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貴州省的婚姻法

貴州省的婚姻法

發布時間: 2021-01-05 00:30:48

『壹』 我是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的少數民族水族姑娘,聽說現在人數民族婚姻法改了,我今年18歲了,請問可以領...

18歲還不能領結婚證,我國婚姻法適用於全國,對少數民族並沒有照顧,法定婚齡女20周歲,男22周歲。此前有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提出過要減小法定婚齡,但國家沒有採納,考慮到計劃生育是一項長期的基本國策。

『貳』 關於搞兩性關系公安機關怎麼處理相關法律法規

強奸罪的法律規定及相關司法解釋

1、《刑法》:

第二百三十六條 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姦淫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的,以強奸論,從重處罰。

強奸婦女、姦淫幼女,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一)強奸婦女、姦淫幼女情節惡劣的;

(二)強奸婦女、姦淫幼女多人的;

(三)在公共場所當眾強奸婦女的;

(四)二人以上輪奸的;

(五)致使被害人重傷、死亡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後果的。

2、《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行為人不明知是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雙方自願發生性關系是否構成強奸罪問題的批復》:

【頒布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發文字型大小】法釋[2003]4號

【頒布時間】2003-1-8

遼寧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關於行為人不明知是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而與其自願發生性關系,是否構成強奸罪問題的請示》收悉。經研究,答復如下:

行為人明知是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而與其發生性關系,不論幼女是否自願,均應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以強奸罪定罪處罰;行為人確實不知對方是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雙方自願發生性關系,未造成嚴重後果,情節顯著輕微的,不認為是犯罪。

此復

3、《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強奸案件有關問題的解釋》:

【頒布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發文字型大小】法釋〔2000〕4號

【頒布時間】2000-2-24

為依法懲處強奸犯罪活動,根據刑法的有關規定,現就審理強奸案件的有關問題解釋如下:

對於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與幼女發生性關系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第十七條、第二百三十六條第二款的規定,以強奸罪定罪處罰;對於與幼女發生性關系,情節輕微、尚未造成嚴重後果的,不認為是犯罪。

對於行為人既實施了強奸婦女行為又實施了姦淫幼女行為的,依照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條的規定,以強奸罪從重處罰。

4、《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管教幹警強奸女犯案件管轄問題的批復》:

【頒布單位】最高人民檢察院

【發文字型大小】

【頒布時間】1992-3-2

河北省人民檢察院:

你院冀檢監字(1991)23號《關於監管改造場所管教幹警強奸女犯受案范圍的請示》收悉。經研究,並徵得最高人民法院和公安部同意,現答復如下:

根據《刑事訴訟法》第十三條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79)法研字第28號《關於執行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案件管轄范圍的通知》的規定,管教幹警強奸女犯的案件應當由公安機關立案偵查,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經上級檢察機關決定,對案件有管轄權的檢察機關可以直接立案偵查:

1、公安機關不認為是犯罪,而檢察機關認為已構成犯罪,並向公安機關提出應立案偵查的建議,公安機關仍不接受的;

2、公安機關立案偵查有困難,而主動要求檢察機關直接立案偵查的;

3、上級檢察機關及有關部門依法交辦的。

此復。

5、《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同一被害人在同一晚上分別被多個互不通謀的人在不同地點強奸可否並案審理問題的電話答復》:【頒布單位】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

【發文字型大小】

【頒布時間】1990-5-26

廣東省高級人民法院:

你院請示:一被害人在同一個晚上分別被3個互不通謀的犯罪分子在不同地點和時間實施了強奸。公安機關同時偵破,檢察院以一個案件起訴,法院是作一案審理還是分案審理?

經研究,我們認為,根據上述情況,這3個被告人的行為不屬於共同犯罪,而是各個被告人分別實施的各自獨立的犯罪,因此,應分案審理,不宜並案審理。

6、《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犯強奸罪是否應負刑事責任問題的電話答復》:

【頒布單位】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

【發文字型大小】

【頒布時間】1984-11-14

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

你室1984年11月8日「關於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犯有強奸罪,是否應負刑事責任的電話請示」已悉。經研究,我們認為:我國刑法第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已滿十四歲不滿十六歲的人,犯殺人、重傷、搶劫、放火、慣竊罪或者其他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罪,應當負刑事責任。」此條雖未明確提出犯強奸罪,應負刑事責任,但根據中共中央31號文件精神,殺人、強奸、搶劫、爆炸等屬於嚴重危害社會治安的犯罪,是依法從重從快打擊的對象。不過應該注意,按照我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條的規定,強奸罪分為一般情節和從重情節,該條第二、三、四款規定的是從重情節,應予從重處罰。因此,凡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犯強奸罪,是否都應負刑事責任,不宜一概而論,應從情節、手段、對社會危害性等方面來具體、全面地分析。如果屬於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條第二、三、四款規定的情況,應依法追究刑事責任,但在量刑時應將被告人的法定從輕情節一並考慮。

附:甘肅省高級人民法院研究室關於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犯強奸罪是否應負刑事責任問題的電話請示

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

刑法第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已滿14歲不滿16歲的人犯「其他嚴重破壞社會秩序罪,應當負刑事責任」,這里是否包括犯強奸罪,因我們這里這類案件較多,特請示如何辦理,請答復。

7、《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當前辦理強奸案件中具體應用法律的若干問題的解答》:【頒布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檢察院

【發文字型大小】

【頒布時間】1984-4-26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條: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強奸婦女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姦淫不滿十四歲幼女的,以強奸論,從重處罰。

犯前兩款罪,情節特別嚴重的或者致人重傷、死亡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

二人以上犯強奸罪而共同輪奸的,從重處罰。

一、怎樣認定強奸罪?

強奸罪是指以暴力、脅迫或者其他手段,違背婦女的意志,強行與其發生性交的行為。

明知婦女是精神病患者或者痴呆者(程度嚴重的)而與其發生性行為的,不管犯罪分子採取什麼手段,都應以強奸罪論處。與間歇性精神病患者在未發病期間發生性行為,婦女本人同意的,不構成強奸罪。

在認定是否違背婦女意志時,不能以被害婦女作風好壞來劃分。強行與作風不好的婦女發生性行為的,也應定強奸罪。

認定強奸罪不能以被害婦女有無反抗表示作為必要條件。對婦女未作反抗表示,或者反抗表示不明顯的,要具體分析,精心區別。

二、如何認定強奸罪中的暴力、脅迫和其他手段?

