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公路運輸合同法

公路運輸合同法

發布時間: 2021-01-03 17:55:19

① 簡述運輸合同成立的條件

運輸合同如何成立
1、要約。
要約是一方當事人向特定相對方當事人所作出的訂立合同的意思表示。
要約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取得法律效力
(1)必須表明一經對方承諾即受拘束的意旨;
(2)內容必須具有足以使合同成立的主要條件;
(3)必須是特定的合同當事人所為的意思表示;
(4)必須具有締結合同的主觀目的;
(5)必須向希望與之締結合同的相對人發出。
2、承諾。
承諾是指受要約人同意接受要約的全部條件的締結合同的意思表示。承諾的條件包括:
(1)必須向要約人作出;
(2)承諾的內容與要約內容一致;
(3)必須由受約人作出;
(4)應在要約有效期內作出。
運輸合同的生效要件有哪些
民法理論將合同成立的要件與合同生效的要件相區別,認為合同生效是指合同成立後,還須具備一定的條件才能產生法律效力,才可受到法律的保護。這些條件是法律規定的合同必須具備的條件,或者說是法律規定的合同發生法律效力的條件,換言之,成立後的合同分為合法合同和不合法合同。
民法理論要求的合法合同要件是:當事人締約時具有相應的締結合同的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合同不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共利益,合同的內容必須確定和可能。根據合同生效的要件,要件完備的合同為合法合同,受法律的保護。欠缺某種要件的合同則成為無效合同、可撤銷的合同和效力未定的合同,其各有不同的法律後果。
運輸合同中區分成立要件和生效要件沒有顯著意義。一般來說,無論是客運合同或是貨運合同,運輸法對合同的主體、客體、內容和形式的要求均不於其它合同,凡經成立的合同,大都是有效的、合法的,無效、可撤銷和效力未定的運輸合同實踐中十分罕見。但是,這並不等於說一切運輸合同都是合法合同,都會產生同等的法律後果。實際生活中,不法運輸合同行為比比皆是,如公路客運中強行拉客,鐵路客運中拒絕售票,公路貨運中的合同欺詐,鐵路貨運中違禁違限運輸,等等。但是,運輸合同法中,一般均不以此作為確認合同無效、可撤銷或效力未定,而是以損害賠償和行政制載兩種方式予以處理,實質上是成立和生效的竟合。

② 請教公路貨物運輸合同中的「不可抗力」

不屬於
不可抗力事件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不能預見,對其發生和後果不能避免並不能克服的事件。
《合同法》規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根據不可抗力的影響,部分或者全部免除責任,但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當事人遲延履行後發生不可抗力的,不能免除責任。
當事人還可約定不可抗力的范圍。
當事人一方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的,應當及時通知對方,以減輕可能給對方造成的損失,並且在合理期限內提供有關機構出具的證明。
這里必須注意兩點:
(1)必須是訂約後發生的事件;
(2)必須是當事人在訂約時不能預見、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事件。
這些問題在國際交往中一般是要訂約時採取列舉方式。不可抗力的范圍一般可包括兩種:
一種是因自然原因引起的,如暴雨、冰雹、地震、海嘯、雷擊或台風等,各國法律一般都承認這類嚴重自然災害屬不可抗力。
另一種是社會原因引起的,如戰爭、政府法律法令的頒布或改變,政府行政的干預等,除戰爭一般可列入不可抗力外,各國對社會原因引起的不可抗力范圍規定差異很大,對罷工、政府幹預等尤為突出。
鑒於各國立法上的差異,不可抗力事件的范圍,可以由當事人在合同中約定。約定不可抗力條款應十分慎重,對具體情況進行具體分析,特別是在國際交往中,因社會制度、法律規定的不同,對約定不可抗力條款不可籠統草率從事。如"罷工事件",一般地講,某個企業的職工罷工就很難解釋為當事人不能防止或不可避免。如果允許在合同中籠統地將罷工列入不可抗力事件,是不妥當的。

