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婚姻法第18條註解

婚姻法第18條註解

發布時間: 2025-04-12 06:22:12

Ⅰ 求助!!急!!關於我國傳統婚姻的例子

文章作者:周雲
中國古代的法律都是諸法合體,直到19世紀中業中國海禁大開之後,隨著西方文化的輸入,晚清才開始按部門法修律,從而使諸法合體的中華法系最終解體。但我們不能因諸法合體的法律形式,而否認在中國古代沒有民法,也沒有婚姻法的規定。事實上,中國從遠古時候開始就有對婚姻制度的規定,從這些規定中,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的生活習慣和法律文化。

中國自夏啟建立夏朝開始,統治者實行的就是家國相通、親貴合一的宗法制度,為了維系這種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組織形式,統治者在政治實踐中推行從上到下的嫡長子繼承製,而為了保證嫡長子的純潔性,在婚姻上,夏、商、周三代均實行一夫一妻多妾制。所謂一妻,指的是嫡妻只許一個。除嫡妻以外,男子還可以合法地擁有數量不等的側室,即"妾"。《禮記.曲禮》記載:"天子有後,有夫人,有世婦,有嬪,有妻,有妾";"公侯有夫人,有世婦,有妻,有妾"。但是,按照宗法制度的要求,嫡妻只能有一個。嫡妻所生,是為"嫡系",其他妾媵所出,是為"庶出"。嫡妻及其子女,與妾媵及所生子女,在家庭中有著明顯不同的地位。這是由宗法觀念十分重視嫡庶之別所決定的。嫡庶無別,嫡長子繼承宗祧和權位的原則就無法維持,勢必導致整個宗法的紊亂。

西周在婚姻締結的實質要件上除了堅持一夫一妻制以外,還要符合兩個原則:(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詩經.齊風.南山》曰:"娶妻如之何?必告父母","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可"。西周婚姻必須秉承"父母之命",經過"媒妁之言"。在宗法制下,婚姻大事必須父母主持,再加媒人撮合,才算循禮、合法,才能為宗族和社會所承認。這是由於西周統治者強調禮治,即要求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都要按照"禮"的秩序去生活。而"禮"的核心,在於"親親"和"尊尊"。"親親父為首",在家庭、家族關系中,應該承認並維護家長的地位和權威,以父家長為家庭和家族的中心,所以象男女婚姻大事只能由父母做主,當事人是沒有選擇餘地的。(2)同姓不婚 西周婚姻實行"同姓不婚"的原則,主要基於兩點:一是《左傳》所言,"男女同姓,其生不蕃",不利於子女的健康成長,這說明當時人們在優生方面已有比較科學的認識。二是《禮記.郊特牲》所說,"娶於異姓,所以附遠厚別也",反映了通過婚姻加強與異姓貴族的聯系,進一步鞏固家天下和宗法制度,且有鮮明的政治用意。

西周婚姻的成立,程序上必須符合"六禮"。合禮合法的婚姻必須通過"六禮":⑴納采,即男方請媒人向女方送禮品求婚;⑵問名,即男方請媒人詢問女子姓名、生辰,卜於宗廟,請示吉凶;⑶納吉,即卜得吉兆後即定婚姻;⑷納征,又稱納幣,即男方使人送聘禮到女家;⑸請期,即商請女方擇定婚期;⑹親迎,即在結婚當日,男方迎娶女子至家。至此,婚禮始告完成,婚姻也最終成立。如此繁瑣的程序,實際上只有貴族才能履行,庶人以下是談不上的,即所謂"禮不下庶人。"西周時期的"婚姻六禮",對以後各朝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直至中國近代以至現代,在一些鄉村地區,締結婚姻的形式仍然可以看見"婚姻六禮"的明顯痕跡。

同婚姻的締結必須要遵守"父母之命"一樣,婚姻解除的決定權也完全操縱在男方家長方面。據史籍記載,西周婚姻的解除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被稱為"七出三不去"。所謂"七出"是指女子若有下列七項情形之一者,丈夫或公婆即可休棄之。《儀禮. 喪服》中載"七出":"無子,一也;淫佚,二也;不事舅姑,三也;口舌,四也;盜竊,五也;妒忌,六也;惡疾,七也。"但是,已婚婦女在三種情況下,可以不被夫家休棄,即所謂"三不去":"有所娶無所歸,不去;與更三年喪,不去;前貧賤後富貴,不去。""三不去"在某種程度上,對於任意去妻作了限制,但更主要的目的是出於維護宗法倫理的需要。"七出三不去"制度是宗法制度下父權和夫權專制的典型反映。作為西周時期婚姻制度的重要內容,其影響也極為深遠。漢唐乃至明清,各朝法律中關於解除婚姻的條件和限制的相關規定,大體上都沒有超出"七出三不去"的范圍。

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帝國,秦國的歷史經驗使秦始皇充分認識到健全的法制對於國家富強的重大意義,所以秦代奉行的是法家學派的"法治","重刑"理論,由此,在婚姻制度上就較少受儒家禮教觀念影響,與其前後朝代婚姻制度相比,頗具特色:1.婚姻以成年和官府登記為有效 秦律規定結婚年齡,男子身高六尺五寸,女子須六尺二寸,且必須到官府登記。未經登記者,法律不予保護。《法律答問》載:"有女子甲為人妻,去亡得及自出,小未盈六尺,當論不當?已官,當論,未官不當論。"即若該女未成年背夫逃亡,如系登記結婚,便以去夫亡論罪;若沒有登記,視為無效婚姻,不能治罪。按秦制,不僅婚姻的締結需要官府登記,而且,婚姻的解除也必須到官府登記,得到官府的認可。否則,將構成"棄妻不書"罪,男女雙方均要受到處罰。2.婚姻無後世良賤身份地位的限制 《法律答問》:"女子為隸臣妻,有子焉,今隸臣死,女子北其子(將其子從家中分出),以為非隸臣子也。問女子何論也?完之當也。"可見女子為自由人,而其丈夫可以是隸臣,但其後代應被認定為隸臣,即官有奴隸。該女子之所以被論處,是因其"北"其子的出身,即隱瞞其子的隸臣出身,而不是她與隸臣的婚姻。3.不得與他人之逃亡妻為婚 《法律答問》:"甲娶人亡妻以為妻,不知亡,有子焉,今得,問安置其子?當畀。或入公,入公異是。"即甲娶人逃亡之妻時並不知她是逃亡者,後來該女子被捕獲。因此,又產生她與甲結婚後,所生子女的歸屬問題。由這段記載可知秦代不準與他人之逃亡妻結婚。4.歧視贅婿 據《漢書.賈誼傳》記載:秦人"家貧子壯則出贅"。出贅,指男到女家就婚做贅婿。贅婿在秦時社會地位很低,被人們所不齒。秦簡引《魏戶律》的規定:"自今以來,假門逆旅,贅婿、後父,勿令為戶、勿予田宇。三世之後,欲仕仕之,仍署其籍曰:故某閭贅婿某,更之乃孫。" 《魏奔命律》也有關於贅婿類似地位的規定 。此外,秦律雖然也維護男尊女卑和夫權,但對夫權有所限制,對妻子人身權利的保護也超過漢以後的歷代王朝。如秦律一方面要求妻子忠於丈夫,另一方面也規定丈夫通姦有罪,"夫為寄 ,殺之無罪"。《法律答問》載:"妻悍,夫毆治之,決其耳,若折肢指、膚體,問夫何論?當耐。"顯然,即使"妻悍",丈夫也不能隨意毆打。

