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側重於法對社會的實際影響

側重於法對社會的實際影響

發布時間: 2021-01-06 05:37:40

A. 法與道德作為社會控制的工具,哪一個影響更大

法與道德作為社會控制的工具,不能絕對的說法的影響大還是道德的影響大。因為法治和德治是相互促進,相互補充的;在加強法治建設的同時,要堅持不懈地加強道德建設,這是發展社會主義的過程中的必然要求。但必須說明的是:在現代社會,法治是主要的,德治是補充。

法和道德的相同點:

一、法律與社會主流道德在本質上是一致的。法律與社會主流道德都是掌握國家政權的社會集團意志的體現,都是同一經濟基礎之上的上層建築,二者為相同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共同為其服務。因此,二者的內容是一致的,相互滲透,互為表裡。

二、法律和社會主流道德的歷史使命相同。法律和社會主流道德都是實現社會控制的手段,它們都通過調整和規范人們行為為什會秩序提供保障,服務於一定的政治制度和經濟制度。

三、法律和社會主流道德都是社會價值的具體表現形式。法律和道德是統一價值的不同表現形式,因此二者的總體精神和內容大體相同。在特定社會中,國家法律必須符合一定的道德標准,具有一定的道德基礎。

法律和道德的區別

法律和道德雖然具有一致性,但兩者始終是兩種不同的治理國家和社會的方式,二者不能混淆。其區別可以從法律和道德的區別中看出,即二者產生的條件不同,表現形式不同實施方式不同,調整范圍不同。然而,反過來人們可以說在制裁方面,法律比道德更有強制性。違反一項道德規范可以招致指責,這是不可忽視的,因為指責,或者哪怕是嘲笑,都可能導致嚴重的後果,如造成精神失常,毀了前程,甚至引起自殺。但是,它畢竟不如公眾權力的行為,如刑事判決那樣在有關人員的身上打上烙印。」德治要求人們多盡義務、多奉獻;法治則要求人權保障,公民在享有權利的同時,要履行法律規定的義務,權利和義務是一致的。德治要求發揚傳統美德和老一輩革命傳統,而法治要求遵循現行法律和法治與國際接軌。德治從治心的角度來規范人們的內心世界和行為,執行的標准有點空洞,不便於操作;而法治從治行為的角度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執行的標准就是法律,明確具體,便於操作。

在現代社會,法治是主要的,德治是補充。強調以德治國和以德育人,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是對我們黨治國理淪與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深化發展。是個人健康成長和國家繁榮穩定的客觀需要。但法律側重於調整人們的外部活動,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是他律;道德側重於調整人們的內心活動,一般體現為社會輿論的譴責,是自律。法律是外部強制性的管束,道德是發自內心的自我約束和社會輿論的外力作用於內心活動。內外結合,方可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總之:

道德是法律的基礎,法律是道德規范的制度化實踐。法律並不是萬能的,高度的法律化一定離不開道德的支撐。法律與道德雖然有密切的聯系,但二者畢竟屬於不同的上層建築,不能將法律與道德相等同,正確處理二者之間的關系將對社會的發展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使之更好地為人民利益和社會事業服務。

