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婚姻法婚姻自由在那一條

婚姻法婚姻自由在那一條

發布時間: 2021-01-03 19:56:18

『壹』 我國婚姻法中的婚姻自由是否含有不結婚自由

婚姻自由是我國《婚姻法》確定的一項基本原則,包括結婚自由和離婚自版由二個內容。
結婚自權由是指男女雙方締結婚姻關系的自由,即男女雙方必須完全自願且意思表達真實,不容許一方對另一方進行強迫、欺騙或者乘人之危,不容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予以強迫和非法干涉。同時結婚必須符合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
離婚自由是指解除婚姻的自由。包括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夫妻雙方有共同作出離婚決定,達成離婚協議的權利;或者在夫妻感情確已破裂,婚姻關系無法繼續維持下去的情況下,夫妻任何一方都有提出離婚的權利,任何人不能加以干涉。二是離婚必須符合法定條件,履行法律程序並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來源蘇州律師http://china.findlaw.cn/suzhou

『貳』 我國婚姻法有哪些條款

我國《婚姻法》共有五十一條。
具體條款如下: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本法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

第二條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

上世紀八十年代,婚姻法規定夫妻雙方應遵守國家相關政策實行計劃生育。

第三條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

第四條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第二章結婚

第五條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第六條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22周歲,女不得早於20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

第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結婚:

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

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

第八條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

第九條登記結婚後,根據男女雙方約定,女方可以成為男方家庭的成員,男方可以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

第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

重婚的;

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未到法定婚齡的。

第十一條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受脅迫的一方撤銷婚姻的請求,應當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第十二條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自始無效。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對重婚導致的婚姻無效的財產處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當事人的財產權益。當事人所生的子女,適用本法有關父母子女的規定。

第三章 家庭關系

第十三條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

第十四條夫妻雙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

第十五條夫妻雙方都有參加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的自由,一方不得對他方加以限制或干涉。

第十六條夫妻雙方都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

第十七條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工資、獎金;

生產、經營的收益;

知識產權的收益;

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第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一方的婚前財產;

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

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第十九條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

第二十條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

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要求對方付給扶養費的權利。

第二十一條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

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禁止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

第二十二條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第二十三條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

第二十四條夫妻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第二十五條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

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

第二十六條國家保護合法的收養關系。養父母和養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

養子女和生父母間的權利和義務,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

第二十七條繼父母與繼子女間,不得虐待或歧視。

繼父或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

第二十八條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於子女已經死亡或子女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的義務。

第二十九條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養的義務。由兄、姐扶養長大的有負擔能力的弟、妹,對於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兄、姐,有扶養的義務。

第三十條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

第四章離婚

第三十一條男女雙方自願離婚的,准予離婚。雙方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婚姻登記機關查明雙方確實是自願並對子女和財產問題已有適當處理時,發給離婚證。

第三十二條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

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

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

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出離婚訴訟的,應准予離婚。

第三十三條現役軍人的配偶要求離婚,須得軍人同意,但軍人一方有重大過錯的除外。

第三十四條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後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後六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女方提出離婚的,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第三十五條離婚後,男女雙方自願恢復夫妻關系的,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復婚登記。

第三十六條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

離婚後,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離婚後,哺乳期內的子女,以隨哺乳的母親撫養為原則。哺乳期後的子女,如雙方因撫養問題發生爭執不能達成協議時,由人民法院根據子女的權益和雙方的具體情況判決。

第三十七條離婚後,一方撫養的子女,另一方應負擔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的一部或全部,負擔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關於子女生活費和教育費的協議或判決,不妨礙子女在必要時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過協議或判決原定數額的合理要求。

第三十八條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第三十九條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

第四十條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

第四十一條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第四十二條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

第四十三條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

對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予以勸阻;公安機關應當予以制止。

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予以行政處罰。

第四十四條對遺棄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

對遺棄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作出支付扶養費、撫養費、贍養費的判決。

第四十五條對重婚的,對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自訴;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偵查,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提起公訴。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重婚的

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實施家庭暴力的

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第四十七條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人民法院對前款規定的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予以制裁。

第四十八條對拒不執行有關扶養費、撫養費、贍養費、財產分割、遺產繼承、探望子女等判決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有關個人和單位應負協助執行的責任。

第四十九條其他法律對有關婚姻家庭的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五章附則

第五十條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變通規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區制定的變通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第五十一條本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叄』 在婚姻法中哪一條有明確的下列條款

你好抄,未成年子女成長所必須的費用都屬撫養費的內容,那種只承擔生活費和學費的看法是錯誤的。且婚姻法第三十七條規定,一方撫養的子女;另一方應負擔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的一部或全部。
尚在校接受高中及以下學歷教育的教育費應當負擔,但是因為上收費較貴的私立學校貴族學校所多支付的擇校費用,或者是因考分不夠而產生的贊助費,不應當屬於撫養費。子女就讀未經父母雙方全部同意的,不同意的父/母一方可不支付該筆費用,由同意方父/母支付。撫養費以必要為限,子女購買電腦手機等、外出旅遊的費用、購買商業保險的費用等,這些費用的支出沒有法律依據,父母可以拒絕支付。
子女大病及絕症的醫療費,以社會醫療保險能報銷的為限,如子女因患有腎功能衰竭。要換腎的費用、子女患有白血病需要骨髓移植的費用等都不屬於撫養費之列,父母只有道義上承擔該費用的責任,而不存在法律上承擔該費用的義務。

『肆』 六月一號實施的婚姻法是允許女子有兩個丈夫嗎那一條

您好!
◆針對性解答:
我國《婚姻法》第二條明確規定: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實行計劃生育。
結兩次婚,無論男女,都已重婚罪論處。
同時,關於6月1號頒布新婚姻法之類的都是謠言。
希望能幫到您!