兩漢的婚姻制度,原則上沿襲西周以來的傳統。但隨著儒學獨尊地位的確立,使其婚姻立法更具綱常倫理色彩。1、婚姻的成立 漢初朝廷鑒於人口銳減的事實,提倡早婚。據《漢書.惠帝紀》記載,漢惠帝六年(公元前189年),詔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即出五倍的算賦(一算一百二十錢)。這是經過秦末戰亂之後,統治者為恢復和發展生產,需要增加勞動力而採取的一項措施。根據這個詔令,女子年十五至三十歲以內不嫁,便採取多收口賦的辦法進行懲罰。因此,兩漢時期盛行早婚。漢代仍然存在招贅婚姻,但贅婿的社會地位與秦代一樣,受到歧視。2、一夫一妻多妾制 兩漢婚姻的目的如《禮記.昏義》所說,即"上以事宗廟,下以繼後世也"。因此,婚姻重視生子延嗣,這是宗法制度所要求的。另外,如前所述,漢初為解決人口銳減造成的戶籍蕭條問題,國家也鼓勵生育子嗣。由於早婚多育是國家需要,更是延嗣繼世的需要,所以漢律雖然確定婚姻關系為一夫一妻制,但無後嗣者,納妾當然為合法。3、婚姻的解除 漢律仍以"七出"、"三不去"為棄妻的基本原則。需要指出的是,兩漢時期由於儒家思想對法律的影響,封建禮教成為束縛婦女的一條繩索。婦女在婚後雖然"事奉循公姥","晝夜勤勞作",但公婆稍不歡心,便可強迫夫妻離異。同時男子可以找出各種借口,拋棄妻子,然而在一般情況下,即使丈夫有惡劣的行為,也不準妻子離開丈夫。《白虎通.嫁娶篇》雲:"夫有惡行,妻不得去。"其原因就是"地無去天之義也。夫雖有惡,不得去也"。片面強調丈夫的特權。關於離婚後的財產問題,《禮記.雜記下》鄭注引漢律雲:"棄妻畀所齎。" 畀,給予、付與。齎,以物送人。意思是,由丈夫提出離婚,允許女方將出嫁時從娘家帶來的財產帶走。漢律所確認的以男尊女卑為特徵的婚姻關系,還表現為妻子如私自改嫁或丈夫雖死未葬而改嫁者,皆棄市。丈夫與人通姦,依律規定只處刑,而妻子與人通姦,則處以死刑。
三國、兩晉、南北朝,由於盛行士族門閥制度統治,所以在婚姻方面,特別重視門第家世,嚴禁士庶貴賤通婚,違反者受到法律制裁。北魏孝文帝太和三年詔令:"皇族貴戚及士民之家,不惟世族,不與非類婚偶","犯者以背制論"。而北朝時期強調實行早婚,"女年二十以下,十四以上未嫁,悉集省,隱匿者家長處死刑。"這一時期納妾被認為合法。晉令規定可依官品納妾一至四人。

中國封建社會經三國、兩晉、南北朝三四百年的分裂割據後,進入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隋唐。唐朝關於婚姻的成立強調以下幾個方面:⑴確認尊長對卑幼的主婚權 "諸嫁娶違律,祖父母、父母主婚者,獨坐主婚。"即使卑幼在外地,已自行訂婚,只要尚未結婚,也必須服從尊長安排,如違反尊長意志者,依律"杖一百"。⑵婚書、聘財是婚姻成立的要件 婚書是指婚姻成立的書面合約,包括男方尊長的通婚書和女方尊長的答婚書。前者是男方尊長向女方尊長"致書禮請",提出婚約的建議,後者則是女方尊長"答書許訖",予以承諾。"請"與"許"都由媒妁溝通,根本無須過問雙方當事人的意願。對女方尊長已事先得知、認可男方如男方年齡偏大,或身有殘疾,身為養子、庶子、妾生子、婢生子、奸生子等不宜明載婚書的特殊情況,即以私約的形式對婚書的內容進行補充。聘財是婚姻成立得到法律確認的關鍵要件。聘財無論多少,只需表現為一定的錢財即可。女方尊長只要收下聘財,即使沒有聘書,仍視為婚約成立並有效。如果女方尊長悔婚,依律處杖六十,且婚姻關系依然有效。⑶婚姻締結的限制 結婚年齡,貞觀元年定為男二十,女十五。玄宗開元二十二年為了增加人口,將婚齡降低到男十五,女十三。唐律嚴格禁止"同姓不婚",違者,各徒二年,非同姓但有血緣關系的尊卑間不得為婚,違者"以奸論";嚴禁與逃亡之女為婚,監臨官不得娶監臨之女為妾,良賤不得為婚,違者均處以刑罰。唐朝還規定,婚期已到,不得故違,若期約已至而男家無故五年不娶,有司給據改嫁;婚期未到,一般不得強娶。

唐朝在婚姻的解除上,夫對妻的特權尤為突出。婚姻解除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出妻"和"和離"兩類。出妻簡稱"出",即男方單方面解除婚姻,休棄妻子。其條件即西周以來傳統的"七出"。提出"七出"的不僅是丈夫,也可以是丈夫的父母,執行"七出"也無須得到官府的判決。相反,妻妾絕對沒有單方面解除婚姻的權利。唐律規定,妻妾"背夫擅行,有還他志",處徒二年;"因擅去而即改嫁者,徒三年"。對於"七出"的限制有兩種:一是妻無"七出"之狀,丈夫仍要出妻,丈夫處徒一年半,但"七出"原是一些簡單的原則,很容易被丈夫找到出妻的借口;另一即西周已有的"三不去"。雖有七出,但同時有三不去情形而出妻者,杖一百,婚姻仍然維持。"七出"、"三不去"原為西周禮制,唐律移植為法律規范。

和離,即男女雙方自願協議解除婚姻。唐律令允許夫妻雙方因"不安相諧"而和離。和離及上述出妻都必須製作書面的"出妻書",出妻書由丈夫親手書寫,女方有這些書面解除婚姻的證據,才可重新結婚。

斷離,即由官府判決解除婚姻。一般也有兩種情況:一是在"違律為婚"或"嫁娶違律"的情況下,由官府斷離,並對關系人各處以刑罰。另一是"義絕",即指夫妻一方對另一方或一定范圍的親屬,或雙方一定范圍內的親屬有毆打、通姦、殺傷等情況下,經官府判決強制解除婚姻關系。不執行判決者徒一年。律疏引禮教原則"夫妻義合,義絕則離"作為這項規定的根據。義絕的具體條件是:夫毆妻之祖父母、父母,殺妻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夫妻雙方的祖父母、父母、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之間有相殺情節;妻欲謀害丈夫,毆打或詈罵夫之祖父母、父母,殺傷夫之外祖父母、伯叔父母、兄弟、姑、姊妹,及妻與夫之緦麻以上親屬通姦;夫與妻母通姦等等。這些條件顯然偏向於夫一方。如只有妻"欲害夫",而無夫"欲害妻";夫對妻之親屬須有毆打殺傷殺害才構成義絕,而妻僅詈罵、毆打夫之親屬就構成義絕。此外,將妻妾嫁給監臨官、夫出賣妻妾,也構成義絕。這些規定反映了封建夫妻關繫上的不平等,也是"夫為妻綱"這一儒家綱常原則在法律上的體現。