B. 法的實施過程中有哪些制約因素

古希臘思想家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的兩個基本條件是:制定好的法律,並嚴格實施這種法律。 制定好的法律與嚴格實施法律兩者密切聯系,法律能否得到很好的實施以及實施的效果如何,固然受到法律實施的外部環境的影響,更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法律自身素質的制約。制定得好的法律就容易得到實施並能產生積極的效果,反之,制定得不好的法律就無法得到很好的實施甚至根本無法實施,並產生消極的效果。因此,法律自身品質的優劣是制約法律實效的重要因素。 一、法律實效的含義 何為法律實效,學者有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法律實效即是法律的功能和立法的目的實現的程度和狀態 ;一種觀點認為,法律實效是指人們實際上按照法律規定的行為模式去行為,法律被人們實際遵守、執行或適用 。這兩種觀點中,前者側重於法律實施的效果,即法律實施後對社會生活的影響以及法律的價值、立法的目的實現的程度,後者側重於法律實施的狀態,即法律被人們實際施行的狀態、程度,而將法律效果與法律實效分離開來。筆者基本同意第一種觀點,法律實效不僅僅指法律被人們實際施行的狀態和程度,更包括法律實施後所產生的實際效果。 法律實效作為法律實施的效果,可以有正面、負面或零效果三種情況。如果是正面效果,意味著法律的實施實現了法律的價值和立法的目的。如果是負面效果,則法律沒有實現其價值,且還會給社會或個人帶來危害或其他負面效應。零效果是指法律實施之後,並未在社會上引起相應的反響或給個人帶來任何後果,一切依然如故。負面效果和零效果意味著法律沒有效益,運用經濟分析方法對法律在社會生活中作用的效果進行度量,立法和法律的實施作為一種投入,總會消耗一定的社會資源,總有一定的成本,則必然要求有一定的並且是最大的社會產出,即法律效益。當然法律效益具有多方面的內容,除法律的經濟效益外,還包括政治效益、倫理效益和社會效益等。因此,從更深層次上講,法律實效還包括有法律效益的含義,要求立法活動和法律的實施講究效益,以更好地實現法律提高全民福祉、實現社會正義之價值,實現法律效益的最大化,避免社會資源的浪費。 法律實效與法律效力不同,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規范的約束力,而法律實效則是這種約束力在現實生活中實現的狀態和程度,法律效力屬於法的「應然」的范疇,法律實效則屬於法的「實然」的范疇。但兩者也有密切的聯系,只有法律具有實效,被人們嚴格地實施,才能實現法律的約束力,同時,只有有效的法律才能得到實施並產生實際的效果。因此,法律實效與法律效力互為前提。 從法律實效的角度研究法律,可以幫助我們從更廣泛的空間和時間上去觀察法律,進而更充分地發揮法律的社會功能。 美國學者康馬傑在其《美國精神》一書中提出:「法律是為實用而制定的,應根據目的而不是根據起源來理解法律。」法律缺乏實效,只能成為具文。研究法律不能僅僅限於靜態的法律條文,更應研究動態的法律實施的情況,法律對人們生活的影響等等。法律實效的有無是法治社會與官僚社會的重要區別之一,「一切官僚社會都是講形式的,許多法律往往不是為了實行,而是為了裝飾或掩飾。」 強調法律實效,一方面能夠強化法律的實施,另一方面可以根據法律實施的情況和實際效果對法律進行校正,及時地修訂、廢止舊法,制定新法,從而加強立法工作,建立良好的完善的法律體系,使我國真正成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二、制約法律實效的內在因素 法律實效獲得充分的實現,首先需要法律實效的主體能夠普遍地、自覺地以法律為基本的活動准則,維護法律尊嚴,保證法律實施,其次需要有一個良好的適宜的法律實施的外部環境。法律實效獲得充分的實現,更在很大程度上受法律自身內在因素的制約。法律作為功能系統,其效用的正常發揮,受內部和外部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一部移植自他國的法典,可能因與繼受國的文化環境不合而減損其效用,一部制定後無人知曉的法律可能成為具文,這些是制約法律效力之發揮的外部因素。只有來自法律內部的妨礙其效用正常發揮的因素,我們才稱之為法律的局限性。 制約法律實效的法律自身的內在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法律是否反映社會的客觀現實需要。馬克思指出,法律應當是事物的法的本質的普遍和真正的表達者,因此,事物的法的本質不應該去遷就法律,恰恰相反,法律倒應該去適應事物的法的本質。 他所說的「事物的法的本質」,是指法所調整的各種客觀的社會關系的必然性和規律性,法律要適應「事物的法的本質」,就是要求立法必須以客觀事實為基礎,以事物的本性為前提,以客觀發展規律為依託,充分考慮客觀需要與可能,而不是憑主觀臆斷,任意妄為。所以馬克思說:「立法者應該把自己看作一個自然科學家,他不是在製造法律,不是在發明法律,而僅僅是在表達法律,他把精神關系的內在規律表現在有意識的現行法律之中。」 