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學前兒童社會生態學研究法

學前兒童社會生態學研究法

發布時間: 2021-01-09 15:41:03

⑴ 有關學前兒童的社會性,社會性發展和社會化這三個看見的區別是什麼

一、精神分析理論(一)主要代表人物: 弗洛依德、榮格、弗洛姆、埃里克森
(二)核心概念: 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慾階段、原型、社 會性心理需要、信任對不信任 (三)關於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主要觀點: 1、認為人格完善與兒童內在的動機與情感發展 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主要內容 2、認為各種需要的滿足與沖突的解決是兒童社 會性發展的主要動力 3、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是連續並有階段性的 4、兒童早期的生命經驗對其終身有重要影響 (四)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啟示: 1、社會教育應致力於完整人格的培養 2、盡可能給予幼兒良好的早期生命經驗 3、盡可能妥善滿足幼兒的各種生理與心 理需要,幫助他們面對種種成長沖突, 促進其發展。 二、社會學習理論(一)主要代表人物: 班杜拉、沃爾特斯 (二)核心概念 替代性強化、自我效能感、 直接學習、觀察學習 (三)關於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主要觀點 1、強化是兒童獲得社會行為的重要機制 2、自我認知在兒童的社會學習過程中起著 重要作用3、直接學習是兒童習得社會行為的基本 途徑 4、觀察學習是兒童獲得社會行為的重要 途徑(四)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啟示 1、重視恰當的行為強化 2、為兒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與成就的 機會與舞台 3、為兒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環境與榜樣 三、認知發展理論(一)主要代表人物 皮亞傑、柯爾伯格
(二)核心概念 自我中心主義、前道德階段、角色承擔、前 習俗水平(三)關於兒童道德發展的主要觀點 1、認為兒童認知發展是道德發展的必 要條件,道德發展的機制就是道德判斷 的認知結構的變化和改組。 2、道德發展作為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 由於認知結構的變化而表現出明顯的階 段性。他們分別提出了道德發展三階段 和三水平六階段論。 3、道德發展的動力是來自個體與社會的 相互作用。兒童在這種交互作用中,不 斷建構著自己的道德經驗,形成和改變 著自己的道德認知結構。 (四)對學前兒童道德教育的啟示
1、對兒童的道德教育要適應並促進兒童 的發展水平。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既要 接受幼兒不成熟的思維,也要為他們走 向成熟搭建橋梁,幫助兒童向更高的理 解水平發展。 2、道德經驗的豐富是兒童道德認知結構 變化的基礎,教育者應當為兒童提供積 累道德經驗的機會,並引導兒童從對這 些經驗的反饋中學習。 四、現代生物學與生態學理論(一)主要代表人物 洛倫茨 、威爾遜 、凱恩斯 、布朗芬布 倫納
(二)核心概念 習性學、發展心理生物學、發展生態學 (三)關於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基本觀點1、兒童的健康發展與早期依戀的形成有重要聯系,同伴 關系在兒童社會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2、人類行為有生物基因的繼承性 。 3、在社會性發展中,生物成熟引起並保持經驗,同時, 經驗的變化又會改變有機體的行為生物狀態和行為潛能。 有機體在其整個一生中都具有適應性和主動性 4、個體發展的環境是一個由小到大,層層擴散的復雜的 生態系統,每一個系統都會通過一定的方式對個體的發 展施以其影響。 (四)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啟示 1、重視建構兒童的良好的早期依戀與同 伴關系 2、引導兒童社會行為發展時要考慮到成 熟水平與經驗的匹配性。 3、注意建構有教育意義的教育生態環境這四種理論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幼 兒社會性發展的規律與基礎,各有其貢 獻與不足,在教育實踐中我們需要針對 具體問題,靈活地加以運用。

⑵ 生態學研究方法怎麼樣

這是國內第復一本專門介紹制生態學研究方法的書。生態學研究需要用到許多生物統計學的理論和方法,但是,國內卻一直沒有出版專門的有關生態學研究方法的書。為了使生態學的研究人員和研究生能夠對研究中需要用到的各類統計方法有一個系統的了解,張文軍教授於2007年編著了這本書。 張教授從事生態學研究和數理統計分析二十多年,在多個國家從事博士後研究和訪問學者研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書中,張教授總結自己多年來的經驗,融合了生態學研究領域眾多關於統計分析研究的成果。本書講解了生態學研究中需要用到的各種調查方法、取樣方法以及統計方法和模型,介紹了其原理和應用范圍,有助於研究人員和研究生科學的選擇適合於自己的研究的方法。 由於生態學統計往往樣本數量很大,且計算方法復雜,目前已經有很多軟體可供專門適用。常用的有SPSS和Matlab等,另外,張文軍教授編輯的許多簡便易行的軟體也可供使用。