③ 求詳細得《勞動法》《公路運輸法》《合同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這三個你看看,應該足夠應付上班了,在網路上都可以搜索到全文

④ 駕駛員作為道路運輸承運人的主要活動主體,了解《合同法》規定承運人經營服務義務非常必要,對嗎

貨車司機作為貨物實際托運人,在無車承運人鏈條上是很重要的,但是無車版承運人平台的責任義權務劃分很明確,所有相關責任由無車承運人承擔,所以,作為貨車司機是沒有必要一定要了解的,但是,作為整個無車承運人體系裡的一員,在華為&阿帕無車承運人體系監控之下的一個環節,關乎自己的利益,可以去做詳細的合同了解,這方面的了解只需要了解自己與無車承運人之間的合同關系就可以,不需要監控貨主方面的動態

⑤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第多少條是物流運輸合同

我國沒有專業的物流立法,所謂的物流法只是物流活動所涉及的各類法律規范的總稱。
設計物流活動的法律法規及國際公約有:

1.水路運輸方式下適用的法律法規和國際公約
水路運輸方式包括國際海上運輸、沿海和內河運輸, 適用的國內法律、法規和國際公約有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運輸合同分章》、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運條例及實施細則》, 國內《水路貨物運輸規則》、《危險貨物運輸規則》、《集裝箱運輸規則》、《國際貨運代理業管理規則及實施細則》 、《統一提單的若干法律規定的國際公約》---海牙規則、 《修改的統一提單的若干法律規定的國際公約議定書》,即海牙--維斯比規則、 《聯合國海上貨物運輸公約》---漢堡規則 《聯合國多式聯運公約》等。
2.陸路運輸方式下適用的法律法規和國際公約
陸路運輸方式有鐵路和公路運輸,陸路運輸對貨物在大陸內的流通起著重要作用,鐵路和公路運輸又有自己的運行特點。
公路運輸方面國內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路法》、《汽車貨物運輸規則》、《集裝箱汽車運輸規則》、《汽車危險貨物運輸規則》。
國際公約有:《國際公路貨物運輸合同公約》、《國際公路車輛運輸公約》。
鐵路運輸方面國內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鐵路法》、《鐵路貨物運輸管理規則》。 國際公約有:《國際鐵路貨物聯運協議》、《鐵路貨物運輸國際公約》。
3. 航空運輸方式下適用的法律法規和國際公約
航空貨物運輸方面國內法律法規有:《中華人民共和國航空法》、《中國民用航空貨物國際運輸規則》。國際航空貨物運輸適用的國際公約有:《統一國際航空運輸某些規則的公約》---華沙公約,海牙議定書、《瓜達拉哈拉公約》。
4.多式聯運方式下適用的法律法規和國際公約
我國有關多式聯運法律法規:《中華人民共和國海商法》第四章海上貨物運輸中對多式聯運作出的規定,交通主管部門制定的國際集裝箱多式聯運管理規則。國際公約有《聯合國國際貨物多式聯運公約》、國際商會制定的《聯運單證統一規則》。

⑥ 關於掛靠車輛的法律規定

關於掛靠車輛的法律規定:

1、民法通則第四條:民事活動應當遵循自願、公平、等價有償、誠實信用的原則。第一百二十一條:國家機關或者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侵犯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第一百三十條:二人以上共同侵權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當承擔連帶責任。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人身損害賠償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八條: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法定代表人、負責人以及工作人員,在執行職務中致人損害的依照民法通則第一百二十一條的規定,由該法人或其他組織承擔民事責任,上述人員實施與職務無關的行為致人損害的,應由行為人承擔賠償責任。第九條:雇員在從事僱用活動中致人損害的,僱主應承擔賠償責任。雇員因故意或重大過失致人損害的,應當與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僱主承擔連帶賠償責任的可以向雇員追償。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民事訴訟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43條: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或私營企業掛靠集體企業並以集體企業的名義從事生產經營活動的,在訴訟中,該個體工商戶、個人合夥或私營企業與其掛靠的集體企業為共同訴訟人。