當客觀環境並沒有提出制定某種法律的需要時,單憑主觀意志去立法,其結果只能歸於失敗。同樣,違背客觀規律所制定的法律終歸要被唾棄。 2、法律是否具有明確性和可預測性。明確性是相對於抽象性、模糊性和原則性而言的,明確性要求法律規定具體、明確、肯定、完整。法律只有具有明確性,當事人才能根據法律的規定認識自己行為在法律上的意義,法律對自己行為的評價態度,預測自己行為所可能產生的法律後果,進而決定自己行為的取捨。當事人違反法律的規定受到制裁的,也才能令其信服。法律只有具有明確性,法律的適用者才能嚴格適用法律的規定處理有關問題,避免法律適用上的主觀的、隨意的因素,保證法律適用結果的統一性和權威性。法律含糊其辭、模稜兩可的規定必會對法律的實施造成困難,降低法律的實效。法律的明確性同時要求法律規范之間、法律與法律之間的內容必須協調一致,法律規定互相矛盾、互相沖突,只會使人們感到無所適從。 3、法律是否體現和貫徹現代社會法治道德基本要求。立法的過程,包含著立法者關於正義與非正義、合理與不合理、善與惡等方面的價值判斷,反映了支持什麼、反對什麼的價值取向,是道德通過立法活動外化的過程。立法者的道德意識越接近現代社會的現實狀態,法治的理想狀態就越能在社會中實現。而傳統的道德觀念如特權道德觀念、官本位道德觀念、權力崇拜道德觀念等,是與現代民主社會不相容的,是現代法治社會的嚴重障礙。這就要求立法者具有堅定的反傳統的意志力和對現代法治道德要求充分理解和接受的精神。 立法過分拔高道德要求,法律目標難以實現,同樣的,立法如降低道德要求,與傳統道德相妥協,則將使法律失去效用,立法目的無法實現。法律只有體現和貫徹現代社會法治道德基本要求,才能適應現代民主和法治社會的發展趨勢,同時也才能體現現代社會大多數人的共同意志和利益,才能得到人們的信賴和自覺遵守,樹立法律的權威。法律的權威並不是單靠國家強制的暴力來維護的,「法規乃是因為其合理性的內容才得保持其權威,換句話說,各種法規有社會性、倫理性方有其價值,不論法規怎樣完美,如違反人類之道德觀、倫理觀、社會觀者便不能完全其使命」。 法律的權威主要依靠法律自身內容與施行方式的優良品質,依靠法律深得人心、深入人心,依靠人們對法律的信任、崇敬和自願服從來樹立。違背現代社會法治道德基本要求的法律得不到大多數人的支持和維護,必將歸於失敗。 4、法律用語和立法技術是否大眾化。徐國棟教授對《法國民法典》的評價是:「用簡單、無技巧、通俗易懂,如同聖經一樣簡明的文體寫成,以便同廢除法律的專業化、技術化、復雜化的現象一起,廢除法學家的作用,使公民無需請教律師法官就能讀懂法律。」 守法是法律實施的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從一定意義上講,執法和司法只是法律實施的最後的保障,如果人人都能自覺遵守法律便無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存在的必要。要使人們自覺遵守法律,當然需要守法主體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識,但首先更要使他們了解法律,懂得法律,具備相當的法律知識,不能指望一個對法律規定一無所知的人會去自覺地遵守法律。而法律用語和立法技術的大眾化則使普通民眾掌握法律成為可能,法律如用模糊難懂的語言寫成,它就會由公共的和一般的變成私有的和特殊的,法學家就會成為人民仰其鼻息的法律的壟斷者,法律的實施便失去了民眾的基礎,法律實效也就無法得到充分的實現。 三、實現法律實效的立法對策 要使法律實效得到充分的實現,需要做一系列的工作,如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知識水平;加強執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隊伍建設,建立一支高素質、專業化的執法、司法人員隊伍;完善法律實施的監督體系和制度;改革和完善司法工作的領導和管理體制等等。要使法律實效獲得充分的實現,當然也應完善法律自身,建立良好的完善的法律體系。就立法工作而言,應採取如下對策: 1、立法要從實際出發。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是我們黨的思想路線。立法工作從實際出發,是辯證唯物主義思想在立法工作中的運用。立法工作者應當通過深入的調查研究,進行科學的論證,去發現和把握客觀規律和社會客觀現實需要,將其反映到法律上來。同時,當制定法律的現實基礎發生重大變化,對立法提出了新的要求時,應及時地對法律進行修改、補充或制定頒布新的法律。當然,法律並不總是被動地反映客觀規律和現實需要,立法活動是一種能動的活動,體現了立法者的主觀的能動的創造。法律是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對立統一體,法律的客觀性是指法律反映了客觀規律的要求,其調整對象是客觀的,並且一經制定出來就獨立存在於人們的意識之外。