違法經濟法犯罪
❶ 財務人員違法犯罪的主要特點有哪些
(一)經濟犯罪具有社會危害性。行為具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是犯罪最本質的基本特徵.經濟犯罪擾亂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侵犯了社會主義的經濟管理制度,破壞了社會主義的經濟管理活動,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 (二)經濟犯罪具有刑事違法性。犯罪是違法行為,但不是一般的違法行為,而是違反刑法的行為.經濟犯罪是一種經濟違法行為,侵犯的是社會主義經濟秩序,但並非所有的經濟違法行為都構成經濟犯罪. 調整我國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的法律除刑法外,還有民法、經濟法、金融法、財稅法等門類.一般的經濟違法行為,並不屬於刑法的調整范圍,只有觸犯刑法關於破壞社會主義經濟秩序犯罪規定的嚴重違法行為,才構成經濟犯罪。 (三)經濟犯罪具有應受懲罰性 。任何違法行為都必須承擔相應的法律後果.犯罪是適用刑法的前提,刑罰是犯罪的法律後果,經濟犯罪作為犯罪的一種,無例外地具有應受懲罰性的特徵.對經濟犯罪的刑罰,應將人身刑與財產刑很好地結合起來,不能以罰代刑. 「經濟犯罪」概念的提出揭示了現代意義的經濟犯罪滋生的經濟背景,是資本主義商品經濟最發達的時期.根據經濟犯罪的時代特點,在犯罪學領域,又有諸如「白領犯罪」、「職業犯罪」、「智能犯罪」等稱謂.「經濟犯罪」的概念從產生的第一天起,就同商品經濟結下了不解之緣.
❷ 經濟法律責任是什麼責任
法律分析:在我國法律體系中,經濟法主體可能面臨的經濟法律責任主要包括三種類型:(1)民事責任,這指的是經濟法主體違反相關經濟法律法規後,依法應當承擔的民事法律後果。(2)行政責任,這涉及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後,依法應當承受的行政法律後果,這包括行政處罰和行政處分。(3)刑事責任,這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律法規,構成犯罪時,依法應當承擔的刑事法律後果,即可能面臨的刑罰。根據《刑法》的規定,刑罰分為主刑和附加刑。
法律依據:參考《勞動合同法實施條例》第二十七條,關於勞動合同法第四十七條提及的經濟補償的月工資計算,應基於勞動者獲得的應得工資,這包括計時工資、計件工資以及獎金、津貼和補貼等貨幣性收入。如果勞動者在勞動合同解除或終止前12個月的平均工資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那麼經濟補償的計算應按照當地最低工資標准來進行。對於工作不滿12個月的勞動者,應按照實際工作月數計算其平均工資。
❸ 違反我國法律法規有哪些法律責任
違反我來國的法律法規,構成犯源罪的追究刑事責任,違法的,追究行政責任。
法律鏈接:《行政處罰法》第八條 行政處罰的種類:
(一)警告;
(二)罰款;
(三)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
(四)責令停產停業;
(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
(六)行政拘留;
(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刑法》第三十三條【主刑種類】主刑的種類如下:
(一)管制;
(二)拘役;
(三)有期徒刑;
(四)無期徒刑;
(五)死刑。
第三十四條【附加刑種類】附加刑的種類如下:
(一)罰金;
(二)剝奪政治權利;
(三)沒收財產。
附加刑也可以獨立適用。
❹ 經濟法責任有什麼
經濟法責任的定位在於經濟法的法律體系中,它以法律責任的部門法性質為基礎,對經濟法主體可能承擔的法律責任進行了分類。經濟法責任是經濟法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體現了經濟法對市場秩序的維護以及對經濟主體行為的規范。
經濟法責任的范圍包括但不限於合同責任、賠償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等。這要求經濟法主體在行使經濟法權利和履行經濟法義務時,必須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否則,將面臨法律責任的追究。