4、《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已失效)第31條規定:交通事故責任者對交通事故造成的損失,應承擔賠償責任。承擔賠償責任的機動車駕駛員暫時無力償還的,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負責墊付。但是,機動車駕駛員在執行職務中發生交通事故,負有交通事故責任的,由駕駛員所在單位或者機動車的所有人承擔賠償責任。

5、部分省、市的有關規定。

一是江蘇省高院出台的《江蘇省2001全省民事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中規定,掛靠經營的機動車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他人損害的,應由掛靠人和被掛靠人連帶承擔賠償責任。掛靠人與被掛靠人之間約定被掛靠人對交通事故的後果免責的,僅在雙方之間具有約束力,不能對抗第三人。

二是廣東省高院出台的《關於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若干具體問題的意見》(粵高法發[1996]15號)中規定,由於車輛不辦理過戶手續、掛靠登記、承包經營、分期付款購買或者租用、借用車輛等原因產生的機動車的實際支配人與機動車所有人不一致時,《道路交通事故處理辦法》第三十一條規定的機動車所有人的各類責任(墊付責任或者賠償責任)由機動車所有人和實際支配人連帶承擔。

三是安徽省高院1998年12月25日下發的《關於審理損害賠償案件的若干意見》中規定,掛靠在單位的私有機動車輛造成他人損害的,車輛所有人承擔民事責任,掛靠單位承擔連帶責任。

四是1998年6月25日天津市高級法院、天津市公安局《關於處理道路交通事故案件若干問題的意見》(98)5號(已失效)文件規定,掛靠登記的掛靠人發生交通事故並負有責任的,由掛靠人承擔賠償責任,被掛靠單位收取掛靠人管理費用的,由被掛靠單位在收取管理費總額內承擔有限連帶責任……2004年5月18日天津市高院《關於審理交通事故賠償案件有關問題的經驗總結》津高發(2004)64號文中規定,被掛靠車輛在運行中造成他人損害的,按照下列規定處理:

(1)若被掛靠單位收取了管理費或得到了經濟利益,由掛靠人承擔賠償責任,被掛靠單位在收取的管理費用和得到的經濟利益總額內承擔連帶責任。

(2)若被掛靠單位未收取管理費或未取得其他經濟利益,僅僅是基於地方政府管理的要求掛靠或強制掛靠,被掛靠單位不承擔賠償責任。

五是2004年8月20日山東省交通廳出台的《加強道路運輸掛靠租賃承包經營車輛安全生產管理規定》中規定,掛靠、租賃承包經營車輛發生運輸生產事故,由所在運輸企業負責處理事故,運輸企業先行進行賠償。

(6)公路運輸合同法擴展閱讀:

根據《侵權責任法》上述規定精神,我們可以推斷出這樣的一個結論,掛靠運行的車輛在交通事故中,被掛靠單位一般情況下不應承擔賠償責任。理由如下:

1、除登記車主為掛靠單位外,被掛靠單位並未實際掌控支配運行車輛,經營收益也不歸被掛靠單位所有,實際車主在運行過程中發生事故,被掛靠單位並沒有過錯。根據《侵權責任法》第49條、第50條規定精神,買賣車輛已經交付,在還沒有過戶的過程中發生交通事故,原出賣人因不享有車輛支配權,因而免責,沒有過戶僅僅是不能對抗善意第三人的債權。

借用或計程車輛的車輛所有人因不掌控支配車輛,也可免責。而掛靠行為,被掛靠人也是僅享有車主名義,出資購車的車主實際享有車輛完全支配權。為什麼被掛靠單位就不能免責呢?因為《侵權責任法》沒有規范掛靠行為屬性,所以應適用類推,被掛靠單位不承擔侵權責任

2、機動車道路交通事故是一種過錯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誰在事故中存在過錯,誰就應該承擔責任,有幾分過錯承擔幾分責任,沒有過錯,不承擔責任。《侵權責任法》中對交通事故貫穿了這一歸責原則。出借、租賃關系中,體現了這一歸責原則。出借人在出借行為中沒有過錯,出借人就不承擔責任,借用人過錯,借用人承擔責任。

