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知識集錦 » 社會與法之親愛的我們

社會與法之親愛的我們

發布時間: 2021-01-11 19:38:05

『壹』 有首歌里有句是『親愛的我們究竟哪錯了』 求歌名。。。。。 謝謝

發現 路綺歐

發現我們的想法漸漸不同了
發現我們越來越愛爭吵了
發現你的冷漠漸漸變得多了
發現你都不聽我的解釋了

發現你還喜歡那一種顏色
發現你還聽著那首可愛的歌
發現我的脆弱漸漸變得大了
發現我終於找到寂寞了

親愛的我們究竟怎麼了
疲倦了就想放手了
愛不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這么簡單的
如果真這樣你覺得值不值得

告訴我我們究竟哪兒錯了
這一刻我們沉默了
我們開心的時光卻不記得
那些悲傷的
偏偏要記得如此深刻

發現你還喜歡那一種顏色
發現你還聽著那首可愛的歌
發現我的脆弱漸漸變得大了
發現我終於找到寂寞了

親愛的我們究竟怎麼了
疲倦了就想放手了
愛不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這么簡單的
如果真這樣你覺得值不值得

告訴我我們究竟哪兒錯了
這一刻我們沉默了
我們開心的時光卻不記得
那些悲傷的
偏偏要記得如此深刻
親愛的我們究竟怎麼了
疲倦了就想放手了
愛不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
這么簡單的
如果真這樣你覺得值不值得

告訴我我們究竟哪兒錯了
這一刻我們沉默了
我們開心的時光卻不記得
那些悲傷的
偏偏要記得如此深刻
http://mp3..com/m?word=%B7%A2%CF%D6+%C2%B7%E7%B2%C5%B7+&f=ms&ct=134217728

『貳』 求歌名 歌詞:我最親愛的親愛的我

蘇打抄綠-我最親愛的
很想知道你近況
我聽人說 倒不如你對我講
經過那段遺憾
請你放心 我變得更加堅強
世界不管怎樣荒涼
愛過你就不怕孤單
我最親愛的 你過的怎麼樣
沒我的日子 你別來無恙
依然親愛的 我沒讓你失望
讓我親一親 像過去一樣
我想你一定喜歡 現在的我
學會了你最愛的開朗
想起你的模樣
有什麼錯 還不能夠被原諒
世界不管怎樣荒涼
愛過你就不怕孤單
我最親愛的 你過的怎麼樣
沒我的日子 你別來無恙
依然親愛的 我沒讓你失望
讓我親一親 像朋友一樣
雖然離開了你的時間
比一起還漫長 我們總能補償
因為中間空白的時光
如果還能分享 也是一種浪漫
關系雖然不再一樣
關心卻怎麼能說斷就斷
我最親愛的 你過的怎麼樣
沒我的日子 你別來無恙
依然親愛的 我沒讓你失望
讓我親一親 像親人一樣
我最親愛的 你過的怎麼樣
沒我的日子 你別來無恙
依然親愛的 我沒讓你失望
讓我親一親 像過去一樣

