論的三個版本,這三個版本是一脈相承的,盡管各個版本的社會契約論之間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但都是非本質的,社會契約論的基本邏輯線索在霍布斯那裡已經奠定了,洛克和盧梭在很大程度上都可以看作是霍布斯的繼承者,盡管他們結合時代的需要對社會契約論作了較大的改進。

關於三者之間的區別,由於篇幅問題,我就簡單的概括一下:

霍布斯:代表作《利維坦》;霍布斯的「自然狀態」可以簡單的概括為由於自然資源匱乏而導致人與人之間的一種戰爭狀態。在此前提下,霍布斯提出的「社會契約」就可以很好理解了,即霍布斯將自然狀態的描述過於糟糕以及霍布斯對於秩序的渴望有關,可以簡單概括為個人放棄管理自己的權利,賦予某一擁有強大力量者(即利維坦),並承認他的一切行為。由此可見,霍布斯的「社會契約」還沒有脫離神學影響,而且具有專制的特點。

但是不可否認,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已經提供了西方主權文明的基本邏輯線索,即「自然狀態——社會契約——主權文明」。後面的社會契約論的經典作家如洛克和盧梭都基本上是遵循這樣的邏輯線索,對社會契約論提出了更加細致、世俗化和適應時代需要的修正。

洛克:代表作《政府論》;洛克的「自然狀態」,是一種自由和平等的狀態,人們自覺的依據自然法來決定他們的行動和處分他們的財產和人身,自然狀態的標志是沒有共同的裁判者。洛克將作為理性規則的自然法引入了自然狀態之中,並且賦予每一個遵守自然法的人以自執行的權力,一定意義上洛克的自然狀態已經披上了文明的外衣,盡管還遠不夠完備。洛克的「社會契約」則是因為自然狀態時時的受著戰爭狀態的威脅,所謂的自由與平等存在但缺乏保障和極不穩定,因此自然狀態中的每一個人「同其他人協議聯合組成為一個共同體,以謀他們彼此間的舒適、安全和和平的生活,以便安穩的享受他們的財產並且有更大的保障來防止共同體以外任何人的侵犯。」屬於有限政府原則,這一原則將作為以後發展起來的現代憲政的重要原則基礎。同時,由於社會契約中人們自由的保留,人民在邏輯上便保留了對政府的抵抗權或革命權,如果政府違背社會契約所附加的基本義務的話。

盧梭:代表作《社會契約論》;盧梭對於人類「自然狀態」的認識主要反映在他的另一部著作即《論社會不平等的起源》中。盧梭看來,在真正的自然狀態中,人在叢林里健康、自由而平等的生活著。但是隨著文明不知不覺發生以後,自然狀態的美好日益遭到破壞。盧梭同時承認美好的「自然狀態」已經不可能通過從文明社會的簡單後退實現,而必須重新設計社會社會制度。盧梭在這里是美化了「自然狀態」,從批判現實的策略來講,這種美化可能反映了一種「述古」與浪漫的情懷,借古諷今,以求改變現實。因此,在這里盧梭與霍布斯和洛克都產生了距離,因為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更關注的是對現實社會制度的整體性改造,這一改造的規范起點就是社會契約,而改造的對象也許可能就是霍布斯或洛克版本的社會契約所要達到的文明社會。具體的社會改革方案反映在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之中。盧梭在這部書中首先論證了強力不構成權利的基礎,只有同意才構成權利的基礎。「即使是最強者也絕不會強得足以永遠做主人,除非他把自己的強力轉化為權利,把服從轉化為義務。」 盧梭在這里對於強力的看法與霍布斯是接近的,因為霍布斯同樣論證了個體力量不可能作為強力構成穩定的秩序,只是霍布斯更多的是在事實的意義上言說,而盧梭則更進了一步,在合法性或道德的意義上否定強力可以構成權利。盧梭在書中提出了社會契約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即「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形式,使他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衛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人身和財富,並且由於這一結合而是每一個與全體相聯合的個人又只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並且仍然像以往一樣的自由。」 盧梭是要在個體自由的世俗基礎之上建立政治共同體的秩序,使得個體的自由不妨礙這種政治共同體秩序的建構,同時已經建立的政治共同體的秩序又不至於危害個體自由,個體的自有與共同體層面的整體的自由是完全一致的。因此,人們高度集合成了一個意志,即「公意」——這是共同體本質意義上的最高意志,而不同於代議制民主程序產生的統計意義上的「眾意」。

