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雖能區分但
㈠ 急求經濟法小論文1000字—1500字左右。謝謝
試論經濟法的獨立地位 經濟法的地位問題其實就是經濟法是不是一個法律部門的問題,解決這一問題必須明確經濟法的概念,證明其獨立性,並在理論和現實的基礎上對相關部門法加以區分. 一、經濟法的概念 經濟法從其萌芽至今已走過了100多年風風雨雨的歷程,它的產生以至發展都伴隨著爭吵,目前學界還沒有統一的定義。作為理論思維的第一步就是給經濟法下定義,這也是經濟法研究學者的首要任務。前人在此已做了相當的工作,總的說來,對經濟法的定義可以分為兩類觀點:一是承認經濟法是一個法部門,進而在此基礎上進行定義;二是不承認經濟法的獨立地位,認為經濟法是一個學科或是一種規范的綜合等等。 否定經濟法的普遍觀點認為「經濟法沒有統一的調整對象和方法,所以無論是單個的經濟法規或是這些法規的總合,都不能構成獨立的法律部門」(1) 。而肯定派則認為經濟法有獨立的調整對象和方法,堅持經濟法的獨立法律部門地位(2)。綜觀兩方的觀點其最大的分歧就在於經濟法是否有有別於其他部門法的調整對象和方法,這也是傳統部門法的劃分標准。還有部分學者為求證經濟法的獨立地位對傳統的部門法劃分標准提出了質疑,認為法部門的劃分並非如此,現在不得不對這一傳統理論加以徹底的改造了(3)。當然還有提「法域說」和「法體制說」的。筆者以為我們沒有必要一廂情願的為建立一套理論而去任意否定已有的且被大家所公認的東西,否定這一點就不是一種實事求是的研究態度。唐詩有言:「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這句詩用來說明經濟法的發展極恰。經濟法的獨立地位應該得到肯定,如何去詮釋經濟法呢?首先還得從法談起,法律就是調整一定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那麼經濟法也是為調整一定的社會關系而存在,了解這一點給經濟法下定義就不是一件難事。從蘇聯改造過來的「縱橫統一說」在學界曾佔有相當的地位,此說認為經濟法調整的是縱向的經濟管理關系和橫向的經濟協作關系(4)。這一觀點試圖使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更加明顯,但無意間卻犯下了一個致命的錯誤,那就是經濟協作關系更多的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這不應屬於經濟法調整的范疇,而是民法調整的范疇。經濟法主要是從公權力入手來調整公私融合的部分,也就是公私之間的交叉關系。現在特別是象中國這樣的日益發展的經濟民主社會,公權力應該在一定的地方適可而止,不應過多的涉入私權利。因此,經濟法應定義為是調整國民經濟的管理和協調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這一概念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分析和理解:首先,經濟法調整的是縱向的經濟管理和協調關系,這區別於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其次,調整的主體其中重要一方是國家相關的經濟機關,這是為擺脫行政機關對經濟的盲目干預,確定一定的機關進行經濟的管理和協調工作。雖然,經濟法是以一定的強力為基礎的,但強力並不是直接調整手段而是作為經濟管理協調的堅實後盾。 二、經濟法的獨立性 經濟法的地位問題歸結到一點就是經濟法是不是一個法律部門的問題,而進一步研究其實重要的就是經濟法的獨立性問題,這個問題是上個世紀以來法學界爭論的焦點,可以肯定的說經濟法是一個部門法。前面已對經濟法的概念進行了分析,下面具體就經濟法的獨立性進行研究。 判斷經濟法是否為部門法須確立一個明確的部門法劃分的標准,而不是不顧現實自封為部門法。部門法的劃分有對象說,對象加方法說,還有方法說,還有目的說等。按照多數的觀點認為特有調整的對象和方法是劃分的標准。但方法相對於對象來說是次後的,特有的調整對象才是關鍵,任何法律部門都有其調整的對象,這是劃分部門的根本標志,它是指法律部門調整的特定社會關系(5)。雖然有人對這一傳統的劃分方法提出了質疑,但他還是不得不承認,對經濟法的基本界定說還是應當立足於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及其根本特徵,否則經濟法就成了無本之木,無異於空中樓閣,經濟法的科學性也就值得懷疑(6)。在前面的定義中已經闡述了經濟法的調整對象是國家對經濟的管理協調關系。這種關系的一方主體是國家經濟機關,另一方則是市場經營的主體,大到公司企業集團,小到「戶」(7) 這種經營的單位。