法律的主觀性是指法律由人們依據其意志和願望以及他們自己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把握而制定出來的。為使法律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不因客觀現實的發展變化而朝令夕改,立法活動應有一定的科學的創見和預見。這就要求立法者正確認識和把握客觀規律及其發展變化的趨勢,把現時雖尚未明朗,客觀現實尚未提出立法需要的問題事先在法律中加以規定。立法活動中,應辯證地處理好反映客觀現實需要和適度的超前性、預見性的關系。 2、立法要體現民主精神和原則,走群眾路線。為了使法律能夠符合客觀存在的「事物的本質」,馬克思提出了一條非常重要的原則,他說:「要能達到這一點,只有使法律成為人民意志的自覺表現,也就是說,它應該同人民的意志一起產生並由人民的意志所創立。」立法工作走群眾路線,不僅僅由我國政治制度的性質所決定,同時也是保證立法科學性的必然要求。立法工作只有體現民主精神和原則,走群眾路線,才能真正體現和反映人民的意志,法律才能深得人心、深入人心,才能得到人民群眾的自覺遵守和維護。也只有這樣,才能集思廣益,吸取群眾的經驗和智慧,使法律符合客觀規律和社會現實需要。立法工作中,應特別注意徵求專家學者和實際工作部門的要求和意見。 3、建立嚴格的完善的立法程序。立法活動是一項嚴肅的工作,立法活動從立法動議的提起到法律文件最終通過頒布往往要經過一系列的環節,經過很長的一段時間。嚴格而完善的立法程序,一方面使法律的制定經過充分的醞釀和斟酌,使法律的規定具體、詳細、完整,並切實反映客觀實際。另一方面,它提供了一種程序的機制,讓各種社會力量參與討論,協調他們的意見,避免法律體現部門利益的偏面規定,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體現民主精神的原則。因此,嚴格而完善的立法程序,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保障立法的科學性。 4、法律結構的科學化。法律結構的科學化有三個方面的要求,一是要求法律規定具體、嚴謹、完整;二是要求法律規定之間、法律文件之間協調一致;三是要求法律文件互相銜接、互相配套。近二十年來,我國制定頒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規,初步建立了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但不可否認,法律規定交叉重復,法律文件間互相矛盾、互相沖突的情況也大量存在,從而影響了法律整體實效的實現。因此有必要對現行的法律文件進行清理、修訂,消除其中的重復規定以及互相矛盾、互相抵觸的內容,按照法律自身嚴密的邏輯結構,形成完善的統一的法律體系。法律文件間的銜接配套的問題也值得重視,法律一般只規定和解決基本的問題,不可能也不應該在法律條文中規定和解決細小的問題。因此,在法律公布之後,需要適時地制定和公布有關的實施細則,各地也可根據立法許可權,結合本地的實際情況,制定具體的實施辦法或補充規定,同時就其他相關的問題也應另外製定配套的法律文件,從而使各種法律文件間互相銜接和配套,形成統一有機的整體,保證法律的有效實施和實用效果。 5、重視立法監督。我國的各種立法機構有其各自的立法許可權,只能在其立法許可權內制定有關的法律文件。由於立法機構不同,法律文件的效力層次也不同,低效力層次的法律文件不得與高效力層次的法律文件相抵觸。但在實踐中,越權立法,低效力層次法律文件的內容與高效力層次法律文件的內容相抵觸的情況也往往有之。因此應重視立法監督工作,下一級立法機構制定的法律規范性文件應按法定的程序報上一級立法機構備案或批准,由上一級立法機構對立法許可權、法律文件的內容等方面問題加以審查,對不符合規定的法律文件有權要求解釋、責令修正甚至予以撤銷,以保證法制的統一。 6、加強法律解釋。法律規定雖然應當具有明確性,應當具體、肯定、完整,但抽象性、模糊性、原則性的規定有時也往往在所難免。這一方面源於語言文字表達本身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有時也是立法技術方面的要求。因法律文件應避免龐雜繁瑣,法律規定不可能窮盡一切事理,模糊性和原則性的規定則留有一定的餘地,以利司法機關根據實際情況自由裁量,實現個別正義。但法律的模糊性、原則性的規定往往又給法律的實施造成困難,並有令法官肆意,妨礙法的安全的危險。為此,法律解釋實屬必要。同時,客觀現實總是變動不居,而法律制定後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總是保持穩定,這就有可能造成法律落後於現實的狀況,一味強調嚴格執法,無異於削足適履。法律要適應變化的社會情勢而保持原有的形式和結構,可以採用解釋的方式。解釋就是通過類推及運用法律的方法來發展法律。 通過解釋,賦予法律條文以新的含義,以適應變化了的客觀現實,實現法律之實效。應當說明的是,法律解釋不僅僅是立法機構的工作,司法機關作為立法者的助手,對法律進行司法解釋,即所謂「法官造法」,是立法活動的延伸,對於充分實現法律的實效也具有重要的意義。

