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南京國民政府婚姻法

南京國民政府婚姻法

發布時間: 2025-10-13 23:31:14

① 為什麼現代女性被稱「夫人」是冠夫姓,而《紅樓夢》里的王夫人等人是冠娘家姓 到底該怎麼正確使用

紅樓夢講述的是家族內部的故事,是自家親戚之間的稱呼,是對內的。對外都是以丈夫的姓氏來稱謂。

② 求一篇完整的民國時期的婚約

不知是否滿意,找到這兩處資料。
1:民國時期婚約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不同的三個發展時期。南京臨時政府存在時間很短暫,雖也提倡男女平等,頒了移風易俗等方面的法律法規,但涉及婚約方面的規定卻很少。北洋政府時期重要的民事立法有兩次。一是民國三年二月的《民律親屬編查案》,其中婚姻法作為第三章位於家制之後,分四節,37條。此次草案幾乎是清末草案的翻版,未對婚約做出相關規定。二是民國十四至十五年編纂完成的,史稱:「第二次民律草案」。該草案第三章婚姻法對婚約做了相應的規定,將「婚姻之成立」,改為「定婚」「結婚」兩款。
南京國民政府對婚約制度相當重視,國民政府1929年公布,1930年5月5日實施的《民國民法》第972-979條對婚約制度做了詳細的規定,包括婚約的訂立,婚約的履行,婚約的解除等方面。1945年的《親屬繼承法》第48條--52條規定了婚約制度,該法在婚約制度方面,基本上秉承了1930年《民國民法》的精神,與《民國民法親屬篇》基本相同。
下文將通過婚約的訂立、婚約的成立生效、婚約的履行與解除和婚約責任這四個方面從具體制度層面上對民國婚約加以研究。
一:婚約的概念及婚約成立
民國時期,法律所確認的婚約,是己達法定婚齡的男女,自願以將來結婚為目的而作的事先約定(《民國民法》第927條)。「婚約為男女當事人約定將來應互相結婚之契約,非男女當事人自行訂定固不生效力,即須男女雙方均出於自願,表達自己真實意思,不能由他人代為訂立。這一規定,使得訂小婚、娃娃親、非自願訂婚等直接被排隊在婚約之外。這充分表明了民國民法典中婚約制度的特點:
(一)明確了婚約必須由婚約當事人自行訂立:
婚姻須得當事人之同意
孀婦再醮,法所不禁,依婚姻自由之原則,他人自不得出面干涉。
婚約由男女當事人自行訂定,其非男女當事人自行訂定之婚約,非得其本人追認自難生效。
(二)明確規定父母不經子女同意訂立的婚約無效。
父母為子女訂定之婚約,對於子女不生效力,故子女不必有民法第一項所定解除婚約之原因,亦不必為解除婚約之意思表示,當然不受此項婚約之拘束。
民法第972條所稱婚約,應由男女當事人自行訂定,並非專指男女當事人己成年者而言,未成年人訂定婚約依民法第974條之規定,雖應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然此不過規定未成年人自行訂定婚約,以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為要件,非人為法定代理人有為未成年人訂定婚約之權。
但是父母代替子女訂立的婚約,如果子女認可則視為男女當事人重新達成合意,而不看作父母代理訂立婚約。
舊式婚姻多為封建、包辦買賣婚姻,表現在禮俗上十分繁瑣,民國以後,漸興文明結婚,至解放後才廢除舊的婚姻制度,實行婚姻自由。
2: 說親
