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弱勢群體
① 經濟法主體的權利,義務,責任
一.
我國法律明確規定,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以及《民法典》,都包含懲罰性賠償的規定。因此,選項A正確。
理論分析顯示,經濟法主體的責任內容具有懲罰性。經濟法責任與傳統民事責任不同,它不僅限於賠償損失,還通常要求責任主體承擔超出補償標準的法律責任。這一特點旨在獎勵受害者,懲罰違法行為,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食品安全法》中經營者對消費者的懲罰性賠償即是典型例子。
在承擔責任後,責任主體還會面臨來自調制機關的處罰,尤其是對違反《反壟斷法》的行為,如經營者達成壟斷協議或濫用市場支配地位,會受到巨額罰款。
此外,故意侵害他人知識產權,情節嚴重時,被侵權人有權請求相應的懲罰性賠償。經濟法對懲罰性賠償的設定,強化了對違法行為的震懾效果。
正確。
二.
公平競爭既是經濟法主體的權利,也是一項義務。經營者在享有公平競爭權的同時,也應對其他經營者負有公平競爭的義務,具體體現在保護其他經營者正當競爭權利和自由競爭權利的義務上。
理論分析表明,公平競爭的義務要求經營者不實施《反不正當競爭法》、《反壟斷法》等規定范圍內的不正當競爭行為和限制競爭行為,如商業混淆、商業賄賂、虛假宣傳、侵犯商業秘密、不正當有獎銷售等。
正確。
三.
美國的獨立規制機構並非被稱為「無頭的第三部門」,這一表述錯誤。在美國,獨立規制機構被視為「無頭的第四部門」,代表了在傳統政府結構之外進行市場規制的獨特角色,如州際商業委員會等。
分析指出,這些規制機構在立法、執行權和司法權方面具有高度獨立性,能夠在維護市場秩序、調查違法行為和解決爭端中發揮作用。
錯誤。
四.
經濟法責任並不僅限於民事責任、刑事責任和行政責任,還包括獨立的經濟法責任。從法律關系的部門法屬性出發,經濟法責任具有獨立性,體現在對傳統法律責任形式的整合和新創的責任形式上。
理論分析顯示,經濟法中責任形式的多樣化,包括但不限於產品召回責任等,這些新創的責任類型在傳統法律部門中未被涵蓋,體現了經濟法責任的獨立性和獨特性。
錯誤。
五.
經濟法主體權義配置結構的不對稱性特點包括根據經濟法主體類型、面對的其他主體類型以及交易過程中市場失靈的表現進行不對稱配置。D選項「根據交易過程中國家干預的表現進行不對稱配置」不屬於這一特點。
分析指出,不對稱配置體現在主體類型、面對的其他主體類型和市場失靈的表現上,國家干預作為宏觀調控的一部分,其表現與不對稱配置並不直接對應。
D選項錯誤。
六.
宏觀調控權決策過程的性質不包括單方性。宏觀調控權具有間接性、誘導性和長期性,不存在明確的行政相對人,其決策通過影響宏觀經濟變數實現,而非單方面直接作用於微觀經濟主體。
分析明確指出宏觀調控權決策的性質不包含單方性,而是具有引導性和長期性。
選項A錯誤。
七.
國家調制主體的權力包括宏觀調控權和市場規制權。宏觀調控權具有中央屬性、公共物品屬性、間接性、誘導性和長期性,而市場規制權則強調實施主體的獨立性、直接性、強制性和短期性。
分析表明,國家調制主體的權利范圍包含宏觀調控權和市場規制權,兩者在性質和作用上存在顯著差異。
正確。
八.
經濟法責任具有以下性質:責任承擔的非過錯性、責任追究的積極性、責任主體的絕對性和責任內容的懲罰性。這些性質體現了經濟法責任與傳統法律責任的區別,強調了對違法行為的懲罰和對弱勢群體的保護。
分析顯示,本題選項全部正確,反映了經濟法責任的獨特性和重要性。
全部正確。
九.