『伍』 我國婚姻法中的婚姻自由原則有哪些

婚姻法
第三條【禁止的婚姻行為】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
第五條【結婚自願】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陸』 婚姻法規定婚姻自由,我想問問看我和誰結婚才合法

婚姻法規定了婚姻自由,只要對方達到了法定結婚年齡,只要對方是自己願意和你結婚,你跟誰結婚法律都不會去干預你啊,會干預你的只有你的父母啊。

『柒』 論述我國《婚姻法》關於婚姻自由原則的含義

婚姻自由最基本的含義是:結婚自由與離婚自由,反對包辦婚姻。婚姻自由專並不意味著只要屬想結婚在一起的人都是可以在一起的,必須要符合結婚年齡、不能是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身體健康沒有不適合結婚的疾病等等。因此這個婚姻自由是有一定限制。因為法律本身就是權力與義務相結合的產物,沒有義務就沒有權利

『捌』 婚姻法的具體條例有什麼內容、從第一條到最後一條

第一章總 則
第一條本法是婚姻家庭關系的基本准則。
第二條實行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
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益。
實行計劃生育。
第三條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禁止借婚姻索取財物。
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禁止家庭暴力。禁止家庭成員間的虐待和遺棄。
第四條夫妻應當互相忠實,互相尊重;家庭成員間應當敬老愛幼,互相幫助,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關系。
第二章結 婚
第五條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第六條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
第七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結婚:
(一)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
(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
第八條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
第九條登記結婚後,根據男女雙方約定,女方可以成為男方家庭的成員,男方可以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
第十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婚姻無效:
(一)重婚的;
(二)有禁止結婚的親屬關系的;
(三)婚前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婚後尚未治癒的;
(四)未到法定婚齡的。
第十一條因脅迫結婚的,受脅迫的一方可以向婚姻登記機關或人民法院請求撤銷該婚姻。受脅迫的一方撤銷婚姻的請求,應當自結婚登記之日起一年內提出。被非法限制人身自由的當事人請求撤銷婚姻的,應當自恢復人身自由之日起一年內提出。
第十二條無效或被撤銷的婚姻,自始無效。當事人不具有夫妻的權利和義務。同居期間所得的財產,由當事人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照顧無過錯方的原則判決。對重婚導致的婚姻無效的財產處理,不得侵害合法婚姻當事人的財產權益。當事人所生的子女,適用本法有關父母子女的規定。
第三章家庭關系
第十三條夫妻在家庭中地位平等。
第十四條夫妻雙方都有各用自己姓名的權利。
第十五條夫妻雙方都有參加生產、工作、學習和社會活動的自由,一方不得對他方加以限制或干涉。
第十六條夫妻雙方都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
第十七條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
(一)工資、獎金;
(二)生產、經營的收益;
(三)知識產權的收益;
(四)繼承或贈與所得的財產,但本法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
(五)其他應當歸共同所有的財產。
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
第十八條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
(一)一方的婚前財產;
(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
(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
(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五)其他應當歸一方的財產。
第十九條夫妻可以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歸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約定應當採用書面形式。沒有約定或約定不明確的,適用本法第十七條、第十八條的規定。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以及婚前財產的約定,對雙方具有約束力。
夫妻對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約定歸各自所有的,夫或妻一方對外所負的債務,第三人知道該約定的,以夫或妻一方所有的財產清償。
第二十條夫妻有互相扶養的義務。
一方不履行扶養義務時,需要扶養的一方,有要求對方付給扶養費的權利。
第二十一條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
父母不履行撫養義務時,未成年的或不能獨立生活的子女,有要求父母付給撫養費的權利。
子女不履行贍養義務時,無勞動能力的或生活困難的父母,有要求子女付給贍養費的權利。
禁止溺嬰、棄嬰和其他殘害嬰兒的行為。
第二十二條子女可以隨父姓,可以隨母姓。
第二十三條父母有保護和教育未成年子女的權利和義務。在未成年子女對國家、集體或他人造成損害時,父母有承擔民事責任的義務。
第二十四條夫妻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父母和子女有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
第二十五條非婚生子女享有與婚生子女同等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危害和歧視。
不直接撫養非婚生子女的生父或生母,應當負擔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直至子女能獨立生活為止。
第二十六條國家保護合法的收養關系。養父母和養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
養子女和生父母間的權利和義務,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
第二十七條繼父母與繼子女間,不得虐待或歧視。
繼父或繼母和受其撫養教育的繼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
第二十八條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孫子女、外孫子女,有撫養的義務。有負擔能力的孫子女、外孫子女,對於子女已經死亡或子女無力贍養的祖父母、外祖父母,有贍養的義務。
第二十九條有負擔能力的兄、姐,對於父母已經死亡或父母無力撫養的未成年的弟、妹,有扶養的義務。由兄、姐扶養長大的有負擔能力的弟、妹,對於缺乏勞動能力又缺乏生活來源的兄、姐,有扶養的義務。
第三十條子女應當尊重父母的婚姻權利,不得干涉父母再婚以及婚後的生活。子女對父母的贍養義務,不因父母的婚姻關系變化而終止。
第四章離 婚
第三十一條男女雙方自願離婚的,准予離婚。雙方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離婚。婚姻登記機關查明雙方確實是自願並對子女和財產問題已有適當處理時,發給離婚證。
第三十二條男女一方要求離婚的,可由有關部門進行調解或直接向人民法院提出離婚訴訟。
人民法院審理離婚案件,應當進行調解;如感情確已破裂,調解無效,應准予離婚。
有下列情形之一,調解無效的,應准予離婚: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
(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一方被宣告失蹤,另一方提出離婚訴訟的,應准予離婚。
第三十三條現役軍人的配偶要求離婚,須得軍人同意,但軍人一方有重大過錯的除外。
第三十四條女方在懷孕期間、分娩後一年內或中止妊娠後六個月內,男方不得提出離婚。女方提出離婚的,或人民法院認為確有必要受理男方離婚請求的,不在此限。
第三十五條離婚後,男女雙方自願恢復夫妻關系的,必須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復婚登記。
第三十六條父母與子女間的關系,不因父母離婚而消除。離婚後,子女無論由父或母直接撫養,仍是父母雙方的子女。
離婚後,父母對於子女仍有撫養和教育的權利和義務。
離婚後,哺乳期內的子女,以隨哺乳的母親撫養為原則。哺乳期後的子女,如雙方因撫養問題發生爭執不能達成協議時,由人民法院根據子女的權益和雙方的具體情況判決。
第三十七條離婚後,一方撫養的子女,另一方應負擔必要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的一部或全部,負擔費用的多少和期限的長短,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關於子女生活費和教育費的協議或判決,不妨礙子女在必要時向父母任何一方提出超過協議或判決原定數額的合理要求。
第三十八條離婚後,不直接撫養子女的父或母,有探望子女的權利,另一方有協助的義務。
行使探望權利的方式、時間由當事人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於子女身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探望的權利;中止的事由消失後,應當恢復探望的權利。
第三十九條離婚時,夫妻的共同財產由雙方協議處理;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根據財產的具體情況,照顧子女和女方權益的原則判決。
夫或妻在家庭土地承包經營中享有的權益等,應當依法予以保護。
第四十條夫妻書面約定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財產歸各自所有,一方因撫育子女、照料老人、協助另一方工作等付出較多義務的,離婚時有權向另一方請求補償,另一方應當予以補償。
第四十一條離婚時,原為夫妻共同生活所負的債務,應當共同償還。共同財產不足清償的,或財產歸各自所有的,由雙方協議清償;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第四十二條離婚時,如一方生活困難,另一方應從其住房等個人財產中給予適當幫助。具體辦法由雙方協議;協議不成時,由人民法院判決。
第五章救助措施與法律責任
第四十三條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
對正在實施的家庭暴力,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應當予以勸阻;公安機關應當予以制止。
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予以行政處罰。
第四十四條對遺棄家庭成員,受害人有權提出請求,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以及所在單位應當予以勸阻、調解。
對遺棄家庭成員,受害人提出請求的,人民法院應當依法作出支付扶養費、撫養費、贍養費的判決。
第四十五條對重婚的,對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受害人可以依照刑事訴訟法的有關規定,向人民法院自訴;公安機關應當依法偵查,人民檢察院應當依法提起公訴。
第四十六條有下列情形之一,導致離婚的,無過錯方有權請求損害賠償:
(一)重婚的;
(二)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三)實施家庭暴力的;
(四)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第四十七條離婚時,一方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企圖侵佔另一方財產的,分割夫妻共同財產時,對隱藏、轉移、變賣、毀損夫妻共同財產或偽造債務的一方,可以少分或不分。離婚後,另一方發現有上述行為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請求再次分割夫妻共同財產。
人民法院對前款規定的妨害民事訴訟的行為,依照民事訴訟法的規定予以制裁。
第四十八條對拒不執行有關扶養費、撫養費、贍養費、財產分割、遺產繼承、探望子女等判決或裁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強制執行。有關個人和單位應負協助執行的責任。
第四十九條其他法律對有關婚姻家庭的違法行為和法律責任另有規定的,依照其規定。
第六章附 則
第五十條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結合當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體情況,制定變通規定。自治州、自治縣制定的變通規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區制定的變通規定,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第五十一條本法自1981年1月1日起施行。
1950年5月1日頒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自本法施行之日起廢止。

