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中兩方訂購
㈠ 高分懸賞: 中德兩國合同法(尤其是購銷合同方面)差異, 越詳細越好
你好,給你找了一些資料,也許對你有幫助:
中德買賣合同制度的比較
德國學者霍恩指出:「在各種交換性的行為中,買賣是最重要的一種。」(註:〔德〕羅伯特·霍恩:《德國民商法導論》,中國大網路全書出版社1986年版,第126頁。)各國合同法大多將買賣置於各種有名合同之首,表明了買賣合同的重要性。就買賣合同制度而言,中德合同制度各具特色。由於中國合同法大量借鑒了德國合同法的經驗,因此,關於買賣合同的許多規定與德國民法的規定有相似之處。但事實上,我國買賣合同制度除借鑒了德國民法的經驗以外,還吸收和借鑒了兩大法系的經驗以及國際慣例和有關公約的有關規定,(註:例如,在該章中,大量借鑒了1980年《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的規定,也參考了美國統一商法典、國際統一私法協會於1994年頒行的《國際商事合同通則》等。)不僅如此,我國本身已有的有關立法和司法實踐方面的經驗,也為我國買賣制度的建立提供了參考和依據。從而使買賣合同制度與德國民法的規定又存在著諸多的區別。下面,謹從四個方面對此作出比較。
一、關於買賣合同制度調整的范圍
根據《德國民法典》關於買賣合同的一般規定,其調整范圍不僅包括物的買賣關系,而且還包括權利的買賣關系,特別是債權的買賣關系,《德國民法典》第 433條第1款規定,「因買賣合同,物的出賣人有義務向買受人交付物,並使其取得物的所有權。權利的出賣人有義務使買受人取得權利,並在權利使權利人有權佔有物時,向其交付物。」從該定義中,可見《德國民法典》中的買賣制度適用於權利的買賣關系。該民法典第437條規定了權利買賣的擔保責任;第451條規定了權利買賣的危險移轉和費用;而關於買賣的一般規定中的許多規則(如權利瑕疵擔保制度),既適用於物的買賣也適用於權利的買賣。(註:史尚寬:《債法各論》,榮泰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81年版,第15頁。)買賣合同制度中包括物的買賣和權利的買賣,主要優點在於將各種類型買賣的共同規則抽象為買賣的一般規定,從而可以大大地簡化有關買賣的規定,尤其是因為權利買賣的規定日益復雜,很難完全通過制定特殊的買賣合同規則解決各種權利買賣關系,因此,通過買賣合同制度統一調整物的買賣和權利的買賣,從而使各種權利的買賣關系都具有可供適用的法律依據。
然而,我國合同法關於買賣的制度原則上僅限於物的買賣,而不包括權利的買賣。《合同法》第130條將買賣定義為:「買賣合同是出賣人轉移標的物的所有權於買受人,買受人支付價款的合同。」與《德國民法典》第433條的規定相比較,可見該定義中只是規定了出賣人在轉移標的物所有權方面所負的義務,而並沒有規定權利買賣中的出賣人在移轉權利方面的義務。這就表明了合同法在買賣合同一章中原則上並不適用於權利買賣。我認為,採納這一立法體例的主要原因在於:
(一)權利的買賣的類型較為復雜,有一些類型的買賣與物的買賣存在著差距,不能完全適用買賣的規定。例如,關於債權的買賣涉及到轉讓人、受讓人以及債務人三者之間的關系。與一般的買賣顯然是有區別的。因此,應當在買賣之外設立單獨的規則來規定有關權利買賣的問題。
(二)盡管權利的買賣類型比較復雜,但幾種主要的權利買賣關系已經受合同法的其他制度或者專門法律規定調整。具體來說,第一,有關債權的買賣,我國合同法將其作為合同的轉讓規定在第五章之中,而不是將其規定在買賣合同之中。這一規定具有其合理性,因為債權的移轉涉及到債權人的通知義務、債務人對讓與人的抗辯等問題,與一般的買賣關系不完全相同。尤其是因為債權的轉讓與債務的移轉往往是聯系在一起的,所以將權利的移轉與義務的移轉一並作出規定是有必要的。第二,關於知識產權的轉讓,我國合同法並沒有對此作出規定,有關知識產權的移轉問題由知識產權法作出規定。但在買賣合同中,也涉及到出賣具有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體問題,根據《合同法》第137條的規定:「出賣具有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體等標的物的,除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以外,該標的物的知識產權不屬於買受人。」可見此處涉及到出賣具有知識產權的計算機軟體,仍然只是規定物的買賣問題。第三,關於在例外情況下人身權的轉讓問題,根據我國民法通則的規定,法人的名稱權、自然人的肖像使用權可以依法轉讓。但有關這些權利的轉讓是由人身權制度加以規范的。第四,關於有價證券的買賣問題,例如關於票據、股票、債券、提單等的轉讓,一般是由票據法、證券法、海商法等加以規范的。買賣合同制度沒有必要專門規定權利的買賣。
更多:
1、http://china.findlaw.cn/hetongfa/lilunyanjiu/1216.html
2、http://www.studa.net/guojifa/080817/11550418.html
3、http://chinake.com/law/shi/cs/msf/1433534_5.html