為求此目的,盧梭反對代議制民主和社會中間組織,主張直接民主和政治參與。因此,在社會契約的具體內容上,盧梭便堅持「每個結合者及其自身的一切權利全部都轉讓給整個的集體。……我們每個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於公意的最高指導之下,並且我們在共同體中接納每一個成員作為全體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是一瞬間,這一結合行為就產生了一個道德的與集體的共同體。」 我們看到盡管盧梭的邏輯是堅持在個人自由的世俗基礎上建立政治共同體的秩序,但是他所描述的這一過程卻充滿了神聖性。如果說霍布斯的社會契約過程充滿一種「恐嚇氣氛下」(這可以理解為是霍布斯所故意製造的)的功利選擇以及洛克的社會契約過程是人們相對從容的工具理性過程,那麼盧梭的社會契約則是一次道德的轉化,即被文明所扭曲的人性在締結社會契約的一瞬間,由於個體所擁有的全部都已讓渡給一個「道德的和集體的共同體」並且個人也立即的成為整個共同體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於是我們看到,作為共同體成員的每一個人都彷彿立即分享了他們集體表演的「道德轉化」的結果。這是一個極其精緻的邏輯想像,也因此盧梭的社會契約論實際上成為三個版本的社會契約論中最富美感的一個,盧梭所提出的整體性的社會改革方案也是那麼的激動人心。後來的法國大革命中羅伯斯比爾的實踐 便充分展示了盧梭理論的巨大沖擊力,盡管這種巨大的沖擊力常常是破壞性的。

盧梭版本的社會契約論的最大問題在於無論在民族國家的規模上得到政治實現,因為直接民主受到特定的時空的限制,只能在「小國寡民」的條件下(比如希臘城邦)實現。代議制民主在後來的政治實踐中被證明可以較好的解決現代政治共同體的秩序建構問題,同時又能夠較好的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與自由。對於代議制政府,密爾 在理論上作了必要的展開,這里不再贅述。

這是我復制的,感謝原作者啊!!!!O(∩_∩)O~

⑹ 社會契約論對西方法治的意義

給你摘抄一段湖南師范大學法學院蔣先福的論文《現代法治國家的邏輯構想——社會契約論新論》,裡面對這個問題有比較詳盡的論述。

一般認為,近代社會契約論之所以能夠成為資產階級革命的旗幟,就在於它借用了時代熟悉的語言,充分表達了人們要求變革舊的社會制度、建立新的社會制度的願望。例如,羅素在論及西方近代社會變革時指出:
「……政治在某種意義上必須有一種強人服從的權利,若不說那是神意,似乎只好說是契約授予的權利了。因此,政治是由契約設立的這個學說,幾乎在所有反對王權神授說的人當中都得人心。」在羅素看來,契約論之所以能夠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能動的精神力量,似乎就在於它適合了人們的心理需要。羅素的這個看法是有失偏頗的。盡管社會契約論並非人類思想理論寶庫中唯一正確的國家法律學說,甚至社會契約論本身也因其自身的理論缺陷,在後來不斷地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批評,但它作為一種革命的和批判的國家法律學說,之所以能夠獲得歷史的認可,並非僅僅由於它適應了人們的心理需要,而在於它深刻地反映了經濟基礎發展變革的要求。按照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有什麼樣的經濟基礎,就必然會有什麼樣的上層建築與之相適應。舊的上層建築一旦變成阻礙經濟基礎進一步發展的桎梏,那麼,經濟基礎就必然提出打破原有的上層建築結構,代之以新的上層建築結構的要求。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依筆者之見,社會契約論在近代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巨大的成功,就在於它自覺或不自覺地反映了這一時代發展進步的總規律和總趨勢,其中映現了社會契約論者融革命性和建設性於一爐的天才創造。