⑶ 生態學研究方法(野外觀察、實驗方法和數學模型與數量分析法)的關聯

從生態學的發展歷史來說,野外的研究方法是首先的,並且是第一性的。版例如你要了解權動物的種群數量變動,首先就要在自然中觀察和收集數據。野外和實驗研究室在20 世紀20年代劃分的。實驗研究室分析因果關系的一種有用的補充手段。利用數學模型進行模擬式理論研究最常用的方法。只有從野外獲得實驗物品和數據,回到實驗室進行室內重復實驗,得到一些規律,通過建模來鞏固這個結果,預測。也可以適當更改參數,是數學模型研究逐步逼近現實。

⑷ 簡述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主要理論

一、精神分析理論
(一)主要代表人物: 弗洛依德、榮格、弗洛姆、埃里克森

(二)核心概念: 本我、自我、超我、心理性慾階段、原型、社 會性心理需要、信任對不信任
(三)關於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主要觀點: 1、認為人格完善與兒童內在的動機與情感發展 是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主要內容 2、認為各種需要的滿足與沖突的解決是兒童社 會性發展的主要動力 3、兒童的社會性發展是連續並有階段性的 4、兒童早期的生命經驗對其終身有重要影響
(四)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啟示: 1、社會教育應致力於完整人格的培養 2、盡可能給予幼兒良好的早期生命經驗 3、盡可能妥善滿足幼兒的各種生理與心 理需要,幫助他們面對種種成長沖突, 促進其發展。

二、社會學習理論
(一)主要代表人物: 班杜拉、沃爾特斯 (二)核心概念 替代性強化、自我效能感、 直接學習、觀察學習
(三)關於兒童社會性發展的主要觀點 1、強化是兒童獲得社會行為的重要機制 2、自我認知在兒童的社會學習過程中起著 重要作用3、直接學習是兒童習得社會行為的基本 途徑 4、觀察學習是兒童獲得社會行為的重要 途徑
(四)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啟示 1、重視恰當的行為強化 2、為兒童提供展示自我能力與成就的 機會與舞台 3、為兒童提供值得模仿的環境與榜樣
三、認知發展理論
(一)主要代表人物 皮亞傑、柯爾伯格

(二)核心概念 自我中心主義、前道德階段、角色承擔、前 習俗水平
(三)關於兒童道德發展的主要觀點 1、認為兒童認知發展是道德發展的必 要條件,道德發展的機制就是道德判斷 的認知結構的變化和改組。 2、道德發展作為一個連續發展的過程, 由於認知結構的變化而表現出明顯的階 段性。他們分別提出了道德發展三階段 和三水平六階段論。
3、道德發展的動力是來自個體與社會的 相互作用。兒童在這種交互作用中,不 斷建構著自己的道德經驗,形成和改變 著自己的道德認知結構。

(四)對學前兒童道德教育的啟示

1、對兒童的道德教育要適應並促進兒童 的發展水平。在教育過程中教育者既要 接受幼兒不成熟的思維,也要為他們走 向成熟搭建橋梁,幫助兒童向更高的理 解水平發展。
2、道德經驗的豐富是兒童道德認知結構 變化的基礎,教育者應當為兒童提供積 累道德經驗的機會,並引導兒童從對這 些經驗的反饋中學習。

四、現代生物學與生態學理論
(一)主要代表人物 洛倫茨 、威爾遜 、凱恩斯 、布朗芬布 倫納

(二)核心概念 習性學、發展心理生物學、發展生態學
(三)關於學前兒童社會性發展的基本觀點
1、兒童的健康發展與早期依戀的形成有重要聯系,同伴 關系在兒童社會化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2、人類行為有生物基因的繼承性 。 3、在社會性發展中,生物成熟引起並保持經驗,同時, 經驗的變化又會改變有機體的行為生物狀態和行為潛能。 有機體在其整個一生中都具有適應性和主動性 4、個體發展的環境是一個由小到大,層層擴散的復雜的 生態系統,每一個系統都會通過一定的方式對個體的發 展施以其影響。
(四)對學前兒童社會教育的啟示 1、重視建構兒童的良好的早期依戀與同 伴關系 2、引導兒童社會行為發展時要考慮到成 熟水平與經驗的匹配性。 3、注意建構有教育意義的教育生態環境