從客觀上說,經濟法調整的的對象是一種社會關系,具體說有宏觀調控法(或者宏觀經濟法)、市場規製法、經濟組織法等方面。宏觀調控法主要包括金融財稅等,市場規製法包括不正當競爭法和反壟斷法以及產品質量法等方面的內容,經濟組織法主要包括了公司企業法等方面的內容。 調整的對象基本上就決定了經濟法的獨立性和特殊性,在經濟的管理協調過程中會使用包括民事、行政等方面的調整手段,這並不會影響經濟法的獨立地位,現實的情況非常復雜,使得國家必須用多方面的手段進行調整。另外經濟法也不是沒有自己的調整手段和方法,如「經濟不名譽」處罰等。 所以從理論上來說經濟法有明確的調整對象並輔以一定的調整方法,它就具有作為一個法部門的獨立性,應該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 四、經濟法與相關部門法的關系 若要進一步明確其部門法的地位,須與相鄰的部門法加以比較,不能區別就難說經濟法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經濟法涉及公私權利的問題,一方面它與民法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一方面它的主體是行政機關,與行政聯系緊密,所以准確的區分經濟法與民法和行政法的關系才能說明經濟法的是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相較而言,其他部門法就沒有什麼可比較的必要,本文由於篇幅的限制,也不打算與民法和行政法之外的部門法相比較。 與民法相比較,雙方調整關系的主體明顯是不一樣的,民法調整的是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而經濟法則是調整的不平等主體之間的經濟管理協調關系,與人身關系無關。明確的區分經濟法和民法是為了讓公權利不幹預私權,讓市場經濟按價值規律發揮最大的作用。經濟法與民法並不是對立的,經濟法是民法的重要補充,可以說民法是經濟法的基礎,經濟法是民法的保障。 眾所周知狹義的民法不包括商法,商法是後來才出現的特別民法。盡管有民商分離和民商合一的不同,但商法屬於廣義的民法是沒有異議的,其基本的價值理念與民法是相同的,調整的對象仍然是平等的民事主體之間的關系,脫離這點商法就不成其為民法。一般認為商法包括公司法、保險法、海商法等,但這些同時又被納入經濟法的范疇,如何具體的區分商法和經濟法呢?有的學者為了解決這一問題,考證了商法的來源,認為商法本來就是一個不十分規范的叫法,也就是說沒有商法,建議把調整平等主體的部分劃入民法中,而餘下的劃歸經濟法(8)。筆者以為這完全沒有必要,保持民商法的現有提法已是共識,所以屬於商法的相關法中可以有經濟法規范,只是雙方的研究角度不同,商法可以從主體資格、權力自治等方面就以規定和研究,而經濟法則從經濟組織、競爭規范等方面進行規定和研究。商法與經濟法並不矛盾,它們是相輔相成的,其區分關鍵在調整的主體不同。 與行政法相比較,二者主體方面存在相似之處,行政機關有行政職能和經濟職能,也就是說國家一方面是統治者的身份,另一方面又是管理者、組織者,在某些時候還是經營活動的參與者。其行使行政職能的由行政法調整,行使經濟職能的由經濟法加以調整。傳統的行政法內容龐雜,不利於提高行政機關的效率並規范行政行為,一些原來行政領域的東西應分離出來納入新的法律部門如經濟法來調整,而一些未成熟又沒有形成一套法律系統的法規繼續留在行政法中,最終行政法調整餘下的部分。所以行政法應該是規定行政機關的組織和職權,並規定公民在受到行政機關侵害時的行政救濟(9)。因此區分經濟法和行政法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首先從調整對象上看,行政法只調整發生在行政活動中的行政關系,如公安管理關系,人事行政關系等,經濟法調整的是經濟活動中的管理協調關系,包括產業政策管理關系,工商管理關系等。再是從調整的方法上看,經濟法更廣,不僅涉及有民法和行政法的方法,還有自己特有的方法,而且經濟法在宏觀調控上更多的是採用間接調控方式。最後,經濟法規范專業性更強,更復雜。
㈡ 2021初級會計《經濟法》高頻考點答疑:醫療期
【導讀】所謂醫療期,其實就是企業員工因為疾病、負傷等情況,需要治病休息的期間,在此期間,企業不能和員工解除勞動合同,這其中就牽扯到醫療期的計算,所以和經濟活動息息相關,所以也是初級會計的重要考點,對於2021年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備考,我們需要知道和掌握了高頻考點,才能更有效備考,也能更節約時間,當然這也和考生自己的努力是分不開的,雖然努力了不一定能夠成功,但是放棄了肯定是失敗的,下面就給大家帶來2021初級會計《經濟法》高頻考點答疑:醫療期,大家趕緊學起來。
提問內容:怎麼判斷適用醫療期和停工留薪期?