合同責任是經濟法責任中最為常見的一種。當經濟法主體之間形成合同關系時,雙方應當遵守合同條款,如果一方違反合同,將需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這種責任的追究,旨在維護合同的嚴肅性和市場交易的公平性。
賠償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因其不當行為給他人造成損害時,應當承擔的賠償責任。這要求經濟法主體在行動前,需充分考慮其行為可能帶來的風險和後果,以避免給他人造成損失。
行政責任是指經濟法主體違反經濟法行政管理規定時,可能面臨行政處罰的後果。這包括警告、罰款、沒收違法所得、撤銷許可等措施,旨在強化經濟法的行政管理效力,規范市場秩序。
刑事責任是經濟法責任的最嚴重形式,涉及經濟犯罪行為。當經濟法主體實施嚴重違法甚至犯罪行為時,將可能被追究刑事責任,包括罰款、有期徒刑甚至無期徒刑等刑罰。
經濟法責任的設定和實施,旨在促進經濟法主體的自律和市場秩序的穩定。它通過法律手段對經濟法主體的行為進行規范,既保護了經濟法主體的合法權益,也保障了市場公平、公正、有序的運行。
❺ 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考點:財會違法行為及責任
【導讀】初級會計職稱考試作為財會入門考試,考試難度不是很大,只是考察的知識點比較繁瑣,很多考生記不住,所以認為考試難度大,其實只要你平時認真復習,並進行了做題鞏固,其實考試成功的可能性還是比較大的,備考2021年考試的考生,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必考考點現在就可以學起來了,下面我們就來學習一下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考點:財會違法行為及責任。
終身禁入
因有提供虛假財務會計報告,做假賬,隱匿或者故意銷毀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貪污,挪用公款,職務侵佔等與會計職務有關的違法行為被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的人員,不得再從事會計工作。
授意、指使、強令行為及責任
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偽造、變造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編制虛假財務會計報告或者隱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
1.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2.尚不構成犯罪的:
(1)可以處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
(2)屬於國家工作人員的,還應當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
打擊、報復行為及責任
單位負責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會計法》規定行為的會計人員以降級、撤職、調離工作崗位、解聘或者開除等方式實行打擊報復:
1.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公司、企業、事業單位、機關、團體的領導人,對依法履行職責、抵制違反《會計法》行為的會計人員實行打擊報復,情節惡劣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2.尚不構成犯罪的,由其所在單位或者有關單位依法給予行政處分。
3.對受打擊報復的會計人員,應當恢復其名譽和原有職務、級別。
關於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考點:財會違法行為及責任,就給大家介紹到這里了,不知道大家是不是已經學會了,當然想要初級會計考試成功,最重要的就是要把握初級會計職稱《經濟法基礎》三大命題規律,然後認真進行考試復習就可以了,加油!