「暴力手段」,是指犯罪分子直接對被害婦女採用毆打、捆綁、卡脖子、按倒等危害人身安全或者人身自由,使婦女不能抗拒的手段。

「脅迫手段」,是指犯罪分子對被害婦女威脅、恫嚇,達到精神上的強制的手段。如:揚言行凶報復、揭發隱私、加害親屬等相威脅,利用迷信進行恐嚇、欺騙,利用教養關系、從屬關系、職權以及孤立無援的環境條件,進行挾制、迫害等,迫使婦女忍辱屈從,不敢抗拒。

有教養關系、從屬關系和利用職權與婦女發生性行為的,不能都視為強奸。行為人利用其與被害婦女之間特定的關系,迫使就範,如養(生)父以虐待、剋扣生活費迫使養(生)女容忍其姦淫的;或者行為人利用職權,乘人之危,姦淫婦女的,都構成強奸罪。行為人利用職權引誘女方,女方基於互相利用與之發生性行為的,不定為強奸罪。對於一貫利用職權姦淫婦女多人,情節惡劣的,可以流氓罪判處。

「其他手段」,是指犯罪分子用暴力、脅迫以外的手段,使被害婦女無法抗拒。例如:利用婦女患重病、熟睡之機,進行姦淫;以醉酒、葯物麻醉,以及利用或者假冒治病等等方法對婦女進行姦淫。

三、辦理強奸案件要嚴格分清哪些罪與非罪、此罪與彼罪的界限?

1.把強奸同未婚男女在戀愛過程中自願發生的不正當性行為加以區別。有的未婚男子以「戀愛」為名,玩弄女性,姦淫多名未婚婦女,情節嚴重,影響惡劣的,可以流氓罪論處。

2.把強奸同通姦加以區別,要注意的是:

①有的婦女與人通姦,一旦翻臉,關系惡化,或者事情暴露後,怕丟面子,或者為推卸責任、嫁禍於人等情況,把通姦說成強奸的,不能定為強奸罪。

在辦案中,對於所謂半推半就的問題,要對雙方平時的關系如何,性行為是在什麼環境和情況下發生的,事情發生後女方的態度怎樣,又在什麼情況下告發等等事實和情節,認真審查清楚,作全面的分析,不是確系違背婦女意志的,一般不宜按強奸罪論處。如果確系違背婦女意志的,以強奸罪懲處。

②第一次性行為違背婦女的意志,但事後並未告發,後來女方又多次自願與該男子發生性行為的,一般不宜以強奸罪論處。

③犯罪分子強奸婦女後,對被害婦女實施精神上的威脅,迫使其繼續忍辱屈從的,應以強奸罪論處。

④男女雙方先是通姦,後來女方不願繼續通姦,而男方糾纏不休,並以暴力或以敗壞名譽等進行脅迫,強行與女方發生性行為的,以強奸罪論處。

3.把輪奸同男女流氓之間亂搞兩性關系加以區別。有的流氓集團在作案時,既有男女流氓之間的亂搞,又挾持女青年進行強奸的,後者應定強奸罪。

4.把強奸未遂同流氓行為、流氓罪加以區別。

四、在辦案中怎樣應用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條第三款的規定?

從司法實踐中看,強奸罪中「情節特別嚴重」的,一般有下面幾種:

1.強奸婦女、姦淫幼女手段殘酷的;

2.強奸婦女、姦淫幼女多人或者多次的;

3.輪奸婦女尤其是輪奸幼女的首要分子;

4.因強奸婦女或者姦淫幼女引起被害人自殺、精神失常以及其他嚴重後果的;

5.在公共場所劫持並強奸婦女的;

6.多次利用淫穢物品、跳黑燈舞等手段引誘女青年,進行強奸,在社會上造成很壞影響,極大危害的。

強奸「致人重傷、死亡」,是指因強奸婦女、姦淫幼女導致被害人性器官嚴重損傷,或者造成其他嚴重傷害,甚至當場死亡或者經治療無效死亡的。

對於強奸犯出於報復、滅口等動機,在實施強奸的過程中,殺死或者傷害被害婦女、幼女的,應分別定為強奸罪、故意殺人罪或者故意傷害罪,按數罪並罰懲處。

五、在辦案中怎樣應用刑法第一百三十九條第四款的規定?

輪奸是強奸罪中一種嚴重的犯罪形式,應從重處罰。

輪奸婦女,按第一款的法定刑從重處罰。

輪奸幼女或者輪奸婦女具有第三款規定的情節的,按第三款的法定刑從重處罰。

六、怎樣認定姦淫幼女罪?

姦淫幼女罪,是指與不滿十四周歲的幼女發生性的行為,其特徵是:1.被害幼女的年齡必須是不滿十四周歲;2.一般地說,不論行為人採用什麼手段,也不問幼女是否同意,只要與幼女發生了性的行為,就構成犯罪;3.只要雙方生殖器接觸,即應視為姦淫既遂。

對姦淫幼女的,按第一款的法定刑從重處罰;具有第三款規定的情節的,按該款的法定刑從重處罰。

十四歲以上不滿十六歲的男少年,同不滿十四歲的幼女發生性的行為,情節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依照刑法第十條的規定,不認為是姦淫幼女罪,責成家長和學校嚴加管教。

在辦理姦淫幼女案件中出現的特殊問題,要具體分析,並總結經驗,求得正確處理。

七、對婦女教唆或幫助男子強奸的如何處罰?

