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經濟法立法
德國
2. 經濟法應當從哪些方面加強對特殊企業的立法規制
呃呃呃額額的
3. 經濟法立法是長期還是短期
經濟學中的長期與短期區分方法有兩種,前面weeing2給您回答的屬於微觀經濟學中的區專分,也就是存屬在固定成本的長度算短期,而長期則是所有成本都是可變成本。
而宏觀經濟學中,長期指的是所有數據都是充分剛性的長度,也就是古典經濟學的討論范圍,而短期就是市場完全調節過來之前的長度,存在粘性,就是從凱恩斯經濟學以後才開始討論的范圍
4. 關於泰國法律
泰國投資獎勵措施
2003-6-13 17:35:14 來源:
泰國天然資源豐富,政治穩定,社會秩序良好,對外國投資採取鼓勵政策。
投資主管機關及投資法令
政府負責促進在泰國投資的機構是投資委員會(BOI)。雖然泰國於30多年前已開始促進投資,但1977年才開始正式宣布獎勵投資法規。該委員會由國務院長和各有關經濟事務部長及各高級政府人員,重要私人機構代表人員,學會會員等擔任委員或顧問。日常促進投資工作由投資委員會的下屬機構具體負責。
BOI所促進的各項計劃,主要目的是使用本地資源推動泰國工業和技術的發展,增加就業,賺取外幣,開發曼谷外區經濟發展,保護自然資源,減少環境污染。
每個投資計劃若其達到國家經濟發展目標,BOI有權提供各種獎勵及保證。
除投資獎勵外,BOI還向投資人提供有關事業服務。這些服務包括幫助獲得執照或許可證以利投資人進行投資。
其投資法令主要有:民商統一法、外僑職業管制條例、工廠登記法、勞工法、財產法、投資促進法、稅法等。
公司設立型態及賦稅
泰國公司設立型態分為3種:獨資、合夥、有限公司。但外國人亦可以外國公司分支機構及外國公司代表處的形式,從事有限的商業活動。
1.獨資:個人擁有的非公司組織。
2.合夥:一般合夥:此類合作型態為法人組織,且登記後即與其合夥人有明顯不同的性質,因而課稅方式視為公司組織。
3.有限公司:股東名額及發起人的人數均不得少於7人,不得公開發行股票及債券,董監事不一定為股東。
4.外國公司分公司:外國公司可在泰國設置分公司,須將營運資本依期限匯進泰國。
5.外國公司代表處:外國公司可在泰國設置代表處,以從事非盈利活動。
賦稅包括:公司所得稅,依泰國公司法組織設立的公司,對其源於泰國境內和境外之所得(純利潤)課稅,稅率30%;增值營業稅:外國人每年在泰停留超過180天皆需申報,稅率5%至37%;增值營業稅:出售各類商品和服務,稅率7%。關稅:依海關稅則從量或從價征稅;印花稅:依印花稅表現定課征;股利所得稅:稅率10%。
投資獎勵措施
泰國的投資優惠政策是以政府將泰國工業擴散到邊遠地區的原則來制定的。為了使投資不過分集中於曼谷地區,以縮小城鄉差距,達到均衡發展的目標,政府鼓勵投資至偏遠地區。
BOI將全國劃分成3個投資優惠區,位於這3個地區的優惠產業可享受的優惠政策,主要是減免賦稅和關稅,及減少基礎設施的投資費用。
第一區:曼谷、北欖府、龍仔厝府、巴吞他尼府、暖武里府及佛統府。
第二區:夜功府、助丕府、北碧府、素攀府、紅統府、大城府、北標府、坤西育府、北柳府及春武里府。
第三區:包括其餘60個府省及廉差挽工業區。
保證事項
保證不將投資的事業國有化。保證不創設類似的公營事業,以增加競爭。保證不對投資事業所生產的產品種類實施專賣措施。保證不採取價格管制。保證准許產品出口。保證政府機構或公營事業不免稅進口類似產品。
保護措施(視情況需要可能採取下列保護措施)
每次以不超過一年為限,對進口的同類外貨酌收額外稅捐,但此項稅捐最高不得超過外貨CIF價的50%。禁止進口將構成嚴重競爭的外貨。由投資署主席全權下令特別協助或減免稅負等措施,保障投資事業的權益。
准許事項
准許外國人來泰進行投資可行性研究。准許外國技術人員或專家在泰參與投資計劃項下的工作。准許持有投資計劃所需的地產。准許持有或匯出外匯。
稅負優惠