『叄』 社會與法播放的五集迷你劇 親愛的小孩 中 月月是好人還是壞人為什麼之前王蓉待她那麼好,她還搶王蓉

請回放再看一次,劇透造雷劈😁

『肆』 親愛的我們最後一定在一起是什麼歌,什麼歌曲的歌詞

您好,這是夏婉安的《在一起》。
歌詞如下:
孤單的時候
沒有人在為我守候版
那些沉默權的理由
只能笑著接受
曾經說過的永久
如今早已成空
我一個人走
一個人承受
哭泣的時候
眼淚止不住要流
曾經的挽留
如今都沒有借口
我們沒有回頭
你也默默鬆手
我沒挽留
我沒理由
親愛的
我們最後一定在一起
我們永永遠遠在一起
溫柔的記憶卻
變成了過去的回憶
那些消失的秘密
如今都沒有意義
你沒有哭泣
卻有淚滴
親愛的
我們最後一定在一起
我們永永遠遠在一起
你給的甜蜜
卻變成了痛苦的回憶
我最愛的人是你
沒有人可以代替
你知道嗎
你知道嗎
哭泣的時候
眼淚止不住要流
曾經的挽留
如今都沒有借口
我們沒有回頭
你也默默鬆手
我沒挽留
我沒理由
親愛的
我們最後一定在一起
我們永永遠遠在一起
溫柔的記憶卻
變成了過去的回憶
那些消失的秘密
如今都已沒意義
你沒有哭泣
卻有淚滴
親愛的
我們最後一定在一起
我們永永遠遠在一起
你給的甜蜜
卻變成了痛苦的回憶
我最愛的人是你
沒有人可以代替
你知道嗎
你知道嗎
親愛的
我們最後一定在一起
我們永永遠遠在一起
你給的甜蜜
卻變成了痛苦的回憶
我最愛的人是你
沒有人可以代替
你知道嗎
你知道嗎
Uh~

『伍』 《親愛的,我們這是怎麼了》的歌詞

親愛源的我們究竟怎麼了
歌手:綺綺(路綺歐)
歌曲:發現
作詞:鍾不悔
作曲:鍾不悔
編曲:鍾不悔
歌詞:
發現我們的想法漸漸不同了
發現我們越來越愛爭吵了
發現你的冷漠漸漸變得多了
發現你都不聽我的解釋了
發現你還喜歡那一種顏色
發現你還聽著那首可愛的歌
發現我的脆弱漸漸變得大了
發現我終於找到寂寞了
親愛的
我們究竟怎麼了
疲倦了
就想放手了
愛不是想來就來
想走就走
這么簡單的
如果真這樣
你覺得值不值得
告訴我
我們究竟哪兒錯了
這一刻
我們沉默了
我們開心的時光
卻不記得
那些悲傷的
偏偏要記得如此深刻
贊同

『陸』 歌詞中有親愛的我們

親愛的我們究竟怎麼了

歌手:綺綺(路綺歐)
歌曲:發現
作詞:回鍾答不悔
作曲:鍾不悔
編曲:鍾不悔

歌詞:

發現我們的想法漸漸不同了
發現我們越來越愛爭吵了
發現你的冷漠漸漸變得多了
發現你都不聽我的解釋了

發現你還喜歡那一種顏色
發現你還聽著那首可愛的歌
發現我的脆弱漸漸變得大了
發現我終於找到寂寞了

親愛的 我們究竟怎麼了
疲倦了 就想放手了
愛不是想來就來 想走就走
這么簡單的
如果真這樣 你覺得值不值得

告訴我 我們究竟哪兒錯了
這一刻 我們沉默了
我們開心的時光 卻不記得
那些悲傷的
偏偏要記得如此深刻

『柒』 《親愛的》印象最深的片段

親愛的,我們回家

《親愛的》第一支預告,大概看哭了不少觀眾,但看過電影後,卻會發現,那不僅僅是一部苦情催淚片。有些悲,不一定讓人落淚,但那種沉重會直戳心靈;有些希望,不一定讓人開懷大笑,但總會有一絲陽光不經意地落在眉梢。《親愛的》就是這樣一部電影。就像黃渤說的,「這個電影有一隻手,是深深地伸到你的胸膛里,會觸碰到你的心靈。」

《親愛的》當然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但每個人都可以透過這部電影看到社會的群像,看到自己內心的焦慮和對親情的漠視,而那種丟失的深沉與悲痛,其實是每個人從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理解到的。然而這不僅不是一個普遍發生的故事,它也不單純在講述孩子的丟失和尋找,還折射出了社會中人們內心某種東西的丟失和尋找。人來人往,我們迷惘,我們失去,我們的「家」究竟在何方?

