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合同法對標的物異議

合同法對標的物異議

發布時間: 2025-05-01 16:09:56

『壹』 合同法單方委託第三方檢測,另一方有異議怎麼辦

面對合同法中單方委託第三方檢測而另一方持有異議的情況,雙方可以選擇協商,尋求共同認可的檢測機構進行重新檢測。這種協商方式有助於雙方達成共識,避免後續爭議。

如果協商無法達成一致,且雙方決定通過法律途徑解決爭議,可以申請重新檢測。在訴訟過程中,法院有權安排雙方進行協商,以確定重新檢測的具體事宜,包括選擇合適的檢測機構。協商不成時,法院將通過搖號等方式確定檢測機構,以確保過程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雙方共同委託的檢測機構應具備相應的資質和能力,確保檢測結果的科學性和准確性。同時,雙方應充分了解檢測流程和費用分擔規則,以便合理安排檢測事宜。

值得注意的是,重新檢測的目的在於確保檢測結果的公正性和准確性,避免因單方委託檢測而帶來的爭議。在重新檢測過程中,雙方應積極配合,確保檢測工作的順利進行。

在處理此類問題時,建議雙方保持溝通和理解,共同努力尋找解決方案。同時,遵循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確保雙方權益得到合理保護。

雙方應確保在重新檢測過程中,檢測機構的獨立性和客觀性,避免任何形式的偏見或利益沖突。

此外,雙方還應關注檢測報告的准確性和及時性,確保檢測結果能夠有效支持後續的法律程序或合同履行。

通過上述方式,雙方可以有效解決因單方委託第三方檢測而產生的爭議,維護合同雙方的合法權益。

『貳』 評析合同法第158條第2款規定

第一百五十八條當事人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檢驗期間內將標的物內的數
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容定的情形通知出賣人。買受人怠於通知的,視為標的物的數量或
者質量符合約定。
當事人沒有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發現或者應當發現標的物的數量或者
質量不符合約定的合理期間內通知出賣人。買受人在合理期間內未通知或者自標的物
收到之日起兩年內未通知出賣人的,視為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符合約定,但對標的
物有質量保證期的,適用質量保證期,不適用該兩年的規定。
出賣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提供的標的物不符合約定的,買受人不受前兩款規定的
通知時間的限制。
這里的「合理期間」沒有固定時間標准,只能依據不同的交易情況及不同的質量問題,根據日常經驗判斷正常情況下,買受人應該在什麼時候發現質量問題。簡單說就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叄』 怎樣認定《合同法》第一百五十八條的合理期間