『玖』 婚姻自由原則

婚姻自由,是指婚姻當事人按照法律的規定在婚姻問題上所享有的充分自主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強制或干涉。
[編輯本段]婚姻自由的特徵
⒈婚姻自由是法律賦予公民的一種權利。
我國《憲法》第49條規定「禁止破壞婚姻自由」;現行《婚姻法》第2條規定「實行婚姻自由」,第3條規定「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第5條規定「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可見,婚姻自由是由法律所規定並受法律所保護的一種權利。任何人,包括當事人父母,都不得侵犯這種權利;否則就是違法行為。使用暴力,構成犯罪的,要依照《刑法》暴力干涉婚姻自由罪予以制裁。
⒉婚姻自由的行使必須符合法律的規定。
婚姻自由和公民的其他任何權利一樣,不是絕對自由,而是相對自由。行使婚姻自由權,必須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進行,我國婚姻法明確規定了結婚的條件與程序、離婚的條件與程序,這些規定劃清了婚姻問題上合法與違法的界限。凡符合法律規定,即為合法行為,受法律保護;不符合法律規定那個大,即為違法行為,不受法理保護。因此,婚姻自由的權利,既不允許任何人侵犯,也不允許當事人濫用。
[編輯本段]婚姻自由的內容
⒈結婚自由
結婚自由,是指婚姻當事人有依法締結婚姻關系的自由。當事人是否結婚,與誰結婚,是其本人的權利,任何人無權干涉。自願是實現婚姻自由的前提,雙方意思表示一致是婚姻以互愛為基礎的必要條件。但自願必須不違背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因為結婚自由決不意味著當事人可以在婚姻問題上為所欲為。在結婚自由上問題上,包辦強迫或干涉他人婚姻的行為是被反對的,各種輕率行為也是被反對的。結婚雙方都必須要符合《婚姻法》里關於結婚的法定條件。
⒉離婚自由
離婚自由,是指夫妻有依法解除婚姻關系的自由。既然婚姻的成立和維系都應以愛情為基礎,那麼當雙方或社會都幸事。把離婚一律看成悲劇是不適當的。與其說離婚動搖了以前存在的穩定的家庭關系,甚至加速了原來具有約束力的婚姻關系的公開解體,不如說離婚制度為那些無法共同生活的夫妻,那些因為無法解除名存實亡的婚姻、而遭受痛苦的人們提供了救濟的辦法。對於已經死亡的婚姻,離婚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方法,也有利於維護雙方的權利。
但離婚是一項重要的法律行為,它關繫到家庭的穩定、子女的幸福。正如一些有識之士所言:結婚、離婚、再結婚、再離婚,作為一種個人自由必須與社會利益一起來被權衡利弊得失,因此這種自由是建立在他人利益之上的,這些人通常包括子女、配偶、納稅人乃至整個社會。
在保障離婚自由的同時,我們反對輕率離婚。因為離婚意味著婚姻關系的解除,將會引發一系列的法律後果,對當事雙方及家庭、社會都會造成一定影響。所以不能濫用離婚自由。人們對待離婚問題一定要慎重。民政部門、人民法院對於離婚一般首先要調解,以減少輕率離婚現象。