回復:
醫療期是指企業職工因患病或非因工負傷停止工作治病休息不得解除勞動合同的時限。
停工留薪期是指職工因工負傷或者患職業病停止工作接受治療並享受有關待遇的期限。
兩者的區別在於,醫療期是職工非因工負傷,所患的疾病也不是職業病;停工留薪期是職工因工負傷,所患的疾病是職業病。
注意看題目的具體上述的字眼進行區分。
【例-多項選擇題】2008年張某初次就業到甲公司工作2015年初,張某患重病向公司申請病休。關於張某享受醫療期待遇的下列表述中,正確的有()。
A.醫療期內,甲公司應按照張某病休前的工資待遇向其支付病假工資
B.張某可享受不超過6個月的醫療期
C.公休、假日和法定節日不包括在醫療期內
D.醫療期內,甲公司不得對張某進行無過失性辭退或經濟性裁員
【答案】BD
【解析】(1)選項A:病假工資或疾病救濟費可以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准支付,但最低不能低於最低工資標準的80%(VS停工留薪期:原工資福利待遇不變);(2)選項B:張某的實際工作年限小於10年,在甲公司的工作年限為5年以上,其醫療期為6個月,按12個月內累計病休時間計算;(3)選項C:公休、假日和法定節日包括在醫療期內(VS帶薪年休假:國家法定休假日、休息日不計入);(4)選項D:職工患病或者非因工負傷,在規定的醫療期內的,用人單位既不得無過失性辭退或經濟性裁員解除勞動合同,也不得終止勞動合同。
以上就是2021初級會計《經濟法》高頻考點答疑:醫療期,也是客觀題的主要考點,當然會計科目也是必考考點,小編也給大家整理了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常見所有者權益類會計科目表等等,希望大家在備考的時候,也要重點掌握,烈火試真金,逆境試強者,祝大家考試成功!
㈢ 經濟法與行政法有什麼聯系與區別
經濟法與行來法的聯系:經濟法自所調劑的經濟管理關系有許多也具有1定的行政管理性質:經濟法對經濟關系的調劑,必要時也採取行政手段。要實事求是地承認它們之間的聯系,否則也無助於經濟法理論的建立。同時也必須看到它們之間的本質區分。經濟法與行政法的區分:1、經濟法所調劑的經濟管理關系本質上是1種物資利益關系,不是單純的行政管理關系。2、經濟管理法律關系中主體的地位和它們之間的權利義務的聯結狀態也不同於行政法律關系,雖有上下層次之分,但彼此卻都互為權利主體和義務主體。3、經濟法律關系中的經濟行動和經濟活動都是尋求1定的經濟目的,即尋求1定的經濟利益和經濟效益,它從根本上說,應服從的是經濟規律。行政活動尋求的是工作效益,它首先應服從的是主座意志。4、經濟法主要運和經濟手段,也應用行政手段,但它具有輔助的性質,而且1般應與經濟手段等結合應用;行政法則是以行政手段為主的,它主要以命令與服從的方式實行。
㈣ 求司法考試復習順序
司法考試各科復習策略
司法考試每一科都有自己的特點,所以各科考試的答題策略也略有不同,因此知悉司考各卷的命題特點才能有備無患,有的放矢。
一、憲法:對知識體系有個較為系統的把握,掌握常規重點知識就夠了,不要太深究,因為憲法涉及的內容太龐雜,並且都很容易設置考點,記憶要求非常高,為一20多分下這么大力氣不太劃算。
二、法理、法制史和職業道德:掌握較為系統的知識體系,把三大本所列知識做一個較為系統的總結,多看幾遍,再精做歷年真題。這三門課程三大本教材的無關內容較多,需要在復習前期做一個提煉歸納,才能保證後期有效地復習。
三、經濟法部分:雖然經濟法部分比較專業,但是考題較為簡單,基本上為法條復現,所以經過記憶就能取得分數。雖然經濟法部分很凌亂,內容看似龐雜,但相比刑法和民法博大精深的理論和多如牛毛的司法解釋還有考題中繞不開的陷阱而言,30多分的分值應該算是很劃算了,並且其中諸如勞動法,消費法,競爭法等重點相對明確。所以經濟法部分不要怕看不懂,只要耐著性子多看幾遍就能取得一個不錯的分數。
四、三國法部分:這部分重點明確,歷年考題重復率偏高。對知識體系有個系統的了解之後,精做歷年真題,並重視新增法規和司法解釋,也能較為輕松地取得一個滿意的分數。
五、刑法民法部分由理論不夠深入,在此不多做論述,大家注意認真復習考試大網的講義即可。但是一定要重視現行法律和重點司法解釋的規定,比如刑法的刑罰論部分,因為這種內容在考試中佔得比例較高,且較易得分。不要糾纏於諸如各種財產犯罪的區分等難點,本來就考得不多,並且學得好不一定能得到分。尤其在復習後期,或者針對基礎不太好的考生而言更是如此。
六、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部分,很多同學覺得行政法部分特別難,但就其原因並非是行政法難,而是很多同學對中國行政體制陌生,所以感覺行政法抽象。但是光就司法考試而言,考的是行政法而不是行政,所以只要耐著性子記住法律的規定就行了,當然,如果能對中國的行政體制有一個了解就更好了。