《合同法》第一百五十八條 第二款規定「當事人沒有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發現或者應當發現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合理期間內通知出賣人。買受人在合理期間內未通知或者自標的物收到之日起兩年內未通知出賣人的,視為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符合約定,但對標的物有質量保證期的,適用質量保證期,不適用該兩年的規定。」該條款中的「合理期間 」是極富彈性的規定,由於在實踐中各個買賣合同之間相差甚大,無法在法律中做出統一的規定,因此,如何確認合理期間是困擾審判實踐的一大難題。
由於標的物種類多樣且瑕疵類別各不相同,只能由法官在最長的合理期間內,根據交易的性質、目的、瑕疵性質、檢驗方法等多種因素進行綜合考慮,並根據誠實信用原則予以確認。但是「知易行難」,由於前述標准仍然不夠具體、明確,審判實踐中存在不少和稀泥的現象,如不適用或最小化適用「合理期間」標准來確定檢驗期間,而統一適用兩年的最長時間規定,在認定合理期間時傾向於做出有利於買方的解釋,這樣對善意出賣人是不公平的,也違背了該制度加快經濟流轉、迅速定紛止爭的立法目的。
合理期間的認定屬於法官的自由裁量權行使的范圍,為了公正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提高法律法規的可操作性,法官在裁量個案中當事人的異議通知是否在合理期間內作出,應當考慮的主要因素如下:
1、當事人之間的交易目的、交易方式和交易習慣
交易目的就是當事人訂立合同所要追求的目標,在訂立合同前一般是當事人訂立合同的動機,當事人的利益能否實現與合同的目的休戚相關。如針對同樣的產品,消費者為了生活消費而購買與經營者之間的買賣是不同的,與之相對應,消費者在使用該產品時發現瑕疵然後提出異議,在絕大多數情況下是合理的,而如果經營者在對生產資料進行使用後才發現並提出異議,通常會被認為超過了合理期間。其次,交易方式的不同也會對合理期間的認定產生影響,普通的買賣與拍賣、試用買賣之間,在合理期間的使用上也有不同。例如,試用買賣中試用人如果發現該產品有瑕疵,可以拒絕購買,因此試用期間不產生異議通知義務。最後,認定合理期間時還應該考慮交易習慣或慣例。如果某地方收到某種特定貨物的檢驗期間一般是七天,那麼就應該以七天作為該地區該特定貨物的質量檢驗期,否則,視為交付的貨物符合合同約定。再如,我國民間在春節期間有擱置爭議的習俗,如果標的物交付正值春節期間,當事人遲至正月十五才提出異議,也不宜認定超過了合理期間。
2、標的物的種類、數量、性質、安裝和使用情況
標的物因客觀的自然屬性不同,如物理屬性、化學屬性不同,其保存的期限也有長有短。因此,判斷合理期間要考慮標的物客觀情況,例如,計算新鮮瓜果和建築材料合理期間的時間標准就不同。此外,大批貨物買賣比小件零售的異議期間應該要長。標的物的使用情況也能夠為合理期間的認定提供直接依據,在審判實踐中經常發生當事人已經使用了標的物,但出賣人要求其支付剩餘貨款時,其便提出標的物存在質量或數量方面的瑕疵,以拖延支付貨款,在這種情況下,顯然應當認定其異議超過了合理期間。
3、買受人自身應盡的合理注意義務、檢驗方法和難易程度
雖然《合同法》對買受人應該採取什麼樣的檢驗方法並未做出相應的規定,但這不能成為買受人怠於檢驗和怠於通知的免責理由。在審判實踐中,買受人通常只對標的物進行感官檢驗,在未發現表面瑕疵後,即進行生產使用,而適用後卻發現質量問題,賣方以買方發現問題並提出異議超過合同約定的檢驗期間,或應當發現問題的合理期間為由拒絕承擔責任,而買受人則認為「內在質量」一般檢驗方法無法發現,只有通過使用才能發現,故不受約定的檢驗期間的約束。
面對這種情形,在辦案過程中可以區分不同情況區別對待:(1)合同對檢驗方法有約定的,應按約定的方法進行檢驗。如果合同約定對標的物採取「檢測檢驗」、「安裝調試試運行檢驗」、「抽樣檢驗」等明確約定的,如果買受人未依約進行檢驗,則應視為超過合理期間。(2)不同行業不同性質的商品對檢驗方法有特殊要求的,應按相關要求進行。如煤炭、化工產品、機械設備等對質量檢驗方法均有不同的要求,有的商品的質量指標可能沒有一項是通過外觀表現的,若利用感官根本無法對其質量進行檢測,在這種情況下,買方如果只通過感官檢驗就投入使用,應該認定其未盡到適當檢驗義務。

『肆』 買賣合同中產生質量糾紛,怎麼辦

買賣合同質量糾紛買受人如果在約定檢驗期通知出賣人,如沒有約定檢驗期的,應當在合理期間內通知出賣人。買受人可以不接受物品或者解除合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規定:

第一百四十八條 因標的物質量不符合質量要求,致使不能實現合同目的的,買受人可以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買受人拒絕接受標的物或者解除合同的,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由出賣人承擔。

第一百五十八條 當事人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檢驗期間內將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情形通知出賣人。

買受人怠於通知的,視為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符合約定。 當事人沒有約定檢驗期間的,買受人應當在發現或者應當發現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不符合約定的合理期間內通知出賣人。

買受人在合理期間內未通知或者自標的物收到之日起兩年內未通知出賣人的,視為標的物的數量或者質量符合約定,但對標的物有質量保證期的,適用質量保證期,不適用該兩年的規定。