『拾』 如何正確理解我國《婚姻法》關於婚姻自由原則的含義

第五條 結婚必須男女雙方完全自願,不許任何一方對他方加以強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

[釋義]

本條是關於男女雙方完全自願這一結婚條件的規定。

婚姻的成立,即男女雙方結為夫妻,是以符合法律規定的各種要求為前提的。這些要求的總和即為婚姻成立的要件或結婚條件。婚姻法根據婚姻關系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這一特點,將結婚條件分為兩大部分:一是結婚的必備條件,包括男女雙方完全自願和男女雙方均達到法定婚齡;二是結婚的禁止條件,包括禁止結婚的血親關系和禁止結婚的疾病。其中,男女雙方完全自願是婚姻成立的先決條件,也是婚姻自由原則在結婚問題上的必然要求。

「男女雙方完全自願」有以下三方面的含義

1.結婚必須是當事人雙方自願,不是一廂情願。俗話說,「強扭的瓜不甜」、「捆綁不成夫妻」。無論哪一方強迫另一方與自己結婚,都屬於違法行為。然而,在現實生活中,不能正確處理戀愛關系、強娶強嫁的情況屢有發生。有的人在遇到對方提出斷絕戀愛關系時,不能理智對待,而是糾纏不休,企圖強迫對方與自己結婚,達不到目的,就鋌而走險,或毀人名譽,或毀人容貌,或殺人泄憤,甚至累及其家人,製造令人痛心的悲劇。事實證明,強迫結成的夫妻對雙方來說終究會成為一種痛苦。

2.結婚必須是當事人本人自願,不是第三人的意願。任何第三人,包括父母、子女都不得加以干涉。結婚是男女之間建立家、互為配偶為目的的兩性結合,這種結合從本質上講應以愛情為基礎。而愛情是發自男女雙方之間的一種美好感情,任何其他人都不能包辦代替。作為父母,希望子女婚姻門當戶對、稱心如意本無可厚非,但絕不能因不合己意而忽略子女自願的原則,漠視子女對自己婚姻的自主權;作為子女也不應干涉父母再婚的權利。

3.結婚必須是當事人雙方完全自願,不是一方或雙方勉強同意。結婚乃人生大事,關繫到男女雙方以及將來家庭、下一代的幸福與否,應予以慎重對待。有些人在婚姻問題上,不是以感情為基礎,而是把結婚作為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或對方可使自己了卻出國心意,或自己年齡已大急於結婚等等。只要對方能滿足自己某一方面要求,如對方的錢財、容貌、地位等可滿足自己的虛榮心,即使面對的並非是自己中意的人,也勉強與之結婚。其結果只能是志趣性格不合,無法建立感情,最終或導致離婚,或終日生活在沒有感情的痛苦中。

本條規定的核心在於,,在符合其他條件的情況下,是否結婚與誰結婚的決定權只能屬於當事人本人,排斥在婚姻問題上的一方強迫他方或任何第三人干涉。

為了全面理解本條規定,還應注意以下三個方面的問題。

1.從結婚的首要條件是「男女雙方完全自願」可看出,目前我國婚姻法調整的只是男女雙方當事人的婚姻關系,即異性婚姻關系,對同性婚姻未予肯定。從世界范圍來看,同性戀傾向逐漸為人們所容納。如荷蘭將在2002年4月1日正式生效的一部法案明確充許同性戀者結婚並領養孩子,以便在盡可能的情況下,使同性婚姻與異性婚姻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在《中國精神障礙分類和診斷標准》第三版中,同性戀也不再被統劃為病態。但在我國婚姻法沒有規定同性之間可以結婚,同性戀者不能結成合法婚姻關系。

2.本條規定先從正面對「男女雙方完全自願」加以肯定,再從反面對違反「男女雙方完全自願」的行為加以限制。「限制」是對「肯定」的補充和強調,並與「肯定」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法律規定。其實質是體現婚姻自由的原則,「禁止包辦、買賣婚姻和其他干涉婚姻自由的行為」,但這並不排除男女雙方就個人婚事向父母親友等徵求意見,也不排除第三者出於愛護和關心,按照法律的規定和道德的要求向男女雙方提出意見和建議。總之,在此問題上應當劃清第三人的善意幫助和非法干涉之間的界限。

3.本條規定要求當事人雙方必須具有結婚的行為能力,無婚姻障礙。結婚意願的表示必須是由合格的婚姻當事人作出的。婚姻障礙指結婚的禁止條件中規定的情形。凡是未達到法定結婚年齡的人、喪失行為能力的人以及有婚姻障礙的人所作的同意結婚的意思表示均屬無效。