七、刑訴和民訴,這兩門課程一定要重視,原因是這兩門所佔分值較高(不亞於民法和刑法),答案相對客觀,幾乎是依據現行法律和司法解釋的規定,能通過一段時間系統復習取得較高分數,而彌補民法和刑法上的差距。歷年考題重點明確,重復率較高,對新增法條的考察較為明顯,可以通過精做歷年真題,輔以新增司法解釋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八、商法和知識產權法,這兩個門類所佔分值達50分之多,並且內容相對簡單,多為記憶性知識點,所以不要因為覺得內容太多並且分散而輕易放棄,只要靜下心來認真看,收獲還是較為可觀的。
九、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這可以說是復習司法考試中最劃算的部分了,內容不過5頁,而所佔分值卻高達25分(超過內容及其龐雜的憲法了)以上,只要認真背過幾遍,就能拿到不錯的分數。
十、論述題,論述題在復習前期不用在意,但是在考前半個月內加以重視能快速提升15分以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部分)。
首先,整理三大實體法和訴訟法基本原則、法理學中法的價值部分,尤其是權威的定義與內涵的表述,有關基本定義的表述是在論述題中體現專業性,爭取得分點的基礎;內涵的權威概括是時做到在論述題中層次分明,結構嚴謹,提升文章得分檔次的關鍵。
其次,准備適合自己的寫作模板,可以以權威的內涵表述作為文章分段的基礎,並且輔之以權威定義,可以體現結構嚴謹,用語專業、精確,再加上結合材料的論述,基本能取得高分了。
再次,准備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內容(尤其是有關立法、執法、司法等法律實施過程中的原則與要求)和科學發展觀中有關內容。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在司法考試中有如下作用:第一,在文章最後可以作為升華的材料,使文章顯得有深度,切合中央的最新精神;第二,遇到實在不會寫的命題,可以作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結合文章進行論述,作為最後的防線。
最後,准備適合自己的模板,並且針對性地練習幾篇。
㈤ 經濟法地位
經濟法作為獨立的法的部門,其核心在於調整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特定經濟關系。與其它部門法相比,經濟法的調整對象具有顯著的獨特性,能夠明確區分並獨立運作。
經濟法的重要性不容忽視,它在以下幾個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
首先,經濟法是維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的重要工具。通過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原則,經濟法確保了經濟結構的合理性和多樣性,推動了社會經濟的均衡發展。
其次,經濟法是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立和完善的關鍵。它通過規范市場行為、優化資源配置、維護市場秩序等手段,為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的法律保障。
再次,經濟法在擴大對外經濟技術交流與合作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經濟法為國內外企業提供了公平、透明的市場環境,促進了國際間的經濟合作與交流,增強了國家的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
最後,經濟法保證了國民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它通過合理調控經濟運行、防範和化解經濟風險、優化經濟結構等措施,為國家經濟的穩定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持。
綜上所述,經濟法在現代法治社會中占據著不可或缺的地位,其重要作用體現在維護經濟基礎、促進市場經濟體制完善、推動國際合作以及保障國民經濟健康發展等方面。
(5)經濟法雖能區分但擴展閱讀