舊時婚姻多憑媒妁之言,都由男方請媒人先往女方提親,稱「報吉」。女方同意後,交出寫有女兒生辰八字的紅帖,即「庚帖」,稱「出帖」,俗稱「出八字」。男方取得庚帖後,壓在祖宗牌位前的香爐下三天,稱「壓庚」,然後請算命先生算男女生辰八字是否相剋,稱「合婚」。如五行相沖相剋,則退回女方「庚帖」,並附送一些禮物示歉。新社會實行婚姻自主,但農村不少地區仍流行說親。城市男女青年大多數為自由戀愛,也有經人介紹而相識,徵得家庭同意確定婚姻關系的,稱之為「找對象」。
訂婚
嘉興訂婚舊稱「安心」。合婚後,如婚姻可成,男家即送「安心禮」至女家。富家送「安心禮」,用一塊金玦,上鐫吉祥花紋,還有一個金錠、一對金如意,取「決定如意」的口彩。女方受禮稱「受茶」,並向男方答禮,然後請至親吃安心酒,公布婚約。貧家送禮視經濟情況而不同。民國時期,城市有地位人家,訂婚亦舉行儀式,也有男女雙方交換照片的。舊時男女雙方「文定」即訂婚後,逢節日男方應送禮到女方家,如棕子、月餅、雞、魚、豬蹄膀、糕點等,用竹籃或木籃裝盛,故稱「送禮籃」。此俗建國後城鄉仍流行,但城市為簡,一般在中秋和春節男方向女方饋送一些禮品。
准日
即男女雙方確定婚期。據《嘉興府志》記載:「……將婚請期曰准日」。又據《古禾雜識》記載:「……請期曰准日,則男宅投之以茶,女宅報之以糕,糕必返半焉,謂之兩頭高」。民國時期,此俗似流行,富裕男家須購辦首飾(金戒、手鐲等2至4件)、果盒(盒內分兩框,一置桂圓,一置茶葉)及聘禮數十元至數百元,由媒人送至女家。女家亦備糕盒及和合(傳說中的和合二仙人)一座(置玻璃盒中為綢或紙製成),座下紅綢包庚帖,回贈男家。在准日之前,媒人先須「話親」,即男家托媒人往女家提議迎娶,女家故意不允,至少往返三次才答應。農村禮儀較簡,男方選定結婚日期,提早半年通知女家,稱「對盤」,又稱「行大盤」。托媒人送禮,有綢緞、布料、首飾及禮金,禮金為數亦甚可觀。也有女方討價還價,至使男方送追禮的。此俗建國後農村仍流行,時有為追索聘禮,男方因貧窮,無法滿足女方要求,造成婚姻糾紛,不少男方為行聘負債累累。
迎娶
據《古禾雜識》記載:「禾俗重親迎豪家富室必盛騶從,鳴鑼喝道,居然官長也。新郎雖白衣亦蟒服數珠,甚至僭逾有戴紅頂者。戚友少長,衣服甚都,導於輿前,謂之陪娶。新娘乘彩輿,燈光映射,婢媼隨其後,手爇安息香,氤氳之氣達數百步」。這是清代嘉興城豪富之家結婚迎新的排場。民國時期,城市居民結婚,新娘仍乘花轎或綵船,新郎著長袍馬褂,也有穿西裝的。新娘戴鳳冠霞帔已少見,一般著粉紅綉花旗袍,有些用兜紗,為粉紅色。迎娶至男家,新娘出轎後舉行文明結婚儀式。有證婚人、主婚人、介紹人、司儀、儐相等,只行鞠躬禮,不跪拜。當日宴請賓客,擺宴席多少桌,視經濟狀況而定,多請廚師到家中操辦。建國後,70年代前,城市迎親儀式從簡,新郎新娘或步行或騎自行車迎娶。婚禮在男方家中舉行,中午新郎由親友陪同,在新娘家吃喜酒,晚間則在男家宴請親友賓客,酒席不過數桌。幹部結婚儀式更簡,一般只向親友同事分送糖果,宣布結婚。70年代後期婚禮漸趨奢華,迎娶用三輪車(人戲稱「大篷車」)數輛滿載新娘嫁妝,結隊而行,引人矚目。80年代中期後,大操大辦之風興起,迎娶都用小轎車,有的濫用公車,少者一二輛,多者七八輛,車前玻璃窗上貼大紅雙喜字,新郎新娘由儐相陪同,迎娶時鳴鞭炮,雖新房近在咫尺或新房即在原地,必乘汽車沿街游駛。新娘大多披白色婚紗,新郎則穿黑色西服。晚間男女雙方家長及親友同至酒家飯店赴喜宴,新郎新娘由儐相陪伴,立酒家飯店大門前迎候賓客,新郎向賓客一一敬煙,新娘手持錢包,對小輩分送禮金,一般數十元。酒席價每桌數百元(80年代末一般每桌200元至250元),由男女兩家合辦,費用由男方負擔。酒席畢,剩菜如雞鴨魚蹄膀等大菜,由雙方各自拿回家去。80年代末,時興拍攝婚禮錄像。