第六條 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

[釋義]

本條是關於法定婚齡這一結婚條件的規定。

法定婚齡,也稱適婚年齡,指法律規定的男女雙方最低結婚年齡。古今中外的法律均對最低結婚年齡有明確規定。

一個國家確定法定婚齡主要受兩個方面因素的支配。一是自然因素,即人的身心發育程度。從生理的角度看,男女需要達到一定的年齡、才能具備適合結婚的生理和心理條件,才能在處理婚姻問題時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決定,結婚以後也才能履行對子女、家庭、社會的義務,因此,人只有在發育完全成熟的年齡到來後才能結婚。由於地理位置、氣候條件、飲食習慣等影響,不同國家、地區甚至不同民族的人們,其發育成熟的早晚有別,所以各國規定的最低結婚年齡不盡相同。二是社會因素,即一定的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條件。從社會的角度說,人們結婚的早晚及生育狀況,對一個國家政治經濟都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所以各國在法律婚齡問題上都會以自然因素為基礎,作出一些相應調整。

我國婚姻法規定:「結婚年齡,男不得早於二十二周歲,女不得早於二十周歲。晚婚晚育應予鼓勵。」這一規定將法定婚齡在1950年婚姻法的基礎上提高了兩歲。這是立法者從我國具體國情出發所作出的正確選擇。

我國婚姻法關於結婚年齡的規定有以下兩層含義。

1.男女雙方必須都達到法定婚齡才可以結婚。男不到22周歲,女不到20周歲不準結婚;一方到了法定婚齡,另一方不到的也不準結婚。對不到法定婚齡的,婚姻登記機關不得給其辦理結婚登記手續。1994年老2月1日民政部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登記管理條例》明確規定,未到法定結婚年齡的公民以夫妻名義同居的,其婚姻關系無效,不受法律保護。

2.達到法定婚齡並不意味著必須要結婚。男22周歲、女20周歲只是可以結婚的最低年齡界限,即達到此年齡後男女雙方可以自主選擇是否結婚。但法定婚齡不一定是人的最佳結婚年齡,更不是必須結婚的年齡。所以,法律在規定法定婚齡的同時又提倡晚婚晚育。所謂晚婚晚育指男25周歲、女23周歲以上結婚。所謂晚育是指女子24周歲後生育第一胎。在這個問題上,應將法定婚齡與晚婚年齡區別開來。法定婚齡是全法與非法的界限,即必須遵守的最低年齡,具有強制性效力,而晚婚年齡是國家提倡的結婚年齡;法定婚齡的目的是防止早婚,有利於民族的健康、繁榮,而晚婚號召的目的是提倡晚婚,是為了青年自身利益和我國控制人口增長的需要。在實踐中二者不可混淆。現在很多年輕人自覺晚婚晚育,以便抽出更多的時間去學習、工作,客觀上有利於延長生育周期,解決我國人口過多的問題,法律對此積極鼓勵和提倡。當然,如果男女雙方當事人都已達到法定婚齡,又堅持結婚要求,理應依法准予結婚,不能隨便干預,但應鼓勵他們在婚後適當晚一些生育,這對國家、個人都是有

第七條 有一列情形之一的,禁止結婚;

(一)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

(二)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

[釋義]

本條是關於結婚的禁止條件的規定。

結婚的禁止條件,又稱結婚的消極條件或婚姻的障礙,它規定結婚必須排除的情形。換句話說,即有此情形者不準結婚。各國法律關於禁止結婚的規定寬嚴各異,具體禁例各不相同,有近親禁例、疾病禁例、監護關系禁例、種族禁例、離婚或喪偶女子待婚期禁例等。我國婚姻法關於結婚的禁止條件有二:一是一定范圍的血親關系;二是患有特定疾病者。

婚姻法明確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據此,在我國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是禁婚親,即禁止結婚的親屬。要正確理解婚姻法關於禁婚親的規定,必須弄清楚以下概念:

1.血親:指有血緣關系的親屬。

2.直系血親。指和自己具有直接血緣關系的親屬,即生育自己和自己所生育的上下各代的親屬,如父母與子女、祖父母與孫子女、外祖父母與外孫子女、曾祖父母與曾孫子女、外曾祖父母與外曾孫子女等。

3.旁系血親。指和自己具有間接血緣關系的親屬,即在血緣上已身出於同源的親屬,如兄弟姐妹與已身同源於父母,伯、叔、姑、堂兄弟姐妹、姑表兄弟姐妹與已身同源於祖父母,舅、姨、舅表兄弟姐妹、姨表兄弟姐妹與已身同源於外祖父母等等。

4.三代以內旁系血親。指和已身同源於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各代旁系血親。我國現行法律關於親屬關系遠近的區分採用傳統的世代計演算法,即以已身為一代,從已身往上數,父母為二代,祖父母、外祖父母為三代,依此類推,據此,可將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的范圍列舉如下:

(1)同源於父母的兄弟姐妹。包括同父同母的全血緣的兄弟姐妹,同父異母或同母異父的半血緣的兄弟姐妹。異父異母的兄弟姐妹雖然在名義上也以兄弟姐妹相稱,但實際並無血緣關系。

(2)同源於祖父母、外祖父母的上下輩旁系親屬,包括叔、伯、姑與侄兒、侄女,舅、姨與外甥、外甥女。

(3)同源於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平輩旁系親屬,包括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