婦女教唆或幫助男子實施強奸犯罪的,是共同犯罪,應當按照她在強奸犯罪活動中所起的作用,分別定為教唆犯或從犯,依照刑法有關條款論處。

8、《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審理強奸案件應慎重處理被害人出庭問題的通知》:

【頒布單位】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

【發文字型大小】

【頒布時間】1982-11-1

各省、市、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軍事法院、軍事檢察院,鐵路運輸高級法院、全國鐵路運輸檢察院:

在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強奸婦女和姦淫幼女案件的過程中,為了切實做到既要保證被害人依法行使訴訟權利和履行作證義務,又要注意防止被害人的名譽和其他人身權利繼續遭受侵害,特對此類案件被害人出庭的問題,作如下通知:

(一)人民法院開庭審理強奸婦女和姦淫幼女案件時,對於被害人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定,願意出庭向被告人發問、陳述作證和發言辯論的,可以通知被害人到庭;對於被害人不願出庭的,可不通知其到庭。被害人是否願意出庭行使訴訟權利和履行作證義務,人民法院應當在開庭前徵求被害人的意見,並將被害人的意見告知提起公訴的人民檢察院。

(二)對強奸婦女和姦淫幼女案件,如果需要以被害人的陳述作為定案證據的,人民檢察院在審查起訴時和人民法院在開庭審理前,都應當查證屬實。在被害人不願出庭的情況下,人民法院開庭審理時,可依照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六條的規定,當庭宣讀被害人的證言筆錄或親筆證詞。對於被害人與被告人素不相識的,在當庭宣讀被害人的證言筆錄或親筆證詞時,應參照刑事訴訟法第六十條的規定,不公開被害人的姓名。如果合議庭認為案件證據不充分,或者發現新的事實,需要進一步向被害人查證的,可以依照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二十三條的規定辦理,也不要通知被害人到庭作證。

(三)強奸婦女和姦淫幼女案件,屬於個人隱私的案件。依照刑事訴訟法第一百一十一條的規定,人民法院對這類案件實行不公開審理。開庭時,除本案的審判人員、書記員、公訴人、律師、值庭人員、司法警察和其他訴訟參與人在場外,不允許其他任何人進入法庭。把對個人隱私案件的審理,在實際上搞成「內部公開審理」的做法,是違反刑事訴訟法的規定的,應予糾正。參加開庭審理個人隱私案件的有關人員也不應對外傳播審理的情況。

以上通知,希各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專門人民法院、專門人民檢察院遵照執行。

9、《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在辦理強奸案件中是否可以檢查處女膜問題的批復》:

【頒布單位】最高人民檢察院

【發文字型大小】

【頒布時間】1981-7-27

安徽省人民檢察院:

你院一九八一年六月三十日皖檢刑字(81)第108號函,「關於在辦理強奸案件中可否檢查處女膜問題的請示報告」收悉。關於這個問題,一九六五年三月十一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轉發湖南省政法三機關關於不準檢查處女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今後,辦理流氓強奸案件時,不準對被害人進行處女膜的檢查,也不準用檢查處女膜的結論作為證據。」一九七九年五月二十二日中央衛生部轉發湖南省勞動、衛生、高等教育局、湖南省婦女聯合會「關於不準檢查女青年處女膜的通知」中也明確指出:「凡是在招工、招生、徵兵、吸收國家幹部或處理兩性關系案件時,一律不準檢查未婚女青年處女膜。」我們認為以上規定是正確的。辦案的實踐證明:處女膜的狀況不能作為認定或否定強奸罪行的依據,檢查的結果常常是弊多利少。因此,在辦理強奸案件時,仍應按以上通知執行。

特此批復。

10、《最高人民法院關於沒有被害人自訴的強奸案件法院能否主動受理問題的批復》:

【頒布單位】最高人民法院

【發文字型大小】

【頒布時間】1955-10-27

陝西省司法廳:

1955年6月4日(55)廳辦研字第738號關於沒有被害人自訴的強奸案件法院能否主動受理問題的請示,經司法部轉送本院處理。茲答復如下:

一、強奸罪是一種嚴重侵犯人身權利和破壞社會治安的犯罪。蘇聯法律對於無加重情節的強奸案件規定為非經被告人告訴不得追訴。在我國目前社會情況下,未經被害人自訴的無加重情節的一般強奸案件,經群眾向法院檢舉,在同級人民檢察院已有力量處理這類案件,並徵得他們的同意後,一般可先移送他們處理。如同級人民檢察院力量不足而必須由法院直接處理時,應首先對被告人的犯罪情節、成分、品質、群眾反映等各方面情況以及被害人不願告訴的原因,實事求是地加以分析研究,然後再決定是否受理。

二、對於任何姦淫幼女的案件及情節嚴重的強奸案件,法院均應加以處理,不以被害人本人或其家屬、監護人告訴者為限。

三、為了保全被害人的名譽和盡量減少被害人的精神痛苦,法院在審理強奸案件時,可一部或全部不予公開。

附:陝西省司法廳關於沒有被害人自訴的強奸犯罪法院能否主動受理的問題的請示 1955年6月4日(55)廳法辦字第738號

司法部:

咸陽縣人民法院於1955年3月28日以咸法秘字第726號報告,請示了兩個問題:一是被害人對於強奸犯罪行為並沒有告發,但群眾知曉情況,反映區、縣或檢察院,又轉法院,法院是否應該受理?另一個是幼女被強奸成為事實或是強奸未遂,其家屬或被害人均無告發,法院應否主動辦理?綜合起來就是法院對於強奸犯罪行為,不經自訴,能否主動受理的問題。

這是一個涉及法律理論的問題。蘇聯法律規定:強奸是屬於告訴乃論的罪,須經被害人自訴,法院才能受理。因為被害人不願起訴,法院強行受理,不僅有傷女性的自尊,而且被害人也往往是隱瞞事實或不願說出真情,增加訴訟上的困難,減少判決的正確性。我們正在進行正規法制的建設,這一法典值得參考。但必須照顧我國當前實際情況,並在及時制裁流氓犯罪行為,安定祖國秩序的原則下,作適當規定。強奸行為的情節危害輕微,被害人不願起訴的,法院可不主動處理;如果情節嚴重,危害也大,特別是強奸幼女的犯罪,被害人不願起訴的,最好能夠啟發教育被害人或近親屬、監護代理人自訴後處理,必要時也可以不經自訴主動受理。

載入全部
看不懂?不如直接問律師

在線問律師
10947 人當前律師在線20386 條今日律師解答

相關文書推薦
梁某強奸、故意殺人案二審辯護詞
接受指派後我詳細查閱了案件材料,結合本案一審庭審情況,現根據本案事實和有關的法律法規,發表...

某某強奸、故意殺人案二審辯護詞
接受指派後我詳細查閱了案件材料,結合本案一審庭審情況,現根據本案事實和有關的法律法規,發表...

強奸罪刑事辯護詞
我們即為他們的犯罪感到憤慨,更為他們的未來感到擔憂,因為今天的審判關繫到他們的命運,嚴格依...

哈爾濱推薦律師
咨詢我xx律師頭像
柴婷婷律師
柴婷婷律師,電話18745769730(微信同號),執業證書編號:12...

已幫助205人好評5條

咨詢我xx律師頭像
代志強律師
代志強律師系北京市京師律師事務所總部備案合夥人、擔任北京市京師(哈爾濱...