總之,在婚姻方面,唐律進一步確認家長與子女、丈夫與妻子、良人與賤民之間的不平等,用以維護有利於封建統治階級的社會秩序。

宋代婚姻的立法大體沿襲唐制,但對婚姻的締結方面,規定禁止五服以內親屬結婚,對姑舅兩姨兄弟姐妹結婚不加禁止。另外,還規定:"諸州縣官人在任之日,不得與部下百姓交婚,違者雖會赦仍離之。其州上佐以上及縣令,於所統屬官亦同。其訂婚在前,任官居後,及三輔內官門閥相當情願者,並不在禁限。"對女方不許悔婚的情況有例外,即定婚後,男家無故三年不娶,女方在告之官府並退還聘財的前提條件下,可以主動解除婚約。

兩宋關於婚姻離異的規定完全承襲唐律規定,以傳統的"七出","三不去","義絕"為條件。關於"七出"、"三不去"、"義絕"的含義與以前的朝代沒有區別,只是關於"無子"的條件作了進一步界定:"妻年五十以上無子,聽立庶以長,即是四十九以下無子,未合出之"。依據這條法律規定,在宋代已婚婦女在四十九歲之前是不能被夫家以"無子"條件趕出家門的。關於"三不去"的例外,是妻若有"惡疾"及與人通姦,體現了宋律維護宗祧繼承的真正用意。

"七出"是法律賦予丈夫單方面所享有的休妻的特權,"義絕"是法律規定的對男女雙方實行強制離婚的條件。《宋刑統. 戶婚律》"和娶人妻"條規定:"諸犯義絕者,離之,違者徒一年。"在婚姻的解除問題上,婦女始終處於被動地位。但隨著社會的演繹,特別是兩宋商品經濟的發展,很自然地就會給人們思想觀念以沖擊,表現在婚姻制度上,宋代婦女在特定條件下,具有一定的法定離婚權。

首先,夫出外三年不歸,其妻可以離婚。其次,丈夫令妻為娼或雇妻與人者,其妻可以離婚。因為丈夫逼妻子為娼屬喪盡天良之行徑,不僅有違社會道德,而且也十分有礙於家庭和睦,因而法律賦予這樣處境的婦女以主動離婚權。為穩定社會秩序起見,歷代官府皆禁止出賣妻子人身,但民間還是有人典雇妻子與人者,對這樣的違法行為,宋朝官府在進行依法制裁的同時,也賦予被典雇婦女以主動離婚權,第三,兩宋法令規定,丈夫犯罪被處以流刑或被處以其他刑罰而移鄉編管,其妻可以離婚。宋代已婚婦女的法定離婚權之規定,為前代法律所無有。

元朝是蒙古貴族的統治,蒙古貴族在進入中原以後,將其蒙古的一些習俗也帶進了中原,故元朝的法律反映了蒙古游牧民族習慣法的痕跡。其婚書、職業媒妁等實體制度,頗具特色。1、法定婚書制度元代在中國歷史上首次明確規定,建立婚姻關系必須訂立婚書(或稱嫁娶禮書),婚書上寫明議定的聘財數額,如果是招贅女婿,須寫清養老或出舍的年限,主婚人、保親人、媒人須在婚書上簽字花押,然後依禮成親,婚姻關系方才有效。明清時雖然也一般要求有婚書,但已不再為法定必要形式要件。2、媒妁的管理和職業化 元代法律規定只有經基層官吏,地方長老等保薦的"信實婦人",才能充任媒妁,並由官方登記在冊,嚴格管理。這種媒妁的身份是百姓,而不是官方人員,她們從事民間婚姻撮合事務,與先秦有國家公職的"媒氏"、"掌媒"不同,與宋代專為宗女而設立的"官媒"也不同。後者可稱其為職業媒妁。官府對媒妁的管理,其重要內容之一是限定"媒錢"數額。3、贅婿 贅婿自古即有,但元代民間招婿之風頗盛。元代贅婿一般分為四類:一曰養老,謂終於妻家聚合者;二曰年限,謂與婦人歸宗者;三曰出舍,謂與妻家析居者;四曰歸宗,謂年限已滿,或妻亡,並離異,歸宗者。4、收繼婚 收繼婚就是未婚男性收娶家族中的寡婦為妻。這是蒙古貴族帶進的習俗。至元八年十二月,元世祖下旨:"小娘(庶母)根底、阿嫂根底,收者幺道。"宣布了收繼婚的合法性。弟收兄妻,多發生在親兄弟之間,遠房兄弟一般不準收繼。另外,小叔的收繼處分權,只有在寡嫂服喪期終了後才能實現,收繼制度也打上了禮教烙印。禮教對收繼婚的影響,還表現在寡婦如守志,不得強娶,但如想再婚,便非就繼於小叔不可,也就是說小叔對寡嫂享有法定先娶權。在民間實際收繼過程中,其弟收寡嫂的范圍已擴大到訂婚之"寡"嫂。此外,元朝以前,法律允許寡婦帶走原有妝奩,不準寡婦帶走的,限於丈夫的遺產(或應得份額)。但元朝法律正式規定,離婚婦女或寡婦如果再婚,就要喪失原先從父母處得來的妝奩物及其他繼承得來的財產,至於夫家的財產,更是不得帶走。明清兩朝受元朝影響,都有:(寡婦)改嫁者,夫家財產及原有妝奩,並聽前夫之家為主的規定。這種規定反映了封建社會後期婦女地位進一步下降的趨勢。5、婚姻的離異 元代婚姻的離異與唐宋基本相同,主要有"休棄"和"和離"兩種形式。

明代關於婚姻方面的法律,基本沿用唐宋舊律,但在婚姻關系和違法婚姻適用刑罰上,明律又有所發展與變化。據《大明律. 戶律.婚姻》規定:"凡男女訂婚之初,如有殘疾、老幼、庶出過房乞養者,務要兩家明白通知,各從所願,寫立婚書,依禮聘嫁。"及已報婚書,或有私約而悔,婚者,或無婚書但受聘財者都要處以杖刑。唐律男家自悔者不處刑,明律已與唐律不符,增加了對男家悔婚的處罰,是婚姻立法的進步。府州縣親民官不得於任內娶部民女為妻妾,違犯者杖刑,監臨官不得娶為事人妻妾及女為妻妾,違犯者,從重論處。明律還規定不得收留在逃女囚為妻妾,不得強占良家妻女為妻妾,否則都要依律治罪。在違律婚姻上的處刑,明律量刑比唐律略有減輕,如"同姓為婚者",唐律規定"各徒二年",而明律規定只"各杖六十",體現了明律相對唐律而言的"輕其所輕"的原則。

清朝婚姻制度在入關前後有一定變化。滿族貴族入關之後,使清代婚姻制度深層次受儒家倫理道德觀念影響,在其全面繼承明朝婚姻制度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使之具有自己本朝的特色。

