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法產生的社會關系
『壹』 簡要敘述漆多俊教授的「三三三」理論。
經濟法產生的社會根源在於生產社會化引起市場及其調節機制、國家職能以及法律的演變。原來,特別是資本主義自由競爭時期, 社會經濟的調節機制基本上是「一元化」的市場調節。但市場調節也有缺陷。到19 世紀末由於市場缺陷嚴重顯露, 發生了「市場失靈」, 引發一系列嚴重的經濟社會問題。這表明需要新的調節機制來輔助配合市場機制來實現對社會經濟的有效調節, 國家調節於是出現。這就是經濟調節機制的「二元化」。國家調節首先是一種經濟調節機制, 但同時也是一種國家職能。國家對於經濟生活從原來不介入( 自由放任) 到介入進行國家調節, 需要有憲法和法律授權, 國家調節權力需要法律規制, 也需要保障, 因此, 就產生了規范國家經濟調節的法律, 此即經濟法。
由於國家調節是為了彌補市場缺陷才需要和產生的,所以國家調節方式和活動必然是針對市場所存在的缺陷,並有針對性的採取相應的措施,這又決定了經濟法體系的基本構成。
市場存在的三缺陷是指市場障礙、市場唯利性、市場的被動性和滯後性。
市場障礙首當其沖,指因限制競爭和不正當競爭存在而引發的阻礙市場正常運行的狀況。市場的唯利性位居第二,指投資經營著所關注的是經濟利益,並往往注重眼前可實現的利益,而對於投資周期長、風險大的行業部門和產品,如公用和公共事業、新技術和新產品的開發,以及其他同國計民生密切相關,或可能制約國民經濟長遠發展和總體效益的行業不願投資。而市場之所以存在滯後性和被動性,這是由其事後調節的性質決定的。一方面,從投資、生產運營到市場價格的形成和信息反饋,需要經過一段時間,另一方面,企業和個人掌握的信息不足和滯後,不能及時調整其投資方案,也往往造成市場供求的失調、產品大量滯銷過剩。
為了克服市場的以上三缺陷,國家分別採取了三種調節方式:針對市場不良競爭秩序引起的妨礙自由和公平競爭構成的市場障礙,國家以強制力進行反壟斷、反不正當競爭予以以排除。針對市場的唯利性引起的某些經濟領域投資空白,採用國家直接投資的進入和退出方式,一方面國家在進行投資時盡量考慮市場因素盡可能引進市場機製作用;另一方面,國家應當根據情況變化適時調整國家投資規模、方向和重點。針對市場的滯後性和被動性引起的某些領域投資膨脹和生產過剩而另一些領域投資不足,進而引發的結構比例失調,經濟波動,危機頻繁,採用國家指導、促進或稱為國家宏觀調控。
國家的這些調節方式都需要法律的規范,三種調節方式對應三種法律,因此經濟法體系相應的就由市場規製法、國家投資經營法和宏觀調控法三部分構成。
市場規製法主要包括反壟斷和限制競爭法以及反不正當競爭法,這類法律需要對其規制的對象的標准和種類、主管機關的職權、處罰方式、實施程序等問題做出規定。國家投資經營法主要包括國家投資法和國有企業法,其中包括國家投資和國有企業調整和改革的法律,此外還包括國家為調節市場直接參與其他市場經營活動的法律。
三種法律調節方式有幾方面共性:他們所規范的都是國家經濟調節活動;其目的和作用在於保障國家調節,以維護和促進社會經濟的結構和運行協調、穩定和發展;他們所調整的是在國家調節社會經濟過程中所發生的社會關系,直接涉及社會經濟領域,具有經濟性內容。
這就是所謂的「市場三缺陷—國家調節三方式—經濟法體系三構成」,亦即「三三理論」或者是「國家調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