首先,就其革命性的一面來看,近代社會契約論者之所以假借「自然狀態」、「自然權利」作為自己的理論前提,一方面固然是為了滿足其邏輯運演的需要;但另一方面也在於為人民主權思想尋找理論根據。因為人民主權的思想不能成立,破舊、立新就失去了意義。而「天賦人權」說或「自然權利」說在17、18世紀的歐洲,不僅有其深刻的經濟基礎,而且有其深厚的文化傳統。社會契約論者抓住人民主權這個關鍵問題,並從理論上證明其自然性和神聖性,其革命的意義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為社會契約論的理論體系包容了自由、平等、天賦人權等一系列重大的理論問題,而這些問題又是現實生活中尚未實現和尚待實現的,它也就能夠起到一種吸引人、鼓動人的社會歷史作用。因此,黃克劍在論及社會契約論的邏輯價值和歷史價值及其相互關系時指出:「『社會契約』是自然法理論的中心環節,這一中心環節需要『自然狀態』、『自然權利』的邏輯預設。從科學的觀點看,為理論提供第一個命題的自然狀態、自然權利的說法顯然是荒誕無稽的,但從歷史的觀念看,非科學的邏輯預設卻獲得了最可珍視的時代價值。自然法學派的『自然狀態』、『自然權利』的預設是在特定的時代條件下嵌入歷史的,因此,重要的不再是演繹某種價值系統的初始邏輯是否真實,而在於由這種初始邏輯所衍生出的道理是否被人們歷史地認可。」事實也是如此,法國大革命與盧梭的社會契約思想直接聯系在一起。人們對社會契約論所闡發的「道理」的接受和認可性勝過了對其理論邏輯的關注。盡管在法國資產階級革命陣營內部派別林立,明爭暗鬥,但卻在盧梭的思想中找到了共同的理論基礎和精神支柱,盧梭的思想成為革命信念的象徵,這是頗為有趣的歷史事實。至於社會契約論深刻地影響了美國的傑斐遜、潘恩等人,其自由、平等、主權在民的思想被充分吸收到1776年的《獨立宣言》和1787年的《美利堅合眾國憲法》中,已成為人所共知的事實。

其次,就其建設性的一面看,近代社會契約論之所以能夠成為後來各資本主義民族國家建構政治法律制度的「藍本」,就在於它適應了近代市民社會與政治國家相分離的歷史趨勢。社會契約論者運用契約論的原理,系統地提出和論證了一整套規范和約束公共權力的法治方案,第一次把公共權力的設立及其運作納入受人民主權規制的法治軌道上來。這是他們奉獻給人類的一份寶貴理論財富。因為在近代社會,隨著商品經濟關系的發展,一方面打破了傳統社會經濟政治一體化的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經濟與政治相分離的二元社會格局;另一方面又提出了或突出了如何設計和規范政治權力,以保障其運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防止權力被濫用的問題。社會契約論者恰恰根據契約論的原理,把公共權力置於人民主權的委託和監控之下,同時又從技術上把公共權力分解為立法權、行政權和司法權,並使之既互相獨立,又互相制約,這就較好地解決了政治權力和政治權利的分配問題,抓住並解決了社會生活法治化所面臨的這一關鍵問題。可以說,社會契約論實質上就是有關權力分配和控制的理論,它作為人類探討政治生活民主化、制度化、法治化的智慧結晶,是值得我們珍惜和重
視的寶貴精神財富。

然而,我們也必須看到,社會契約論作為自然法思想在近代的理論產物,它仍然是對國家和權力的合理性的主觀論證,其基礎和前提是唯心主義的。因此,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一方面對以盧梭為代表的社會契約論者在歷史上所起的革命的,批判的歷史作用給予了高度的評價,認為「在法國為行將到來的革命啟發過人們頭腦的那些偉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們不承認任何外界的權威,不管這種權威是什麼樣的。宗教、自然觀、社會、國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無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須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為自己的存在作辯護或者放棄存在的權利,思維著的悟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以往的一切社會形式和國家形式,一切傳統觀念,都被當作不合理的東西扔到垃圾堆里去了。……從今以後,迷信、偏私、特權和壓迫,必將為永恆的真理,為永恆的正義所取代,為基於自然的平等和不可剝奪的人權所排擠。」另一方面他們又從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一針見血地指出,社會契約論及其所主張的「自然狀態」說是「十八世紀流行過的一種臆想。」

