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總則和合同法哪個厲害
法律分析:因民法總則施行後成立的合同發生的糾紛,如果合同法「總則」對此的規定與民法總則的規定不一致的,根據新的規定優於舊的規定的法律適用規則,適用民法總則的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四條: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
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系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本編規定。
B. 民法通則大於合同法
《民法通則》是我國民法立法過程中的里程碑,同時也是妥協之作。因內為,當時的社會經濟容政治條件不適合進行大的民法典的立法,於是先出來一個通則性質的民事立法,以為救急。
《民法通則》和《合同法》按照傳統的民法體系,都是民法典的組成部分。《民法通則》類似於民法典的總則和各編的總則,是原則性很強的規定,《合同法》相當於民法典債編的合同部分,是很具體的規定,從這個意義上講,合同法是合同領域的主要調整法律,現行法條件下,相對於《民法通則》屬於特別法,依特別法優先於普通法的原則,只要是合同領域的案件都優先適用合同法,合同法沒有規定的,才上溯至民法通則。
至於兩法的效力位階,都是一樣的,從這個意義上講,二者效力上沒有區別。
C. 現在簽合同適用合同法還是民法典
簽訂合同根據是民法典。2020年5月28日,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自2021年1月1日起施行。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民法總則同時廢止。
根據民法典規定了民法典使用的時間效力的兩項基本原則其一「法不溯及既往」,若在民法典實行之前簽立的合同,則該合同具有合法性,不適用於民法典,若合同不適用之前的法律,在需要看是否在民法典時間效力若干規定之中。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生效後,之前的合同仍具有效力,合同的規定適用民法典,不再適用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及合同時的相關司法解釋。
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用書面形式、口頭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書面形式是合同書、信件、電報、電傳、傳真等可以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的形式。以電子數據交換、電子郵件等方式能夠有形地表現所載內容,並可以隨時調取查用的數據電文,視為書面形式。
當事人採用合同書形式訂立合同的,自當事人均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時合同成立。在簽名、蓋章或者按指印之前,當事人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表示該合同成立。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或者當事人約定合同應當採用書面形式訂立,當事人未採用書面形式但是一方已經履行主要義務,對方接受時,該合同成立。當事人可以參照各類合同的示範文本訂立合同。當事人採用信件、數據電文等形式訂立合同要求簽訂確認書的,簽訂確認書時合同成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四百六十三條 本編調整因合同產生的民事關系。
D. 民法典與合同法的區別
法律分析: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的頒布,《民法總則》和《合同法》將隨之廢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464條 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系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本編規定。《合同法》無相關規定;懸賞廣告屬於以其他方式訂立的合同,而非單方允諾行為,也非要約行為。這得益於民法典對於合同的訂立方式新增了一種「其他方式」。《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471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取要約、承諾方式或者其他方式。第499條 懸賞人以公開方式聲明對完成特定行為的人支付報酬的,完成該行為的人可以請求其支付。《合同法》第13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採取要約、承諾方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
第四百六十四條 合同是民事主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的協議。婚姻、收養、監護等有關身份關系的協議,適用有關該身份關系的法律規定;沒有規定的,可以根據其性質參照適用本編規定。
第四百七十一條 當事人訂立合同,可以採取要約、承諾方式或者其他方式。
第四百九十九條 懸賞人以公開方式聲明對完成特定行為的人支付報酬的,完成該行為的人可以請求其支付。
E. 民法總則關於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是什麼意思
在民法總則中,有一條特別的規則,即「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這意味著,在處理某些民事法律問題時,首先應遵循民法總則中的基本原則和規定。然而,如果其他專門針對某一具體領域的法律對同一事項作出了特別的、更為詳細或具體的規定,那麼應當優先適用這些專門法律。
例如,假設某項民事行為同時涉及合同法和民法總則,根據「其他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的原則,在合同法中有特別條款詳細規定了該行為的處理方式時,應優先適用合同法的條款,而非民法總則中的相關原則。這主要是因為合同法更具體地針對了合同行為,具有更高的適用性和針對性。
這一原則確保了法律體系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使得在處理具體案件時能夠兼顧基本原則與具體情況,避免法律適用上的矛盾和沖突。它也體現了法律體系的層次性,即在不同層級的法律中尋找最合適的法律規定。
具體而言,當遇到民法總則和其他單行法律規定有沖突的情況時,需要根據具體情況判斷適用哪一部法律。如果單行法律對特定事項有明確且詳細的規定,則應當優先適用該單行法律,以確保法律適用的准確性和針對性。這一原則有助於在不同法律領域之間建立協調機制,確保法律適用的一致性和公正性。
F. 民法總則和民法典的區別
1. 民法典是現行的市場經濟社會基本法,取代了民法總則的地位。
2. 民法總則是民法典的總體規范,確立了民事活動的基本原則和一般規定,自民法典實施後,已不再有效。
3. 自2021年1月1日起,《婚姻法》、《繼承法》、《民法通則》、《收養法》、《擔保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和《民法總則》等九部法律被民法典替代而廢止。
4. 我國社會多元化的需求促使了統一的民法典的制定,以解決之前法律法規的分散和沖突。
5. 民法體系化使得法律法規得以統一,從而作為一個完備體系保護民事制度,並提升司法人員的專業化水平,這是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一部分。
6. 體系化的民法典提高了民眾行為的預見性,規范了民事商事行為。
7. 民法總則在民法典的編纂中發揮了核心作用,其創設的新制度對民法典的制定產生了重要影響。
8. 民法總則在民法典各編的制定中起到了示範作用,並在整個編纂過程中發揮了核心作用。
9. 《民法典》第一條說明其制定的目的是保護民事主體權益,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適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要求,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並依據憲法制定。
10. 《民法典》第二條指出,民法主要調整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
G. 民法與合同法的區別
合同法是民法的范疇。合同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內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容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民法是指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民法在學術上有兩種觀點,民商合一與民商分立。我國現行立法採取民商合一的立法觀點,認為《民法通則》是民法這個法律部門的基本法,《合同法》、《物權法》、《公司法》等民事、商事法律均屬於大民法的范疇。