已幫助0人好評0條

咨詢我xx律師頭像
郝爽律師
郝爽,全國律師協會會員,醫療糾紛專業律師。畢業於哈爾濱醫科大學,從業以...

已幫助479人好評5條

查看所有哈爾濱律師

相關法律咨詢
哪裡可以找到涉外婚姻相關的法律法規...
因原告撤銷訴訟,財產保全是否撤銷?...
擔保法頒布以前,就擔保事宜都由那些...
國家法律法規與司法解釋有沖突時,適...
強奸罪,法律法規上認定與判刑怎麼認...
所有關於無效合同的法律法規司法解釋...

首頁

我的立即

『叄』 誰知道貴州省計劃生育徵收社會撫養費的標准

按照《婚姻法》、《計劃生育管理條例》的規定,你的情況是:一沒有結婚證;二沒有準生證。你目前這種行為屬於非法同居行為,《婚姻法》對非法同居有明確的規定,詳細請看《婚姻法》是怎麼規定的。至於
計劃生育徵收社會撫養費的標准:根據《貴州省計劃生育管理辦法》第29條規定:違反《貴州省計劃生育條例》規定計劃外生育的,將視其計劃外生育子女的個數和情節輕重,對超生夫婦作出處理。農民計劃外生育一個子女的,對夫妻雙方分別按上一年該縣(市、區)農民人均純收入的2至3倍徵收社會撫養費;超生兩個以上子女的,按4至5倍徵收;城鎮居民超生一個子女的,對夫妻雙方分別按上一年該縣(市、區)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的2至3倍徵收;超生兩個以上子女的,按4至5倍徵收;個體工商戶、私營企業主以及從事其他各類經營活動的人員,超生一個子女,按本人現居住地上一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或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的4至6倍徵收;超生兩個以上的,按7至10倍徵收。此外,為積極推行和鼓勵一對夫妻只生育一個孩子,我省有關部門依法徵收計劃內二孩社會撫養費。凡是符合我省計劃生育政策,屬於計劃內生育二孩的農民夫婦,需交納社會撫養費200至600元;夫妻雙方或一方是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企事業單位職工,城鎮居民,需交納600至1000元。其中,一方或者雙方是再婚的夫妻,一方生育過一個子女,另一方未生育過子女的,交納社會撫養費1000元。

『肆』 貴州省六盤水市盤縣紅果鎮 婚姻法現在結婚年齡是不是男的20歲 女的18歲就可以辦結婚證了

不能 目前《婚姻法》並未修訂,法定婚齡也沒有變化,目前降低回法定年齡只是一個提答議,並未通過。

中國法定婚齡為男滿22周歲;女滿20周歲;為尊重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現行《婚姻法》規定,民族自治區可以根據本民族實際情況,對法定婚齡作變通規定。比如寧夏、新疆、內蒙古、西藏等自治區和一些自治州、自治縣,均以男二十周歲,女十八周歲作為本地區的最低婚齡。但這些變通規定僅適用於少數民族,不適用生活在該地區的漢族。

『伍』 新婚姻法規定貴州陪產假有多少天,產假期間工資怎麼算

國家規定是產假98天。貴州政策規定,當事人生育一孩和二孩子女的,可以再次獎回勵60天產假。男方有答15天護理假。
產假和護理假期間,男女雙方待遇不變,視作出勤。
《貴州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第三十二條 提倡一對夫妻生育兩個子女。
第五十五條 國家機關工作人員、企業事業單位職工依法登記結婚的,除享受國家規定的婚假外,增加婚假10天;符合政策生育的,除享受國家規定的產假外,女方增加產假60天,男方享受護理假15天;接受節育手術的,按照規定享受休假。在享受以上規定假期間的工資照發,福利待遇不變,不影響考勤、考核和晉級、晉職、提薪。
《女職工勞動保護特別規定》:
第七條女職工生育享受98天產假,其中產前可以休假15天;難產的,應增加產假15天;生育多胞胎的,每多生育1個嬰兒,可增加產假15天。
女職工懷孕未滿4個月流產的,享受15天產假;懷孕滿4個月流產的,享受42天產假。

『陸』 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婚姻法法定年齡是多少歲還有結婚登記的具體流程是怎樣的

男22,女20

『柒』 婚假包含雙休日和法定節假日,法律依據在哪裡

法定婚假根據有關規定:

1、按法定結婚年齡(女20周歲,男22周歲)結婚的,可享受3 天婚假。

2、符合晚婚年齡(女23周歲,男25周歲)的,可享受晚婚假15天(含3天法定婚假)。

3、結婚時男女雙方不在一地工作的,可視路程遠近,另給予路程假。

4、在探親假(探父母)期間結婚的,不另給假期。

5、婚假包括公休假和法定假。

因此,根據上文的介紹,婚假是包括周末和法定節假日的。

(7)貴州省的婚姻法擴展閱讀:

婚假,是指勞動者本人結婚依法享受的假期。婚假是勞動者結婚時給予的假期,並由用人單位如數支付工資,這是對勞動者的精神撫慰,體現了政府對勞動者的福利政策,也是對其權益的保護,對於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具有重要意義。

2016年6月,29個省取消了原有的晚婚假,其中有11個省份刪除了相關晚婚假的條例,與國家法律規定保持一致,僅有三天法定婚假。這些省份包括廣東、湖北、四川、浙江、江西、寧夏、廣西、安徽、湖南、天津、山東。

婚假天數

2015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修正案(草案)》規定,符合政策生育的夫妻可以獲得延長生育假的獎勵或者其他福利待遇。至於生育假如何延長,將由省、自治區、直轄市等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制定具體實施辦法。

自2015年12月27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修訂後的《人口與計劃生育法》以來,各地相繼開始修訂地方計生條例。據查,至少已有安徽、山西、江西、廣西、廣東、湖北、天津、浙江、寧夏9個省份的新計生條例正式出台。

這9個地方在新規定中均取消了晚婚假,同時對產假和男性陪產、護理假做出一定調整。調整後,山西婚假達30天,安徽、江西等地的產假有158天,廣西和寧夏男性的陪產假延長到25天。

2016年青海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修改《青海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決定:依法辦理結婚登記的夫妻可以享受婚假十五日。

此外,北京、吉林、遼寧、山東、四川、雲南等地的計生條例修正案草案已在徵求意見或等待省級人大審議通過。

『捌』 自駕車從廣東東莞到貴州凱里,怎樣走最省時省錢

LZ好,
http://www.szns.gov.cn/office/fo/html/11/11180506.htm

收養人具備以下條件:

沒有子女;有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沒有患在醫學上認為不應當收養子女的疾病;年滿30周歲.收養人有配偶的須由夫妻雙方共同決定.其次,收養人收養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的子女,可以不受收養法第4條第3項\第5條第3項\第9條和被收養人不滿14周歲的限制;華僑收養三代以內旁系血親的子女的,還可以不受收養法第6條第1項的限制.再次收養人收養子女的數量,一般只能收養一名子女;但若是孤兒\殘疾兒童或者社會福利機構撫養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可以不受無子女和收養一名的限制.