電影里,田文軍說「憑什麼我要認命」,就是這股勁讓他拚命尋找,不言放棄,唯有把「希望當飯吃」,他才能在失去幾乎所有的時候,還能「不認命」地盼望著找回一點點的尊嚴。找到鵬鵬那天晚上,他在派出所的樓梯間痛哭,那是3年來他第一次落淚,那就像憋了長長的一口悶氣,終於終於爆發,面容抽搐,聲嘶力竭,沒有吐出如何一個字,但我們完全能夠感受到,這幾年,他活得有多累。黃渤的表演太有爆發力了,在靜默中,給予我們心靈重重地一錘,雖然沒有經歷過這般痛苦,但是看著他抱頭痛哭,我們似乎能突然明白,他拚命尋找的何止是鵬鵬,只有把鵬鵬帶回來,他的家才在,他才能「回家」。

魯曉娟丟失的也不僅是鵬鵬。「不認命」的她為了往上爬,和田文軍離婚,組建了一個中產家庭。但在丟失了鵬鵬之後,她終於發現,其實身份、金錢是無法對抗這樣一個痛苦的,她一直想擺脫人下人的身份,倒頭來卻發現丟掉了自己。這實際上,跟很多我們身邊的人都很像,只是活得太匆忙,以至於沒法停下腳步去看看原來的自己,再看看現在的自己。失去鵬鵬,她又變得跟田文軍一樣了;尋找鵬鵬,其實是她自我重建的過程,重新回到她出發時的狀態。面對本能痛苦,外在的不可能幫助到什麼,只有重新建立內心,才可以去對抗、甚至超越這個痛苦。電影里雖然沒有一個最終的結案,但我們顯然能感受到,魯曉娟「回家」了。

韓德忠,沒想到很多人都提到了他。他在電影里,其實是一個沒有「回家」的角色,他失去太多,以為能夠借幫助大家來獲得救贖,但到頭來發現,尋找太累,最終還背叛了眾人。電影里,他在「回家」這條路上似乎越走越遠,最後發現錢抹不掉他那些不堪的過去,更抵不上一張死亡證明。

佟大為的角色其實就是一個典型的城市人。社會會磨掉人當初的銳氣,使人同化成「社會之人」,要生存,就必須得那樣。而在幫助李紅琴的過程中,他似乎也找回了自己,找到了「回家」之路。唯一讓人遺憾的事,佟大為的很多場戲,都能看出《中國合夥人》里王陽的影子。

李紅琴,不得不說。趙薇這次終於遇上最對的,也是最好的角色。這個人物的命運,早已註定趙薇可以在這部戲里大放光彩。她丟失的是一切,丈夫已死,養子被帶回家,女兒被奪走,她的家完全散了,如果女兒不能要回來,嚴重地說,那她活著還有什麼意義。這在某種程度上,和田文軍也有點類似,只是在社會的認同上,她站在了田文軍的對立面。兒子和女兒都不屬於她,就連法律,似乎也要來割斷她最後一根稻草,生活之於她,太殘酷了,以至於我們在道德倫理上本該厭惡這樣的「人販子老婆」,但卻最終不由為之憐惜和感慨。她能不能回家,她還有家可歸嗎?電影的最後,留下了很多,長鏡頭一搖,我們隱隱看見,黑暗的盡頭還是有一點的光亮,那到底是不是希望?如此脆弱和無奈,再加上語言和造型上的塑造,趙薇完全就是李紅琴,她的角色太無力了,但她的表演太有力了!

《親愛的》是一部好電影,但它需要我們靜下心來,去接受故事的牽引。我們都太焦慮了,以至於無法意識到自己丟掉的是什麼。絕大部分的人都不會有電影裡面那些人物的經歷,但是光影的魅力,就可以讓我們在兩個多小時內,去感受另外一場人生,然後審視自己。電影的深度不在於導演或編劇將細節挖得多麼深入,而在於,它落在我們的心頭到底有多重。陳可辛導演的電影,不會有絕對的好人與壞人,也不會給予大家一個明確的答案,他就是一個旁觀者,鋪開了一切的問題,讓我們自己去尋找「回家」的路。