進口機器進口關稅免除或50%減征。在90%范圍內,對進口原料及零配件酌予減征進口關稅;對於為投資項目原料及零配件的國內廠商,在90%范圍內亦酌情給予減免營業稅的優惠。在3至8年期間,免徵公司所得稅,並在5年以內准許將虧損列為費用扣抵。在免徵所得稅期內,公司股東分得的股利得自應稅所得金額中扣除。
投資優惠區的特別優惠
在公司准免繳付公司所得稅期滿後5年內,仍可繼續獲得50%所得稅之減稅。未獲准免繳所得稅之公司,自產生收入首日起算5年內,亦同獲此項優待。特准加倍計列運輸、水電等費用,以抵減其應稅收益。自首獲收入之日起10年內,得自公司應稅收益中扣減投資於基本設施的成本支出,但最高不得超過該項成本的25%。
對於外銷企業的優待
對進口原料及配件免徵進口關稅。對供再出口用途而進口的貨品,免除進口稅。免除出口關稅。得自公司應稅收益中,扣減當年度出口增加額之5%,此項出口增加額不含保險費及運費。
投資限制
1.外資比例限制:除製造業允許外國人擁有100%股權以外,不論是農業、畜牧業、漁業或礦業等,外資均不得超過49%。超過10億銖的投資,雖然在最初5年外國投資者可以擁有51%以上股權,但第6年起泰資則需超過51%。
2.禁止外國人投資的事業:
農業:稻米種植。
商業:本地農產品之內銷和土地買賣。
服務業:會計師、律師、建築師、廣告、經銷代理、拍賣及美發等。
其它:營建業。
投資申請程序及審核流程
擬申請享受獎勵優惠政策的投資者可從投資委員會的投資服務中心領取申請表(此表免費)。遞交兩份填好的申請表後,兩星期內,申請者與委員會官員約定時間,答辯所申請項目的具體事項。一旦所有的文件都備齊,委員會將審閱申請書內容並通知投資者其申請是否獲准,或需補送詳細文件。對於投資額低於2億銖(約合500萬美元),審批時間不超過60個工作日,對投資額超過2億銖的投資,需要項目委員會審批,審批時間不超過90個工作日。一旦獲得批准,委員會將在15日內通知投資者,詳細說明有關條件及享受的獎勵優惠。此通知書包括一份有核定獎勵優惠證事項的申請表。在收到文件10天內,委員會將發給獎勵優惠證書。
在收到獎勵優惠證書的6個月內,公司必須設立完畢。在24個月內,公司必須進口設備,以便享受關稅優惠。在30個月內,完成建廠,安裝設備,工廠開始運作。在工作開始運作前15天,通知委員會,以便委員會檢查設備並發給正式生產許可證。每6個月,公司需向委員會提供工廠運作情形報告,每年6月30日前向委員會遞交財務報表及工作報告,以便委員會決定是否延長其優惠條件。
申請土地所有權的程序
1.受優惠獎勵的公司,其股份的50%或更多由外國人所有,可依促進投資法第27節,申請土地所有權,提出合適的文件,並附土地點位置圖,建造設計及土地所有權證書一份,交給BOI。
2.BOI將核准土地面積並將核准函寄給申請者。如果該土地位於曼谷,BOI將通知土地局,如果該土地位於外縣市,則通知有關的各府首長。
3.為了在收到核准函後即可獲得土地,受優惠獎勵者必須聯絡土地所在地區的土地事務處,並出示優惠獎勵證書。
4.如果受優惠獎勵的企業最後解散,必須通知BOI,同時土地必須於解散後一年內出售。
5.如果受優惠獎勵的公司希望轉移企業給另一家半數以上股份為外國人所有的公司,受優惠獎勵的公司必須事先獲得BOI的許可。
6.核準的土地必須用於受優惠獎勵的活動。
5. 請問泰國的法律體系是什麼
法律體系是一國國內法構成的體系,該國全部現行法律規范是構成法律體系的基礎
法律部門是構成法律體系的基本單位
法律體系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
法律體系是動態的、發展變化的
6. 經濟法的立法價值
論經濟法的立法價值
