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法域的社會法
抄按照主流學術觀襲點及多數課本教材,經濟法的性質歸屬於社會法,即公法與私法的交叉中的第三法域。社會法,即調整社會生活中各種社會主體因參加社會活動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其不同於傳統的公法,即強調以國家公權介入,具有強制性效力調整維護國家利益與公共利益的法律規范,以及傳統的民法,即平等主體之間基於意思自治、處分自由等基礎發生的人身關系及財產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
由經濟法的構成體系來看,經濟法亦屬於公私交疊的社會法領域。經濟法的體系,由市場主體規製法,市場秩序規製法,宏觀調控法以及經濟監管法組成。簡單明了舉個例子,在市場主體規製法中,假如樓主設立一間公司或者企業,此是基於樓主作為民事主體的意思自治或說處分原則而實施設立公司的行為,經濟法承認並對此行為賦予認可的法律效力,除此外,樓主還需依照公司法的具體規定,比如公司法律形態的選定、出資額、股東等等都必須符合經濟法的規定,此又體現了公法的性質,即國家干預經濟,要求經濟法主體按照具體要求實施一定法律行為才可產生相應法律後果。
『貳』 經濟法地位
1、經濟法在法域中的地位
公私法劃分存在著局限性,基於此,法域理論的發展——第三法域的觀點提出。日本學者橋本指出:在個人與國家各自的領域之間,已經形成了以社會為過渡體的一個獨立存在於其他法域的獨特法域。金澤良雄則在「三分說」基礎上提出了自己的見解:經濟法正是跨於公法、私法兩個領域,並也產生著兩者相互牽連以至相互交錯的現象。而此種觀點基本成為我國經濟法學界的通說。
在沖破傳統的兩大法域樊籬的基礎上,有的學者進而提出了「第三法域」——社會法的概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社會法部門的興起,傳統公法、私法二元結構的理論體系已經被公法、私法和第三法域新構架所替代。因為經濟法既不完全屬於公法,也不完全屬於私法,而公法、私法是獨立的兩大法域,所以經濟法屬於全新的第三法域。關於第三法域,有的學者認為其即是經濟法,也有認為其指的是社會法。
第三法域一般指的是社會法域,經濟法是從社會法中獨立出的一個法律部門,從法域的角度講,經濟法作為一個部門法被包含在社會法法域中。
2、經濟法是否具有獨立的法律部門地位
經濟法學界反對片面地理解法律部門劃分的「標准」,將其客觀化、絕對化。法律的分類,是人們對法律的主觀認知,某一類法律,只要其系某些具有同質性的法律規范組成,有共同的法律宗旨、理念、原則,有相同或近似的法律規則、技術,有緊密的內在聯系,它們就具有理論與實踐相對獨立性的價值。
在中國的法律體系中,經濟法是一個重要的、獨立的法律部門。
『叄』 社會法包括哪些
狹義社會法專指勞動法和社會保障法;
廣義社會法除狹義和中義之外,還包括義務教育法、環境保護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等。
『肆』 社會救助概念介紹
社會救助,有時也稱為社會救濟或社會援助,是一種社會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旨在幫助那些因自然災害、失去勞動能力或低收入而陷入困境的公民,提供基本生活保障,以確保他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滿足,維護最低生活水平。救濟和救助在性質上有所不同:救濟更多是臨時性的慈善行為,而救助則強調政府的長期責任,體現了人道主義精神,是社會安全網的最後一道防線。
社會救助包括物質幫助和精神支持,它不僅是對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還在糾正市場失靈、調整資源配置、維護社會公平和穩定等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構建中國特色的社會救助體系,以科學發展觀為導向,是建設小康社會和保障困難群體生存權的重要任務。法律制度建設是核心,社會救助法作為獨立於公法、私法的第三法域,對建立完整的社會救助體系至關重要。
公共援助的具體實施是根據最低生活保障線設立的,當個人收入低於此線並面臨生活困難時,他們有權獲得國家提供的現金、實物或服務救助。社會救助的劃分方式多樣,可以根據救助內容分為生活救助、住房救助等,也可依據救助手段分為資金、實物和服務救助。貧困的分類,如長期性、暫時性和周期性,導致了社會救助針對不同類型的貧困採取了不同的策略,如長期貧困的定期救助、暫時貧困的臨時救濟和周期性貧困的扶貧措施。
(4)第三法域的社會法擴展閱讀
所謂社會救助(Social Assistance)是指國家和其他社會主體對於遭受自然災害、失去勞動能力或者其他低收入公民給予物質幫助或精神救助,以維持其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其最低生活水平的各種措施。它對於調整資源配置,實現社會公平,維護社會穩定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伍』 什麼是市民社會和政治國家
「市民社會」是一個內涵極為豐富的理論,這里的「市民」當然不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所指的與「村民」相對應的概念。
自古典時期、近代以來德國的馬克思、黑格爾以及現代哈貝馬斯等在研究相關問題時,對「市民社會」均有適用;八九十年代以來的中國學界對此有濃厚興趣。其英文名civil society,在漢語中有譯作公民社會、文明社會和民間社會的。最早的含義是相對於野蠻社會而言的,黑格爾是從相對於家庭和國家角度定義的,現代政治學理論則是相對於政治國家來適用的。
按照《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網路全書》的解釋,市民社會是「表示國家控制之外的社會和經濟安排、規則、制度」,是指「當代社會秩序中的非政治領域」。該理論對法學、法制有重要的影響並且具有重要的工具價值,比如現代以來人類法制的最新發展及其對傳統「公私兩元」的法律分類形成的顛覆性沖擊,就表現在作為第三法域的「社會法」的形成。這種最新的法律部門類劃分,即與市民社會理論有關。
你可通過閱讀相關的政治學、法學著作對此有更深入的理解。
市民社會關鍵在於公民權的覺醒,不在於國家權利的擴張。市民社會強調自治,不強調政府的過渡規制。市民社會還要有一個廣泛的基礎,那就公民的契約式合作思維的啟蒙和指導自身的實踐,即他們要能在社會生活中有充分的公共理性來把握沖突,進行建設性的合作,而不是簡單的情緒行為。
因此,在現時的中國社會中,談中國的市民社會為時尚早,因為我們遠沒有建構好其所需要的基礎,我們需要建構一種崇尚合作、契約、信任、自由和法制的新文化,而不是一種原有的所謂「和」的儒士文化,從內部考慮而言,「和」的文化遠沒有形成公共的理性,和追求自由,而是一種「奴性」和過渡依賴「自我剋制」。新文化需要深入人們的生活指導中,否則,范圍的局限,將使其無法達成共同文化基礎的形成。
社會政治實體—國家
國家是階級社會中具有確定的領土、一定數量的居民和能行使主權,具有一定的政權組織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等的綜合實體。
國家的本質是統治階級對被統治階級實行專政的工具。它主要由軍隊、警察、監獄、法庭等組成。職能是對內壓迫敵對階級、敵對勢力和對社會實行管轄,對外進行各種交流和抵禦外敵入侵。
在國家的構成中,領土是國家存在的物質基礎和地理區域,居民是國家的基本要素和構成的基礎,主權是國家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內、對外事物的最高權力,政權組織是執行國家職能的權力機構。各個國家在地球表面都具有確定的地理空間,享有國際法確認的獨立權、平等權、管轄權和自衛權等基本權利,有不侵犯別國基本權利的義務。國家的國防地理環境是該國軍事統帥機關確立國防發展戰略和准備與實施反侵略戰爭的地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