被收養人的條件:

須為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為喪失父母的孤兒\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或父母有特殊困難撫養能力的兒童.

一、收養的概念

收養制度是親屬制度的組成部分。在親屬法學中,除收養制度的含義外,往往從以下兩種角度使用收養一詞:第一,收養是指根據法定的條件和程序領養他人子女為自己子女,使原本沒有父母子女關系的當事人之間產生法律擬制的父母子女關系的民事法律行為。收養行為涉及三方面當事人:領養他人子女的人為收養人(養父母),被他人收養的人為被收養人(養子女),將子女或兒童送給他人領養的人或機構為送養人。第二,收養是指收養關系即擬制血親的親子關系。收養行為是收養關系產生的法律事實。

收養具有以下法律特徵:

1、收養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收養行為是通過收養關系的當事人的意思表示一致,在收養人和被收養人之間創設父母子女關系的民事法律行為,因此,它屬於確立民事法律關系的行為,其目的在於產生擬制的父母子女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終止原有的父母子女關系。收養行為不僅涉及到收養關系當事人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的變化,而且也關繫到社會的整體利益。各國法律對於收養行為都規定了一定的條件和程序,收養人、被收養人、送養人只有符合法定條件,履行法定手續,才能產生收養行為的預期法律效果。

2、收養是設立或變更親屬身份和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行為。收養是當事人按照法定條件和程序在沒有自然血親關系的收養人與被收養人之間產生類似自然血親間的權利義務關系的行為,它導致親屬身份關系以及基於親屬身份所產生的民事權利義務的變更和轉移。同時,隨著收養行為的建立,被收養人與其親生父母之間的民事權利義務消滅。收養行為屬於身份法上的行為,具有擬制和解銷效力。

3、收養是成立法律擬制血親關系的行為,可依法予以解除。收養所建立的收養人與被收養人之間的父母子女關系是法律擬制的血親關系,既可依法律行為而產生,也可依法律行為而人為地解除。

4、收養只能發生在無直接血緣關系或非直系血親關系的自然人之間。收養在於設立父母子女關系,只能發生在原本沒有直接血緣關系或非直系血親的親屬關系的人們之間,直系血親之間的收養和被收養,既不符合收養的宗旨,也無實際意義。1同時,收養屬於親屬身份變更的行為,也只能發生在自然人之間,自然人以外的權利主體,不具有收養人和被收養人的身份。

收養不同於寄養。寄養是指因父母工作、生活條件等限制而無法直接履行撫養子女的義務時,將子女委託他人代為撫養的一種方式。寄養與收養行為的主要區別在於:(1)收養是法律擬制父母子女關系的行為。收養的成立,在養父母與養子女之間產生法律擬制的自然血親關系,同時又消除養子女與生父母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寄養在被寄養人與代養人之間並不發生父母子女關系,被寄養人與生父母權利義務關系也沒有消除,被寄養人的撫育費等仍由其生父母負擔。(2)收養是設立或變更身份關系的行為,只有符合法定的形式條件和實質條件而建立的收養關系才發生預期的法律效力。寄養則是父母撫養方式的一種變通,法律對此一般不做限制。我國《收養法》第17條規定:「孤兒或者生父母無力撫養的子女,可以由生父母的親屬、朋友撫養。撫養人與被撫養人的關系不適用收養關系。」

二、收養的類型

按照不同的標准,收養可以分為不同的種類。

(一)完全收養和簡單收養

以被收養人與生父母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否終止為標准,收養可以分為完全收養和簡單收養。完全收養是指收養關系成立後,被收養人解除與其生父母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養父母養子女間發生等同於父母與婚生子女關系。簡單收養也稱不完全收養,是指被收養人在與收養人建立父母子女關系的同時,與其生父母之間仍然保持父母子女關系。我國古代的「兼祧」就是屬於簡單收養。當代國家中,法國、羅馬尼亞等國家同時設立完全收養和不完全收養兩種制度,允許當事人自由選擇。

(二)共同收養和單獨收養

以收養人的人數的標准,將收養分為共同收養和單獨收養。共同收養是指夫妻雙方收養子女的行為。如我國《收養法》規定,夫妻不得單方收養子女。單獨收養是指收養人為一人的收養,主要是指無配偶的收養(即獨身收養)。

(三)私法收養和公法收養

私法收養是指公民依照民事法律規定實施的收養行為,它直接發生親屬關系的改變或轉移。這是各國普遍採用的收養形式。公法收養是指國家設立的兒童福利機構或社會慈善機構依法收留養育孤兒、棄兒,它不發生法律上的親屬關系轉移。嚴格意義上講,公法收養不是本章范圍之內。

(四)法律收養和事實收養

以收養是否依法成立為依據,將收養分為法律收養和事實收養。依照法律規定的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而成立的收養為法律收養。符合法律規定的實質要件,當事人以父母子女關系長期共同生活,周圍群眾也認為是父母子女關系,但未辦理收養手續的收養為事實收養。我國有條件地承認事實收養。

(五)有效收養和無效收養

以收養行為是否符合法律要件而產生法律效力為標准,將收養分為有效收養和無效收養。符合法律規定的要件,能夠產生法律效力的收養為有效收養。不符合法律規定的要件,不能夠產生法律效力的收養為無效收養。

(六)生前收養和遺囑收養

生前收養是指收養人生存在世期間收養子女建立法律擬制血親的行為。遺囑收養是指收養人利用遺囑方式確定其養子女的行為。由於遺囑收養側重於繼承和傳宗接代,不利於未成年人的養育和保護,各國收養法一般均採用生前收養。