1、結婚條件(1)結婚年齡 清朝入關之前,實行早婚制。入關以後,清承明制,規定男十六歲,女十四歲為法定結婚年齡。(2)"父母之命"封建包辦婚姻依然是清朝婚姻的基本特徵,尊親長掌握卑幼的主婚權是清朝法律的規定。《大清律例.戶律.婚姻.男女婚姻》規定:"嫁娶皆由祖父母、父母主婚;祖父母、父母俱無者,從余親主婚。其夫亡攜女適人者,其女從母主婚。"封建國家法律賦予尊長對卑幼的主婚權,同時也要求主婚權的行使必須符合國家法律有關規定。對於諸如嫁娶違律、隱瞞殘疾、老幼、庶出、過房、乞養等情況,主婚人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清以前家長的主婚權在事實上已經存在,但只有到了清朝之時,家長主婚權才得以在法律上明確規定下來。家長主婚權實際上就是父母的包辦婚姻權。中國父母幾千年來一直掌握著這個大權,到清朝時,則不管在法律條文上,還是在社會實際方面,都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充分表現了封建社會後期家族本位主義的進一步泛濫。婚姻制度由於剝奪了當事人的自主權,從而使男女私定終身的情況被視為非法。男女的私自結合,不僅為輿論所不齒,而且也是國家法律規定強制離異的情形之一。(3)婚約、婚書與聘財是婚姻成立的條件 婚約一經成就,男女無論任何一方均不得反悔。《大清律例.戶律.婚姻》規定:"若許嫁女已報婚書及有私約而輒悔者,笞五十……若再許他人,未成婚者,杖七十,已成婚者,杖八十……男家悔者,罪亦如之,不追財禮。"婚約約定的主要內容之一就是嫁娶日期,期約未至男家不得強娶,期約已至女家不得拖延。若男家強娶或女家故意拖延,主婚人笞四十。男方無故超過婚約約定的婚嫁期限五年不娶,及未婚夫逃亡三年不歸者,女方可以另行擇配,但須官府對男方情況予以核實並出具證明。婚約可以因一方的犯罪而解除。清律在《婚約不許反悔》條後但書:"……其未成婚男女有犯奸盜者,不用此律",並且"男子有犯,聽女別嫁,女子有犯,聽男別嫁"。婚約之外另有婚書,依清律規定和民間習慣,婚書由男女雙方主婚人、媒妁畫押。一般情況下,男方之家給予女方的聘禮情況應在婚書中有所載明。婚書一式兩份,男女雙方家長各執一紙。聘財是清朝婚姻成就的關鍵要件,《大清通禮》對一至九品官員的婚娶聘禮作了具體規定:"一品至四品,幣表裡各八兩,容飾合八事,食品十器。五品至七品,幣表裡各六兩,容飾合六事,食品八器。八、九品及有頂戴者,幣表裡各四兩,容飾合四事,食品六器。"
平民百姓婚姻同樣有聘財要求,根據民族習俗的不同,聘財的表現形式也不同。如《欽定理藩院則例》規定的蒙古地區蒙人的聘財是:"蒙古兩姓結親,俱系平人聘禮,應用馬兩匹、牛兩只、羊三十隻,不得多給,違者,將多給之牲畜罰取入官,少給者,勿禁。"

清律對婚姻關系中聘財的規定如此詳細具體,表明了在婚姻關系成立過程中,財產所佔據的重要地位,封建婚姻的買賣性質昭然若揭。

2、離婚條件 男尊女卑,已婚婦女無條件服從丈夫在清朝依然是天經地義。在夫妻關系離異問題上,男子始終占據主動地位。清朝沿襲前代的七出、三不去及義絕的離婚條件。但有關"義絕"處理,清律與唐律規定有兩點不同:其一,《大清律例增修統纂集成》"出妻條"註:"義絕者,謂於夫妻之恩情禮意乖離違礙,其義已絕也。律中未曾祥備其事,而散見於各條之中,其所指義絕者,亦復不同,有於法應離,不許復合者,如所雲離異歸宗,仍兩離之類,即本條應離不離之類,亦是也。其有可離,猶許復合者,如所雲:願留者聽,願離者聽之類,即本條從夫嫁賣亦是也。"根據這個註解,清律關於"義絕"的處理結果有兩種情況,即把"義絕"區分為"於法應離不許復合者"和"其有可離猶許復合者",顯然沒有唐律"義絕則離,違而不離合得一年徒罪"的絕對化。其二,"義絕"不僅是已婚夫妻離異的條件,而且定婚後尚未嫁娶的未婚夫妻也可因"義絕"解除婚約。唐宋以來,法律規定婚約一旦成立,不許悔婚,尤其是對女方而言更是如此。

3 .婚姻之禁止 (1)同姓不得為婚 在清朝前期,同姓不婚的規定被嚴格執行。如果出現同姓為婚的情況,不僅對主婚者及男女雙方當事人分別處以杖六十的刑罰,而且婚姻無效,必須強制離異。此種情況到清朝後期,已基本不復存在。《大清律例.戶律.婚姻》強調:"同姓者重在同宗,如非同宗,當援情定罪,不必拘文。"娶同宗五服親者杖一百;娶緦麻以上親,各以奸論,處徒至絞甚至斬刑。清律本來也禁止中表婚,即姑表、姨表兄弟不婚,但因民間相沿成俗,清代不得不作出通融性規定,即"姑舅、兩姨姊妹為婚者聽從民便"。(2)良賤不得為婚 清代婚姻注重門當戶對,《浙江通志》載當時的杭州一帶,"婚禮,士大夫以門第相尚"。《大清律例.戶律.婚姻》"良賤為婚姻"條規定,嚴禁主人為奴僕娶良人為妻,"凡家長與奴娶良人為妻者,杖八十";"其奴自娶者,罪亦如之。"奴僕若娶良人為妻,將妻入籍為婢者,杖一百:"若妄以奴婢為良人而與良人為夫妻者,杖九十。各離異,改正。"

中國傳統的婚姻制度雖然與我們現代的有著根本的不同,但透過這些傳統,我們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在這塊土地上的生活習慣,價值取向和行為模式。而我們的現在是傳統的延續,我們可以在當下的生活的折射里發現傳統,我們只有對傳統多一份認識,才能對現代有些現象多一份深刻理解。

希望幫得到你!!

Ⅱ 高分!!!求《民法》題目解答!!!!