離家的路有千萬條,回家的路只有一條。希望我們都在那唯一一條路上。

2.
善與善的悲劇

我最最揪心的時刻,也許就是他們抱著孩子在田間奔命地逃跑,孩子卻用力掙扎著,叫著另一個人媽的時候。
那一刻,感覺位置發生了調換,他們成了拐賣者。
我有些恨那個山溝溝里的女人。我甚至有些埋怨那個孩子,昔日作為精神支柱的歌謠,如今成為一碰就碎的石頭。怎麼就會忘了呢?
年齡太小,環境變換,是的,有太多理由。可我不想用理性去分析。太殘忍。
小孩子是無辜的,是被害者。但有時候你會發現因為年幼無知,不諳世事,做起事情反而更加堅決,成人有猶豫有遲疑,小孩子心中只認自己那一個理兒,曉之以理他不懂,動之以情他無視,真真是狠角色。

他問她,你說孩子當時得是多久才叫那個人媽呢?
她對他說,你別逼孩子,萬一他跑了呢?
他和她都接受了自己「拐賣者」的身份。
無奈的,撕心離肺的,強顏歡笑的,佯裝明天會更好的,彷彿明天就是「明天」了。
可我們仍要說,他們是幸運的。但強顏歡笑真的比沉浸在悲傷里更幸福嗎?我不覺得。

我最最感動的時刻,是他出門時突然怔住,回去抱著孩子的時候。
沒有什麼煽情,如此真實,甚至有些搞笑,但這些細節卻讓人為之著迷。
而那一天,他終於牽她的手了,她要淚崩了,卻強忍著,那一刻,歡喜與悲傷都化作勇氣了吧。最能改變女人的,無疑就是孩子了。

我最最心碎的時刻,是農村女人在街頭問「你說我是知道還是不知道?」
我TM只知道,編劇,你太壞了,真的太壞了。
你知道嗎,你的一句話就讓價值觀在一瞬間顛倒了,如此簡單粗暴。
我是怎樣從堅定站在孩子父母的立場突然自我懷疑的?也許就是這句話吧。

無心做壞事,好心做壞事,這都是很難用法律或道德評判的。
而當一個人的愛與另一個人的愛——兩種「善」發生沖突時,事情就會變得越發說不清楚,沒有贏家,贏家也是輸家。
每一個人都受傷,也會有純粹無辜的受害者,比如留在福利院的小女孩兒。

農村女人要帶走女孩,因為她想念女兒,那也就是她的女兒,當然或許也因為她無法再有自己的小孩兒了。
孩子的生母要領養女孩,其實是為了留住男孩的心。
福利院不讓女人帶走女孩,是因為世人的目光——媒體怎麼看,人民怎麼看,上級怎麼看?唯獨不問當事人怎麼看。仔細想想,其實這些疑問後面其實都省略了一個字——「我」。
那些善良的、正義的,何嘗不是自私的?

為什麼我們的「善良」,最後卻成為悲劇了呢?
因為我們的很多「善良」,說到底是為了我們自己。
為什麼非要去「善良」呢?因為無奈,我們無法掌控的一切。
我們都是浮萍,不比劇中人高貴或低賤。

所以,電影那些真正觸動我讓我流淚的地方,並不是父母對孩子的情感,不是想要得到而得不到的悲劇,而是善與善的悲劇,它是沒有答案的,卻絕非廉價的。

參考自網友

『捌』 "親愛的我們究竟怎麼了"這首歌的名字是什麼

<我們怎麼了> - SHE ?