❻ 日常生活中違反經濟法的案例有哪些詳細一點的例子,最好有法律的分析。
1、「鮑師傅」商標侵權糾紛案
鮑才勝公司成立於2015年月4日,經營范圍包括餐飲管理、酒店管理、組織文化藝術交流活動等。2014年9月28日,彭某麗申請注冊了第12484211號「鮑師傅」文字商標,核定使用在「糕點、蛋糕、麵包、餅干」等第30類商品上。2017年3月20日,彭某麗將上述商標依法轉讓給鮑才勝公司,至此鮑才勝公司成為該商標的權利人。
分析:
法院結合在案證據經審理認為,鮑才勝公司系「鮑師傅」注冊商標的商標權人,其注冊商標專用權依法受法律保護。就17899179號注冊商標而言,盡管該商標核定使用商品范圍包含第30類中的麵包,但該注冊商標為圖形商標,不包括任何漢字,緣朵飲品店不能以此主張其有權在麵包、糕點等商品上使用「鮑師傅」文字。
就17899060注冊商標而言,該商標為圖文商標,其核定使用的商品范圍包括第32類的礦泉水、果汁等飲料,並不包含麵包、糕點商品。緣朵飲品店不能以此主張其有權在麵包、糕點等商品上使用「鮑師傅」文字。
就17899096號注冊商標而言,該商標核定使用范圍包括第43類的餐廳、餐館服務,但現有證據表明被告經營的涉案店鋪提供了麵包、糕點等商品的銷售,且麵包、糕點均是事先製作而陳列在櫃的,與通過及時製作加工、應消費者需求製作並提供食品、設施、消費場所的餐飲服務存在本質區別。
因此涉案標識使用范圍與易尚公司授權其使用的第17899096號核定使用的服務項目不一致。綜上,緣朵飲品店未規范使用易尚公司授權的注冊商標,其將涉案標識使用在其銷售的麵包、糕點上的行為落入鮑才勝公司涉案注冊商標權的保護范圍。
據此,蘇州工業園區法院作出一審判決,判令緣朵飲品店立即停止侵權行為,並賠償鮑才勝公司經濟損失及合理費用支出共計5萬元。
2、消費者權益保護案
近日,准格爾旗消費者協會接到投訴:消費者楊某在薛家灣某農機銷售處購買了一台拖拉機,在使用過程中一直出現高溫情況,幾次找商家處理,但始終解決未果,迫不得已,楊某到消費者協會尋求幫助。
處理結果:
准格爾旗消費者協會工作人員在接到投訴之後,立即聯系楊某了解具體情況,並且針對具體情況聯系商家進行核實,確認楊先生所投訴內容真實無誤,確實是商家商品有問題。經過幾次調解,最後達成一致協議,商家給楊某解決拖拉機高溫問題,如不能解決,商家更換發動機,如還未解決高溫問題,商家同意更換新的拖拉機。
案例解讀: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
「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定、當事人約定退貨,或者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沒有國家規定和當事人約定的,消費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退貨;
七日後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消費者可以及時退貨,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條件的,可以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依照前款規定進行退貨、更換、修理的,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等必要費用。」
第四十八條規定:
「經營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務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本法另有規定外,應當依照其他有關法律、法規的規定,承擔民事責任:(一)商品或者服務存在缺陷的;(二)對消費者提出的修理、重作、更換、退貨、補足商品數量、退還貨款和服務費用或者賠償損失的要求,故意拖延或者無理拒絕的。」
案例中,因商家商品本身存在問題,所以楊某可以依照國家規定,要求商家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
3、中介敲詐案
2018年4月1日,北京市消費者劉先生通過北京市「我愛我家」在西城區四合上院小區租下了一間房屋。據介紹,該房屋是由我愛我家從原房東處包來後,再租給劉先生的。月租金12000元,雙方簽訂1年合同,「我愛我家」收取了相當於1個月房租的中介費。
一年後,劉先生想續租,但被告知房租上漲至12500元/月。
劉先生對租金上漲的問題也沒有太計較。而在劉先生打算交錢時他發現,費用裡面又多出來12500元!一問才知,「如續租還需再繳納一遍中介費」。劉先生一算,這相當於每月多出1000多元租金。
「我愛我家的做法涉嫌利用格式合同,加重劉先生的義務。」
北京市智舟律師事務所律師韓續認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二十六條規定:
「經營者不得以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方式,做出排除或者限制消費者權利、減輕或者免除經營者責任、加重消費者責任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不得利用格式條款並藉助技術手段強制交易。格式條款、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內容的,其內容無效。」
中介市場魚龍混雜,盡管監管部門一直在管理,但是仍然有一些中介機構,未提供居間服務,卻在合同中私自標注「中介服務」,強迫消費者繳納中介費,如遭拒,則採取斷水斷電或者強迫換鎖等威脅手段,情節嚴重的已經屬於是一種假借中介服務為名實施的侵犯被害人財產所有權的敲詐勒索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