4、
http://www.studa.net/guojifa/080817/11550418.html
5、http://chinake.com/law/shi/cs/msf/1433534_5.html
6、http://www.google.cn/search?hl=zh-CN&newwindow=1&q=%E4%B8%AD%E5%BE%B7+%E5%90%88%E5%90%8C%E6%B3%95+%E5%AF%B9%E6%AF%94&btnG=Google+%E6%90%9C%E7%B4%A2&meta=&aq=f&oq=
㈡ 甲乙兩方簽訂一份標的額為120萬元的合同,甲公司支付給乙公司20萬元的定金,雙方又
根據《合同法》的規定乙公司的請求不應該支持。《合同法》:第一專百一十三條當屬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義務或者履行合同義務不符合約定,給對方造成損失的,損失賠償額應當相當於因違約所造成的損失,包括合同履行後可以獲得的利益,但不得超過違反合同一方訂立合同時預見到或者應當預見到的因違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損失。
經營者對消費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欺詐行為的,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承擔損害賠償責任。
第一百一十四條當事人可以約定一方違約時應當根據違約情況向對方支付一定數額的違約金,也可以約定因違約產生的損失賠償額的計算方法。
約定的違約金低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增加;約定的違約金過分高於造成的損失的,當事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機構予以適當減少。
當事人就遲延履行約定違約金的,違約方支付違約金後,還應當履行債務。
㈢ 在合同法裡面,簽署合同的時候乙方能同時簽兩個人嗎
簽合同乙方可以寫兩個人的,就是那這兩個人就構成連帶責任。出事後,兩版人要一塊承擔。權合同一方是可以簽兩個人的名字的並且需要簽署兩個人的名字。一份合同的成立是需要合同雙方當事人簽字確認,否則合同都不成立,更不會導致合同的生效。雙方當事人就合同最後部分簽字確認代表的是對合同內容的認可,表明願意接受該合同條款的約束,願意享受合同中享有的權利,承擔合同中約定的義務。
㈣ 合同法中試用期最多不能超過幾個月
勞動法對試用期的規定:
勞動合同期限不滿3個月的,不約定試用期限;
勞動合同期限在3個月以上年以內的,試用期不得超過30日;
勞動合同期限在1年以上3年以內的,試用期不得超過60日;
勞動合同期限在3年以上的,試用期不得超過6個月。
試用期包括在勞動合同期限內。
根據現行的法律和政策規定,訂立勞動合同時,約定試用期要執行以下六點規定:
(1)勞動合同中的試用期應由用人單位和勞動者雙方平等協商約定,不得由用人單位一方強行規定。
(2)試用期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
(3)勞動合同在兩年以下的,應按合同期限的長短來確定試用期,即勞動合同期限在6個月(半年)以下的,試用期不得超過15天;勞動合同期限在半年以上一年以下的,試用期不得超過30天;勞動合同期限在一年以上兩年以下的,試用期不得超過60天。如果勞動合同期限在兩年以上,可以在6個月內約定試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務為期限的勞動合同或者勞動合同期限不滿三個月的,不得約定試用期。
注意,假如企業同員工簽訂了整一年的勞動合同,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試用期不能超過兩個月而不是一個月。因為根據法律常識,在一個數字後面出現了以上、以下、以內、以外……這樣的字眼時,都表明包含本數,也就是說「一年以上不滿三年」要包括整一年。同理,企業的規章制度里通常寫「員工連續曠工五天以上(含五天)視同離職,這個「(含五天)」其實是多餘的,「連續曠工五天以上」本來就是包含「五天」的。
(4)試用期包括在勞動合同期限內,不能把試用期計算在勞動合同以外,即試用期滿後才簽訂勞動合同。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
(5)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試用期適用於初次就業或再次就業後改變崗位或工種的勞動者,對工作崗位沒有發生變化的勞動者只能試用一次。續訂勞動合同時,勞動者改變工種的,可以重新約定試用期,不改變工種的,不再約定試用。