這四種理論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了幼 兒社會性發展的規律與基礎,各有其貢 獻與不足,在教育實踐中我們需要針對 具體問題,靈活地加以運用。

⑸ 生態學的主要研究方法是什麼

野外調查、控制實驗和計算機模擬

⑹ 聯系實際論述生態學、習性學理論對學前教育的啟發意義。

學前教育專業:是由家長及幼師利用各種方法、實物為開發學前兒童的智力,使他們更加聰明,有系統、有計劃而且科學地對他們的大腦進行各種刺激,使大腦各部位的功能逐漸完善而進行的教育

學前智育是學前教育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構成學前教育學的科學體系的一部分。兒童是人生智力發展的基礎階段,又是發展最快的時期,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對幼兒智力及其日後的發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兒童的形成、發展,無一不與適當、正確的學前教育有關,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學前教育。學前智育是一個多方面的培養過程

在我國學前教育是基礎教育的組成部分,是終身教育的奠基階段,大腦科學證明,早期經驗影響大腦結構,學前教育為人的終身發展打下基礎,為提高國民素質社會發展提高社會人力資源水平做基礎性貢獻,價值有巨大的隱蔽性。

先導性:學前教育是兒童教育的開始,合理的學前教育可以讓兒童未來的發展有一個良好的開始。
公益性:學前教育既是對新生一代的教育要求的重要組成部分,又具有社會公益事業的性質,是父母安心的投入到工作當中去,促進社會和諧
學前教育的對象:學就是研究教育規律的科學,是教育科學的一個分支。對兒童的教育從出生就開始,0~3歲的教育稱為嬰兒教育,3~~6歲的兒童教育稱為幼兒教育。主要研究托兒所幼兒園教育,對家庭教育社會教育也有一定的教育指導作用,托兒所幼兒園家庭社會教育在教育目的任務原則等方面基本一致。

任務在於總結學前教育的經驗,研究學前教育理論,並借鑒外國學前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幫助托兒所幼兒園和家庭科學的對兒童進行教育,為培養新生一代基礎教育做科學的指導。

學前教育主要課程:主幹學科:教育學、心理學、衛生學,生理學,神經生理學,營養學,鋼琴,舞蹈,繪畫美工,人類學,社會學,生態學,遺傳學,倫理學,語言學等學科關系密切
主要課程:教育學、教育史、教育學概論、普通心理學、人體解剖生理學、教育社會學、學前衛生學、兒童發展心理學、聲樂、舞蹈、美術、學前教育學、幼兒心理學、幼兒教育心理學、幼兒保健學、幼兒教育研究方法,教育統計學,人體解剖生理學,游戲學原理、教師口語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幼兒園見識、實習、幼兒師范學校實習、教育調查、社會調查,一般安排6--8周(六十天左右);在大三即第六學期末組織試講,第七學期實習、考普通話證學前教育教師資格證。此外,有部分地區因環境特殊,也有根據國家或地方政策安排在校學生去偏遠地區進行支教(進行為期3--4個月即一學期的支教,包括實習)。

隨著嬰幼兒生育高峰的臨近,使得「幼兒園短缺」、「幼師短缺」等問題再一次進入大眾視野,嬰幼兒家長對此更是頗為擔憂。「2007年我們國家要求兒童入園率需達到80%,但到2008年我國兒童入園率才達到47%,這個數字跟國家的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幼教專家說:幼兒園短缺和幼師短缺是有一定關系的,「2011年北京市現有的資源只能滿足一半的學生入園,也就是剛剛滿足了50%的幼兒的需求,幼師的缺口一直以來都是基本存在的。」

2011年兩會召開,把我國學前教育的發展推上了一個至高點,為了解決幼兒入園難的社會問題,國家鼓勵大力發展幼兒教育,除了公立園計劃擴大招生規模外,民辦幼兒園更如雨後春筍般涌現,與此同時,社會對幼兒教師的需求,尤其是對高素質幼兒師資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牽頭完成的《北京法制發展報告》在北京首發。報告中指出到2015年北京幼兒教師缺口1.46萬人。這以數據引起了幼兒家長、學前教育專家以及社會各界人士的強烈關注,幼兒師范畢業生供不應求的現象普遍存在