不確定誒 ~

歌手:s.h.e

落淚以前再看一眼
你模糊側臉
這會不會內是最後紀念
我凝容視你而你凝視
窗外的陰天
一句抱歉都僵在嘴邊
我搞不懂
我們到底怎麼了
誠實的背後
是否
住著傷口
我想不透
我們的愛怎麼了
雨下過以後
是否
能讓什麼
復活

你的笑臉還在胸前
晃動著昨天
為何回憶會讓人暈血
如果我們繼續向前走進雨裡面
會不會有溶解的危險
我搞不懂
我們到底怎麼了
誠實的背後
是否住著傷口
我想不透
我們的愛怎麼了
雨下過以後
是否
能讓什麼
復活

明明從前
連真摯都很甜美
現在怎會
說句話就能腫一邊
我搞不懂
我們到底怎麼了
誠實的背後
是否
住著傷口
我想不透
我們的愛怎麼了
雨下過以後
是否
能讓什麼
復活

『玖』 從道德與法律的角度談電影《親愛的》的看法

最近熱映的電影《親愛的》,票房持續飆升,現實類的題材顯然得到了大眾的認同引起了共鳴。
該影片改編自一個真實的社會事件,是當今社會突出現象中的一個縮影,展現了兒童被拐賣後對一個家庭帶來的毀滅性打擊。影片對社會矛盾、犯罪手段、犯罪後果演繹得淋漓盡致,該片取材於東方衛視早期播放的一個節目——《襁褓里的秘密》,該節目聚集了收買被拐賣兒童的人、被拐賣兒童的父母、很想收買兒童的女士、法學專家、心理學專家等人,講述了11戶收買人各花4萬元收買了男嬰,當養至二三年後突遇公安部打拐解救後,而無法找到孩子親生父母的情況下,又引發的一些列社會問題。
社會危害性
為什麼電影和電視節目的相繼出現,能夠帶來高票房和高收視率呢?這折射出了當今社會的需求,觀眾也能從影片和節目中真實地感受到此類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拐賣兒童的案件高居不下,被拐賣人數每年以10%-20%的速度遞增,這里除了中國傳統文化等社會原因之外,我們的刑事打擊力度是不夠的,立法者和實務者的社會閱歷和體驗社會、對社會的感知程度決定了立法和實務對拐賣兒童案件打擊的寬嚴程度。
一般而言立法者、實務者多為白領,接觸社會、感知社會的機會較少,並且大部分人的成長較為順利,無法感知生活不順人群的狀況有多糟糕。舉個簡單例子,天天有專車坐的人就無法體會到擁擠的公交車和地鐵給市民帶來有多大的影響。而觀看影片《親愛的》,能從一定程度上真實體會到拐賣兒童犯罪的社會危害性,有助於立法者重新審視立法的科學度,有助於司法實務者正確適用法律打擊犯罪。
影片從孩子父母的角度觀察,孩子被拐賣後,一個家庭物質上、精神上基本全部被摧毀,而且在尋找孩子的漫長過程中,又遭遇了被詐騙等再犯罪,這些細節在影片中刻畫到極致。
立法缺憾
缺憾一:將拐賣兒童罪和拐賣婦女罪設置在同一條。刑法第240條 【拐賣婦女、兒童罪】:拐賣婦女、兒童的,處5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這樣設置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拐賣兒童的社會危害性和發案率遠大於拐賣婦女,婦女是年齡滿14周歲以上的女性,無論被拐賣到何處,只要有機會她們都隨時會求救或者逃生,拐賣婦女、持續控制婦女的難度很大。而兒童被拐賣後,整個人生被重組,找回的概率很少,對家庭的危害性遠大於拐賣婦女案件,而且兒童買方市場很龐大。既然這兩種犯罪在當下社會中社會危害性並不相當,那麼放一起顯然在處理拐賣兒童犯罪案件時在心理上會被輕刑化,必須將二罪分設。
缺憾二:拐賣兒童罪主觀上規定以出賣為目的不利於打擊犯罪。刑法第240條:拐賣婦女、兒童是指以出賣為目的,有拐騙、綁架、收買、販賣、接送、中轉婦女、兒童的行為之一的。實踐中還有不以出賣為目的的偷盜、拐騙兒童的行為,目的有多種多樣,但只要滿足主觀上以長期控制並撫養為目的即可,比如有將兒童控制後當作自己孩子撫養的,也有當作乞討工具等,由於幼兒無辨識能力,決定了找回的難度,所以不管出於什麼目的偷盜嬰幼兒或者拐騙、控制兒童的,與以出賣為目的實施如上行為的基本無異。而將主觀要件限定於出賣為目的,顯然不符合社會的實際情況。