經濟法作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是國家干預和調整經濟關系的重要手段,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和社會關系的日益復雜化的客觀需要而產生並逐漸發展起來。現代意義的經濟法產生於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壟斷資本主義時期。可以說,經濟法的產生既是客觀經濟生產的需要,也是法發展的必然結果。一方面,社會經濟的發展使社會關系更加復雜,經濟關系亦是如此。在這個實行市場經濟的時代,大多數的市場調節都由市場本身來進行,偉大的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曾經將它比作 「看不見的手」,並且認為如果沒有任何外力的干預,這只手可以引導人們在追逐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時使社會利益最大化,這就是所謂的無形之手理論。①然而雖然市場是人類社會迄今為止發現的最為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但它並不像無形之手理論所描述的那樣是萬能。以庇古等人為代表的福利經濟學家通過規范分析得出,由於壟斷、外部性和社會不平等是內生於自由競爭市場而市場自身又無法解決的問題,因此市場是存在缺陷的,無形之手是會失靈的。這時就需要政府這個強有力的組織機構採取一定的手段和措施來干預市場內部的關系,協調市場秩序與社會經濟發展的矛盾,而制定相應的法律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說,經濟法的產生是客觀經濟生產的需要。另一方面,新興的法律部門產生並不是一蹴而就,其往往有個發展過程;但也正是在這些過程中,法律部門體系逐步發生巨大演變。從諸法合體到刑民分裂,進而出現民商分離……如前所述,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經濟立法已是不可或缺的。然而根據其調整的對象、手段等來看,這方面的法律法規我們都沒有充足的理由把它歸入民法或行政法等法律部門中。所以經濟法也在法律發展的過程中逐漸與其他法律相分離,成為一個獨立的法律部門,這是法發展的必然,也是法學理論發展的必然。
現在多數觀點對經濟法下這樣的定義:經濟法是調整在國家協調本國經濟運行過程中發生的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② 由此可見,經濟法是一個不同於國內法體系中的其他法的重要的法律部門。在此僅討論其與民法的差異性。首先,就調整對象而言,經濟法調整的是特定的經濟關系,主要指生產領域中的資源分配關系,包括宏觀經濟調控關系、企業組織管理關系、市場管理關系、社會經濟保障關系等。而民法雖然也有調整經濟關系,但是這個經濟關系並不在經濟法所調整關系范圍內,他們並不是重疊或交叉的。民法所調整的是流通領域中的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及非財產的人身關系,如夫妻關系等。其次,從經濟法的調整方法來說,民法採取自願、平等、等價有償和誠實信用的原則來調整平等民事主體之間的經濟關系;而經濟法除採取命令與服從的方法外,還採取命令與平等自願相結合的方法,強調強行性規范與任意性規范、提倡性規范的結合。再次,從救濟手段來說,民法採用民事制裁方法,承擔民事責任方式主要有停止侵害、排除妨害、消除危險、返還財產、恢復原狀、賠償損失、支付違約金、賠禮道歉等。經濟法採用追究經濟責任、行政責任、民事責任、刑事責任相結合的綜合的制裁方法。同時,經濟法除了採用經濟法責任和經濟法制裁等否定式法律後果的調整方法以外,還實行了獎勵辦法(包括精神獎勵與物質獎勵),對履行經濟法規定義務做出顯著成績的單位或個人給與獎勵,以激勵和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促進社會經濟的協調、穩定和發展。第四,民法與經濟法的作用或稱調整宗旨或立法價值不同,民法強調法人和公民權利的自治,在於滿足私人權利,體現的是個人本位思想;經濟法則強調國家對全局經濟活動的干預,在於社會公共利益的實現,它體現的是社會本位的思想。