三新中國的收養制度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的巨大變革,收養制度也必然發生變化。但這種變化是在建國以後的四十多年工作實踐的基礎上逐漸完成的。這一過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階段:

(一)建國初期階段。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的《婚姻法》第13條規定:「父母對於子女有撫養教育的義務;子女對於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雙方均不得虐待或遺棄。養父母與養子女相互間的關系,適用前項規定。」這是該法對於收養問題的原則規定。對於收養的條件、程序、效力及其收養的解除等問題,該法均沒有規定。在司法實踐中,一般根據最高人民法院的批復進行處理,主要是:廢止立嗣制度,根據具體情況處理立嗣人與嗣子的關系,如果立嗣人與嗣子長期共同生活、互相扶養,已形成養父母與養子女關系的,可確認收養關系的存在,如果立嗣人與嗣子沒有共同生活、互相扶養的,不應確定收養關系的存在。收養既可採用書面形式,也可以口頭形式。收養強調自願原則,被收養人是否是近親或其他人,沒有限制。養父母與養子女關系同於生父母子女關系,不得相互歧視、虐待、遺棄。從建國初期直到七十年代,人民法院受理的收養糾紛案件以及對繼承案件中有關收養關系的確認,均以1950年婚姻法的規定和上述的有關規定為依據進行處理。

(二)1979年2月2日最高人民法院《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對收養問題的規定。在1978年12月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民事審判工作會議上,最高人民法院提出對黨和國家的各項民事政策法律應予嚴格執行。《意見》中關於收養問題在收集、整理最高人民法院的有關批復和總結人民法院審判實踐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豐富了其內容:(1)明確了收養的條件和程序。收養子女,必須經過生父母或監護人與養父母協議同意;子女有識別能力的,須取得子女同意,再向有關部門辦理收養手續、進行戶籍登記後始能成立。(2)規定了養父母或生父母中途反悔的處理原則。收養關系成立後,一方反悔發生糾紛的,人民法院應當進行調解;調解不成,根據養子女與養父母、生父母的實際關系,養子女的意見,按照歸誰撫養對養子女有利的原則判決。(3)規定了補償撫養費問題的處理原則。生父母反悔的,可根據養父母撫養養子女的實際撫養費用,生父母的經濟能力,當地一般生活水平,酌情由生父母補償。養父母反悔的,是否補償撫養費,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處理。(4)規定了養父母和成年子女解除收養關系的和處理原則。養子女成年後,與養父母關系惡化,一方提出解除收養關系的,經法院調解不成,雙方關系確已破裂,再繼續下去對養父母的晚年生活或養子女的前途確實不利的,可判決准予解除。這種收養關系解除後,養父母年老又無生活來源的,由養子女給付一定的生活費,也可判決養子女給付長期的生活費。養子女生活有困難的,可根據實際情況適當處理。

(三)1980年的《婚姻法》及有關司法解釋對收養問題的規定。1980年的《婚姻法》原第20條規定;「國家保護合法的收養關系。養父母和養子女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養子女和生父母間的權利和義務,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1980年的《婚姻法》更進一步明確了收養關系成立的法律後果。但對於收養成立的條件、程序、效力和解除等法律問題仍沒有詳細規定。1984年8月30日,最高人民法院通過了《關於貫徹執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其中專門針對收養問題做了規定,2主要內容體現在:(1)收養關系的成立:經生父母、養父母同意,有識別能力的被收養人也同意,又辦了合法手續的收養關系,應依法保護。生父母中有一方不同意的,收養關系不能成立。生父或生母送養時,另一方明知而不表示反對的,應視為同意。養父母中有一方在收養時雖未明確表示同意,但在收養後的長期共同生活中,已形成事實上收養關系的,應予承認。夫或妻一方收養的子女,另一方始終不同意的,只承認與收養一方的收養關系有效。(2)事實收養關系;親友、群眾公認,或有關組織證明當事人明確以養父母與養子女關系長期共同生活的,雖未辦理合法手續,也應按收養關系對待。(3)養祖父母與養孫子女的關系:收養人收養他人為孫子女,確已形成養祖父母與養孫子女關系的,應予承認。解決收養糾紛或有關權益糾紛時,可依照婚姻法關於養父母與養子女的有關規定,合情合理地處理。(4)對收養反悔的處理;收養關系成立後,養父母或生父母反悔,要求解除收養關系的,人民法院應查明要求解除的理由,並聽取被收養人的意見,根據有利於養子女健康成長的原則,決定是否准予解除。(5)收養關系的解除,由於養父母不盡撫養義務,影響子女健康成長,生父母要求解除收養關系的,應予解除。養父母發現所收養的子女有生理缺陷,或有其他病症,要求解除收養關系的,一般不予解除;但生父母在送養時有意隱瞞的,可予解除。養父母與其撫養成人的養子女關系惡化,再繼續共同生活對雙方的正常生活確實不利,一方堅決要求解除收養關系的,一般可准予解除。(6)養子女與養父母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因收養關系的解除而終止。收養關系解除時,養子女已由養父母撫養成人並已獨立生活,而養父母年老喪失勞動能力又無生活來源的,養子女應承擔養父母晚年的生活費用。生父母要求解除收養關系的,養父母可要求補償收養期間養子女的生活費和教育費;養父母要求解除收養關系的,一般不予補償。收養關系解除後,未成年的被收養人同其生父母之間的權利和義務即行恢復;已經成年並已獨立生活的被收養人,同其生父母之間的權利和義務的恢復,則須以書面方式取得雙方一致同意。

(四)《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1991年12月29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第23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自1992年4月1日施行。該法共分為六章,計33條。第一章 總則,是有關立法宗旨和立法原則的規定。第二章 收養關系的成立,是有關收養的實質要件和形式要件的規定。第三章 收養的效力。第四章 收養關系的解除,是有關收養解除的條件、程序和後果的規定。第五章 法律責任,是有關刑事責任的追究辦法。第六章 附則。

《收養法》的實施,對於規范收養行為發生了重大作用。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收養法》的不足在實踐中開始暴露,主要表現在:(1)收養條件過於嚴格,致使許多孤兒、棄嬰得不到有撫養條件又願收養兒童的人收養。社會福利機構的負擔沉重,不利於孤兒、棄嬰的健康成長。(2)辦理收養手續不統一。根據《收養法》的規定,辦理收養手續有三種:書面收養協議、收養登記、收養公證。多種程序造成適用中的諸多漏洞。為了合理確定收養條件、完善收養程序,進一步保護合法的收養關系,1998年11月4日,第九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五次會議作出了《關於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收養法>的決定》,對於1991年《收養法》做出了修改,該決定從1999年4月1日起施行。《收養法》(修正案)是我國收養關系的基本規范。