缺憾三:起點刑過低。當初立法的時候,刑法第240條,還規定了加重情節,比如(一)拐賣婦女、兒童集團的首要分子;(二)拐賣婦女、兒童3人以上的;(三)以出賣為目的,使用暴力、脅迫或者麻醉方法綁架兒童的;(四)以出賣為目的,偷盜嬰幼兒的等,有這些情況之一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並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情節特別嚴重的,處死刑,並處沒收財產。看似打擊很重,但在具體實踐處理中,能夠用證據證實有這些加重情節的卻非常少,因為拐賣兒童犯罪中對於上家、下家的隱秘度甚至比毒品犯罪還要大,即便其供述了拐賣兒童多人以上,也是無法查找到下家的,甚至拐賣者還會辯解他也是從「別人」處買得兒童,而對於「別人」無法提供詳細情況,所以無法認定偷盜嬰兒的行為和暴力等手段綁架兒童。也就是說,大部分拐賣兒童的案件,都無法認定加重情節,而只能在5-10年有期徒刑之間進行量刑。
缺憾四:對收買者網開一面。刑法第241條【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罪】: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的,處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收買被拐賣的婦女、兒童,按照被買婦女的意願,不阻礙其返回原居住地的,對被買兒童沒有虐待行為,不阻礙對其進行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從法條中可以看出,對於收買者沒有虐童、不阻礙解救的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即便追究其刑期也較低,立法上給他們提供了適用緩刑的可能性,沒有從源頭上打擊犯罪。當初這么立法,雖然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因素,由於當時某些地方重男輕女思想太嚴重了,收買兒童、婦女後出現全村人集體保衛,全村打游擊戰、阻擊戰,給解救工作帶來了非常大的困難,公安機關束手無策,所以從有利於解救出發制定了該款。
如今這種情況基本不存在,集體抗法的情況已經很少發生,而該條立法仍然沒有絲毫變化。因此,應當毫不猶豫地將「可以不追究刑事責任」的規定刪除。也有人認為該立法是為了鼓勵收買者主動放棄控制,不阻礙其回家,這個其實只適用於拐賣婦女案件中,因為婦女會時刻想辦法反抗、逃回,所以放棄控制讓其回傢具有可能性,而在拐賣兒童案件中,根本不存在這種情況,只存在犯罪行為被發現時,面臨公安機關的查處,交還是不交孩子的情況,所以該立法鼓勵自動交回孩子是不可能出現的效果。
司法實務缺憾
缺憾一:未真正認識到拐賣兒童罪的社會危害性。刑法對綁架罪處罰很嚴厲的,一聽到綁架,本能反應就是重刑打擊毫不手軟,而對拐賣兒童犯罪的危害性認識則不夠。其實從本質上剖析,相比綁架罪的危害性有過之,綁架罪和拐賣兒童罪分別被設置在刑法第239條和第240條,從侵犯法益而言,綁架罪侵犯了人身法益、財產法益、社會法益,而拐賣兒童罪侵犯了人身法益和社會法益。財產法益的保護對此類犯罪並不是主要的,因此將綁架罪也設定在侵犯人身權利類犯罪中,而在侵犯人身法益和社會法益中,相比而言兒童被綁架和被拐賣,綁架侵犯的人身自由從時間而言應當相對短暫,而拐賣可能是長時間的侵犯、控制自由,對第三人(家庭、社會)的侵害,拐賣兒童比綁架兒童有過之。因此,實務者應當對拐賣兒童犯罪重新認識其危害性,嚴厲打擊為常態,對案件中反映被告人人身危險性程度的事實,比如初犯、偶犯、前科情況、是否具有自首、立功等,不予法定的減輕處罰,並嚴格把握從輕處罰的力度。