市場規制權的三個層次包括對競爭行為的規制、基於社會公益目的的規制以及基於效益和傾斜性規制目的的規制。這些層次反映了市場規制權在不同方面的應用和功能。
分析指出,市場規制權的三個層次是市場統一適用規則、社會規制和效益傾斜規制,分別針對競爭行為、社會公益和經濟效率與公平。
正確。
② 經濟法與社會法的比較
經濟法與社會法具有重要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經濟法與社會法最本質區別在於經濟法的經濟性和社會法的社會性。經濟法是國家干預經濟的基本法律形式,經濟法調整的范圍是需要國家干預的經濟關系,經濟性是經濟法的一個重要的特徵,包括調整對象的經濟性、法益目標的經濟性、運行機制的經濟性、效果評價的經濟。社會法的社會政策目標與社會法的社會效益指標決定了社會法具有鮮明的社會性。
(二)經濟法與社會法的調整對象不同。經濟法調整的對象是具有全局性和社會公共性的經濟關系。其調整對象是經濟性的社會關系,這表明經濟法在經濟生活中發揮作用,針對的是全局性和社會共同性的經濟關系。同時,並非所有全局性和社會共同性的經濟關系都由國家干預,國家僅在需要時對這些關系進行干預。而社會法的調整對象主要則是顯著社會意義事項,其涉及的領域相當廣泛,並不局限於經濟領域,例如教育權利保障關系就涉及文教領域等非經濟領域,即社會性的社會關系。
(三)經濟法與社會法的目標不同。由於經濟法與社會法的調整對象及根本屬性的不同,導致其目標的存在屬性也不同,經濟法起源於市場失靈以及原有法律解決能力的欠缺,其目標在於通過國家的適當干預而解決市場失靈以及政府失靈問題,促進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社會法的目標主要在於救助弱者、反對歧視。經濟法側重於在經濟領域實現社會公平、社會正義,社會法側重於在社會領域實現社會公平、社會正義。
(四)經濟法與社會法的公平觀不同。經濟法倡導積極公平觀,而社會法主張消極公平觀。
經濟法認為只有經濟發展了,增量利益增加了,弱勢群體才會得到更多的利益。而社會法的公平觀主要關注的是對已形成的弱勢群體的保護和扶助,因為它是一種弱者保護機制,是一種利益分配的平均正義立場。
(五)經濟法與社會法的調整方式不盡相同。經濟法的調整方式似乎更為復雜和多樣化,主要通過指令性調整方式、指導性調整方式和以私法主體身份介入經濟關系進行干預等。社
會法則主要通過傾斜待遇、團體契約、強制性最低標准等方式進行調整,例如對貧困人員提供廉租房等等。
經濟法與社會法存在以上的區別,這對於我們釐清兩法的界限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啟發價值,對於立法和司法實踐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另外,科學的全面的認識經濟法和社會法的關系,還應關注兩者的共同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社會性和現代性。
(一)經濟法與社會法都具有社會性。包括以「社會公共利益」位本位,經濟法與社會法在各自領域中, 通過不同方式協調各種利益關系, 以達到社會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法律責任的社會性,。隨著法律的「社會化」進程, 傳統的民事責任、刑事責任、行政責任三者相互融合, 出現了以實現社會安全、社會公平、社會公益和可持續發展為價值目標的社會責任;調節機制的社會性,在人類社會中, 不僅需要以市場調節機制為特徵的競爭機制, 更需要以社會調節機制為特徵的合作機制,以實現社會生活的健康、穩定和有序。所謂社會調節機制, 是指國家以社會管理者的身份或社團(非政府組織) 以社會公信力為媒介完成的一種社會生活交往模式。
(二)經濟法與社會法都具有現代性。經濟法與社會法, 同其他傳統部門法相比, 具有獨特的「現代性」。換言之,,伴隨著從物質到精神、從制度到觀念的現代化變遷,,整個社會中的現代性因素不斷增加;法作為一種調整社會關系的手段和符號系統,必然會對此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反應。在此背景下產生的經濟法與社會法, 自然有著不同於傳統部門法的現代性特徵。主要包括形成背景的現代性、法域歸屬上的現代性、制度構成上的現代性。這三方面都源於現代社會的屬性特徵,體現反應現代社會的要求的。
③ 經濟法的產生發展以及地位
濟法產生:
哲學上:個人本位——社會本位
西方經濟學上:自由競爭——壟斷干預
制度經濟學:自由交換——產權界定
法律上:私法自由——社會法的干預
對象上:平等主體——弱勢群體
權利上:一般權利——特別權利
責任上:一般賠償——懲罰性賠償
事實上:自由行為——法律規定(的事實)
經濟法的發展:
1 私權的進一步社會化
2 公權的進一步民主化
3 平等公平的進一步實質化
④ 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與合同法關系
1,《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屬於經濟法范疇,維護的對象是確定的,貫徹特殊保護原則,是對弱勢群體進行保護的法律,其立法主旨在於消費者的受損權益如何救濟,而不是具體責任由誰承擔的問題。因此,只有是消費者的身份才能適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作為自然人,必須是依生活消費需要購買、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務的情形才適用該法。例外是農民在購買、使用直接用於農業生產的生產資料時,也參照該法來執行。 另外,營業執照、展銷會、櫃台出租、虛假廣告等情況下所產生的消費爭議的解決也是司法考試重要的出題點,在《消費者權益保護法》里有非常明確的規定。
2,合同是指平等主體的雙方或多方當事人(自然人或法人)關於建立、變更、消滅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此類合同是產生債的一種最為普遍和重要的根據,故又稱債權合同。
①合同是雙方的法律行為。即需要兩個或兩個以上的當事人互為意思表示(意思表示就是將能夠發生民事法律效果的意思表現於外部的行為)。②雙方當事人意思表示須達成協議,即意思表示要一致。③合同系以發生、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為目的。④合同是當事人在符合法律 規范要求條件下而達成的協議,故應為合法行為。 合同一經成立即具有法律效力,在雙方當事人之間就發生了權利、義務關系;或者使原有的民事法律關系發生變更或消滅。當事人一方或雙方未按合同履行義務,就要依照合同或法律承擔違約責任。
3,二者區別於聯系
A, 由於《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是一個特別保護法,消費者只有權利沒有義務,而經營者只有義務沒有權利;合同法中對雙方都有權利和義務;這並不是說在消費活動中消費者沒有義務、經營者沒有權利,而是因為在《民法通則》、《合同法》等法律中已經做了具體的規定。
B, 在經營者的義務中,很重要的一點是「經營者不得單方作出對消費者不利規定的義務」,若作出了不利規定,則規定也是無效的。 而合同法中消費者和經營者權利義務是經過協商確定的,只要不違反法律的強制性規定都是有效的;
C,在消費者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存在兩種情形:
一種是輕微後果,如商品不符合質量,可以通過退貨等方式解決,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規定,合同法也有規定,也可以通過合同約定,根據合同相對性原理,向銷售者要求賠償;
另一種是造成嚴重後果,即消費者或者其他受害人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或其他財產損害的,則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這個規定突破了合同相對性原則,有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范。 .
D,在具體訴訟過程中 ,選擇使用不同的法律得到的結果也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