上述(2)、(3)項中所列的親屬,僅以出自同一祖父母、外祖父母者為限,不能任意擴大解釋。我國民間對於超出三代的血緣關系更遠的親屬,往往也按輩分以伯、叔、姑、舅、姨、侄、甥、堂兄弟姐妹、表兄弟姐妹相稱,但他們已不屬三代以內的旁系的血親,因而不在禁止結婚之列;另外,對於男女雙方分別為不同輩分的第三代和第四代旁系血親的結合,法律不作禁止。如,某甲和其姨表姐的女兒乙年齡相當,並相互暗戀3年,但某甲的表姐、表姐夫不同意其與自己女兒的戀愛關系,理由是表舅和表甥女結婚會讓親朋笑話,再說自己的表弟怎麼好改口稱「女婿」呢。依婚姻法,某甲和某乙不在禁止結婚的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這列,且法律也沒有禁止輩分不同的人結婚的規定,因此他們可依法結婚。但甲、乙二人畢竟有較為親密的血緣關系,因此其所生子女患先天性遺傳性疾病的概率較高。值得一提的是,現行婚姻法只是禁止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結婚,並不禁止同姓男女之間結婚。即男女雙方能否結婚不是由姓氏是否相同決定的,而要看雙方是否符合婚姻法關於結婚條件的規定。有的人認為同姓男女間不能結婚,甚至干涉他們的婚姻,這主要是受了「同姓不婚」的封建宗法觀念的影響。我國自西周開始,禮制上便禁止同姓為婚。後來,法律對禁止同姓為婚作了「同宗共姓,皆不得為婚」的解釋。與此同時,封建宗法觀念主張異姓近親結合,使親上加親的中表婚甚為流行。今天,法律從優生學的角度對禁止結婚的條件作了明確規定。只要符合法律關於結婚條件的規定,同姓的人是完全可以結婚的,因為他們的結合不會影響下一代的健康成長。

法律禁止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旁系血親間結婚,其根據有兩個方面。第一,基於倫理觀念的要求。從倫理觀念上講,禁止一定范圍內的血親結婚是人類社會婚姻家庭制度發展的必然結果。第二,基於優生學的理論。根據遺傳的規律,血緣很近的親屬間結婚生育,極易把雙方某些精神上、生理上的缺陷和疾病遺傳給子女,有的甚至隔代遺傳,造成先天性疾病。這既給家庭帶來不幸,又會使整個民族的人口質量下降,於國家於家庭均有害。

值得一提的是,同1950年婚姻法相比,1980年婚姻法在結婚條件上作了重大修改,即規定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禁止結婚,其實質意義就禁止中表婚,禁止表兄弟姐妹間通婚。這是我國婚姻習俗的一大改革,對於提高我國人口質量、促進中華民族的繁榮昌盛具有重大作用。現實生活中,一些表兄妹由於從小生活在一起,青梅竹馬、情深意篤,加上不懂婚姻法,因而逐漸產生了戀情,雙方堅持要結為夫妻。他們中有的說,為了愛情,我們可以不要孩子;有的說,懷孕後如果查出胎兒有毛病,還可以做人工流產。這些想法都是不正確的,須知在已發現的幾千種遺傳病中,臨床上能夠預先診斷的畢竟只是一小部分,更不要說受醫療條件限制,有些技術根本無法在廣大農村普及。而孩子既是愛情的結晶,更是夫妻感情的聯系紐帶,對夫妻雙方來說都是一種精神上的寄託和安慰,被動地接受沒有孩子的現實畢竟不是最佳選擇。因此,對這些戀人應勸說其盡早結束戀愛關系,使之遵守婚姻法的有關規定。

我國婚姻法在禁婚問題上,著眼於一定范圍的自然血親,對擬制血親間、姻親間通婚問題未作明確規定。但據相關法律規定和道德習慣,我國處理擬制血親間、姻親間通婚問題一般遵循以下兩個原則:一是不同輩分的擬制直系血親間不準結婚,不同輩分的姻親間不宜結婚;二是相同輩分的擬制血親及姻親間應充許通婚。

婚姻法規定,禁止「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人結婚。這里,婚姻法對此並未作具體規定,但是,「不應當結婚的疾病」也有一個大致的范圍:一是未經治癒的精神病、先天性痴呆症等;二是某些已被實踐證明不應結婚的傳染性或遺傳性疾病。婚姻法之所以禁止這些患者結婚,是因為有的患者結婚後會將疾病傳染給對方,甚至遺傳給下一代;有的患者則大腦功能紊亂,不能控制自己,更無法在婚後履行應盡的義務和責任。對確定為不宜結婚的疾病,應具有充分的科學根據,並應進行醫學上的專門鑒定。當然,上述患者經治癒後仍可結婚,但在申請結婚時,應由有關醫療機構出具確已治癒的證明。如一方對另一方有意隱瞞上述疾病進行結婚登記的,應由婚姻登記機關依法宣告其婚姻無效,並收回結婚證。如一方於婚後始患此類疾病,而另一方要求離婚的,可按離婚訴訟程序處理。

建國後,我國婚姻法對禁止結婚的疾病的規定曾幾度修改。本次對於1980年婚姻法的修改,在以往例示性、概括性規定兼具的基礎上,刪除了例示性規定,只保留了概括性規定,從而對禁止結婚的疾病的規定更加概括。這主要是因為隨著醫學水平不斷提高,原先一些被認為難以治癒的頑症如麻風病現在已可防可治,法律再對其作出例示性規定已無必要。與此同時,以往未知的醫學領域逐漸被打開,人們又發現了一些前所不知的新的疾病,如艾滋病等。隨著醫學科研的深入和醫療水平的提高,「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的范圍將不斷調整。為避免日後法律列舉、例示的不斷修改,現行法律作出概括性規定不啻是一明智之舉,可達一勞永逸之效。當然,只有概括性規定,這對法律的具體執行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關部門應科學地理解某一疾病是否屬於「醫學上認為不應當結婚的疾病」,正確地把握是與非之間的界限,做到既防止患有不應結婚的疾病的人結婚,又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值得一提的是,1980年婚姻法取消了1950年婚姻法中禁止有生理缺陷不能發生性為者結婚的規定,這有利於照顧到某些特殊情況,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願。我們知道,一方面婚姻關系是以兩性的生理差別為自然條件的,性生活是夫妻生活的一種自然現象,當事人有性行為能力是婚姻關系自然屬性的要求;另一方面,婚姻關系又具有社會屬性的內容,兩性生活絕非夫妻共同生活的唯一內容,如果一方明知他方無性行為能力仍願與之結為夫妻,如老年人喪偶後再婚,自然不應強行禁止。婚姻法取消1950年的相關規定,主要就是基於婚姻關系的社會屬性,為了照顧一些特殊情況以及尊重當事人本身意願而作出的修改。

