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與有過失

合同法與有過失

發布時間: 2021-01-10 14:03:17

Ⅰ 在合同法中,先期違約與締約過失責任是一回事嗎

不是。
先期違約抄,又稱預期違約,是指襲在合同生效後至履行期屆滿前,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其中,明確表示為明示先期違約;以自己的行為表明為默示先期違約。
《合同法》第108條規定:「當事人一方明確表示或者以自己的行為表明不履行合同義務的,對方可以在履行期限屆滿之前要求其承擔違約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又稱先契約責任,有的學者直接稱為締約過失。我國民法通則和合同法均未規定締約過失責任的具體概念,但國內民法學界通說認為,《民法通則》第61條第1款就是關於締約過失責任的規定,即「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被撤銷後,當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合同法》第42條也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一)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
(二)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
(三)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

Ⅱ 跪求:合同法中「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異同!

首先,二者發生的事間不同,締約過失責任是在雙發在訂立合同過程中,而違約責內任是在訂立合同後容發生在履行合同過程中。
締約過失責任的構成要件主要有:(1)當事人雙方必須有締約行為,即這種行為發生在合同訂立階段;(2)當事人一方必須違背依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的法定義務,即先合同義務;(3)主觀上必須當事人一方有過錯,包括故意和過失;(4)客觀上須另一方當事人信賴利益受到損失;(5)當事人主觀上的過錯與另一方當事人信賴利益的損失
違約責任的構成要件只有一個,即違約行為,只要當事人一方有違約行為,不履行合同義務或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就應當承擔違約責任。違約責任的特殊構成要件因違約責任形式的不同而有所差異,如損害賠償責任的構成要件有:①違約行為;②損害事實;③違約行為與損害事實之間要有因果關系。之間須有因果關系。上述五個條件須同時具備,才能構成締約過失責任

Ⅲ 合同法中,違約責任,因過錯致損,和致損有過錯的意思有啥區別

1.贈與合同抄:
《襲合同法》第189條規定:因贈與人故意或者重大過失致使贈與的財產毀損、滅失的,贈與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2.客運合同中承運人對旅客自帶物品的毀損責任:
《合同法》第303條規定:在運輸過程中旅客自帶物品毀損、滅失,承運人有過錯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3.保管合同:
《合同法》第374條規定:保管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保管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是無償的,保管人證明自己沒有重大過失的,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4.倉儲合同:
《合同法》第394條規定:儲存期間,因保管人保管不善造成倉儲物毀損、滅失的,保管人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因倉儲物的性質、包裝不符合約定或者超過有效儲存期造成倉儲物變質、損壞的,保管人不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Ⅳ 《合同法》中規定的「締約過失責任」是什麼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在合同訂立過程中,一方因違背其依據的誠實信用原則所產生的義務,而致另一方的信賴利益的損失,並應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法律規定了4種類型
第一種類型是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所謂「假借」就是根本沒有與對方訂立合同的意思,與對方進行談判只是個借口,目的是損害訂約對方當事人的利益。此處所說的「惡意」,是指假借磋商、談判,而故意給對方造成損害的主觀心理狀態。惡意必須包括兩個方面內容,一是行為人主觀上並沒有談判意圖,二是行為人主觀上具有給對方造成損害的目的和動機。惡意是此種締約過失行為構成的最核心的要件。
第二種類型是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事實或者提供虛假情況。此種情況屬於締約過程中的欺詐行為。欺詐是指一方當事人故意實施某種欺騙他人的行為,並使他人陷入錯誤而訂立的合同。而且無論何種欺詐行為都具有兩個共同的特點:(1)欺詐方故意陳述虛假事實或隱瞞真實情況。(2)欺詐方客觀上實施了欺詐行為。<民通意見>第68條規定:「一方當事人故意告知對方虛假情況,或者故意隱瞞事實情況,誘使對方當事人作出錯誤意思表示的,可以認定為欺詐行為。」
第三種類型是泄露或不正當地使用商業秘密。所謂泄露是指將商業秘密透露給他人,包括在要求對方保密的條件下向特定人、少部分人透露商業秘密,以及向不正當的手段獲取的,其披露當然是違背權利人的意思的。所謂不正當使用是指未經授權而使用該秘密或將該秘密轉讓給他人。如將商業秘密用於自己的生產經營,由自己直接利用商業秘密的使用價值的行為或狀態,或非法允許他人使用。無論行為人是否因此而獲取一定的利益,都有可能構成締約過失責任。
第四種類型是有其他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的行為。也即包括除了前三種情形以外的違背先契約義務的行為。在締約過程中常表現為,一方當事人未盡到通知、協助、告知、照顧和義務等義務而造成對方當事人人身或財產的損失的情形。