經濟法是國家從整體經濟發展的角度,對具有社會公共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管理和調控的法律規范的總稱。經濟法的概念是經濟法學研究的首要問題,也是經濟法立法,司法等活動的基礎問題。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後,經濟法現象在世界各國大量出現,經濟法概念問題也成為經濟法學界爭執最多的問題。
㈥ 經濟法概念的語源
律師解答:
經濟法最早產生於資本主義國家。資本主義國家學家關於經濟法的概念,主要見於德國,日本等大陸法系國家的學術文獻中。英美法系國家盡管存在我們看來屬於經濟法的法律規范,但它們不注重法律部門的區分,沒有民法的概念,更沒有經濟法這一概念。因此,要說明大陸法系國家,尤其是德日學界對經濟法的界說。
a.認為經濟法就是和經濟有關的法律的總稱。比如德國的艾斯特豪思認為經濟法就是有關經濟的法。德國的努斯鮑姆認為經濟法是以直接影響國民經濟為目的的法律規范的綜合。日本學者美濃部達吉也持此說。這一學說是經濟法產生初期學者對經濟法概念的嘗試性定義,現在基本已經沒人認同了。 b.認為經濟法是對市場進行規制的法,以反壟斷法和反不正當競爭法為中心內容。日本的丹宗昭信認為:「現代經濟法的核心是壟斷禁止法」,「是國家規制市場支配的法」;日本學者正田彬也認為:經濟法是規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固有的以壟斷為中心的經濟從屬關系法。經濟法的認為在於糾正這種壟斷主體與非壟斷主體之間顯著的不平等關系。 c.認為經濟法是經濟公法,有學者認為這是德國經濟法學界的主流學說。這一觀點認為應該堅守羅馬法關於公法和私法的劃分,規定國家公務的法律為公法;規定個人利益的法律為私法。經濟法是國家對經濟施加直接影響的法律,是官方組織和管理經濟的措施。有一種比較狹隘的觀點把經濟法等同於經濟刑法,理由在於經濟法的規定大多包括了刑事責任的內容。這一觀點已經隨著經濟法的發展而被摒棄。 d.認為經濟法是社會法。與『經濟公法論』不同的是,此學說雖然也以公私法的劃分為認識論基礎,但認為在公法和私法之外存在一個獨立的第三領域,即社會法。我國很多學者同意這一學說。 e.認為經濟法是企業法。德國的卡斯凱爾和庫拉烏捷,日本的西原寬一等,主張以企業為中心來把握經濟法的定義,認為經濟法是關於企業的法,企業的概念構成了經濟立法的出發點。法國有學者認為,經濟法是對傳統商法的擴展,人們更多的用經濟法概念來代替傳統的商法。這也可以歸於「企業法說」的范圍。
㈦ 經濟法的定義
經濟法是公法,是調整國家對市場經濟活動實行干預、管理、調控所產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隨著部門法劃分界限的逐漸明確以及法學學科的不斷發展,「經濟法」這一概念的法學意義已經被特定化為與民商法相並列的經濟法法律部門以及與其相對應的經濟法學科,而不再是「調整經濟法關系的法」或「與經濟法相關的法」這樣的表面含義。
(7)經濟法雖能區分但擴展閱讀
經濟法特點
一、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法
經濟法的產生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必然結果,它把調整的重點始終放在引導各類經濟主體依法進行經濟活動,保證經濟關系的正確確立和有序的進行上,以形成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經濟環境和經濟秩序。
二、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
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相比較,在調整社會整體與社會個體的關繫上,各有自己的主導思想。經濟法是「社會責任本位法」,它以社會利益為基點,無論是國家機關,還是社會組織或個人,都必須對社會負責,在此基礎上處理和協調相互之間的關系。
三、經濟法是商品經濟發達的法
只有當商品經濟成為社會的主導,經濟法才會伴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因而經濟法是商品經濟高度發展的產物。
四、經濟法是以經濟為目的的法
經濟法始終調整經濟關系,調整的目的就是使社會的整體經濟能持續、穩定的發展,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而且在這個調整過程中甚至會有意使局部利益或個體利益有所損失。
五、經濟法是綜合調整的法
經濟法所調整的經濟關系是縱向經濟關系,但對橫向經濟關系會產生明顯的影響;採取的手段既有懲罰性的,也有補償性的,既有鼓勵類的,也有禁止、限制類的,體現了明顯的綜合調整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