農村婚禮民國時期大多沿襲舊俗,迎親前女方索禮,如「謝娘籃」、「請坐禮」、「搶舅禮』』等,甚至女方父母有索「肚子痛錢」的。俗稱「發轎還要銀百元,媒人隨轎送五盤」。男方娶親要挑選已婚青壯年人抬轎或搖船,如花轎迎娶,轎前要由父母雙全的兩童男提燈。迎娶或派人或新郎親迎,必須見門作揖,女方才將一道道門打開。女方上轎前,先隔門檻由女方親戚傳遞嫁妝,男方候接,嫁妝一般少於男方禮金。然海鹽澉浦一帶,歷來講究嫁妝的豐盛,稱女兒為「賠錢貨」。 嫁妝中馬桶必備,俗稱「子孫桶」,紅漆,內放一包花生,兩個染紅的半熟雞蛋。當新娘上轎時,轎前鋪蘆席(或米袋),新娘踏著上轎,意為不帶走娘家的泥土,也有舅父或兄弟抱上轎的。新娘上轎必須哭,稱「哭發哭發」。一般新娘是小聲哭泣,母親是大聲哭泣。新娘上轎後,先由母親喂飯,然後由兄弟扶轎桿,起轎旋三轉,才於鼓樂聲中抬往男家。乘船迎娶時,有的地方船上置兩根帶泥的青竹。新娘上船後,急速行駛,竹篙撐岸,以不沾水為吉。船出港後,本村青年往往先在船必經的橋上討喜錢,稱「攔水港」,不滿足要求則阻撓不放行。至男家門前時,依次鋪五隻麻袋,喜娘扶新娘踏麻袋進門,傳遞麻袋鋪路,稱「傳代」。用五隻袋,兆「五子登科」。新郎新娘拜 天地、祖先、父母及互拜之後,「吃壽面」,父母朝南坐(如有一亡故,也要虛設盅筷),新郎新娘跪著敬酒。禮畢,新郎持紅綢帶牽著新娘,由兩青壯年持一對花燭導入洞房。洞房坐床男東女西,傳說新娘坐床面積多,兆婚後怕老婆;新郎坐得多,則兆婚後妻子伯丈夫,故互不謙讓,緊靠而坐。坐床後,新郎用秤桿(寓稱心如意)或甘蔗 (寓節節高,老來甜)挑起新娘蓋頭的紅紗巾。喜娘將棗子、花生、糖果等向新房床帳內四處拋撤,稱「撤帳」,也有的撒到新房四角和客人面前。海鹽一帶有《撤帳歌》:「撤帳東來撤過東,夫妻雙方多和睦,撤帳南來撒過南,人丁興旺子孫多……」。平湖農村,舊時有吃「小夜飯」的習俗,即婚禮結束,長輩從新娘的箱子里取出兩碗合在一起的冷飯,上放幾根鹹菜,讓新郎新娘並肩坐,各自把鹹菜冷飯吃完。
建國後,農村婚禮習俗有所變化,迎娶不用花轎,代之以船。訂婚時彩禮很重,迎娶前,新郎仍須備名目繁多的禮金。近十多年來,有以自行車迎娶的,婚後和城市一樣,外出旅遊度蜜月。自80年代以來,農村之喜酒與城市相似,新娘參與酒席,向賓客敬煙敬酒。喜宴一般也以冷盤、熱炒為主,配以全雞全鴨點心等。以瓶裝酒取代家釀米酒,每桌酒席所費約二百元左右。
城市農村新郎新娘舉行婚禮之日,男女方家長和近親長輩須向新郎新娘致送「紅紙包」,俗稱「見面鈿」。
結婚後第二天,新娘的兄弟前往探望,男家設宴招待,稱「望潮」。嘉善一帶俗稱「通灶囪」,嘉興俗稱「吊煙囪」。民間相傳,昔時有新娘受婆家姑娘、妯娌捉弄,將煙囪堵死,新娘燒飯時煙霧彌漫,受到公婆指責。其兄弟來探望,發現蹊蹺,用長竹竿通煙囪,煙道暢通,煙霧消失,飯菜燒好。此傳說含有娘家兄弟為保護新娘在夫家地位之意,此俗建國後仍流行。
回門
清代稱「對月」、「望對月」。即結婚一個月以後,夫隨妻回娘家探望,新郎帶去一桌酒萊,俗稱「桌面禮」,岳父母也送見面禮。此俗建國後農村仍流行,回門不限於滿一月,多數三天就回門。
喜娘
俗稱「喜阿媽」,為半職業性質。舊時喜娘在婚禮前一天至新郎家,為新郎母親梳妝,接待客人。迎親日喜娘為迎親船准備物品用具,然後隨船至新娘家,引新娘上轎、入船。到男家後,喜娘引新娘上岸、下轎,儀畢,引新郎新娘入洞房,為新郎新娘鋪床攤被,陪伴新郎新娘吃「狀元花燭飯」。次日,喜娘安排新郎父母吃壽飯。喜娘一般都口齒伶俐,在每道儀式上能隨口編出取悅於人的好「口彩」(順口溜)。
參考資料1:http://www.cqvip.com/onlineread/onlineread.asp?ID=24677161
參考資料2:http://ke..com/view/1393361.htm