C. 儒,道,法,墨對現代社會生活的影響各舉一例

儒家思想是我們中華文華的重要組成部分。雖然當今我國社會受西方文化影響,社會西化很嚴重,但傳統思想在國民意識形態中仍佔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如同樓上的說得一樣,是烙印在我們骨子中的,我們的行為會不知不覺的以儒家規范為准則,受到儒家規范的約束。 下面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你認真讀一讀理解理解吧。想想日常生活中自己的行為,最好與西方文化對比一下能更易理解它的作用。 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 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游","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悌 悌:指對兄長的敬愛之情。孔子非常重視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據他的思想,把悌與孝並稱,視之"為仁之本"。 儒學的國際影響 你可以自己去查一下。

D. 德治比法治重要的觀點有哪些

德治與法治,兩個途徑,同個目的,都是為了促進社會發展。今天我們討論當代中國,德治與法治哪個更重要就是要比較哪一個更有利於社會的發展。我方認為當代中國德治更重要。 首先讓我們明確一下定義。德治是存在於人們的意識和社會輿論之中的,是人們在日常生活、工作、交往中應遵循的價值取向和行為准則,其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使其更有利於社會的發展。而法治。德治是靠社會輿論道德規范的說服力、勸導力、影響力以及人們的內心信念。而法治則是靠法律的權威性和國家的強制力。接下來我方將從三個方面陳述當代中國德治比法治更重要。

第一, 從對人的約束作用看。法治和德治都是為了促進社會的發展,但是前者側重於治法
而後者側重於治人,而治人應重於治法。因為:首先,「治人」在內容上實際已包含有「治法」的要求,「治法」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 治人」,在本末順序上,應當是「治人」為本,而「治法」為末。其次,「治人」是「治法」的依託,「治人」有助於更好地「治法」。作為一種規范,法只能約束人們的外在行為,對人的內心世界則無法涉足;要涉足人們的內心世界還需要人本身。而且,「徒法不足以自行」,再良好的法制,假如沒有具備應有素質的人去執行,仍無異於一紙具文。因此,單純「治法」不足以「治人」,要實現法治的理想目標,還必須要把最終的依賴點放
在「治人」上。否則,即便將完善至極的法律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上,也仍難以實現我們最初設想用法制所要實現的理想目標。所以德治比法治更重要。
第二, 從對人的引導作用看。法治只能告訴人們什麼是錯的,並在人們犯錯之後進行懲罰。
而德治不僅會告訴人們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還會告訴人們那些為什麼是錯的又
為什麼是對的。使人從內心接受,進而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不論德治還是法治都是
為了引導人們去做應該做的事情,去做好的事情。而在這一點上德治做的遠遠要比法治多得多也好得多。故德治比法治更重要。
第三, 從作用范圍看。德治的作用范圍要比法治的作用范圍廣得多,所以德治的覆蓋面就
更大,受眾更多,包含的內容也就更多。許多法律沒有涉及或者或者法律無法涉及
的地方道德也都會存在。例如在公交車上為老弱病殘孕讓座,再如在與外界聯系及困難的地方哪裡的人們或許不知道法律規定了什麼,但是他們一定知道道德要求他
們什麼。所以德治比法治更能促進社會的發展。
我方並不否認法治在社會發展中所起到的作用,我方也承認法治以其清楚明朗,剛性嚴格的特點做了一些僅靠道德所無法做到的事情。但是基於中國當代的國情出發,基於對長遠的發展考慮,我方堅持認為當代中國德治比法治更重要。