1、小王與飯店是合同關系。小王的義務是支付飯錢。飯店的義務是提供飯菜。
2、飯店專無照看小王隨身屬攜帶物品的義務。因為:我國《合同法》第60條規定「當事人應當按照約定全面履行自己的義務。當事人應當遵循誠實信用原則,根據合同的性質、目的和交易習慣履行通知、協助、保密等義務。」從這一條可以看出,附隨義務至少具有三個方面的內容,即通知義務、協助義務與保密義務。
從飯店與小王之間服務合同關系來看,依據交易習慣,若非當事人有特別之約定,飯店不負責保管客戶的隨身物品。
3、小王的損失是因為自己保管不善造成的,應該由小王承擔損失。

Ⅲ 拿破崙民法典的內容~~~全部都要。。

編輯詞條拿破崙法典

拿破崙被中國人知曉,大概是在清末洋務運動之後。有一個似真似幻的故事說:清末一場科舉考試中,有點洋務知識的考官出了個作文命題為「項羽與拿破崙」。一位飽讀經書的考生提筆苦思,實在無法理解這個題目的含義,於是寫道:「項王力拔山兮氣蓋世,豈畏拿一破侖乎?」不要笑話這個被閉關鎖國的傳統教育制度所害的舊知識分子。
拿破崙於1821年病死聖赫勒拿島,他在臨死前說:「我一生四十次戰爭勝利的光榮,被滑鐵盧一戰就抹去了,但我有一件功績是永垂不朽的,這就是我的法典。」《拿破崙法典》(又稱《法國民法典》或《民法典》)。是中國法學教育中民法學的必講課程,但只有民法碩士研究生、博士生才有可能會去通讀它長達2281條的條文。在我們興師動眾起草《中國物權法》的時候,我們不由得要想起這個法典。因為眼下我國的民法學者在爭論的好多民法物權原理,200多年前這個法國皇帝組織的法學家已經解決好了。
1789年6月,法國大革命時代的國民議會通過決議宣布,「所有各類賦稅與奉獻,凡未經議會正式明確批准者,在全國各省份概予停止」,國王也無權決定稅收。國王路易十六為此大怒,解除了主張稅收權歸議會的財政總監內克的職務。
國王與國民議會的矛盾激化了。7月,巴黎城被起義者控制。巴士底獄被攻克。以「誰有權決定賦稅」為起因的法國大革命就這樣全面爆發。1792年9月,統治法國上千年的君主制被廢除,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台。1799年拿破崙亂中奪權,發動「霧月政變」,成立執政府。
10個月後,他下令成立由四名委員組成的「民法起草委員會」,規定委員必須在11月內完成民法起草。起草委員會按期完成了民法草案,經大理院和上訴院研究修改後,提交參政院討論修改。參政院圍繞民法草案,共召開了102次討論會,拿破崙親任主席並參加公議97次。法典最後經立法院一致通過。於1804年3月21日正式公布了這部人類歷史上的典範性法典。被拿破崙任命為民法起草委員的四人是大理院長特龍謝(Tronchet)、羅馬法專家馬爾維爾(Malleville)、政府司法行政長官普雷阿梅納(BigotdePréameneu)、及海軍法院推事波塔。
《拿破崙法典》又稱為《法國民法典》,它是資產階級國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的產物,於1804年公布施行。經過多次修訂,現仍在法國施行。它最初定名為《法國民法典》 ,1807年改稱為《拿破崙法典》 ,1816年又改稱為《民法典》,1852年再度改稱為《拿破崙法典》,但從1870年以後,在習慣上一直沿用《法國民法典》的名稱。
法典內容 《法國民法典》於1804年3月21日通過。法典除總則外,分為3編,《法國民法典》第一版封面共2281條。第一編是人法,包含關於個人和親屬法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民事權利主體的規定。第二編是物法,包含關於各種財產和所有權及其他物權的規定,實際上是關於在靜態中的民事權利客體的規定。第三編稱為「取得所有權的各種方法」編。內容頗為龐雜:首先規定了繼承、贈與、遺囑和夫妻財產制;其次規定了債法,附以質權和抵押權法;最後還規定了取得時效和消滅時效。實際上,該編是關於民事權利客體從一個權利主體轉移於另一個權利主體的各種可能性的規定。
立法原則 這部法典可以用3項原則予以概括:自由和平等原則、所有權原則、契約自治原則。
①就自由和平等原則來說,該法典包括兩條基本的規定。第11條規定:「所有法國人都享有民事權利。」民事權利是指非政治性權利,包括關於個人的權利、親屬的權利和財產的權利。第488條規定:滿21歲為成年(1974年改為18歲),到達此年齡後,除結婚章規定的例外外,有能力為一切民事生活上的行為。這就是說,在原則上,每個人從成年之日起,都享有平等的民事行為能力,雖然關於這種能力的享有在法律上定有某些限制。
②就所有權原則來說,法典第544~546條給與動產和不動產所有人以充分廣泛的權利和保障。所有權的定義是「對於物有絕對無限制地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國家徵收私人財產只能根據公益的理由,並以給予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補償為條件。不論是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人,都有權得到該財產所生產以及添附於該財產的一切物。這一規定使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可以自由地使用、收益和出售,同時農民的私有土地也得到了保障。該法典還規定了對他人財產的用益物權和地役權,這對小農經濟是重要的。
③契約自治,或稱契約自由原則,規定在第1134條中:「依法成立的契約,在締結契約的當事人間有相當於法律的效力。」除非該契約違反了該法典第6條所說的公共秩序或善良風俗,才不具有法律效力。契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意思表示的一致,其目的在於產生某種法律上的效果,或者將所有權從一人移轉於他人,或者產生某些債務,或者解除當事人先前締結的債務,或者只是改變已經存在的一些約定。該法典賦予兩個或兩個以上個人的意思表示的一致以等於法律的效力,來使他們以自己的行為產生相互間的權利義務,從而改變其原有的法律地位。所以,契約自治,也稱為當事人意思自治。契約一經合法成立,當事人必須按照約定,善意履行,非經共同同意,不得修改或廢除。契約當事人的財產,甚至人身(該法典原來規定了對違約債務人的民事拘留),都作為履行契約的保證。基於這些觀念,立法者作出了一系列規定:契約義務的強制履行、不履行的損害賠償、履行遲延、債務人的破產程序等等。
在《法國民法典》中用1000多條條文來規定契約之債,可見契約對資本主義社會的重要性。契約自治也是在形式上平等和自由的名義下實行的,並且是自由和平等原則的邏輯結果。對於這個原則,馬克思曾在《資本論》中予以深刻的批判。
隨著100多年來法國政治、 經濟、社會情況的變化,該法典也經過100多次修改,以不斷適應新的情況。其中較重要的有:1819年的法律廢止了第726、912兩條,從而使外國人在繼承法上和法國人處於完全平等的地位;1854年的法律廢止了第22~33條的民事死亡制和第2059~2070條的民事拘留制;1855年的《登記法》改進了關於抵押權的規定。1871年開始的第三共和國得到鞏固以後,進行了范圍廣泛的法典改革運動。該運動主要針對婚姻法和親屬法,結果,關於結婚的形式要件和實質要件的修改,特別是放鬆了對於父母同意的要求,對當事人較為方便。離婚制度一度於1816年廢除,1884年得到恢復,但基於夫妻共同同意的離婚到1945年才得到恢復。關於親權的行使,發展了加以控制的制度,並且在1889、1910、1921年的《受虐待或遺棄的未成年人保護法》中規定,親權在一定條件下可予以剝奪或限制。由於戰爭的結果,1923年的法律曾對收養的規定作了重大修正,1966年的法律再次進行了修改。關於夫妻相互繼承遺產的權利,由於1891、 1917、 1925年的法律補充規定了對配偶遺產的一部分享有用益權而有所擴大。1965年的法律根本變更了在丈夫單獨控制下的夫妻共同財產制。廢除了奩產制,並且許可妻子在不經其夫同意下開立銀行帳戶,並管理其個人財產。1970年的法律廢除了丈夫是一家之長的原則。最後,1972年的法律廢除了婚生子女和非婚生子女的不平等地位。
法典的影響該法典在不少資產階級國家裡有頗大的影響。首先,在1804年原屬法國因而自該法典施行之日起即屬於它的效力范圍的一些國家中適用,比利時和盧森堡現在仍然把它作為自己的法典。該法典在法國的某些前殖民地中也仍在施行。例如,加拿大的魁北克省現行的民法典,部分以該法典為基礎,部分以《巴黎習慣法》為基礎。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自1825年起採用了該法典,不過作了若干修改和補充。其次,有些國家以該法典為藍本制定本國的民法典。例如,1838年的《丹麥民法典》是依據該法典制定的,1940年的《希臘民法典》也是以該法典為範本的 。最後,還有很多國家的民法典在編纂時或多或少地受到了該法典的影響,如1896年的《德國民法典》、1907年的《瑞士民法典》、1867年的《葡萄牙民法典》、1889年的《西班牙民法典》、1855年的《智利民法典》、1869年的《阿根廷民法典》、1916年的《巴西民法典》等。
《拿破崙法典》是人類歷史上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原則鮮明,編排合理,邏輯嚴謹,語言簡潔,是世界法制史上的一個里程碑。這部誕生於1804年的法國民法典是法國大革命時期,為保衛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果實而制定的。而且這部法典的立法精神和原則也為後來許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隨著拿破崙在歐洲的軍事擴張,《拿破崙法典》也被應用到法軍所到之處。由於該法典的系統性、完整性和規范性,因而對後來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的立法產生了巨大影響,起到了立法規范的作用,從而具有了廣泛的世界意義,其內在的價值和思想即使在今天也仍然光彩奪目。
《拿破崙法典》目錄:
總則 法律的公布、效力
第一編 人
第一章 民事權利的享有及喪失
第二章 身份證書
第三章 住所
第四章 不在
第五章 結婚
第六章 離 婚
第七章 父母子女
第八章 收養與非正式監護
第九章 親 權
第十章 未成年、監護及親權的解除
第十一章 成年、禁治產及裁判上的輔助人
第二編 財產及對於所有權的各種限制
第一章 財產分類
第二章 所有權
第三章 用益權、使用權及居住權
第四章 役權或地役權
第三編 取得財產的各種方法
總 則
第一章 繼 承
第二章 生前贈與及遺囑
第三章 契約或合意之債的一般規定
第四章 非因合意而發生的債
第五章 夫妻財產契約及夫妻間的相互權利
第六章 買 賣
第七章 互 易
第八章 租 賃
第九章 合 伙
第十章 借 貸
第十一章 寄託及訟爭物的寄託
第十二章 賭博性的契約
第十三章 委 任
第十四章 保 證
第十五章 和 解
第十六章 民事拘留
第十七章 質 押
第十八章 優先權及抵押權
第十九章 對於債務人不動產的強制執行及債權人間受分配的順位
第二十章 時 效