但是經濟法與民法也有一定的聯系。它們調整的都是一定范圍的經濟關系,其作用緊密相關,民事權利的行使往往受到經濟權利的制約,而經濟權利的行使又要充分尊重民事權利。另外,在我國經濟生活中的許多社會關系,需要經濟法與民法的相互共同作用才能建立特定的權利和義務關系。所以經濟法的獨立性並不意味著對其它法律部門的否定。正如科斯所指出的,在不同的經濟環境下,降低交易費用的法律方法可以有多種選擇。作為市場失靈催生的法律部門,民法、商法、經濟法有其各自獨立存在的價值,有不同的側重和取捨。經濟法的價值雖不能脫離公平、自由、秩序、效率等作為法律的基本價值范疇,但經濟法的社會法性質決定了經濟法獨特的法律價值觀,並以特有的制度規范實現其實質公平、理性自由、整體秩序、社會效率等法律價值。
這里的公平是指經濟生活的公平,並且注重的是社會總體的經濟公平。③經濟法的公平觀是一種和諧的社會公平觀,社會總體公平要求絕大多數個體和團體間必需公平,但並不是要求所有個體和團體間都絕對公平。它在重視形式公平、機會公平、代內公平的同時,還強調分配公平、結果公平、代際公平。所以說經濟法的公平價值是形式公平與實質公平的有機統一。形式公平是經濟法公平價值的基礎,是在追求實質公平的條件下的形式公平。經濟法重視個體差異,將市場主體按一定的標准細化為不同類型,屬於同等條件的,同等對待。如同樣的消費者,享有的權利相等;同樣的生產者,所擁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也相等。民法則忽視市場主體的經濟實力、技術經驗等方面的個性特徵,而對他們一視同仁的規定,勢必造成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的盛行,產生實質不公平。經濟法以實質公平為其更高公平價值目標。實質公平是在承認經濟主體的資源和個人稟賦等方面差異的前提下而追求的一種結果上的公平。④實質公平要求一方面對具備特殊條件、地位和能力的市場主體的某些行為進行一定的限制,增加其義務或減少其權利。以反壟斷為例,從現代反壟斷法實現來看,(一個企業)單純的市場控制力通常並不被法律作否定性評價,只有當特定的具有市場控制力的企業將其控制力濫用時,法律才對其進行限制或禁止。而企業僅僅具有市場控制但未行濫用,或企業之行為雖有濫用之嫌,但其能力本身不具有市場控制力,則兩者均不違反反壟斷法。另一方面,實質公平對遭受或易於遭受經濟特權侵害的弱小主體進行特別保護,賦予其更多的權利,而承受較少的義務。如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銷售者在銷售中存在欺詐,消費者可以商品價格的兩倍向銷售者索賠。為方便消費者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消費者因商品缺陷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可以向銷售者要求賠償,也可以向生產者要求賠償。屬於生產者責任的,銷售者賠償後,有權向生產者追償。屬於銷售者責任的,生產者賠償後,有權向銷售者追償。這些規定,從形式上看在生產者、銷售者和消費者之間,他們的權利義務是不公平的。但是,生產者有責任生產出質量合格的商品,生產者和銷售者有誠實信用的義務。與消費者相比,他們具有較多的專業知識,消費者處於弱者地位。由此可見,經濟法的實質公平體現了對弱者進行保護的實質公平,剝去了所謂人格抽象平等、權利機會平等的外衣,而對於「人」進行真實具體的價值關懷。