《勞動合同法》規定,「同一用人單位與同一勞動者只能約定一次試用期」,也就是說,企業給員工調換崗位不能再設試用期。另外,「試用期包含在勞動合同期限內。勞動合同僅約定試用期的,試用期不成立,該期限為勞動合同期限」,也就是說,有的企業招來新員工後不簽訂合同,只簽訂一個試用期合同,新員工通過了試用期,企業認為新員工合格,再簽訂正式合同,這種做法是不可以的。因為按照《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如果企業與員工簽訂了幾個月的試用期合同,那這份試用期合同視為正式合同。也就是說,只要簽勞動合同,就必須是正式的勞動合同,但可以在正式的勞動合同裡面約定前幾個月是試用期,而不能說先簽一個試用期合同,再簽正式合同。
(6)試用期不得延長。勞動者對用人單位不滿意或認為不適合工作,可以解除勞動合同,而用人單位在試用期內發現勞動者不符合錄用條件,也可以解除勞動合同,而不能延長試用期繼續進行考察。
另外,《勞動合同法》也對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做了界定。
第二十條勞動者在試用期的工資不得低於本單位相同崗位最低檔工資或者勞動合同約定工資的百分之八十,並不得低於用人單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資標准。
這個條款規定得很明確,即企業支付給在試用期的員工的工資不低於同崗位的最低檔工資,或者不少於他正式工資的80%。這是對員工試用期工資權益的保護。
㈤ 合同法解釋二第14條規定在合同效力方面有何考慮
根據《合同法》復立法精神制,在合同效力方面,司法解釋嚴格適用合同無效的法定條件,堅持從寬認定有效的態度,即合同一般為有效,特殊為無效,不能僅僅以某一兩個條款存在問題而認定整個合同為無效。
第一,對合同的必備條款從寬認定。第二,對合同的形式除法律有特別規定以外不作限制一概承認。第三,對因違反法律行政法規強制性規定而無效作了限縮性解釋,即強制性規定解釋為效力性強制規定,排除了管理性規定。第四,對格式條款區分可撤銷條款和無效條款,認定無效的,僅僅根據《合同法》第39條還不夠,還要根據第40條從嚴掌握。第五,多重買賣合同不僅僅因為「一女兩嫁」而無效,無效按照無效的條款認定,有效則依法支持在合同成立生效後不能按照合同約定取得買賣財產所有權的買受人追究出賣人違約責任的事訴訟請求。第六,對能夠導致合同無效的「強制性規定」作出縮小解釋。
在審判實踐中,人民法院在合同效力問題上採取從寬認定態度,可以在最大程度上實現當事人的意思自治,積極促成合同的有效,支持合同的履行,緩解交易鏈條的斷裂,促進經濟的活躍,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這也是一項重要的應對措施。
㈥ 下面的文字顯示了《勞動合同法》的施行將帶來的合同簽訂方面的兩個變化。請概括出這兩個變化。(每條
示例1:變化一:中長期勞動合同將成為勞資雙方的首選; 變化二:續回訂無固定期答限勞動合同難度會加大。 示例2:變化一:勞資雙方將更加傾向於簽訂中長期勞動合同; 變化二:續簽無固定期限勞動合同條件會更苛刻(門檻會更高)。(合理即可) |
㈦ 急急急!某項工程,對建造合同的收入確認由完成合同法改為完工百分比法,兩種方法的稅前會計利潤分別為
正確的分錄如下:
借:工程施工 10
貸:以前年度損益專調屬整 10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2.5
貸:應繳稅費-應繳所得稅 2.5
借:以前年度損益調整 7.5
貸:利潤分配-未分配利潤
我認為這里不存在所得稅的時間性差異,你這是應該調整所得說,而不是確認遞延所得稅負債的情形.
㈧ 合同在兩國之外的地方訂立應遵循哪個國家的合同法
如果合同中有約定用合同中約定的法,沒有的話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一般是用法院地法吧,法院地法參考當地准據法。
㈨ 急求這道合同法案例題解答,100分,還可追加1.甲乙兩公司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了一份買賣合同,雙方約
甲乙抄之間的買賣合同依法成襲立,因為合同法規定了合同的成立方式很多,本案中雖然沒有簽訂書面合同,但是甲方已經履行了合同義務,乙方也已經接受,因此合同依法成立;2. 合同法第六十八條「應當先履行債務的當事人,有確切證據證明對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中止履行:(一)經營狀況嚴重惡化;(二)轉移財產、抽逃資金,以逃避債務;(三)喪失商業信譽;(四)有喪失或者可能喪失履行債務能力的其他情形。」因此,既然甲公司掌握了確切證據證明乙公司轉移財產逃避債務,甲公司有權中止履行,這在合同法上叫不安抗辯權。3. 乙公司能否要求甲公司承擔違約責任,需要看合同中是否約定了交付地點。就你上面的描述看,甲公司於7月30日前交貨,並負責將貨物運至乙公司,可以認定交付地點是乙公司處。因此,依據合同法第一百四十二條標的物毀損、滅失的風險,在標的物交付之前由出賣人承擔,交付之後由買受人承擔,但法律另有規定或者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本案貨物損失的風險應當由甲公司來承擔。因此,乙公司的行為是合法的。
以上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