Ⅳ 請論述一下唐律疏議

唐律疏議
《唐律疏議》 原名律疏;又名唐律、唐律疏義、故唐律疏義

唐朝刑律及其疏注的合編,亦為中國現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三十卷。

唐朝法律制度基本上沿襲隋朝。唐初以隋《開皇律》為藍本制定《武德律》,於武德七年(624)頒行,是為唐律草創時期。貞觀元年(627),唐太宗李世民令長孫無忌、房玄齡等,參酌隋律,對《武德律》加以修訂,於貞觀十一年頒行,是為《貞觀律》。《貞觀律》的刑罰有所減輕,律條也比較完備,為《永徽律》所本,是《唐律》的奠基時期。

永徽元年(650)唐高宗李治命長孫無忌、李績、於志寧等修《永徽律》,翌年頒行。《永徽律》凡十二篇五百條(一作五百零二條)。其篇名及主要內容為:①《名例》,闡明唐律基本精神與立法意圖、原則,相當於近代刑事法典的總則。其中規定五刑、十惡、八議、自首、過失、累犯、共犯、時效、並合論罪、責任能力、對外國人犯罪的處理原則以及法律用語的解釋等。②《衛禁》,是有關保衛皇室宮殿、廟、苑和州鎮城戍、關津要塞與邊防安全的法律規定。③《職制》,是關於官吏設置、失職、貪贓枉法、違犯禮制、毀損公物和交通驛傳等方面的規定,類似近代刑法分則與行政法規。④《戶婚》,是有關戶籍、賦稅、田宅、婚姻家庭等方面的法律,類似近代民法分則、土地法、婚姻法以至戶籍法、勞動法規。⑤《廄庫》,是有關公私牲畜的養護、倉庫管理、官物的保護和出納之法,相當於近代行政法規和民事的賠償規定。⑥《擅興》,其前半部屬於兵防,後半部屬於工程,是有關軍隊征調、指揮、行軍出征和興建工程等方面的法律,類似近代兵役法、軍事法規和工程建築法規。⑦《賊盜》,類似近代刑法分則。「賊」指賊害,包括反逆、謀叛、殺害人命、掘墓殘屍、造畜蠱毒等;「盜」謂盜劫,概括偷竊、強盜以及略誘、拐賣、贓物等。⑧《斗訟》,分斗與訟兩部分,是關於斗毆、殺傷、保辜、誣告、教唆訴訟、投匿名書、違反訴訟程序等的處刑,相當於近代刑法分則和刑事訴訟法范圍。⑨《詐偽》,規定對詐欺和偽造的懲處,相當於近代刑法分則的范圍。⑩《雜律》,是拾遺補闕,將不能歸納於某一類的犯罪行為,匯成一篇,包括國忌作樂、私鑄錢幣、奸非、失火、賭博、借貸、僱傭契約、商品價格與質量、市場管理、堤防、水運、醫療事故、城市交通、公共危險等項。(11)《捕亡》,是追捕逃亡罪犯及有關事項的法律。(12)《斷獄》,是關於審訊、判決、囚禁、執行方面的法律規定。永徽三年,唐高宗又令長孫無忌等對《永徽律》的精神實質和律文逐條逐句進行疏證解釋,以闡明律條文義,並通過問答形式,剖析內涵,說明疑義,撰成《律疏》三十卷,永徽四年頒行。《律疏》與《律》合為一體,統稱《永徽律疏》(宋元時稱作《故唐律疏議》,明末清初始名為《唐律疏議》)。《律》和《疏》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自是斷獄者皆引疏分析之」。此後《律》文無甚改動,諸帝的增損、編纂多為「令」和「格」、「式」,可謂《唐律》已基本定型。唐朝法典至今只有《唐律疏議》和《唐六典》傳世,余均亡佚。