(五)《婚姻法》(修正案)的有關規定。《婚姻法》(修正案)在2001年4月28日公布實行。《婚姻法》(修正案)保留了收養的原則規定,第26條規定:「國家保護合法的收養關系。養父母和養子女的權利和義務,適用本法對父母子女關系的有關規定。養子女和生父母的權利和義務,因收養關系的成立而消除。」《婚姻法》的這一規定進一步明確了法律保護合法的收養關系,同時,對於依法建立收養關系的養父母與養子女之間的權利和義務適用父母子女關系。《婚姻法》(修正案)未就收養問題做實質內容的變動,但考慮到婚姻法其他內容特別是父母子女關系規定的修改,養父母子女關系隨之也有某種程度的完善。

四、我國收養法的基本原則

我國收養法的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我國收養法的本質和特點,是收養關系當事人成立收養關系的准則,也是人民法院處理收養糾紛案件正確適用收養法、提高辦案質量應當遵循的准則。我國《收養法》(修正案)第2條規定:「收養應當有利於被收養的未成年人的撫養、成長,遵循平等自願的原則,並不得違背社會公德。」第3條規定:「收養不得違背計劃生育的法律、法規。」可見,我國收養法的基本原則有以下四項:

(一)有利於被收養的未成年人的撫養、成長原則

我國《收養法》(修正案)雖然沒有絕對禁止收養成年人,但根據該法第4條的規定,被收養人主要限於孤兒、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生父母有特殊困難而無力撫養的未成年人。實行收養制度的首要目的就在於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通過建立合法有效的收養,使被收養的未成年人在和睦幸福的家庭中健康成長。為此,我國《收養法》對收養人的條件做了明確規定,要求收養人必須具有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同時,送養人也應具備一定的條件,禁止借收養名義買賣兒童。對於不利於被收養的未成年人的撫育、成長的收養,法律不予成立和保護。

(二)平等自願原則

收養關系的平等自願原則是指收養關系的當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建立或解除收養關系的意思表示自覺自願。收養是設立親屬身份關系的行為,當事人必須在平等的法律地位上通過協商而達到一致的意思表示來建立收養關系,一方不得強迫另一方。《收養法》(修正案)規定,收養應經過收養人和送養人的雙方自願,若被收養人年滿10周歲以上,必須徵得被收養人的同意。同時,收養人與送養人可以協議一致解除收養關系,如果被收養人年滿10周歲以上,還應徵得被收養人的同意。收養關系當事人無法達成協議解除收養關系時,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訴。可見,平等自願原則不僅體現在收養成立上,而且還體現在訴訟行為上。

(三)不得違背社會公德的原則

收養不僅涉及到收養關系當事人之間的個人利益,而且影響到社會公共利益,收養行為應遵循社會公德原則。《收養法》(修正案)第9條規定:「無配偶的男性收養女性的,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年齡相差40周歲以上。」《收養法》(修正案)還規定,收養人虐待、遺棄等侵害未成年養子女合法權益的,送養人有權要求解除收養關系;當養子女成年後虐待、遺棄養父母而解除收養關系的,養父母也有權要求養子女補償收養期間支出的生活費和教育費。為穩定收養關系,《收養法》(修正案)第22條還規定:「收養人、送養人要求保守收養秘密的,其他人應當尊重其意願,不得泄露。」

(四)不違背計劃生育原則

計劃生育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也是我國《婚姻法》的基本原則。由於收養涉及到孩子撫育問題,應遵循計劃生育原則。《收養法》(修正案)嚴格限制了被收養各方面的條件:只有無子女和年滿30周歲的人才可以收養,一般只能收養1名子女,送養人不得以送養子女為由違反計劃生育規定再生育子女。

第二節 收養關系的成立

依照收養法的規定,收養關系合法成立,應當具備兩個方面的條件:一是收養關系當事人應當依法律規定具備一定的條件,這就是收養關系成立的實質要件;二是應當依法律規定履行一定的程序,這就是收養關系成立的形式要件。收養關系只有具備這兩個方面的條件,才具有法律效力。

一、收養成立的實質條件

收養的實質條件是指收養關系依法成立所應具備的資格條件。我國《收養法》(修正案)對收養人、被收養人、送養人均規定了一定的條件,並就特殊收養關系的成立另規定了其他的條件。

(一)一般收養關系的實質條件

1、收養人的條件。《收養法》(修正案)第6條規定:「收養人應當同時具備下列條件,(一)無子女;(二)有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三)未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收養子女的疾病;(四)年滿三十周歲。」根據這一規定,收養人應具備的實質條件有:

(1)無子女。根據我國計劃生育的政策,夫妻雙方一般只能生育一胎小孩。為防止當事人借收養規避法律,收養法將計劃生育原則列為其基本原則之一,要求收養人必須無子女。這里的「子女」是指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與繼父母形成事實撫養關系的繼子女。

「無子女」則是指作為收養人的夫妻一方或雙方無生育能力而沒有子女,或雖有生育能力但夫妻不願生育子女,或夫妻所生育的子女已死亡而導致沒有子女。收養人若沒有配偶,則也應是無子女者。

但是,收養孤兒或者殘廢兒童或者社會福利機構撫養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可以不受收養無子女和收養一名的限制。

(2)有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收養的主要目的在於使未成年的被收養人能夠健康成長,收養人應當具備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這種「撫養教育能力」要求收養人應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同時在經濟條件、道德品質、身體素質上也應符合具有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條件。道德品質惡劣、好逸惡勞、自身不能維持生活的人,不能作為收養人。

(3)年滿30歲。《收養法》未修改之前,要求收養人的最低年齡是35周歲,1999年修改《收養法》後,為年滿30周歲。夫妻共同收養子女的,夫妻雙方均應達到年滿30周歲。此規定的立法理由在於:第一,為穩定收養關系和便於收養人撫養被收養人的考慮。各國法律均規定收養人與被收養人之間必須存在一定的年齡差距,便於收養人盡到撫育被收養人的目的。同時,收養人達到一定年齡時,也具備了足夠的經濟來源和精力,有利於撫育被收養人。3第二,基於計劃生育原則。無生育能力有永久性和臨時性之分。只有達到一定年齡,經確診無生育能力的人才會產生抱養他人子女的心理需求,才能對所抱養的子女更加疼愛;同時,既已明確無生育能力,就不可能在抱養他人的子女後再生育自己的子女,也有利於計劃生育原則的貫徹執行。