自由源於人的本性,康德宣稱:「自由乃是每個人基於人性所擁有的一項唯一的和原始的權利。」洛克認為:「法律的目的並不是廢除或限制自由,而是擴大和保護自由。」傑斐遜確信:「自由是人人與身俱來和不可剝奪的權利。」這些話語無不顯示出人們對自由的渴望。但是,在現在這個社會中,絕對完全的自由是不可能存在的,正所謂完全的自由就是沒有自由。倘若每個人都無所顧忌的追求自己的權利,處處侵犯他人的權利,最終將導致所有人的權利都得不到保障,也就無自由可言了。因此,經濟法的自由強調的是理性的自由、規則的自由。為了維護一種理性的自由秩序,必須對個體自由的發展予以限制,這就是經濟法的自由價值觀。他所強調的是社會整體的自由。例如,競爭法對不正當競爭與壟斷行為的規制,就是對經濟自由的一種限制。雖然壟斷的形成是自由發展的產物,但由於這種自由已經限制阻礙了競爭、破壞了社會整體的市場環境,所以必須受到競爭法的約束規制。社會整體的自由不僅是經濟法獨特自由價值取向追求的結果,更可以認為其表現為一種秩序,這是關於經濟領域和經濟生活的秩序,重在維護社會經濟總體結構和運行的秩序,更強調社會整體經濟的發展應有廣闊的空間。在經濟法秩序下,個體雖然仍是自由的,享有充分的權利,但不得妨害和損害他人和其他公眾的自由和權利,不得損害社會經濟的運行和發展。個體自由和權利的行使受到社會必要限制。要協調個體與團體、與社會之間的矛盾沖突,社會尊重個體,個體服從社會。所以這里的秩序也是整體的秩序。可見,經濟法所追求的自由與秩序的價值取向並不是割裂的,而是統一的、和諧的。現代經濟法更是保障和實現經濟自由的法律手段,經濟自由是其出發點和歸宿,通過為保障和實現經濟自由而採取干預、限制的手段,以達到一種良好的社會經濟秩序,從而實現自由與秩序之平衡,維護使社會經濟得以良好發展的良好環境。經濟法中的效率指經濟效率(即經濟效益),包括勞動生產效率、經營效率、資源利用效率、利潤率等等;並且這主要是指社會總體經濟效率。⑤社會總體效率為價值取向是經濟法自身的要求。從經濟法的法律體系構成來看,經濟法主要由市場規制方面的法律規范和宏觀調控方面的法律規范兩部分組成。經濟法所調節的是整個市場的秩序,所追求的是社會整體的自由,保障的是大多數主體的權利,故其目的是實現社會總體效率的最大化。這里的社會總體既指靜態,也含動態。經濟法的效率雖然直接是指經濟效率,但它不僅指經濟量的增長,還包括經濟質的提高。經濟的質不局限於經濟性指標,還包括如對環境、人的思想精神等的影響;後者即人們所謂同經濟效益相對應的社會效益。所以,經濟效率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經濟法是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統一的法。具體而言,經濟法把對經濟主體行為的評價視角從自身延展到整個社會,也就是說,經濟主體追求效益的行為,必須置於社會效益之中來認識和評價,只有符合社會效益的行為,才能得到肯定。經濟法從社會效益的需要出發實現社會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即通過經濟法的一些強制性規范來規制經濟生活,重新確立經濟主體的行為模式,界定經濟個體活動領域和行為方向。
綜上所述,經濟法與一般意義的法以及民法、行政法的價值取向定位差異,是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在法律體系中必然分野的根源所在。這不僅決定了經濟法與民法、行政法各自迥然有異的法律精神與基本觀念,從而使它們在根本價值取向或法律理論上大異其趣。由此也突顯和驗證了經濟法作為獨立法律部門的地位和在現代法律體系中的獨特的存在價值與意義。
參考資料:
① 亞當斯密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商務印書館1974年版,第227頁。
② 楊紫煊 徐傑主編《經濟法學》第三版,北京大學出版社 P10
③ ⑤漆多俊:《經濟法價值、理念與原則》,載於《經濟法論叢》第2卷,中國方正出版社1999年10月
④ 李昌麒:《經濟法學》[Z],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85頁。
希望能夠幫上忙:)
7. 最早提出「經濟法」這一概念的是哪國