③ 為什麼香港女性官員的名字里都要帶上夫姓

1、民國法律的影響

香港在1971年前,針對中國人沒有專門的婚姻條例,是按照《大清律例》、中國傳統習俗、英國法律制度等,對婚姻共同作出規范。

1929年,南京國民政府公布的《民法》,首次對「冠夫姓」作出規范:「妻以其本姓冠以夫姓。贅夫以其本姓冠以妻姓。但當事人另有訂立者,不在此限。」1933年和1944年,內政部先後修正公布《更名改姓及冠姓規則》。這種「新式婚姻」很快就流傳到香港,在中國人中間流行起來。據港府統計,這種婚姻方式主要集中於1930年至1960年期間。

2、英國習慣法的影響

姓名權是夫妻人身關系的重要內容,對此香港法律沒有作出明文規定,而是沿用了英國的習慣法。

英文中的姓叫「Family name」,即家庭姓氏。對於傳統的英國人來說,一家人就是要整整齊齊,用統一的姓氏,當然一般都是使用丈夫的姓氏。受此影響,香港女性婚後應當改用夫姓,或者在本姓之前冠以夫姓。

3、英國政務系統的壓力

在殖民統治時期,對傳統而保守的英國高官來說,一旦有女性公務員婚後不冠夫姓,會被看作是夫妻感情出現問題的表徵,也容易讓人搞糊塗怎麼稱呼才好。

據香港學者研究,不從夫姓或冠夫姓的女公務員,其永遠長俸僱傭條款,就會轉為臨時性質。於是,從政的女性為了贏得認同、獲得升遷,也為了自己的養老金,紛紛冠起了夫姓,也算是主動「昭告天下」自己已婚身份。她們的英文稱謂,則是「丈夫的姓+太太」。

4、對男性家庭威權的鞏固

特別是那些名門望族、商富巨賈來說,讓配偶冠上自己的姓,就像是給他們身上貼上了「專屬於我」的標簽,成為身份、地位的象徵,也容易獲得心理上的滿足感。

(3)南京國民政府婚姻法擴展閱讀:

現代國家的法律對於夫妻的姓氏有如下5種情形

1、堅持妻從夫姓原則:瑞士民法典第160條中規定:「(一)丈夫的姓氏為夫妻共同姓氏。(二)新娘有權當面向公民身份登記官員提出要求,將自己原有的姓氏置於夫姓之前。」

2、實行從一約定,無約定時從夫姓的原則。如《德國民法典》第1355條第2款就做此規定。

3、允許雙方當事人任意約定原則。如原《蘇俄婚姻和家庭法典》第18條就做此規定。

4、妻子在姓名前冠以夫姓原則。中華民國1929年民法第1000條就做此規定。

5、保持各自姓氏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第10條就做此規定。

④ 中華民國的時候是一夫多妻制度嗎

中國一夫一妻多妾制始於黃帝堯舜,在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一夫多內妻制主要在帝王、諸容侯、 御大夫中實行,在有些民族中也成習俗,實行多妻制除為了滿足男子性慾、生育子女增加勞力以外,也為了提高社會地位。

中國封建社會的一夫多妻制一 直存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前,體現為地主階級的妻、妾並存。這一制度,是多配偶制的通常形式,一個男人可以同時與多位女人結婚,或一個已婚男人同時與多位女人結婚。

相反的形式是:一位女人同時擁有多位丈夫,即:一妻多夫制,一妻多夫制主要存在於原始社會,故而出現了「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現象。

熱點內容
沈陽醫療糾紛法律咨詢 發布:2025-10-14 01:30:27 瀏覽:882
廣東省法律援助案補貼 發布:2025-10-14 01:25:03 瀏覽:994
法院從輕判決 發布:2025-10-14 01:24:03 瀏覽:43
法院被收買 發布:2025-10-14 01:14:27 瀏覽:8
招標無正當理由不按時開標如何追究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4 01:11:45 瀏覽:998
幫人抄寫合同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10-14 01:07:39 瀏覽:428
我國行政法的體系 發布:2025-10-14 01:06:51 瀏覽:865
二宮法官 發布:2025-10-14 00:27:30 瀏覽:53
東莞市臨時工勞動法 發布:2025-10-14 00:25:16 瀏覽:761
律師慣用手段 發布:2025-10-14 00:06:54 瀏覽: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