E. 法律的作用可以分為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下列選項中屬於法律社會作用的是

法律的社會作用
法律的社會作用是相對於法律的規范作用而言的,指法律對社會和人的行為的實際影響。英國法學家拉茲對法的社會作用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將法的社會作用又分為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進而把法的直接作用歸納為預防和鼓勵行為、為私人安排提供便利、提供服務和分配財富、處理未規定的爭端四種第一位的作用和改變法律程序、執行法律程序兩種第二位的作用.美國綜合法學派學者霍貝爾則將法的基本作用(功能)歸之於維護秩序:安排人際關系、設定權力、處理案件、在生活條件變化時重新規定個人和集體間的關系等。國內法學界通常以法律社會作用的領域將社會作用分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四個方面。我們側重從法律滿足的主體的角度對法的社會作用進行分析,這樣可將法的作用分為法對社會整體的作用、法對社會集團的作用、法對個人的作用,這三者相互聯系但具有相對獨立的內容,法對個人的作用核心就是權利保障,將在相關章節論述,這里略而不論。

1.管理公共事務。任何社會要生存下去,都必須對社會公共事務進行管理,法律最初產生的原因之一就是維護社會秩序,使社會免受赤裸裸暴力的危害。我國古代的許多法律規定與管理公共事務有關。社會越進步,法律對社會整體的作用越重要;法律的科學化、民主化、理性化程度越高,其管理社會公共事務的作用越明顯。法律發展的方向是要從維護一己統治的歷史局限性中走出來,成為為全社會謀福利的工具。這方面的主要作用包括安排人際關系,解決紛爭,發展生產、水利建設、交通運輸、文教衛生,保護環境和資源,維護公共生活秩序,控制或發展人口等等。

現代法律對社會整體起著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其任務主要包括:(1)維護社會整體利益和公共生活秩序,例如保護生態環境,保護
自然資源,制止各種反社會行為,保障社會安寧,反對恐怖活動,制止侵略戰爭,維護人類整體利益等;(2)對經濟和社會整體發展予以規劃和指引;(3)對經
濟和技術發展帶來的不良後果予以控制,例如,對頹廢文化的控制、制止吸毒等等;(4)對不測事件的受難者予以救濟和各種形式的社會保險。例如,對自然災害
的受難者予以救濟和各種形式的社會保險。

2.階級性作用。法律的階級性作用長期被極端誇大了。在階級斗爭為綱的時代,法律作用被極端化、單一化為階級鎮壓。改革開放以來,「階級鎮壓」逐漸演變為「階級統治」、「調整階級關系」,同時開始引入法律的社會作用,這是一大進步。我們認為強化法的階級統治職能的觀念是階級意志法本質論的演繹結果,是階級斗爭為綱時代的產物。作為一種觀念,它與我國古代以法御民觀念一脈相承。它是法方法論的「主客體思維」的產物,也與國人特別的法律經驗有關。