出賣人知道或者應當知道提供的標的物不符合約定的,買受人不受前兩款規定的通知時間的限制。

(4)合同法對標的物異議擴展閱讀:

檢驗期間是一個內涵豐富的概念,既可以由當事人約定,也可以由法官酌定,買賣法還規定了兩年的最長期間。

這些不同的期間含義如何,相互之間的關系如何,在實踐中仍然存在很大的爭議,不同地區的法院有不同的做法。下面擬從幾個案例出發,對相關問題作一探討。

案例一:正達公司與莘鴻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法院認為當事人約定了機器質保期為一年,正達公司提出質量異議的期限應當是自收貨之日起一年,檢驗期也應當是一年。在該案中,法院直接將質量保證期認定為了檢驗期。

案例二:漢源公司與雙貴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法院認為當事人雖然在合同中約定了「保修期為6個月,並按約定的質量標准進行驗收,貨到工地,安裝調試後止」,但該檢驗期間過短,買受人無法完成全面檢驗,因此原告可以在兩年最長期間內提出質量異議。

而原告在收貨後兩年內向法院提起了訴訟,應當視為在合理期間內提出了異議。在該案中,法院認為檢驗期間過短後,並沒有另行確定合理期間,也未考慮保修期的約定,而是直接適用了兩年最長期間。

案例三:偉達公司訴瑞達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法院認為偉達公司雖然主張交付的貨物存在質量問題,但其未在合同約定的到貨30天內提交書面異議,亦未提供相關證據證明貨物的質量問題,對其主張不予採信。

雙方約定了三年的質保期,偉達公司如果有證據證明在質保期內電池有質量問題,可以要求瑞達公司更換,但這屬於雙方自行協商或另行起訴的問題。在該案中,法院認定買受人應當在檢驗期間內提出異議,否則即使未過質保期,也不能再以標的物存在質量問題提出異議。

案例四:啟測公司訴奧爾公司買賣合同糾紛案中,一審法院以買受人未在質量保證期內提出質量異議,對其抗辯不予支持,而二審法院則認為雙方沒有約定檢驗期間時,買受人應當在合理期間內或質量保證期內提出異議,否則視為質量符合約定。

檢驗期間為我國合同法所確認,該法第一百五十八條不僅規定了約定期間、合理期間,還明確了兩年最長期間以及質量保證期等,這種將各種期間雜糅在一起的立法,易造成實踐中對上述各期間相互關系理解與適用上的混亂:

在案例一,法院將質量保證期等同為了檢驗期;

在案例二,法院在當事人有質量保證期約定的情況下,並沒有考慮該約定而是適用了兩年最長期間;

在案例三,法院認為檢驗期間與質量保證期存在根本區別,兩者不能混同;

在案例四,法院認為當事人有質量保證期但無檢驗期間約定的情況下,還應受合理期間的約束。可見,司法實踐對各期間的關系存在較大分歧,在適用過程中也有不同的判斷標准。

2012年最高人民法院出台了關於審理買賣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以下簡稱買賣合同解釋),試圖緩解司法實務中的混亂,如明確了合理期間的判斷標准、區分外觀瑕疵和隱蔽瑕疵等,但對於各期間之間的關系並未涉及,實踐中仍然存在不同的做法。

熱點內容
拍大板刑法 發布:2025-05-01 19:41:15 瀏覽:574
勞動法明顯偏向勞動者的體現 發布:2025-05-01 19:25:02 瀏覽:166
合同法中來往文函的有效期 發布:2025-05-01 19:21:32 瀏覽:812
法院認可的借條 發布:2025-05-01 18:56:48 瀏覽:982
勞動法15歲當倉庫管理員 發布:2025-05-01 18:48:06 瀏覽:268
保安法律知識培訓方案 發布:2025-05-01 18:31:15 瀏覽:914
立法執法司法機關 發布:2025-05-01 18:30:31 瀏覽:700
代簽名按指紋需要付法律責任 發布:2025-05-01 18:29:06 瀏覽:981
勞動法電話怎麼 發布:2025-05-01 18:27:39 瀏覽:301
銀行抵押法規 發布:2025-05-01 18:26:56 瀏覽: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