最早提出經濟法這一概念的是法國的一些空想社會主義者。莫雷利(身世和生卒年不明)在1755年出版的《自然法典》一書中,首先使用了經濟法這一詞語,相距近一百年後,T.德扎米 (1803~1850) 在 《公有法典》中也使用了這一詞語。這些概念並未與國家的立法實踐結合起來,與現代經濟法的概念不同。
現代經濟法的概念形成於20世紀初期 。1906年 ,德國學者在《世界經濟年鑒》中使用了經濟法這一名詞,用來說明與世界經濟有關的各種法規,但並不具有嚴格的學術意義。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德國政府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加強對重要物資的控制,頒布了大量的法規。1914年8月帝國議會通過了14項戰爭經濟法規,其中最重要的是《授權法》,授權參政院在戰爭期間准予「發布對於防止經濟損害所必要的措施」,繼之又頒布了《關於限制契約最高價格的通知》、《確保戰時國民糧食措施令》等。戰敗後的德國,為了擺脫經濟上的困境,制定了一些重要的產業統治法和卡特爾法 ,如《煤炭經濟法》(世界上第一個以經濟法命名的法規)、《防止濫用經濟權力法令》等。這些法規,表現為行使國家權力直接干預和操縱經濟,試圖把實施社會化政策同保護私有財產制度、契約自由原則結合起來。一些學者認為這些法律即是經濟法;經濟法應是法學中的一門新的學科。之後 ,經濟法從德國向歐洲、日本發展,歐洲一些國家和日本相繼接受了經濟法的概念,加強了經濟法規的制定和對經濟法理論的研究。特別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經濟法在世界上有了較快的發展。在大陸法系國家中,聯邦德國通過了《貨幣改革後的管理及價格政策指導方針》,《反對限制競爭法》(《卡特爾法》),並相繼頒布、修訂了商務法、銀行法 、票據法、標准合同法、建築法、城市建設促進法、專利法 、商標法、財政管理法、原子能法、有限公司法、破產法,等等。日本頒布、修訂了企業法、中小企業法、金融法、證券法、貿易法、匯兌法、商工法、工業產權法、礦業能源法 、農林水產法、運輸法、通訊法等名目繁多的經濟法規。在英美法系國家中,有一些雖未接受經濟法的概念,但在其法的體系中卻包含著許多屬於經濟法性質的法律規范。美國1890年通過的《謝爾曼反托拉斯法》,1914年制定的《克萊頓反托拉斯法》和《聯邦貿易委員會法》,以及1936年制定的《羅賓森-帕特曼法》,1950年通過的《塞勒-凱弗維爾反合並法》等有關反托拉斯的法律,基本上屬於經濟法的范疇,其他與調整經濟關系有關的法規,其數量更為繁多。
十月革命後,蘇聯頒布了一系列重要經濟法規。在東歐國家中,經濟法也受到重視。1989年,東歐的政治形勢發生變化後,俄國和東歐各國根據其國家性質的變化,已頒布了一批新的經濟法律和法規。
8. 西方各國不同時期經濟立法的重點有何不同
二戰以來,隨著西方國家對經濟活動干預的加強,諸多的涉外經濟管制立法,如反托拉斯法、進出口管製法、銀行、證券以及外匯管理法等,應運而生。各國在運用這些立法調整涉外經濟關系時,不但針對發生在本國域內的行為,而且把它們的適用范圍逐步擴大到本國域外,各國涉外經濟管制立法的域外適用,勢必導致與其他國家立法和政策相抵觸,從而形成涉外經濟管制立法的域外適用沖突問題。①該問題的出現及發展,嚴重地影響了國際經濟交往的正常進行,從而引起各國學者的普遍重視。1984年國際商會專門成立了一個名為「國內法域外適用委員會」的機構,對這一問題加以專門調查和研究。現在,涉外經濟管制立法的域外適用沖突問題已成為當代國際經濟法研究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②
各國涉外經濟管制立法屬「公法」范疇,按照傳統的法律適用理論,「公法」僅具有域內效力,只適用於發生在本國域內的行為,在國際法上就是所謂的「屬地管轄原則」。然而,在實踐中,如果各國一味固守涉外經濟管制立法的「屬地管轄原則.