此後又對500條律文逐條逐句進行注釋,並附在律文之後,稱作疏議。律與疏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合稱《永徽律疏》,是唐代法典的代表作。後人又稱之為《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保存至今的最具影響力的封建法典。
篇名依次是:第一篇名例,是關於刑罰的種類及其適用的一般原則的規定,相當於現代刑法的總則。第二篇衛禁,主要是警衛宮廷和守衛關津要塞方面的規定。第三篇職制,主要是懲治官吏違法失職的規定。第四篇戶婚,主要是戶籍、田宅、賦役和婚姻家庭方面的規定。第五篇廄庫,是關於牲畜、庫藏管理方面的規定。第六篇擅興,主要是關於兵士徵集、軍隊調動及興造方面的規定。第七篇賊盜,是關於保護封建政權、地主階級的政治利益及生命、財產不受侵犯的規定。第八篇斗訟,是關於斗毆傷人和控告、申訴等方面的規定。第九篇詐偽,是關於欺詐和偽造方面的規定。第十篇雜律,不便編入其它各篇的犯罪,皆歸入此篇,包括買賣、借貸、市場管理以及姦情方面的犯罪。第十一篇捕亡,是關於追捕逃犯、捕捉罪人和逃丁的規定。第十二篇斷獄,是關於司法審判和監獄管理方面的規定。

《唐律疏議》的律文和疏文反映了唐代社會各階級、各階層的法律地位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以及某些政治經濟制度,是研究唐代歷史的重要文獻。

《唐律疏議》總結以往各王朝的立法經驗及其司法實踐,折中損益,使之系統化和周密化,故其立法比較審慎,內容比較周詳,條目比較簡明,解釋比較確當。其立法理論依據儒家學說,並以封建倫理道德為其法律思想基礎,因此是維護封建經濟基礎及其上層建築、調整各方面社會關系的主要工具。為以後歷代刑律的藍本。通過唐朝與周邊各國頻繁通使和文化交流,《唐律疏議》對古代亞洲各國法典亦產生重大影響。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國的立法,大都摹訪《唐律》。國際法制史學者將《唐律疏議》與歐洲的《羅馬法》相提並論,並視之為古代「中國(華)法系」的代表著作。

現存《唐律疏議》的最古刊本,有上海圖書館藏宋刻本殘卷,北京圖書館藏宋到殘本,以及吳縣滂熹齋藏元刊本,元至正十一年(1351)崇化余志安勤有堂刊本等。敦煌吐魯番出土文書中有唐寫本《律疏》殘卷(參見彩圖插頁第49頁)。在日本也藏有文化二年(1805)官版本等多種古寫本、刻本。1983年中華書局出版劉俊文校點的《唐律疏議》,校點者以涵芬樓影印滂熹齋本為底本,並參校其他版本作了詳細的校勘記。此外,宋刊本不附《律疏》的《唐律》,也已經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發行。

右圖為《唐律疏議》書影(元刻本)

《唐律疏議》——最早最完整的法典

《唐律疏議》30卷,唐代長孫無忌等奉皇帝之命編撰。

它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法典。

《唐律疏議》實際上由兩部分組成,即唐律的律文部分及長孫無忌等人對律文的疏釋部分。因為文中疏釋部分以「議曰」二字開頭,所以被人們稱為《唐律疏議》,或者《唐律疏義》。

隋朝統治者的暴政和嚴苛的刑罰導致農民起義的歷史給唐朝的建立者留下了深刻的印像。他們接受隋朝滅亡的歷史教訓,採取多方面的措施,建立和穩定專制統治體系。

立法活動就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 唐代法典包括律、令、格、式四部分。其中律居首位,律即刑法典,是用於定罪的。「令」就是國家的制度和政令。

「格」就是對文武百官的職責范圍的規定,用作考核官員的依據。「式」是尚書各部和諸寺、監、十六衛的工作章程。

唐高祖時就命裴寂等人在隋朝《開皇律》的基礎上編制了《武德律》。唐太宗貞觀年間,又命長孫無忌、房玄齡等人對《武德律》加以修改和刪定,用了十幾年的時間,編成了《貞觀律》。唐律自從貞觀年間修改後,就沒有再作過大的變動。唐高宗即位後,除了對律文做過一些個別的調整外,主要是解決律文在執行過程中存在的解釋無憑的問題。永徽三年(652年),唐高宗委派長孫無忌等19人編寫《律疏》,第二年完成,當時叫作《永徽律疏》,於是頒行全國。編寫《唐律疏議》的目的是為了給唐律的條文提供一個權威的解釋,因為唐律在實施過程中,沒有一個統一的解釋,對於怎樣理解唐律的條文以及用哪條律文更合適都沒有統一的標准,這就影響了唐律的實施效果。《唐律疏議》對解決這一問題是很有好處的。

《唐律疏議》按照唐律12篇的順序,對502條律文逐條逐句進行了註解,並以問答的形式,辨異析疑。編撰者還根據戰國秦漢魏晉南北朝至隋以來的封建法律理論,對於律文的內容敘述其源流,對其含義加以發揮,並對不完備的地方加以補充,使唐律的內容更加豐富。因為《唐律疏議》是官方編寫又由皇帝命令頒行全國,所以具有極大的權威性,從此以後唐代官吏審理案件都要以它作為標准。注釋部分實際上與律文部分具有同樣的法律效力。因此,《唐律疏議》的實踐結果遠遠超過了原來的編撰目的,它不僅僅是唐律的注釋書,而是成為與律並行的唐代國家法典之一。

《唐律疏議》編定後,歷經高宗、武後、中宗、玄宗等朝,又做過一些修改,但都屬於個別內容的增改和個別文字上的修訂。從唐律的發展和《唐律疏議》的沿革過程看,《唐律疏議》是唐朝的一代之典。

《唐律疏議》作為封建法典,有著濃厚的封建思想意識,體現著封建統治階級的階級意志。它反映了禮制、君主專制、等級制度和宗法制度等內容。《唐律疏議》的法律思想有以下兩個特色:第一,「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倫理道德和法律相結合,前者為主,後者為輔。第二,簡化法律條文,減輕刑罰。如《貞觀律》中的刑罰,與隋律相比,去掉了死刑92條,減流為徒者71條,其餘變重為輕者也很多。

唐律是秦漢以來封建專制時代較為寬簡的法律。《唐律疏議》首篇的《名例律》如同現代法律的總則,表達了唐律的基本精神和基 本原則。其餘17篇相當於現代刑法的分則,具體規定了什麼行為構成犯罪以及犯罪後如何處罰的各種條款。

《唐律疏議》規定了笞、杖、徒、流、死五種刑罰,統稱為五刑。十惡被認為是最嚴重的罪行,所以列於首篇。所謂十惡都是指直接侵犯專制皇帝的統治基礎積封建統治秩序的行為,十惡具體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亂。犯十惡罪者皆處以重刑,不享有贖、免等特權,所謂「十惡不赦?就是這個意思。

八議,八議制度起源很早,唐律則規定得更為詳備。八議的對象主要指以下幾種人,親、故、賢、能、功、貴、勤、賓。總之不外乎皇帝的親戚故舊,或者封建王朝的官僚貴族。這些人只要不是犯了十惡罪,其他罪行都可以通過各種途徑減輕或免於處罰。這種特權制度,反映了等級和階級差別。

唐律《名例律》還規定了一些原則,對如何認定犯罪性質和確定刑罰方面具有指導意義。劃分公罪與私罪,關於自首減免刑罰的規定,關於共同犯罪的處理原則,關於合並論罪的原則,關於累犯加重的規定,關於區分故意與過失,關於類推的一般原則,等等。關於老幼廢疾減刑的規定,關於同居相瞞不為罪的規定,關於涉外案件的處理原則。