[案例]

(。

我國婚姻法並不禁止有生理缺陷不能發生性行為者結婚,但當事人一方如有生理缺陷不能為性行為,應事先明確告對方,在對方知情且同意的情況下,可依法登記結婚。如一方未能於婚前告知另一方的,另一方婚後發現實情而又不願繼續保持婚姻關系的,可按離婚程序處理。

第八條 要求結婚的男女雙方必須親自到婚姻登記機關進行結婚登記。符合本法規定的,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取得結婚證,即確立夫妻關系。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

[釋義]

本條是關於結婚程序的規定。

結婚程序指法律規定的男女雙方建立婚姻關系所必經的程序。古今中外結婚程序不外乎三種類型,即儀式制、登記制和登記與儀式結合制。我國自建國後第一部婚姻法開始至今,幾十年來一直實行登記制,即以依法進行結婚登記為婚姻成立的惟一必經程序,據此,在我國,結婚除必須符合法定條件外,還必須履行法定程序,即依法辦理結婚登記,兩者缺一不可。當事人雙方符合結婚條件,只說明他們具有結婚的可能性。只有經過法定程序,即通過結婚登記,取得結婚證,這種可能性才變成現實性,雙方的婚姻關系才算正式成立,夫妻間權利義務才正式產生,並得到法律的承認和保護。

實行結婚登記制度,體現了國家對公民婚姻行為的指導和監督,有利於保障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的婚姻制度,提高當事人的婚姻法制觀念,減少婚姻家庭糾紛,維護社會安定,保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總之,結婚登記制度是我國婚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實行符合國家、社會和當事人的利益,有著十分重要的社會意義。

婚姻登記是結婚登記、離婚登記、復婚登記的總稱。根據婚姻登記管理條例,辦理結婚登記的機關,「在城市是街道辦事處或者市轄區、不高區的市人民政府的民政部門,在農村是鄉、民族鄉、鎮的人民政府」。婚姻登記機關的管轄范圍,原則上與戶籍管理范圍相一致。當事人雙方的戶口在一地的,到當地婚姻登記機關申請結婚登記;當事人雙方的戶口不在一地的,到任何一方戶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記機關申請均可。

結婚登記程序分為申請、審查和登記三步。首先,當事人雙方必須親自到一方戶口所在地的婚姻登記機關提出申請結婚登記。結婚申請不充許一方單獨立提出,也不能委託他人代理申請或用書面意見代替本人親自到場,即必須雙方當事人本人親自到場。申請時,雙方必須持有本人戶口證明,居民身份證,所在單位、村委會或居委會出具的婚姻狀況(未婚、離婚或喪偶)證明。離過婚的,應持離婚證。如當事人申請結婚時離婚證遺失或損毀的可以採取補救辦法,即可以持所在單位、村委會或居委會出具的婚姻狀況證明,向原辦理婚姻登記的機關申請出具婚姻關系證明,由後者經審查屬實後出具解除夫妻關系證明書,該證明書與離婚證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在實行婚前健康檢查的地方,應同時提交指定的醫療保健機構出具的婚前健康檢查證明。離婚的雙方自願復婚的,應按結婚的要求提出復婚申請,但可以不進行婚前健康檢查。申請結婚登記的當事人受單位或者他人非法干涉,不能獲得所需證明時,經婚姻登記機關查明確實符合結婚條件的,應當予以登記。其次,婚姻登記機關對當事人的結婚申請依法從兩個方面進行審查:(1)審查證件,即審查當事人所持證件是否真實、完備、合法,有無弄虛作假的情況;(2)審查條件,即審查當事人雙方是否都符合結婚條件,包括男女當事人雙方是否完全自願,是否均達到法定婚齡,是否已有配偶,有無違反關於近親結婚的限制,有無禁止結婚的疾病。經過審查,可能帶來兩種結果:一是當事人的結婚申請不符合婚姻法和《婚姻登記管理條例》有關結婚條件的規定,不予登記;二是當事人的結婚申請符合以上規定,應即時予以登記。三是婚姻登記機關對當事人符合結婚條件且手續齊全的申請,應當即時予以登記,發給結婚證。當事人自取得結婚證起,確立夫妻關系,依法享有夫妻各方應享有的權利,並承擔相應義務。這里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對曾經離過婚的人又申請結婚(包括與原配偶復婚)的,應按結婚登記程序進行,並在發給結婚證的同時注銷其離婚證。這既是法律的需要,也是為了保護當事雙方的合法權益。二是結婚證遺失損毀的,可以採取補救措施,即婚姻登記機關可按法定程序出具夫妻關系證明書,該證明書與結婚證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婚姻登記機關對當事人不符合結婚條件的結婚申請不予登記,但應當以書面形式說明不予登記的理由。總之,結婚登記是婚姻合法有效的惟一程序,經登記合法成立的婚姻受法律保護。

訂婚和舉行結婚儀式都只是我國的民間婚俗,而非結婚的法定程序,法律對其既不提倡也不禁止,既不予以保護也不強制履行,完全聽憑當事人自主選擇。是否訂婚,是否舉行結婚儀式,與是否成立婚姻關系無關。