機動車買賣關系中,出賣人將機動車交付給買受人,就是沒有變更登記,出賣人依然不承擔責任。依此類推在機動車掛靠關系中,被掛靠人盡管是名義車主,但他不享有機動車的運行支配權,在交通事故中被掛靠人沒有過錯,被掛靠人也不應承擔侵權責任,硬性判令被掛靠人承擔所謂連帶責任、補充責任或墊付責任,不符合《侵權責任法》法理,擴大了侵權責任的責任主體范圍。

當然,如果被掛靠單位對造成事故存在過錯,就應該對自己過錯承擔責任,但這個過錯責任完全不同於連帶責任、補充責任或墊付責任。

3、掛靠經營模式是政府主導、提倡的一種運營模式,1995年交通部召開了《培育和發展道路運輸市場工作會議》,會議認為:通過掛靠,能夠達到規模經營,集約化經營,符合增長方式的轉變,能夠加大汽車運輸覆蓋面,使他們能夠更好的為社會服務,採取限制排擠的措施都是錯誤的……從1995年運輸部的全國會議可以看出,是政府主導了機動車掛靠經營的模式。

而直到目前,國家法律對掛靠責任尚無明確規定,最高院先後兩個司法解釋僅從審判實務角度進行規范,但又過寬泛,而且相互不統一,因此才會有各省(市)區高級法院各不相同的規定,也才有各地法院同一事實的案件各不相同的判例。在這種情況下,法院判決被掛靠單位承擔各不相同的責任似有不公之嫌,也不利於掛靠經營模式的健康和完善。

4、掛靠關系實際上就是一種在政府主導下的雙務合同關系,掛靠方向被掛靠單位交一定量的管理費,被掛靠單位向掛靠方提供一些管理方面的服務。在這一合同關系中,雙方都應嚴格履行合同義務,如果一方未盡合同義務,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承擔違約責任並予賠償。

從這一合同角度講,被掛靠單位也不應對掛靠車輛承擔連帶責任、補充責任或墊付責任。也就是說,原則上被掛靠單位不承擔交通事故責任,如果未盡到合同義務,則對掛靠人承擔違約責任。

故此,建議最高院結合《侵權責任法》所確定的交通事故歸責原則,梳理以往的司法解釋,對掛靠責任重新做出明確而清晰的界定,以規范全國法院的審判行為。

⑦ 客運合同的法律規定有哪些

客運合同,又稱為旅客運輸合同,是指承運人與旅客約定,承運人將旅客及其行李按照約定的時間和路線安全運送到目的地,旅客為此向承運人支付票款的合同。旅客運輸合同包括鐵路、公路、水路和航空旅客運輸合同。

(4)旅客運輸合同常伴有附隨性免費行李運送合同和免費兒童運送合同。按照我國現行各種客運合同的規定,旅客一般可以免費隨身攜帶一定重量的行李和一名一定高度以下的兒童。兒童雖未買票,但仍屬於旅客,可以享有持票旅客同等的權利。

合同都是收到法律保護的。

熱點內容
關於人性和道德作文 發布:2025-07-22 00:58:27 瀏覽:335
安徽農業大學法律碩士 發布:2025-07-22 00:58:07 瀏覽:188
道德經出現 發布:2025-07-22 00:39:23 瀏覽:969
公司開除員工相關法律 發布:2025-07-22 00:34:52 瀏覽:715
房車自駕法律法規 發布:2025-07-22 00:33:56 瀏覽:855
測繪法規對測繪發展的影響 發布:2025-07-22 00:28:47 瀏覽:989
液化氣慘假要負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7-22 00:24:27 瀏覽:92
我國勞動法允許建立雙重 發布:2025-07-22 00:22:51 瀏覽:382
民事訴訟法199條理解 發布:2025-07-22 00:17:51 瀏覽:590
法律碩士分析錄音 發布:2025-07-22 00:17:35 瀏覽: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