Ⅳ 在《合同法》中的違約責任和締約過失責任有什麼不同

締約過失責任是指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因違背「誠實信用原則」,給對方造成損失時版,權所應承擔的法律責任
違約責任就是違反合同的民事責任,是指合同當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時,依照法律規定或者合同約定所承擔的法律責任。
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的區別主要表現在:
(1)過失責任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前,適用於合同未成立、合同未生效、合同無效等情況下對過失責任的追究,而違約責任發生在合同成立之後、合同的履行過程中。
(2)當事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是在訂立合同過程中,違反法律規定、違背誠實信用原則,其後果是致使合同不成立或者無效;而當事人違約責任是在合同生效後,不履行合同或者履行合同不符合約定。
(3)當事人承擔締約過失責任的前提是因合同無效或者不成立,給對方造成了「損失」,如果沒有造成損失,則無須承擔締約過失責任(損害賠償責任);而當事人是否承擔違約責任並不取決於損害的發生,如果雙方在合同中約定了違約金,無論違約的當事人是否給對方造成損失,都應當支付違約金。

Ⅵ 合同法中第五十八條中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應該怎麼理解

法條原文

第五十八條合同無效或者被撤銷後,因該合同取得內的財產,應當容予以返還;不能返還或者沒有必要返還的,應當折價補償。有過錯的一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的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擔相應的責任。

法條文義解釋

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之後,導致合同自始無效。無效,是指不發生法律效力,也就是不發生訂立合同的當事人在訂立合同時所預期的法律效果。但是,無效並不是不產生任何法律後果,合同被確認無效或者被撤銷後,當事人也要承擔返還財產、折價補償、賠償損失的民事責任。民法通第六十一條第一款規定:民事行為被確認為無效或者被撤銷後,事人因該行為取得的財產,應當返還給受損失的一方。有過錯的方應當賠償對方因此所受到損失,雙方都有過錯的,應當各自承相應的責任。本條的規定與民法通則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Ⅶ 合同法中過錯與重大過失區別

合同中的抄一般過失是指,襲在盡了一般注意義務的情況下仍然還有可能發生的過失,避免這樣的過失要有謹慎的數以義務才可以避免的。重大過失,是指只要進到一般的注意義務就可以避免的過失。造成損失的情況是由於他沒有盡到起碼的注意義務造成的。這只是理論上的理解,要是具體問題還要具體分析。

Ⅷ 跪求:合同法中的「締約過失責任與違約責任」,該如何解析

合同生效
前,締約一方單方面不履行或
履行不能
,屬於
締約過失
;合同生效後,一方不履行合同中規定的義務,屬於
違約責任

Ⅸ #芝麻開門#對於合同法來說,輕過失等同於一般過失嗎假如過失分為輕過失、一般過失與重大過失三個等級

判斷過失程度要考察行為人的注意義務
不過這是理論上的說法,沒有具體法律依據


一般過失和輕過失是指除了重大過失之外的其他較輕的,一般的過失,只是不同的文字表達形式而已。兩者可以理解成等價兌換的概念。

Ⅹ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中關於締約過失責任有哪些規定

《合同法》第42條規定:當事人在訂立合同過程中有下列情形之一,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應當回承擔損答害賠償責任:
1假借訂立合同,惡意進行磋商;例如,賣同一種商品,為不讓對手賣出,故意與之洽談,拖延時間,將自己的商品賣出。
2故意隱瞞與訂立合同有關的重要情或提供虛假資料;例如,明明沒有專業承包資質,謊稱有。
3有其他違反誠實信用的行為。例如,賣保險箱,卻泄露了密碼!

熱點內容
勞動合同法2020最新第37條 發布:2025-08-14 02:43:42 瀏覽:375
到靜安法院 發布:2025-08-14 02:41:18 瀏覽:570
屬於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的是 發布:2025-08-14 02:36:57 瀏覽:532
室內塗漆工程法規 發布:2025-08-14 02:35:31 瀏覽:573
行政法規和授權行政法規的區別 發布:2025-08-14 02:34:10 瀏覽:816
最新勞動法搬廠 發布:2025-08-14 01:55:18 瀏覽:116
我的法治故事徵文 發布:2025-08-14 01:54:25 瀏覽:441
財經法規各種總結 發布:2025-08-14 01:54:24 瀏覽:657
鄞州法院網 發布:2025-08-14 01:47:22 瀏覽:603
簽名指紋法律效力 發布:2025-08-14 01:31:09 瀏覽: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