各國的國內立法
各國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國內立法形式主要有兩種:統一制和分流制。
1.統一制
統一制是指東道國主要採取內外一視同仁的做法,調整經濟關系的國內立法既適用於國內經濟關系,又適用於涉外經濟關系。發達國家大多採取統一制,但普通法系國家和大陸法系國家各具特點。
(1)普通法系國家
在普通法系國家,傳統上調整國內外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主要是判例法,近代以來,一些調整國內外經濟關系的成文法也逐漸發展起來。
英國:1893年《貨物銷售法》是西方國家最早的貨物買賣法之一。該法是在整理編纂英國法院數百年來判例的基礎上制訂,於1894、2、20經英國議會通過施行,歷經多次修訂,現行的是1979年修訂本(還有最新的修訂)。此外,英國還頒布了《公司法》、《海上保險法》、《匯票法》、《支票法》等。
在美國,調整貨物買賣關系主要是《統一商法典》(該法典是在美國1896年《統一票據法》、1906年《統一買賣法》、1933年《統一信託收據法》等七個成文單行法規的基礎上,由美國統一州法全國委員會和美國法學會共同擬定,1958年由委員會會議通過。)此外,反托拉斯法、反傾銷法也是美國重要的涉外經濟法。
(2)大陸法系國家
在大陸法系國家,商法典一般成為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基本法律規范。
法國商法典頒布於1807年,共608條,由於經歷了漫長歲月,已由許多新法規加以補充和修正。這些新法規大多獨立於商法典。因此,目前的商法典實際上已成為商事法律規范的通則。
德國商法典制訂於1897年,1900年1月1日生效。它規定了商人身份、商業行為、海事行為和營利性的私人公司等內容。商法典施行以來,已進行大量修訂並形成許多商事特別法規。
2.分流制
所謂分流制,是指東道國採取內外有別的做法,分別制訂不同的法律來調整國內經濟關系和涉外經濟關系。採取這種方式的主要是發展中國家和社會主義國家。其原因主要是出於維護本國經濟利益的需要或者基於經濟體制的不同,不能在經濟領域給予外國人國民待遇。需要指出的是,這種分流制,主要是經濟法,而不是民商法領域的分流。
發展中國家專門調整涉外經濟關系的法律規范,通常也輔之以本國的民商法律。
我國的情況:
從1979年實行對外開放政策以來,我國十分重視涉外經濟立法工作。為了保護外國投資者的合法權益,我國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和國務院頒布的涉外經濟法律、法規已超過500多個。
在外國投資領域:79年7月1日頒布,7月9日生效的《合資法》(1990年4月4日;2001年3月15日修訂);83年9月20日發布《合資法實施條例》, ( 86年1月15日; 87年12月21日國務院修訂; 2001年7月22日國務院發布修改決定。)88年4月13日通過《合作法》,(2000年10月31日通過修改決定修正);95年8月7日國務院批准,9月4日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發布《合作法實施細則》; 86年4月12日通過《外資企業法》,(2000年10月31日通過修改決定修正);90年10月28日國務院批准,12月12日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發布《外資企業法實施細則》,(2001年4月12日國務院發布修改決定修訂)--取消了當地成分要求、貿易平衡要求、出口實績要求,進一步擴大了外商投資企業的自主權);94年8月11日勞動部、對外貿易經濟合作部發布《外商投資企業勞動管理條例》;82年《對外合作開采海洋石油資源條例》;93年《對外合作開采陸上石油條例》。
在對外貿易領域:94年5月1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2004年4月6日修訂《對外貿易法》;97年《反傾銷和反補貼條例》:《反傾銷條例》在2001年11月26日國務院328號令公布,2002年1月1日起實施。《反補貼條例》於2001年11月26日國務院329號令公布,2002年1月1日起施行,97年條例廢止。
在涉外稅收領域:91年4 月9日《外商投資企業和外國企業所得稅法》,1991年6月30日頒布其《實施細則》。
在涉外運輸方面:有1992年《海商法》。
此外,《民法通則》、《公司法》、《合同法》(1999年3月15日通過,10月1日施行;1985年3月21日通過,7月1日施行的《涉外經濟合同法》、《經濟合同法》、《技術合同法》同時廢止),等也適用於涉外經濟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健全和完善了中國涉外經濟法制。
9. 世界上第一個在立法中使用「經濟法」一詞的國家是
德國。1906年德國出版《世界經濟年鑒》,由德國萊特使用「經濟法」一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