在早期教育方面,0-3歲是人的一生中發展最重要的時期。一個人的學習能力的50%是在生命的頭4年中發展起來的,初生嬰兒的腦發育比15歲孩子快1000倍。很多思想和智力是在3歲前打下基礎的。0-3歲是嬰幼兒成長的關鍵期:最初的身體素質、智力發展、個性品質的形成於發展都是從這里開始的。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接受並重視早期教育,早期教育在我過經過10餘年的發展已經形成相當的規模,不僅是大城市,就算是三、四線城市也隨處可見大大小小的「親子園」「親子中心」「早教中心」等早教機構,但專業的早期教育師資嚴重不足。

幼兒園教育,幼兒教育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教育,所以很多人都會注重自己孩子的教育,以這種趨勢下去,學前教育是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的,它的前景也是非常好的!

⑺ 生態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應注意哪些問題

1 野外調來查、觀測。在野外可以發現源所有的生態學現象和生態過程。包括野外考察和定位觀測兩種。當代的遙感手段實際上是一種新的觀察手段。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感知范圍。
2 實驗方法。來源於生態學的生理學傳統。實驗方法根據其對實驗檢驗因子的控製程度,可分為就地實驗和控制實驗兩類。
3 數學模型。從50年代起,系統概念和計算數學的方法滲入生態學研究領域。此後,越來越多的學者採用數學模型來描述生態現象,預測未來趨勢。計算結果與實測數據相互印證,這有助於檢驗理論的有效性。人們還可以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模擬試驗。計算機模擬在性質和規模上都擺脫
了原地實驗的局限性,很容易利用改變有關參數的方法來分析系統中的因果關系,計算結果可以再拿到現場檢驗。這不僅大大加快了研究進度,而且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

⑻ 生態學研究三大方法的特點極其應用價值

1 野外調查、觀測。在野外可以發現所有的生態學現象和生態過程。包括野外回考察和定位觀測兩種。當代的遙感答手段實際上是一種新的觀察手段。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感知范圍。
2 實驗方法。來源於生態學的生理學傳統。實驗方法根據其對實驗檢驗因子的控製程度,可分為就地實驗和控制實驗兩類。
3 數學模型。從50年代起,系統概念和計算數學的方法滲入生態學研究領域。此後,越來越多的學者採用數學模型來描述生態現象,預測未來趨勢。計算結果與實測數據相互印證,這有助於檢驗理論的有效性。人們還可以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模擬試驗。計算機模擬在性質和規模上都擺脫
了原地實驗的局限性,很容易利用改變有關參數的方法來分析系統中的因果關系,計算結果可以再拿到現場檢驗。這不僅大大加快了研究進度,而且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

⑼ 生態學的研究方法具有哪些基本類型和特徵

1 野外調查、觀測。在野外可以發現所有的生態學現象和生態過程。內包括野外考察和定位觀容測兩種。當代的遙感手段實際上是一種新的觀察手段。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感知范圍。
2 實驗方法。來源於生態學的生理學傳統。實驗方法根據其對實驗檢驗因子的控製程度,可分為就地實驗和控制實驗兩類。
3 數學模型。從50年代起,系統概念和計算數學的方法滲入生態學研究領域。此後,越來越多的學者採用數學模型來描述生態現象,預測未來趨勢。計算結果與實測數據相互印證,這有助於檢驗理論的有效性。人們還可以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模擬試驗。計算機模擬在性質和規模上都擺脫
了原地實驗的局限性,很容易利用改變有關參數的方法來分析系統中的因果關系,計算結果可以再拿到現場檢驗。這不僅大大加快了研究進度,而且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

熱點內容
杞縣人民法院法官名單都誰 發布:2025-09-21 23:34:58 瀏覽:766
視聽教室規章制度 發布:2025-09-21 23:33:39 瀏覽:745
製造計量器具許可的法律效力 發布:2025-09-21 23:30:38 瀏覽:777
杭州勞動法咨詢熱線12335 發布:2025-09-21 23:24:30 瀏覽:932
魯山法院開庭 發布:2025-09-21 23:15:48 瀏覽:791
思想道德修養教學大綱 發布:2025-09-21 23:14:04 瀏覽:199
民事案件我國訴訟法 發布:2025-09-21 23:10:20 瀏覽:863
最高人民法院趙 發布:2025-09-21 23:10:01 瀏覽:554
自救司法 發布:2025-09-21 23:06:57 瀏覽:4
夢游應不應該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9-21 22:53:42 瀏覽: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