正因為社會契約論者按照理性主義的「臆想」原則,主觀地演繹出一套所謂公平、正義的政治法律秩序來,其結果必然導致理論與現實相脫節、相矛盾。這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樣:「這個理性王國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理想化的王國;永恆的正義在資產階級的司法中得到實現;平等歸結為法律面前的資產階級的平等;被宣布為最主要的人權之一的是資產階級的所有權;而理性的國家、盧梭的社會契約在實踐中表現為而且也只能表現為資產階級的民主共和國。」所以,社會契約論由於其自身的階級局限性和唯心主義缺陷,它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人民主權對公共權力的制約問題。而對其唯心主義形式的克服和對其權力制約思想的繼承和發揚,是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完善和發展必須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⑺ 論述合同法和社會契約意識的構建

契約—在我國古代「抄契」和「約」是分襲開用的。《釋名.釋書契》中「契,刻也。刻石其數也。」《說文》中「約,纏束也,從系,勺生。」即「契」的原意是指刻在龜殼上的合約,當事人的合意只有刻在龜殼上市才能被是為契約。為防止毀約,「契」被分為兩半,雙方各執一半,和履行約定時以半分之契合制,這一形式就表現為「合同」:將這兩塊龜殼合二為一,絲絲相同。所以,契約和合同都是表示合同成立和履行的必要形式。

⑻ 盧梭的社會契約是法國大革命的基礎是歷史解釋嗎

復是的。盧梭的《社制會契約論》在法國面世後,引起了法國社會強烈的震盪。拿破崙說:「無盧梭則無法國大革命。
《社會契約論》中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制度的基石,深刻地影響了逐步廢除歐洲君主絕對權力的運動,和18世紀末北美殖民地擺脫英帝國統治、建立民主制度的斗爭。美國的《獨立宣言》和法國的《人權宣言》及兩國的憲法均體現了《社會契約論》的民主思想。

⑼ 社會契約與法律有聯系么

什麼是社會契約呢,其實說白了就是。公民要自己的權利,國王也想有權利,最後版,大家坐一起談權判,公民出讓部分自己的權利給國家行使,國家也要保護公民 的權力。 如此而已。

法律,是規范公民行為的一種尊則和制度。這種尊則是上升到了法規范的高度的。現代社會,法律的制定者是立法機關,立法機關是被公民選出的人,代為行使公民的立法權的。由此,可以對比剛才的社會契約,看出來,法律事實上就是一種社會契約。

下面的是我查出來的

系統論述社會契約的是法國盧梭所著的《社會契約論》一書,有興趣可以看一下,主要是指自然人在處於自然狀態下,主要是說自然人以單個人身份出現,會很難處理與自然以及與他人之間的關系,因為此時是無組織,無聯合的,為此社會每個自然人共同達成一個契約組成政府,即公共事務管理機構來管理社會所有人的事務並組織、領導人民與自然斗爭。此契約主要規定了是個人聯合組成政府的合意,個人權利與政府權利的劃分,政府權力的使用程序等等。在實踐中的一個著名的例子,是英國第一批公民坐「五月花號」輪船抵達美洲拓荒,在即將到達之時,船上人民達成一個契約,以便在美洲拓荒、安居時予以遵守。

⑽ 法律是一種社會契約嗎除了法律還有什麼其他類型的社會契約如

法律首先是一種社會規范,經過國家使其上升為一種國家意志,具有國家強制內性,社會契約來源於容法國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指的是國家和人民所訂立的一種類似還合同的協議,國家應該首先自己遵守,我的理解也就是以法治國,有法必依,道德也是一種社會規范,具有普遍遵守性,也可以理解為一種全民共同訂立的契約

熱點內容
規章制度和勞動合同法 發布:2025-09-17 03:07:40 瀏覽:931
通許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9-17 02:45:32 瀏覽:497
巴林王國婚姻法 發布:2025-09-17 02:45:27 瀏覽:909
明代司法機關 發布:2025-09-17 02:45:25 瀏覽:677
工期違約金最高限額合同法解釋 發布:2025-09-17 02:39:53 瀏覽:154
2018年修改後婚姻法 發布:2025-09-17 02:39:00 瀏覽:853
行政法的本級 發布:2025-09-17 02:25:37 瀏覽:952
學習准則及條例課件 發布:2025-09-17 02:25:27 瀏覽:785
立法座談提綱 發布:2025-09-17 02:24:47 瀏覽:107
上海勞動合同法培訓內訓 發布:2025-09-17 02:15:56 瀏覽: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