將法的作用單純歸結為階級斗爭工具、階級鎮壓工具在當今法學界已成苦澀的笑柄,然而在缺乏法學修養的法律匠人和民眾中間似乎這還很有市場,在法學界,將階級性作用作為主要作用,社會作用作為輔助作用的人還不在少數。在法治成為共識的今天,在全球化時代,我們認識法律的階級性作用應當注意:(1)階級性作用只與法律發展的一定歷史階段相聯系,長達數千年的原始法和無階級社會的法律都沒有法的階級性作用;(2)即使在階級對抗時代,法的階級性作用也只與部分法有關,並非與全部法律有關;(3)在法治社會里,法律的階
級性作用可能還會有遺留,但已經不具有合法性。因為維護階級特權的法律有違法治的基本原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則,也違背我國《憲法》第33條的規定。
同時,我國是聯合國的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應當尊重聯合國憲章和《世界人權宣言》,我國也已經簽署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應當接受這些世界人
權法的規約。既然如此,人人具有平等的法律人格就應當是我國法律的精神所在,法律為某一階級謀利的傳統在當代中國已經不具備合法性。

F. 談談有罪推定對生活、社會帶來實際性的影響 不要假大空

有罪推定就會使司法混亂,濫用訴權,檢察院不再負舉證責任,冤假錯案會增加。

G. 物權法的頒布對我們的實際影響

明確了憲法賦予公民的財產權的細則。

H. 公司法中,降低公司注冊標准有什麼好處,側重於對社會的好處而不是公司

鼓勵創業,降低門檻後創辦公司更容易,公司多了就業就多,當然對社會增加服專務,增加就業,創造屬財富有好處。
對現有公司而言,競爭加劇,會促進老企業升級產品換代,對公司既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企業不進則退,再沒有那麼多行政限制,制約新辦公司產生,而使老公司在政府的某種保護下沒有創新低質量生存。公司不斷進步了這不也是一種好處。

I. 商法在社會實際生活中的具體作用400字以上

商法之誠實信用原則的基本內容
誠實信用原則是現代民商法中的一個「帝王條款」,它對於民事活動和商事活動的公平進行具有著普遍性的控製作用。誠信原則起源於羅馬法,在羅馬法的誠信契約中債務人不僅要依照契約條款,更重要的是要依照其內心的誠實信念完成契約所規定的支付。所謂誠實信用,是市場經濟活動中形成的道德規則。它要求人們在市場活動中講究信用,恪守諾言,誠實不欺,在不損害他人利益和社會利益的前提下追求自己的利益。誠實信用原則為一切市場參加者樹立一個「誠實商人」的道德標准。按照這一原則,商事主體在行使私法上的權利、履行私法上的義務時,應恪守信用、誠實為主。詳言之:(1)應依照誠實信用的方式行使權利,商事主體行使財產權應尊重國家、集體和他人的利益,以善意的方式行使權利並獲得利益,不得以損害他人為目的而濫用權利。(2)應依誠實信用的方式履行義務。如票據法規定,票據的簽發、取得和轉讓,應當遵守誠實信用原則,具有真實交易關系和債權債務關系;保險法規定,投保人於訂立保險合同時應遵循最大誠信原則,對保險標的重要事實如實告知等。 誠實信用原則也是對法律規定不足的補救原則,具有較強伸縮性。這一彈性原則賦予司法人員一定自由裁量權,使其在法律規定模糊或法律規定不清時,從商法的宗旨出發,依據誠實信用原則合理地處理商事糾紛。

熱點內容
會計職業道德的危害 發布:2025-09-19 01:17:08 瀏覽:169
工傷問題法律咨詢 發布:2025-09-19 01:06:55 瀏覽:12
勞動法對民營企業有用嗎 發布:2025-09-19 01:03:41 瀏覽:329
形式法學派 發布:2025-09-19 00:54:13 瀏覽:446
鄢陵的律師 發布:2025-09-19 00:41:20 瀏覽:112
學法律知識做文明少年 發布:2025-09-19 00:40:37 瀏覽:207
對方打人會承擔什麼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19 00:35:01 瀏覽:543
古代妓女刑法 發布:2025-09-19 00:35:01 瀏覽:361
企業法律顧問失業 發布:2025-09-19 00:25:17 瀏覽:386
深圳社區法律顧問招聘 發布:2025-09-19 00:05:23 瀏覽: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