缺憾二:未真正認識到收買者行為的危害性。「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這是個常識性的問題,光重刑打擊拐賣者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巨大買方市場經濟利益的驅使,即便把抓到的拐賣者全部判處死刑,仍然會有許多犯罪分子跟上,甚至有些犯罪分子判刑出去後重操舊業。其實不難理解,對敢於具體實施犯罪行為的實行犯,無論設置多重刑期也不足以杜絕他們犯罪。而反過來對於收買被拐賣兒童的人,大部分都是社會上正常生活的人,有些人還受過高等教育,他們只會拿錢去買而不會去親自實施拐賣行為,這部分人本身的人身危險性較小,如果規定用重刑打擊,那麼這部分人是沒有膽量去鋌而走險的,能夠大大削弱買方市場,對從源頭上減少拐賣兒童犯罪是有很大的作用的。
實踐中,由於該部分人認罪態度較好,又屬於平常的「良民」,司法實務者尤其是社會閱歷較淺的「新兵蛋子」容易引發同情,導致多半不處理收買者,要處理也大部分判處緩刑。最後使得買方市場逐年龐大,買價也逐年提高,一個正常男嬰的價格基本上能到8-10萬元甚至更高,這樣變態的需求唯有重刑打擊收買者才能遏制。
缺憾三:對女性犯罪嫌疑人存在輕刑化思想。拐賣兒童案件中犯罪嫌疑人,有較大一部分是女性犯罪嫌疑人,由於他們的性別優勢,容易接近兒童和兒童的監護人,容易取得兒童及監護人的信任從而順利拐賣。到案後,該部分犯罪嫌疑人基本上都認罪態度較好,並以多種原因懇請從輕處罰,對於還未生育過的辦案人員而言,由於無法深刻體會到此類犯罪的危害性,並且容易被犯罪嫌疑人豐富的情緒所影響從而輕刑化處理,其實她們是真正披著羊皮的狼,對於拐賣兒童犯罪的案件,實務中應當讓有一定經驗並已有孩子的人承辦較為合適。
缺憾四:對拐賣兒童的新型案件研究不夠。隨著科技信息的發展,很多交易和物流都採用了網路形式。從近幾年發展情況來看,拐賣兒童案件的產業鏈已經相當發達,猶如偷電瓶的案件,有專門的作案組織、營銷組織、交貨組織,還有中介組織,有些兒童甚至中間被倒手加價了好多次,這些犯罪組織甚至打著「網路送養」名頭的QQ群、論壇等開始瘋狂營銷,偵查機關表現出對新型犯罪手段研究不夠,無法摧毀某些拐賣兒童的犯罪集團和組織。
綜上,關於拐賣兒童罪的立法修改建議,立法界也有爭論,有支持重刑建議修改的,也有堅持不需要修改的,一直沒有定論至今未修改,從根本上而言,是對社會危害性認識程度產生了分歧。筆者認為如果爭議雙方觀看過影片《親愛的》,那麼我想爭議應該會少很多,如果認為影片誇張失實,那麼試想一部脫離實際情況的影片顯然是不可能得到社會大眾的認可。最後引用影片結尾孩子的一段話:「感謝父母不容易把我照看到19歲,沒有買就沒有拐,願天下孩子都能在父母身邊健康快樂地成長。」

熱點內容
光谷法律援助 發布:2025-08-15 00:21:17 瀏覽:322
經濟法專業必讀書目 發布:2025-08-15 00:20:18 瀏覽:894
廣東法官員額 發布:2025-08-15 00:14:41 瀏覽:887
法院能否當被告 發布:2025-08-15 00:12:06 瀏覽:628
歐米伽3立法 發布:2025-08-15 00:02:39 瀏覽:844
民法典飼養 發布:2025-08-15 00:00:56 瀏覽:943
行政法的淵源判例 發布:2025-08-14 23:57:40 瀏覽:203
贛江新區條例 發布:2025-08-14 23:52:45 瀏覽:657
中國人民法律刑事責任 發布:2025-08-14 23:52:02 瀏覽:844
柘城法院法官 發布:2025-08-14 23:51:54 瀏覽: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