現實生活中,有些人把結婚登記當作訂婚,而把舉行結婚儀式當作正式結婚,這完全是一種誤解。對符合結婚條件並以夫妻名義同居的當呈人,即使其舉行了結婚儀式,但只要未辦理結婚登記手續,就只能按非法同居關系對待。相反,男女雙方經登記取得結婚證後,即使未舉行結婚儀式,甚至尚未同居生活,同樣也是合法夫妻,享有法律規定的夫妻之間的權利,並承擔相應的義務。要解除這種關系,必須依照法定程序辦理離婚手續。隨著人們婚戀觀念的發展變化,出現了試婚現象。試婚男女雙方未經結婚登記,其試婚關系自然不受法律保護。

事實婚姻是相對於法定婚姻而言的,指沒有配偶的男女,未經結婚登記即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群眾也認其為夫妻關系的兩性結合。它具有以下特點:男女雙方均無配偶;沒有進行結婚登記;以夫妻名義同居生活;其夫妻身份得到公認。事實婚姻不同於重婚,也不同於婚外同居、包二奶,更不同於法定婚姻。在1950年以前,我國不存在結婚登記一說,也就無所謂相對於法定婚姻而言的事實婚姻,或可謂1950年以前的儀式婚姻就是當時的「法定」婚姻。我們所說的事實婚姻是專指在登記結婚制度下相對於法定婚姻而言的兩性結合,它包括兩種情況:一種是雙方當事人均符合結婚條件,只是未履行結婚登記手續;另一種是雙方當事人既未經結婚登記,同時又不完全符合結婚條件。事實婚姻可因多種復雜的因素促成,如舊婚姻習俗的影響導致民間重結婚儀式輕結婚登記;一些偏遠地區的人們法制觀念淡溥,不懂得結婚登記的必要性;有的地方結婚登記制度不完善;個別地方在執法過程中過於強調晚婚,擅自提高婚齡,侵犯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使之被迫選擇自行舉行婚禮的事實婚姻形式;有的人因不符合結婚條件而故意規避登記。凡此種種,要求我們分別情況,區別對待,對符合結婚條件但未辦理結婚登記的,應當補辦登記,以使當事人從法律上確立夫妻關系。

第九條 登記結婚後,根據男女雙方約定,女方可以成為男方家庭的成員,男方可以成為女方家庭的成員。

[釋義]

本條是關於登記結婚後男女雙方可互為對方家庭成員的規定。

按照婚姻法的規定,婚後女方可以到男方家中生活,成為男方家庭成員;男方可以到女方家中生活,成為女方家庭成員;雙方也可以脫離原來的家庭,另組新的家庭。具體如何處理,法律沒有作出強制性的規定,應由當事人雙方協議決定,一方不得強迫他方,任何第三人對此也不得加以干涉。一方按約定成為對方家庭成員後,就相應享有和承擔作為家庭成員的權利和義務;因婚後家庭成員變動引起戶籍變更的,按國家有關戶籍管理的專門規定辦理,但戶口變動不影響作為家庭成員的權利和義務。婚姻法的這一規定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下男女平等的原則。

在舊中國的封建宗法制度下,男尊女卑,夫權統治,家庭結構是以男性為中心的。在婚姻形式上,歷來都是男娶女嫁,女到男家,從夫居,即結婚以後女方成為男方家庭成員。個別情況下也男到女家,即「入贅」或「倒插門」。但往往都是因女方家庭的「招贅」,大都受著傳宗接代思想的支配,男方則是迫不得已而為之。入贅形成一種特殊形式的人身依附關系,所謂「家貧子壯出為贅」,實際上具有賣身的性質,贅夫在家庭和社會中是備受歧視的。婚姻法鼓勵男方婚後到女方家落戶,與舊式「入贅」本質不同,是以賦予男女雙方平等權利為基礎的。這一規定有利於破除以男性為本位的宗法觀念,樹立新型的社會主義婚姻觀、生育觀,有利於解決有女無兒戶的實際困難,有利於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家庭地位,有利於計劃生育工作的開展。

在提倡男到女家落戶的同時,應切實保護男方落戶女家後的合法權益。男方自願成為女方的家庭成員,是法律賦予當事人的權利,任何人不得加以強迫、干涉、歧視;男方落戶女家後,仍保持自己的獨立人格,和女方地位平等,無需更名改姓,所生子女可以隨父姓,也可以隨母姓;男方成為女方家庭成員後,就相應享有和承擔作為女方家庭成員的權利和義務,並與女方的親屬形成姻親關系,當女方死亡後,對亡偶的父母盡了主要贍養義務的,可依繼承法作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繼承岳父母的遺產;與此同時,落戶女家後,男方與自己的父母仍保持父母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承擔對生父母的贍養義務,享有互為第一順序法定繼承人的繼承權。

分享

熱點內容
刑事訴訟法85條是什麼 發布:2025-09-17 17:22:15 瀏覽:430
其他規范性文件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17 17:14:47 瀏覽:952
什麼是合同法分割房產 發布:2025-09-17 17:14:46 瀏覽:145
開封杜良法院 發布:2025-09-17 16:40:59 瀏覽:319
軌道交通安全條例 發布:2025-09-17 16:40:14 瀏覽:718
環保法學習心得 發布:2025-09-17 16:17:56 瀏覽:333
廣義的教育立法是指 發布:2025-09-17 16:17:55 瀏覽:700
勞動法中提前30天通知 發布:2025-09-17 16:16:33 瀏覽:480
規范法律服務工作 發布:2025-09-17 16:09:19 瀏覽:602
香港安全立法最新 發布:2025-09-17 16:06:59 瀏覽: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