(4)未患有醫學上認為不應當收養子女的疾病。收養人患有精神疾病或其他的嚴重疾病,直接影響被收養子女的健康成長。同時,患有精神疾病或其他嚴重疾病的,多數喪失勞動能力,沒有相應的經濟來源,難以為被收養人的健康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

(5)其他條件。收養法同時規定了一般收養關系成立的其他條件。《收養法》(修正案)第8條規定:「收養人只能收養一名子女。」第9條規定:「無配偶的男性收養女性的,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年齡應當相差四十周歲以上。」第10條還規定;「有配偶者收養子女,須經夫妻共同收養。」

2、被收養人的條件。《收養法》(修正案)第4條規定,被收養人應具備以下條件:

(1)應是不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法律確定被收養人年齡的上限,是為了穩定所建立的收養關系。我國《民法通則》以18周歲作為劃分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界限;以10周歲作為劃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和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年齡界限。不滿14周歲的兒童,本身不具備獨立生活能力,需要他人的撫育,也容易與收養人建立親密的父母子女感情,所以,被收養人首先必須是未滿14周歲的未成年人。

(2)不能得到生父母的撫養。被收養人不能得到生父母的撫養,才需要他人收養。這些人包括:①喪失父母的孤兒。《收養法》(修正案)所稱的孤兒是指其父母死亡或人民法院宣告其父母死亡的不滿十四周歲的未成年人。4②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作為被收養人的棄嬰和兒童,是指依法經公安機關查找後確認是查找不到生父母的被遺棄的嬰兒和兒童。③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的子女。生父母因疾病或其他原因而造成經濟上、身體上、精神上無力撫養子女的,這些子女才能成為被收養人。

3、送養人的條件。送養人有三大類,不同類型的送養人,條件要求有所不同。

(1)生父母作為送養人時,送養人應具備:①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子女,撫養未成年子女是父母應盡的法定義務。但是,生父母因疾病、殘障、經濟困難或其中一方死亡等原因

無法履行撫養義務的,為了讓這些子女健康成長,可以「特殊困難無力撫養子女」為由送養子女。②生父母送養子女的,須雙方共同送養。即使是父母已離婚的子女或非婚生子女,也必須由生父母協商同意後共同送養。但是,生父母一方下落不明或查找不到的,可以單方送養。③生父母一方死亡的,生存一方要求送養未成年子女時,死亡一方的父母(即是未成年子女的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有優先撫養的權利。④生父母不得以送養子女為理由違反計劃生育規定再生育子女。

(2)生父母以外的監護人送養孤兒時,送養人應具備:

①未成年人的生父母均已死亡時,監護人送養孤兒的,應徵得有撫養義務的人的同意。根據我國《民法通則》規定,未成年孤兒的監護人主要有祖父母、外祖父母;成年兄、姐;關系密切的其他親屬、朋友願意承擔監護責任,經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單位或者未成年人所在的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同意的;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單位或未成年人所在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或民政部門。因此,以上監護人送養未成年孤兒時,應徵求有撫養義務的人的同意。有撫養義務的人主要是指有負擔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和成年兄,姐。有撫養義務的人不同意送養,監護人不願意繼續履行監護職責的,按照《民法通則》規定變更監護人。②未成年人的父母均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該未成年人的監護人不得將其送養,但父母對該未成年人有嚴重危害可能的除外。

(3)社會福利機構作為送養人。社會福利機構是指民政部門設立的專門收容、撫養父母已經死亡的、其他親屬無力撫養的孤兒以及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兒童的社會組織。收養人符合法定條件的,可以到社會福利機構收養未成年人。但是,《收養法》(修正案)沒有明確規定社會福利機構作為送養人時的資格條件。根據1999年5月25日頒布的《中國公民收養子女登記辦法》第3條規定:「收養社會福利機構撫養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兒童和孤兒的,在社會福利機構所在地的收養登記機關辦理登記。」第6條第2款規定,社會福利機構為送養人的,應向收養登記機關提交棄嬰、兒童進入社會福利機構的原始記錄,公安機關出具的撿拾棄嬰、兒童報案的證明,或者孤兒的生父母死亡或者宣告死亡的證明。因此,社會福利機構作為送養人時,應具備相應的證明材料和辦理收養登記手續。

(二)特殊收養關系的實質條件

1、收養三代以內的同輩旁系血親的子女。《收養法》(修正案)第7條規定,親屬間收養三代以內同輩旁系血親的子女,可以不受到下列限制:(1)生父母有特殊困難無力撫養的子女;(2)無配偶的男性收養女性,收養人與被收養人的年齡相差40周歲以上;(3)被收養人不滿14周歲。但是,收養人仍然應具備撫養教育被收養人的能力,而且必須無子女。但華僑回國收養三代以內同輩旁系血親的子女時,可以不受收養人無子女的限制。

2、收養孤兒、殘廢兒童或者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收養法》(修正案)第8條的規定,收養孤兒、殘廢兒童或者社會福利機構撫養的查找不到生父母的棄嬰和兒童,可以不受收養人無子女和收養1名的限制。但在收養這些兒童時,仍應符合一般收養關系所具

備的其他實質條件。 5684希望對你有幫助!

熱點內容
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 發布:2025-09-18 12:27:03 瀏覽:321
經濟法辨析題股份的發行價格可 發布:2025-09-18 12:26:20 瀏覽:477
法律知識競賽試題案例分析題 發布:2025-09-18 12:09:38 瀏覽:434
河南大學法律碩士調劑 發布:2025-09-18 12:08:04 瀏覽:241
刑法九受賄起刑點 發布:2025-09-18 12:08:03 瀏覽:549
熱點事件的行政法分析 發布:2025-09-18 12:07:23 瀏覽:32
法律援助案件有多少勝率 發布:2025-09-18 12:03:54 瀏覽:677
民事訴訟法表格 發布:2025-09-18 12:03:51 瀏覽:895
擔保法與司法解釋 發布:2025-09-18 11:40:33 瀏覽:343
法律顧問和法律咨詢制度的通知 發布:2025-09-18 11:40:33 瀏覽: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