這些基本原則的規定,充分證明唐朝的法律制度是相當完備和相當細密的。

衛禁律是關於警衛宮室和保衛關津要塞方面的法律。職制律是關於官吏職務及驛傳方面的法律。戶婚律是關於戶籍、土地、賦稅以及婚姻家庭方面的法律。廄庫律是關於國有牲畜和倉庫管理方面的法律。擅興律是關於發兵和興造方面的法律。賊盜律是關於保護封建政權及地主階級生命財產不受侵犯的法律。斗訟律是關於斗毆和訴訟方面的法律。詐偽律是關於欺詐和偽造方面的法律。雜律是關於買賣、借貸、度量衡、商品價格規格、犯奸、國忌作樂、私鑄貨幣、賭博、決失堤防、破壞橋梁、放火失火、醫療事故、阻礙交通等方面的法律。捕亡律是關於追捕罪犯和逃亡士兵及役丁的法律。

唐律是在隋朝《開皇律》基礎上制定的,而隋律則繼承了前代的法律。唐律根據秦漢以來封建立法和司法的經驗,把一些行之有效的罪名、刑制及司法原則加以整理,對社會關系各主要方面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所以它集唐以前我國封建法律之大成,成為宋元明清歷代制定和解釋封建法典的藍本,並對古代日本、朝鮮、越南等國建立和完善封建法制產生過廣泛而深刻的影響。被稱為世界五大法系之一的中華法系的代表。

宋朝的《宋刑統》,就律文而言,只是唐律的翻版。元朝的《至元新格》的20篇,與唐律的9篇相同,其他八議,十惡、官當制度都沿用唐律。明代《大明律》、清代《大清律例》都受到唐律影響。

日本文武天皇大寶元年(761年)所制定的《大寶律令》,有律6卷,共分12篇,其篇名與次序都與唐律相同,而且律文的內容也很多相似。朝鮮的《高麗律》不僅在篇目體繫上與唐律相同,在內容方面,如刑名種類和對特權階級的優待條款等,也都與唐律極為相似。在越南,歷代刑律也多仿照唐律。

《唐律疏議》不僅完整保存了唐律,還保存了大量唐代的令、格、式的內容。同時記載了大量有關唐代政治、社會經濟的資料,是研究唐代階級關系、等級關系以及官制、兵制、田制、賦役制的重要依據。所以,清代學者王鳴盛稱《唐律疏議》為「稀世之寶」。

新版版本:

《唐律疏議》(原名律疏;又名唐律、唐律疏義、故唐律疏義)三十卷 唐•長孫無忌等編。中華書局1993.9北京二刷,以上圖藏滂熹齋殘宋本、北圖藏滂熹齋殘元大字本、上圖藏滂熹齋元刻本、北圖藏滂熹齋元至正崇化余志安勤有堂刻本、清嘉慶十三年戊辰(1808)孫星衍刊《岱南閣叢書》本、日本文化二年乙丑(1805)官版本為主校本,以北圖藏名抄本、上圖藏清蘭陵孫星衍覆宋抄本、北大藏清乾隆十二年丁卯(1747)曲阜孔氏鈔本、清乾隆四十二年丁酉(1777)曲阜孔氏鈔本、清諸可寶重刻本、江蘇書局本、清光緒十六年庚寅(1890)沈家本重校刻本、民國《四部叢刊》本、民國《萬有文庫》本、民國《基本國學叢書》本為參校本,並參考敦煌和吐魯番唐寫本殘卷及相關文獻排印而成,32開本。

Ⅳ 老婆因為不想和我在外面,跑回娘家了,我可以起訴離婚嗎

首先,夫妻之間鬧矛盾生氣很正常,提出離婚太沖動,建議雙方冷靜冷靜。作為男方可以服個軟,委屈一下去女方家道個歉,接回家接著過日子,家和萬事興嘛。
第二,從專業上說,離婚需要符合法定條件才能離,婚姻法規定雙方感情破裂才能離婚,感情破裂有很多標准,你可以看看是否符合你們的情況:
(一)重婚或有配偶者與他人同居的;
註解:有配偶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與之登記結婚,或者有配偶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不進行結婚登記,但是與之以夫妻名義,持續、穩定地共同居住、生活,構成重婚。
(二)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遺棄家庭成員的;
注意收集相關證據,如報警記錄、居委會調解筆錄、驗傷單、傷殘鑒定數等。
(三)有賭博、吸毒等惡習屢教不改的;
注意收集相關的行政處罰決定書、通知書、刑事判決書等。
(四)因感情不和分居滿二年的;
(五)其他導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
司法解釋又有如下補充:
1、一方患有法定禁止結婚的疾病,或一方有生理缺陷及其他原因不能發生性行為,且難以治癒的。
2、婚前缺乏了解,草率結婚,婚後未建立起夫妻感情,難以共同生活的。
3、婚前隱瞞了精神病,婚後經治不愈,或者婚前知道對方患有精神病而與其結婚,或一方在夫妻共同生活期間患精神病,久治不愈的。
4、一方欺騙對方,或者在結婚登記時弄虛作假,騙取《結婚證》的。
5、雙方辦理結婚登記後,未同居生活,無和好可能的。
6、包辦、買賣婚姻,婚後一方隨即提出離婚,或者雖共同生活多年,但確未建立起夫妻感情的。
7、因感情不和分居已滿三年(與現行婚姻法32條規定的二年沖突,適用婚姻法),確無和好可能的,或者經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又分居滿一年,互不履行夫妻義務的。
8、一方與他人通姦、非法同居(與現行婚姻法32條規定沖突,適用婚姻法),經教育仍無悔改表現,無過錯一方起訴離婚,或者過錯方起訴離婚,對方不同意離婚,經批評教育、處分,或在人民法院判決不準離婚後,過錯方又起訴離婚,確無和好可能的。
9、一方重婚,對方提出離婚的(與現行婚姻法32條規定沖突,屬於應准予離婚的情形)。
10、一方好逸惡勞、有賭博等惡習,不履行家庭義務,屢教不改(與現行婚姻法32條規定沖突,適用婚姻法),夫妻難以共同生活的。
11、一方被依法判處長期徒刑,或其違法,犯罪行為嚴重傷害夫妻感情的。
12、一方下落不明滿二年,對方起訴離婚,經公告查找確無下落的。
13、因其他原因導致夫妻感情確已破裂的。
每個人都有人身自由,妻子有自由回自己父母家,法律沒有禁止。

熱點內容
當代中國社會權大於法例子 發布:2025-05-03 02:36:15 瀏覽:8
社會保障關系是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嗎 發布:2025-05-03 02:30:35 瀏覽:70
經濟法中公司法律制度的ppt 發布:2025-05-03 02:28:25 瀏覽:4
勞動法自考背誦知識點 發布:2025-05-03 02:27:31 瀏覽:271
醫院做假賬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3 02:18:11 瀏覽:675
司法局律師值班制度法律援助 發布:2025-05-03 02:16:49 瀏覽:868
道德行為養成 發布:2025-05-03 02:15:23 瀏覽:349
和老公約法三章的條例 發布:2025-05-03 02:12:53 瀏覽:188
江南大學法學院怎麼樣 發布:2025-05-03 02:11:22 瀏覽:813
年滿16歲是否可以承擔法律責任了 發布:2025-05-03 02:06:40 瀏覽: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